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风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_合作学习论文

对学风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_合作学习论文

对学习方式变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语文新课程实验区的不断扩大,随着非实验教师提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走向教学前台。但同时我们也感到,教师在实践新课标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新课标”的全面贯彻落实。

一、“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等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时,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不见主导。我们说学习离不开教学,自主学习确需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在一次“教坛新秀”评比中,有位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模仿特级教师支玉恒的教法上《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学生:“此时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序,学生说到哪,教师跟到哪,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如坠雾中,学生的汇报没有一个“序”,课堂成了“牧羊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在学生屁股后面走,教师应是学生的领队,需要“引导”就到队前,需要“穿针引线”就插到队中,要担当好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二、合作学习与“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老师们视为打破学习主体独自学习习惯,培养学习主体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且有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组的组合等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性教育,学生成为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位教师上《曼谷的小象》(第一教时),一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且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组的组合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学生就会成为教师教学意识中任意搭配的“郎君”。

那么课堂教学中何时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佳呢?我们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但有争论时。

三、尊重文本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研讨新课标,我们发现,文中先后15次出现“体验”一词,13次出现与它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可见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重要。有人说“体验”是语感活动的桥梁,是语文素养的基石,这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时,从热爱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情趣等方面界定了“培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很显然,作为语文素养,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情感培育,都很难以机械、呆板的言传口授达成,都必须要学生通过切身的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来培养、感悟、体验。在听课中,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对于游离于学科性质以外的学习行为,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独特体验”,我们也要大喝一声“NO”。

笔者曾多次听过《狐狸和乌鸦》一课,归纳一下,有三种教法。一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课始就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二是初读后,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品味,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谈体验。由于教师没设框框,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终于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认为后种见解很有创意,大加鼓励。还有一种是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观点展开争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争论结果,统一了认识,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很明显,第一种教法过早地给狐狸下结论,形成于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体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第二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错误倾向是,在“培养创新精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思想指导下,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不作评判,缺乏正确的引导。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都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忘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的话是言不由衷的,是违背公民道德规范“诚信”的。假如把这种违背“诚信”的行为视为“聪明”来赏识,那怎么让学生看待现实生活中假、冒、骗的行为?

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趋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验、讨论和争辩进行甄别和评价,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四、超越教材与非语文活动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课堂教学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蹦蹦跳跳、热热闹闹,一节课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更有课堂辩论和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套、摆满汉全席似的“一盘盘一碟碟”往上端,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思考感悟的时间不多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被挤掉了,可能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语文姓“语”名“文”,课堂教学理应立足语文学科的“本”,学语文,用语文。我们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强调“拓展”,强调“延伸”,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那种置首要任务于不顾,只求表面热闹的非语文活动应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摒弃。

五、研究性学习与科研人员的专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倍受师生的关注。但是,目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有两种误解。一种是神秘感,认为“研究”是科研人员的事,是科学家的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搞发明创新、撰写科研论文,这些教师做起来都觉得难,学生怎么可能呢?因此,这不是学生的事,最起码不是小学生的事。一种是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研人员的研究,要求学生研究出结果。

华东师大的曹宗棋教授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并不是科研人员的那种“研究”,而是一种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而问题探究的科学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而获得的探究结果是第二位的。学生的探索,目的不在于研究的成果,而在于通过自主的提出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打破既定的思维定势,用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探究,教师不妨教给“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式:“提出问题——确定选题——研究探索——整理资料——各抒己见——总结评价。”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放手不管或无事可做,而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与学生共商探究方案,提供资料支援,提供表述和交流时机会。如一教师执教《茶》,揭题后问学生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的问题有:究竟是谁最先发现茶的、古人怎样饮茶、中国茶的种类、沏茶的方法、茶的制作、茶的历史等。老师让学生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然后引导归类,确定几个大的研究单元:茶的历史、茶的炒制、茶的变迁、沏茶的艺术、茶的名文欣赏等,每个学生还可以定出本单元之下自己的小标题。如:国内茶作品摘抄、茶广告商标集锦、名文欣赏等。

需要指出的是,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作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二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给教师们提个醒: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充分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内涵,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标签:;  ;  ;  ;  ;  

对学风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_合作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