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_德国大学论文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_德国大学论文

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动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竞争越来越表现于和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了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科研重地自然也就落入传统上一直重视教育的德国政治家的视野。德国教育部长布尔曼2001年2月19日在汉诺威举行题为“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博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未来。她强调,德国社会的未来竞争力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将有良好的回报。谁今天不愿意为教育掏钱,谁明天就要掏更多的钱,谁就要为今天对教育的忽视和失误付出更大的代价。其实,德国社会民主党自1998年上台后就声称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要进行一场高等教育革命。

一、改革僵化的教授晋升体制,设置“青年教授席位”

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发达的德国,政府官员和专家以及社会有识之士,仍不断呼吁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国际人才,以缓解他们所声称的人才缺乏。但是,在德国政府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国际人才的同时,德国自己的人才却不断流失,特别是流向美国。据德国教育研究部委托“德—美创新和社会研究中心”进行的100多页题为“德国科研人才在德国”的调查显示(2001年5月公布),有12-14%具有博士学位的德国科研人员去了美国,其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科研人员长期留在美国。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德国资助去美国学习或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的。

教育部长布尔曼指出,目前100个德国博士有近14个去了美国,其中三分之一在美长期居留。她说,“德国最好的‘脑袋’应该走出国门,但是也应该回来,为祖国服务。”

调查分析了这些人才不愿回国的原因。相对于德国,美国的工作环境比较好:

1.科研人员等级结构不明显,很少强调形式上的地位差别。

2.科研小组比较小,(实验室规模一般是8-12个,而德国是35-40人)。博士后、教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能在一起紧密合作。

3.科研机构的官僚主义少,能够迅速购置所需的研究器材和材料。

4.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机构间科研工作者的开放性及合作愿望比较大。

当然,除此之外,收入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科研工作者在美国的收入比较高,一般的博士后每年都有3-4万美元的收入,而在德国就低得多。

这些在美国不愿回国工作的人员对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1.德国科研机构最大的问题就是以C-4(德国最高级别的教授)教授为核心,年轻研究者对教授有高度依赖性,自己没有独立性。在德国从博士毕业到C-4教授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精力和创造力已经浪费了,等到谋到教授位置已经是年老精力衰,力不从心了。

2.德国教授管理和教学任务太重,科研时间不多。

3.德国研究资金申请受年龄因素影响大,年轻学者很难独立申请到经费。

4.青年学者很难进行中长期的研究,年轻研究者在一个研究机构工作满五年,就必须离开。

5.德国大学缺乏国际性,是个封闭的社会。德国大学至少要先欧洲化。

6.在美国除了向年轻人提供教授位子外,还有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s.Research Associates等位置,而在德国只有教授位置。

研究报告指出,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需要进行改革,少点官僚主义,结构更加灵活和改善工资待遇。教育部长布尔曼提出要用1亿马克,把德国在国外的专家请回来,并阻止日益增长的人才外流美国的趋势。德国教育部采取了多种形式吸引这些滞留在美国的德国科研人员回国服务,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设置“青年教授席位”。

在德国只有教授才能申请科研经费,主持项目研究。而要获得教授资格首先必须完成博士学位,然后花七到八年的时间去准备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教授席位。在此之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能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当然也没有自己的经费。很多很有希望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因没有职业前景和科研经费而流失美国,其中很大一部分还长期滞留美国(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就是从德国去了美国并在美国长期居留。)。

教育部长布尔曼说,“我们再也不能让德国最好的‘脑袋’往国外跑,仅仅因为那里的工作条件比我们这好。”德国政府将从2002年到2005年拿出3.6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首批是3000个位子,平均每个位子将获得12万马克的资助。

有关“青年教授”的规定如下:

1.青年教授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三年。从博士后算起。

2.第一个三年后进行中期评价。评价良好者延聘三年:评价不好的,一年停止。

3.经过全面评价,可以直接晋升教授而无须参加教授备选资格考试。

4.地位:受聘期间是国家公务员。

5.有权带博士。

6.可以承担教学任务。

7.有自己的预算,可以申请第三资金(一种横向资金。)。

8.有权和高校教师合作。

9.青年教授必须接受公开的遴选。

10.博士生三年后才能申请青年教授。

11.青年教授可以成为终生教授。

12.青年教授可以在同一学校任职。

13.青年教授头三年每月工资6000马克,以后每月6500马克。

今年洪堡大学已经辟出40个“青年教授席位”,马堡大学15个,哥廷根大学43个。每个“青年教授”将获得联邦政府15万马克的资助。

德国“青年教授席位”制度有点类似我们的“长江学者计划”,力图在传统的体制外开辟一个新的、有利于年轻学者特别是在国外有成就的学者为国服务的途径。这也在德国刚刚修改并通过的《高等教育总法》作了规定。

二、改革学习和学位制度,加强与欧洲国家的交流

2002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成为绝大多数欧盟国家唯一的流通货币,标志着欧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有着3亿多人的世界最大的内部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渐得到完善,而且必将由此而产生一个足以与美国和日本抗衡的政治实体。不过,完全实现欧盟提出的物资、人力、服务业和资金等四大自由流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例如,人力和服务业的自由流动就需要各国的教育做相应的调整,学位和学历的相互认可。即各国的教育应该能够接轨,具有可比性和可转换性。

2001年5月中旬,35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和高校代表近250人集会捷克首都布拉格,商讨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建立相互协调、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市场。会议通过了《布拉格宣言》。

1999年,在意大利召开的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波罗吉亚宣言》(Bologna Erklārung),首次正式提出了加强欧洲高等教育之间的相容性和可比性,逐步建立协调、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

此次布拉格会议是具体落实《波罗吉亚宣言》。会议探讨并强调要清除欧洲国家间阻碍学生流动的障碍;改革大学人事制度,促进教学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入阶段性文凭,把学士学习阶段和硕士学习阶段分开(而不是象德国等国家对此不区分);实施统一的学分制度;改善各高等学校的课程和专题设置,确保课程质量,确立新课程认可制度,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高质量的并在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欧洲高等教育市场。会议期望,到2010年能够建成这样一种欧洲高等教育体制。(也有人担心,欧洲加强大学的统一势必会削弱多样性。下次部长大会将于2003年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这些思想都在刚刚通过的《高等教育总法》中得到了体现:缩短学习年限,实行分阶段学位,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开。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德国的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良好的外语知识(德国政府提出,以后的大学毕业生至少要学习两门外语,以适应欧洲一体化。),对其他国家文化和精神状态了解和熟悉,跨国家的社会经历和从业经历,这已经在劳动力市场上成为基本的要求。这就促进了欧洲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和学生的彼此流动。也促进了德国学生去外国学习,也促进了德国对留学或开发新的国际课程的鼓励和投资。

为加强大学生对欧洲一体化趋势的适应意识和适应能力,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德国学术交流协会(简称DAAD)在2000年6月2日成立75南年之际决定,今后将把五分之一的德国大学生派送到国外大学学习一个月。至今已有十分之一的德国大学生结束了作为他们学业计划一部分的国外学习。1999年,有34000多德国大学生受DAAD资助去国外高校学习。

由DAAD等发起的共有100多个促进德国高等教育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的项目也正在实施,例如,“苏格拉底计划”和“伊拉斯穆斯(ERASMUS)计划”,就是促进德国大学生去外国学习。当然,前提是这些德国在国外学习经历必须被德国学校认可,而这往往都是通过两国和两校间的协议来解决。德国正在准备参加正在扩展的欧洲学分转换制度(ECTS),从而有利于各高校间的学习和学生流动。

另外,德国高等教育自身也开始加强欧洲课程的开发和双学位课程。欧洲课程的特点是国际性和一段时间的在国外学习。卡斯鲁尔(Karlsruhe)大学从1980年开始的电子工程专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目的就是培训欧洲的工程师,使他们熟悉英国和法国的同样课程,从而使他们胜任国际性的工作。这个课程需要5年,并分别在英国和法国学习一段时间。学生毕业时发给由德法英三个国家颁发的三种语言的工程师证书(Diplom-Ingenieur)。

在德国的一些高校中已经出现发两个国家都认可的双文凭现象。课程和考试主要是根据合作学校间的协议。例如,由德国尼德莱茵高等专科学校(Niederrhein Fachhochschule)和荷兰文洛·霍哥学校(Venlo Hogeschool)学校在1993年联合举办的工业工程和后勤管理专业。专业的目的是促进欧洲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考虑到涉及北葳州和荷兰双边经济合作公司的活动。这个专业共需4年时间,在国外学习和工作3个学期,完成专业学习的学生授予德国和荷兰学位。

三、吸引国外人才,使德国成为“国际教育之地,国际科研之地”

2001年初,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汉诺威大会上透露,德国高校至少在今后的十几年中存在着严峻的生源不足问题。今年只有68%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之路,比1990年的数据下降了十四个百分点。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预测这一走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到2015年德国高校新生人数将从目前的308000人降至274000人。而且德国社会也正面临老龄化倾向。为了避免高等教育萎缩和改善人口年龄结构,而主要是基于人才战略的考虑,德国正大量吸引外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据统计,在德国高校中的外国人比例已经达7%。

另一方面,针对德语比较难以掌握和一些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德国现在也已经开始开发面向外国学生学习的所谓国际专业。联邦教育科研部对此也提供一定的资助。这些专业的选择是与DAAD和高等教育协会合作确定的。学习这些专业的外国学生比例较大。教学语言至少使用一门外语。莱比锡大学的6个学期物理专业计划就是一个例子。课程用英语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在英国或波兰或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学校学习一个学期。学生毕业生后,授予科学学士学位,而且再通过3个学期的进一步学习,也有可能授予硕士学位。

目前在德国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有650多个国际性的课程。每年有22,000个学生参加这些课程的学习。德国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国际学生学习的热点地方。

不过,相对于英美和日本吸引国际学生和科研人员的战略,德国还是感到自己在这方面落后了。2001年7月22日,德国教科研部通过了一项使德国尽快成为“国际教育之地,国际科研之地”的联合行动。德国工会、企业主协会、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德国工商大会、德国之声电台、洪堡基金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有关教育和科研基金会都是联合行动的成员。

这次联合行动主要集中于改善外国人在德国居留的框架条件,加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化。参与联合行动的各成员一致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吸引外国人才来德国工作并在德国居留。教科研部长布尔曼指出,应该为那些在德国高校毕业的外国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使他们有可能在德国从事教学、科研和经济方面工作,同时也要为他们的家庭来德国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

联合行动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努力把德国高校中的外国人比例从目前的7%提高到10%,并使科研机构的位子国际化。会议建议要在因特网上招募国际贤才,并提出口号:“hi,人才,到德国来”。德国欢迎各国才俊来德国学习、研究、就业。会议确定今年2001年9月到2002年3月第一批重点宣传和争取的国家是: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印尼,俄罗斯和中国。为实施该项联合行动,德国政府在未来3年将拿出3500万马克。

四、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加强高等教育出口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和加深,不仅国际学生日益增加,国际间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到对方国家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已渐成趋势。

早在80年代,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就开始了教育输出(比如商业学校,MBA等),并声称这是避免大学萎缩的一个好策略。

与英美等国的教育输出相比,德国声称自己的起步已经晚了。德国不仅要争取国外的学生来德学习,还要促进高等教育积极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合作或独立办学。直到2001年上半年,德国才认为自己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德《莱茵星报》5月23日称,“德国大学打开了新的财源。特别是在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对来自德国的教育具有很大的需求。”

德国的这种教育输出,一方面,能满足对方国经济发展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能满足当地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既想让孩子接受国外教育,又想降低费用和不愿子女远离的心理。像伊斯兰国家还非常注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想让子女到国外留学而直接受到他国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德国也想通过教育输出为德国在当地的跨国公司培训和提供人才。像西门子这样国际性公司就很需要在当地招聘人才,但是,既有德语语言能力,又懂技术的人才在当地很难找到。这些公司也愿意出资,资助当地职员去这些由德国大学独立或联合举办的大学学习。这样还有利于德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

目前德国的教育输出主要是集中在理工科类。但德国认为,社会人文科学也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也是德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据了解,德国的一些大学对到中国办学或合作办学很感兴趣。教育部长布尔曼最近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签署了资助德国高等教育出口的计划。她指出,“首先要促使和鼓励德国高等学校在国外进行企业性经营,提供专业学习”,“我们不要再把这些教育市场让给英国、美国和荷兰的高校”。

目前已有的项目有:慕尼黑工大在新加坡建立大学;斯图加特工大和乌尔姆大学联合在埃及开罗建校;图宾跟大学在乌克兰开设德国法律专业;德累斯顿工大在越南河内设机械制造专业等。汉堡高等专科学校将在中国建立“技术和经济中心”,拟开设电子技术和机构制造方面的课程。

联邦教育部将提供2千万马克资助旨在促进高教出口的“开发未来高等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在德国高等学校界引起极大反响,纷纷申请参与。目前,DAAD选择了22个项目进行资助。那些实施教育出口的高校将会得到连续三年的资助。

这项措施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回应全球化竞争的两手战略:一,“引进来”,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德国学习和工作;二,“走出去”,占领和利用对方国的教育市场,获取利益,为自己选择拔优秀人才,施展国际影响。

五、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界科研联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1世纪,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原材料。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成就越来越取决于能否迅速而有效把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新工艺。知识创新是这种转化的前提,而创新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科研和经济,研究、发展和产品之间的联系。

2000年,德国就有约5000家企业推出了新的产品。没有知识创新,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与德国23000个企业相比,这个数量还不算大。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科研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2001年3月,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知识创造市场”的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由教育科研部和经济技术部联合制定。纲要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工作。虽然德国在很多领域拥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研队伍和科研成果,仅高等学校每年就有1500个很在市场前景的专利产品。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很少转化为市场价值,有些专利还未得到充分利用时,就已过早地失去了价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德国缺乏一个权威的、高质量的专业专利评估机构。因此,德国亟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全德国建立一个基础性、专业化的专利机构和评估机构。

·鼓励和奖励高校教师进行发明和专利登记。

·开展专利申请和专利评估方面的培训。

·促进研究成果保护,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保护期限,防止一些发明、发现通过发表或报告等泄露而贬值。

·建立一体性的评估机构,避免分割和分化。

·建立一个统一的科研和技术转化网络。

第二部分,建立新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建立新企业能够加强德国经济结构转化,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德国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

·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创业。

·建立“成功创业”的培训基地,如“创业者实验室”和一些创业服务和咨询机构。

·评估创业计划,资助创业者。

·促进德国形成一种激励创业的文化。

第三部分,科研是知识向经济转化的伙伴。联邦政府将采取措施:

·加强各研究机构的联系、沟通和合作。

·加强经济界对确定科研目标的参与。

·促进大学和经济界作品作。

·改善和促进研究机构的成果转换。

·加强联邦新州(即原东德地区)教育、科研和经济之间联系和合作。

·加强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更有效地促进创新。

·促使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中小企业的伙伴。

·鼓励和奖励知识向经济转换,甚至可以奖励那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转换模式。

第四部分,创新能力是知识向经济转化的前提。为此,需做以下工作: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学习、创新氛围。

·改善企业人员进修的透明性和质量测评。

·在企业人员进修中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利用新技术改造手工业。

·扩展学术性的进修课程。

·促进培养有研究和学术倾向的后备力量。

“知识创造市场”行动纲领的出台体现了德国从市场和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和科研成果,也体现了教育与市场联合的倾向,因而也特别注意从应用性和产业这个角度提高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德国在财政紧缩情况下却连年增加教育经费,德国2002年的教育预算比2001年增加4.4亿马克,增加到160.41亿马克,创历史新高。德国教育部提出,今后德国的科研经费将优先资助对人的研究和对创立新工作岗位的研究。所有的IT领域和生命科学是未来的关键技术,仍是资助的重中之重。开发有利于生态、有利于环保的新产品也是资助的重点。大幅度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的资助,以促进高等专科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研究。布尔曼部长认为,“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学、科研和企业合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是高专的重要特点。它使得新产品和新工艺的革新得以实际落实,也有利于增加工作岗位,对此我们应该加大资助力度。”

教育部长布尔曼说:“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价值,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力投资科研。新一届联邦政府履行了加强教育投资的竞选承诺。教育和科研是新工作岗位创立和新产品开发的发动机。增加教育经费对整个国家有利,对所有民众也有利。”

六、提高大学申请者的质量,考虑进行大学入学考试

德国大学和经济界抱怨高中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称,各州高中毕业生的质量差距很大,致使高中毕业文凭已不足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校长联席会议还表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高校会不可避免地采取水平测试的做法。大学教授们呼吁,仅靠口头动员是无法解决大学生源问题的,必须赋予高中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使其能够表明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拥有上大学的能力。不过,在培养学生的方法上,有关方面意见不一。教师协会强调应按照传统的规范来塑造学生,而教师工会则认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软技能”是一条正确之路。

德国工商大会要求政府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彻底改革教育体制。德国联邦工业协会呼吁高校实行入学考试制度,作为对高中毕业证书质量监督的一种措施。否则,德国将在欧洲和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些学校也开始考虑对大学入学申请者进行测试。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就决定通过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择优录取新生。慕尼黑工大校长指出,目前德国的教授和学生必须习惯由大学自主选拔学生。大学应该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并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根据学生的才能选拔出更多的优秀学生。艺术类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已经这样做了,任何一位要求入学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规范的的入学考试方可在艺术学院注册。谁要学习体育,谁就必须证明他的体育才能。

目前慕尼黑工大在自然科学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对申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技术这些新专业的学生进行考试。以确定学生是否适应该大学和该专业的特殊要求。二百五十名学生申请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技术这两门专业,考试结果是:五十三人通过考试,其中有三十四名女学生。慕尼黑工大校长强调指出:我们目的是对所有专业都要实行我们自己的选拔程序。根据教授和学生共同总结的经验,下学期我们对信息专业也将实行考试制度。

申请入学的学生对此反应也很积极的,他们当中许多落选的学生表示,口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实际指导,对于他们决定是否继续申请专业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正确地选择专业节约了时间。

随着高等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的自主性加强,举行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将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七、网络大学应者寥寥,虚拟大学仍处虚拟之中

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交际能力、外语水平、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受到青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重大的、却又在不断变化的挑战。这种挑战如何构建新的教育体制,使之既符合时代发展,又面向未来。

教育部长布尔曼指出,目前的迫切任务是:

1.把计算机虚拟世界整合到学校教育之中。否则学校便不是完全的、真实生活的学习场所。

2.为中小学、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能够在学习和教学中运用新的媒体提供多种可能性。不仅计划建立“网上学校”和“虚拟高等学校”,还要建立“网上继续教育”,在公共图书馆建立多媒体之角,要求和促进尽可能多的学生者参与到新的技术之中来。

3.支持为中小学、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开发富有教学意义的学习软件。

2001年5月,布尔曼指出,联邦政府将在3年中资助4亿马克发展多媒体学习软件,建立“使每个专业都具有国际水准的、有质量保证、可以颁发证书”的网上大学。同年7月16日,布尔曼又在柏林宣布,联邦政府将拨出1.23亿马克,用于开发和发展Internet和软件技术。去年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05年,所有工业国家大学生中的50%将参与网上学习。

据此,几乎所有的德国大学和哈根远程教育中心都提出了开发网络学习的计划。目前,已有1600个网络专业学习。相对于英美等国家,德国的网络教育开展比较晚,但是政府赶超的愿望似乎比较强烈。但是这种愿望并没有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市民的参与。德2001年6月28日《时代周报》(DieZeit)称,网络学习热朝迟迟不见到来,虚拟世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名过其实。

目前,英美国家约有1万名网络学习者,而德国只有几百人。1974年建立起来的哈根远程教育大学,是德国唯一没有校园的大学。尽管该大学制定了发展虚拟大学的规划,而且提供了140个学习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个本应该出现网络学习热潮的地方,到目前却只有220名网络学习者。照此估计,德国到2005年将有一半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预言和计划恐难实现。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目前德国的网络教育都是地方性的,缺乏统一规划,课程和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也缺乏丰富性。(不过,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的网络教育发展相对较好。)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的学习方式还有个适应过程。两年前,德国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卡斯鲁尔大学和曼海姆大学都提出了本校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对方学校学习可能性的规划。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的学习方式存在有心理障碍,这些目标都没能实现。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目前对网络学习的认识,认为它只能是常规大学的补充,而不是它的代替。布尔曼强调,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媒体,并不意味着一种媒体取代另一种媒体。联邦政府将特别注意资助那些适应教师和学生灵活多样的需求和跨学科的网络学习项目。

结语

德国政府在不断削减财政预算的情况下,数次大幅度提高教育和科研经费,显示了德国对现实的忧患和远见卓识。如果说,德国19世纪下半叶的崛起和战后的经济奇迹都是建立在发展教育特别是中等和初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而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至少,德国政府这么认为。

标签:;  ;  ;  ;  ;  ;  ;  ;  ;  ;  ;  ;  ;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_德国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