现阶段启动消费的难点与消费政策_消费结构论文

现阶段启动消费的难点与消费政策_消费结构论文

现阶段启动消费的困难与消费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困难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阶段消费需求特点

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呈现与80年代的消费高增长和集中性、趋同性消费不同的特征。

(一)有效需求不足

与80年代的增长曲线相比,1992年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1988年实施治理整顿。1989年下半年消费需求下降,出现全局性的市场疲软;1992~199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有所上升,但低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更明显低于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1994 年实际增长率为5.2%,1995年为8.3%,1996年实际增长12.5%,超过GDP增幅。 1997年又回落到10.2%,1998年实际增长率9.1%。与此同时, 工商企业的存货不断累积,生产大量过剩,市场价格持续走低。1997年9 月以来商品零售物价呈连续负增长,通货紧缩开始出现,买方市场特征愈来愈明显。可以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就是从80年代的短缺经济时代(供给不足、需求过旺)转向了经济过剩(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据国家经贸委国内贸易局(原国内贸易部)调查,1996年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93.8%,1997 年下半年进一步扩大到98.4%。1998年供不应求的商品全部消失,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00%。据测算,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90年代比80 年代略有下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由0.885下降到0.795,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由0.9812下降到目前的0.8548;农村居民短期消费倾向比80年代高出一倍,由0.349增加到0.689,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则基本稳定在0.77不变。当然,消费需求疲弱只是一种市场现象,它是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现阶段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改善的主要原因除了需求方面的因素(收入增幅下跌、预期消费支出增加、消费习惯等)外,还有供给的原因。短缺经济条件下重复建设、盲目生产、粗放经营,导致许多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造成产品供过于求,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二)消费结构升级困难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看,需求的重点:一是从基础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条件改善、通讯和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二是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复杂性的商品消费,如餐饮、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家庭服务等;三是从大量的普遍性商品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日趋增强。总体来说,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上升较快。当今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0%以下。我国目前处在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过程中,随着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也呈现出明显缩小的趋势,1997 年已降至46.6%,但住、行等大类消费项目增长还显过慢。据国外专家测算, 恩格尔系数在40%~50%的区间,住房消费应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15%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3%。

从目前农民的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仍处于温饱阶段,主要表现在:(1)食品消费比重过高。 当恩格尔系数等于或小于50%时,居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1996年全国农村恩格尔系数是56.32%,1997年为55.05%,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从而限制了农民购买力向其他消费品的转移。(2)自给性消费特征比较明显。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自给性消费倾向仍然很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完全反映在市场商品价值的实现方面。(3 )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普及程度很低。截至1996年底,农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平均拥有量分别为22.91台、7.27台和0.54台,尚不及城市1985年的水平。 继城市家电热之后,农村家电热并未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如期出现,农村家电普及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总的来看,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依然较低,还处于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性消费阶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是太大,农民的消费仍然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据统计,我国5 %左右的农村居民生活为贫困型,40%左右为温饱型,30%左右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10%左右为小康型,消费格局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从总体上说,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档次和消费能力上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升级换代的时间差。在我国,由于城乡之间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叠的“双层二元结构”的影响,收入分配存在巨大差异。1992年,城乡消费性支出分别为人均2299.37元与659.01元, 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时间差约为12年左右。与城镇和高收入群体所追求的产品高性能、高质量不同,农村大量需要的是那些功能单一、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在农民现有收入水平下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充分考虑产品在农村的市场定位、功能定位和价格定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较大改善,食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其他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但与小康消费结构仍有一定距离。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用于购买食品的比重仍然偏高,用于购买房屋与教育、文化、旅游、娱乐、健康保健、交通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偏低,服务性需求受到抑制。这种消费结构特征,使我国目前消费内容单一,消费领域狭窄。造成消费结构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结构发生断档。消费结构形成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对应地刺激发展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它一定的长期的变动规律。那就是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中先是需要温饱,从而刺激粮食加工和纺织业的发展;后是需要居住环境,从而刺激住宅业的发展;再是生活方便,从而刺激彩电等加工工业的发展,等等。而我国由于体制等原因使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发展出现断层或结构性错位,造成消费结构的升级困难。一方面存在着一些产业、行业,如纺织、轻工、家用电器等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出现生产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开工不足等;而另一些产业、行业供给则相对不足,如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等。

(三)高低收入者消费差距、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原因,使我国的收入差距出现了一种全面的、多层次的扩大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收入差距会继续呈扩大化趋势,“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的分配原则会使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高的合理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而不合理的、不公平竞争所形成的收入差距在几年中也不会缩小。因此,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就必然带来消费差距的继续扩大,即城镇居民高低收入者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买方市场的出现,在消费领域出现了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消费点各异的消费群体,已不可能出现80年代那种“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突出的消费热潮,代之而起的是消费的分散化和层次化。高收入群体中,汽车消费升温,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购买住房产权后的消费者追求宽敞、漂亮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由此带动建材、建筑、家具、室内装饰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开始进入更新换代周期,同时,空调器、微波炉、家庭影院等家电产品及电脑、手机等信息类、通信类产品的普及率上升,而低收入群体中生活困难。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城镇居民收入阶梯等级少而级差越来越大,且各阶层收入增长幅度悬殊。据调查,1989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9.38%,最贫穷的1/5家庭占11.65%。至1994年,前者增至44.46%,后者减至6.04%,贫富差距大幅度上升。据测算,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70%。收入分布模式中的巨大断层造成购买力悬殊,直接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给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带来困难。农村居民由于收入的增长缓慢,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而城镇居民为5425元,是农民的2.5倍。 同时由于农民的分散性,购买力明显不足而无力消费使消费结构出现断层。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差异性也很大,这种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反映在边远农村与大中城市郊区之间。目前,东部大多数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接近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少数地区甚至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在这类地区,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已成为农民家庭的消费品,人们的生活水平已跃过小康型,正向富裕型迈进;中部地区和一般农村的农民消费水平正处于从温饱走向小康阶段;西部地区和边远落后的农村,多数农民的消费水平还处在温饱阶段。

二、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为了启动消费,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刺激消费复苏经济,如连续四次下调利率等。但从消费领域看,去年仅拉动消费增长6.8%,今年头两个月消费经济仍是低速运行,物价持续走低。 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较80年代增幅下降,且收入的心理预期也呈下降趋势,居民购买力下降。我国居民消费信贷还刚刚起步,因而居民收入对消费具有很强的刚性约束。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增长趋缓, 1995 ~1997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在5%以下的低位,1997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6%;1998年增长6%(由于1998年消费价格下降因素,1998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要高于1997年的实际增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 预计1999年城乡居民收入仍将维持低速增长。主要依据一是经济增长放缓,1998年GDP增长7.8%,1999年GDP计划增长7%。经济增长放缓使人们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收入预期也将进一步减少;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求资金和资源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领域转移,将导致单位资金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相比,吸纳劳动力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三是企业效益继续恶化,职工收入增幅还会下降;四是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将剧增1200万以上,其持久性收入的下降,必然影响总购买力的增加,下岗人员的收入减少不仅直接使其本人减少消费,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居民减少消费;五是农产品市场结构性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农民的收入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来对城乡居民储蓄户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幅减缓的同时,对未来一二年预期收入的判断呈下降趋势,反映居民收入预期状况的收入信心指数也呈下降趋势。

2.我国住房、医疗、退休、教育等社会福利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建立,使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下降。90年代以来,社会改革的力度加大,就业制度、退休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及教育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使居民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如停止住房实物的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是我国住房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城镇居民不再依靠单位建房、分房,不再以较低的租金租住公房,城镇居民成为住房消费的主体,它有利于建立一种以有效需求为导向、有效供给为基础的良性循环的住房建设机制,推动住房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住房分配货币化,可以解决住房体制上的双轨制格局,减轻财政和国有企业的负担,等等。住房金融服务也将由原来的以面向住房开发建设企业为主转变为面向城镇居民为主,由原来的以生产性信贷为主转变为消费性信贷为主,由原来的以批发业务为主转变为零售业务为主。相应地,住房金融资金的筹集也将由原来的以单位存款、开发企业存款为主转变为以城镇居民个人住房存款为主。另外,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都在不断深化,这就使个人收入支出模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从集中于眼前的日用消费的支出模式转向兼顾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支出模式。这种模式转变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更注重储蓄而不是持币待购或买“大件”,所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进而影响当前消费。近几年利率几次下调,使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幅下降,从1996年增长30.0%下降到1997年的20.4%,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17.1%,但绝对额仍高达53407亿元。

3.农村消费水平依然很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12亿人口有近8亿多在农村, 农村市场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对于8亿多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1亿多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需求。1997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9%,如果将这一比重提高到“七五”时期的水平(50%),就意味着增加3500多亿元的消费品零售额。目前,农村洗衣机、电冰箱的普及率只有10%左右。据测算,农村家用电器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200万台的需求随之增加。可见, 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

但应看到,将农村潜在的市场转化成现实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困难。目前主要制约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农民收入水平的制约。从目前来看,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近,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已经很小;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增收也很有限;面对城镇中小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市场竞争加剧、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乡镇企业发展低迷,通过大规模发展乡镇企业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路子困难重重。二是农村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限制了农民消费。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国家增加投资和组织农民集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消费环节,使更多的农村通电、通水、通路,使农民潜在的购买力更多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促进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消费政策滞后,目前我国许多消费政策仍然是抑制消费而非鼓励消费。我国的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一直在60 %上下波动。据统计,我国“六五”期间的消费率为66.5%,“七五”期间为62.4%,“八五”期间为59%,1997年为59.9%。据IMF 和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5年之间,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为83.7%,印度也达78%。一般来说,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来拉动。与相同人均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显示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一是我国一直用高投资率来支撑经济的增长反而出现低效益的经济增长和消费,二是我国单位产出中可供居民消费的部分少而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较多。因此,今后应着重于提高消费率。提高居民的消费率有两个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即将进行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使医疗和住房等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品;二是采取政策提高农民的潜在购买力。

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政策选择

消费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要求和运行状况制定的意在使消费机制正常运行,使社会消费顺利实现的各项方针、制度规定及具体措施的总和。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影响经济环境,同样也可以通过消费政策影响消费经济环境。政府通过消费政策调节消费市场,进而通过消费市场引导生产者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在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买方市场全面出现之后,产品出现全面过剩,需求约束型特征十分明显,尤其是近几年和未来几年的国际环境恶化,出口增长受到限制。因此,消费政策应及时转为鼓励消费、刺激消费,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引导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消费品和商品可供量的基本平衡。

一般来说,有三项综合性强、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并且自身有独立性的消费政策,即消费价格政策、消费信用政策(消费信贷政策和消费储蓄政策)、消费税收政策。从世界各国经济起飞的进程看,人均GNP 从500美元增至1500 美元的时期是经济结构也是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我国人均GNP 已突破1000美元, 正处在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如何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引导居民消费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就显得极为重要。由于现阶段我国采用消费信贷政策扩大消费需求的空间很大,这里着重探讨消费信贷政策。

消费信用是与商品经济较发达的阶段相联系的,近代商业和近代消费制度发展的实践证明: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消费信用引导消费者的支出投向,有意识地加速或延缓消费的社会实现。当社会是一种生产过剩而需求相对不足时,可以通过消费信贷这一有效途径来加速消费的社会实现。消费信贷应用的基本条件:买方市场形成;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经济运行处于常规状态而非紧运行或超紧运行状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相适应,在总量上供给略大于需求。我国目前的情况基本符合消费信贷应用的条件。目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消费信贷总是与耐用消费品相联系。经过80年代的高速增长和90年代的积累准备,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开始进入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万元级的消费阶段。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持,居民消费完全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消费者在实现购买前的积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产品大量积压、生产能力过剩,从而导致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经济发展受阻。当前我国商品房大量积压、汽车工业发展缓慢就是一个明显例证。只有加速发展消费信贷,逐步由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转变为信用支持型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消费,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1999年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推出支持个人购买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品种范围和贷款规模的重要举措。消费信贷将走进大众生活,消费信贷的力度开始加大,消费信贷将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还很低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NP为1000美元时, 消费信贷规模占GNP的1%左右,1998年我国GNP为79553亿元,若按1%计算,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可达800亿元左右。 考虑到消费信贷有加速发展的规律即消费信贷余额对GNP 和对居民消费支出的比率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消费信贷规模会不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必将减少产品积压,加速社会资金周转,缓解买方市场压力,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消费储蓄政策方面的问题是,经过1996年两次调低利率并取消保值补贴,1997年又先后两次调低利率,1998年三次调低利率,我们认为,今明两年利率下调的空间不大。一是已接近美元存款利率,继续调低人民币利率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利率弹性已经很小,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居民还不得不为长远支出储蓄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三是较低的存款利率还会导致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使资金使用企业由于利率较低、贷款利息仅占生产成本中很小的比重而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果,会助长投资扩张及资金使用决策上的轻率和盲目,刺激生产企业的粗放型经营(即低利率低成本低效益使用)。这些都不利于从宏观上提高经济效益和真正改善市场供求状况,也不能真正有效地调节消费。

标签:;  ;  ;  ;  

现阶段启动消费的难点与消费政策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