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分析_金融论文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分析_金融论文

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货币和信用化基础上的经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因而,战后世界各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普遍将金融发展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谋求以金融的发展带动经济的高效发展。但是,近十几年来,世界经济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其发展进程多次被日渐频繁的金融危机所打断,货币贬值,经济增长速度骤然放慢。这种严酷的现实不能不使那些试图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后进国家心存余悸。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金融发展将是我们必然选择的路径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理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发展是否是经济发展本身带来的,我们又应如何做到既以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又不致于落入金融危机的陷阱,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根据世界经济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所提供的经验,金融发展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构成内容之一的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了两大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大致平行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雷蒙德·W ·戈德·史密斯,在他的被理论界频繁引用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1969)中指出:在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反之,经济发展趋于缓慢甚至处于停滞时期,金融发展的成效也是微乎其微的。他同时指出,由于缺乏充足的资料,加之目前处理技术的制约,不仅难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仍然难以作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平行关系,则是已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被验证无疑的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抑制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爱德华·S ·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他们共同从金融方面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并于1973年几乎同时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著作,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其中,肖强调,经济中的金融部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金融机制会促进被压制的经济摆脱徘徊停滞的局面,加速经济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机制被压制或扭曲的话,金融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和破坏影响,即金融抑制。为此,应推行以金融深化为目的的金融发展战略,消除金融抑制,用价格机制与分权机制代替金融配给机制,拓展储蓄者对投资机会的选择区间。当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发展策略,实现金融深化时,便可以几乎全部地依赖国内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不必依赖国外部门的储蓄。麦金农虽然对此问题的分析所采取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结论与肖基本上是相似的。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金融发展使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向适应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提高了社会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递增的资本支持,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调整。其次,金融发展创造了更多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的再配置和规模节约,促进了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的集约增长。第三,金融发展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引导社会游资合理流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因游资不规则流动而引致的金融风险。第四,金融发展的结果是对国内资本的高效利用,大大降低了对外来资本的依赖程度。第五,金融发展使金融体系从单一的计划模式向多元的市场模式发展,从而使金融体系的运行更为有效,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方便的服务。

总之,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又相互制约的交替上升或下降的关系。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而金融发展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不是金融发展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了多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首先是80年代初期爆发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重大的冲击。其次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风波未平,英国老牌的巴林银行因金融衍生工具投机失败而招至倒闭这样的灭顶之灾,给国际金融市场重重一击。正当人们对巴林银行事件作深入的反思时,日本银行业紧跟着危机迭出,陷入空前的困境之中。前几次风波尚未平静,1997年又出现了源于高增长的泰国并在较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各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致使曾颇受世界瞩目的东南亚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甚至引起了某些国家的恐慌。德国经济学家泰纳波姆认为,这是60年代以来否定传统金融理论,推行现代金融改革所导致的体系性危机的前兆。法国总统希拉克将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这种缺陷称之为“金融癌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近年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其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错误地、片面地理解并制定了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的金融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未能恰当地实施足够的内部财政控制和货币控制的条件下,便仓促地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所引致的。

以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80年代后期以来,东南亚各国积极主动地推进金融业的改革与放开,试图通过以金融发展来刺激与带动整个经济的腾飞,走一条“金融先行发展”的道路。为此,各国通过大力培育证券市场,积极吸引外部资本,以扩大资本供给。在大量外资涌入的同时,当地金融机构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按照国际市场的惯例处理融资和金融业务,为外商和合资企业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投资环境。国内资本供给更加充裕。从根本上讲,东南亚各国推行的金融发展政策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金融自由化战略,政府放宽了对金融业的管制,让本国金融体系融汇到国际金融市场运转的统一体系中去。

推行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金融先行发展”战略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国家忽略了金融发展的阶段性和程序性这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条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求成,直接推进到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金融自由化,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各国,金融体制发育不充分,运作机制不透明,金融市场机制尚未确立,这表现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互相渗透,金融决策常常受到过分的行政干预;过度投机行为不仅未被有效抑制,反而受到政府的保护,泡沫经济现象严重;国内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监管不力,不良资产过多;国内储蓄未被充分动员,储蓄向投资转移渠道阻塞,资金短缺问题过份依赖外资;引进和利用外资政策失误,外资结构趋向于短期的非实业投资,等等。

东南业各国的经济曾经呈现出一种异常迅猛的高增长势头,普遍高估市场潜力,盲目估计房地产的需求及自身实力,却未注意到国际收支已出现危机苗头以及国际投机资本蜂拥而入的严重现实。 所以, 在1997年初当泰国正沉醉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就中,正自以为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度便可取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候,货币危机首先爆发,经济泡沫骤然破碎,经济形势急剧逆转,金融危机终于爆发,被迫放弃实行了10多年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紧接着危机风潮席卷东南亚,使整个东南亚金融业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后设置的“紧急筹资机制”紧急启动。

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推行金融发展战略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现象,并不能说明金融发展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有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在金融发展,相反,金融发展的目的却在于防范和化解旧体制中存在的金融风险,以实现金融的稳定发展。拿许多发展中国家极力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来说,其倡导者麦金农早就强调,金融深化的目的是提高国内储蓄的利用率,不应过度依赖国外资本,尤其是外债,以防止出现“荷兰病”。此外,在其近年出版的《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一书中,更是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实施经济市场化战略中,应注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如何排序的重要性,必须对经济市场化作出最优的排序。

通常情况下,在价格膨胀适当地逐步消失以及资本市场对自由借贷开放之前,第一位也是最明显的需要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应优于金融自由化。在市场化的次序中位列其次的应是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使存款人能够得到、借款人能够支付的实际利率,国家放松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管制的步伐,必须与政府在总体稳定宏观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谨慎地相适应。当国内的金融和贸易成功地完成自由化之后,外汇自由化方可纳入实施日程,但外汇的自由化必须注意步调的适当,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化交易应大于且快于国际资本的流入,资本项目下的外汇自由化应是经济市场化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至少要分两步走,应是国内金融发展成功之后再考虑将金融发展的范围推向国际化,牢记国内经济的稳定协调、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高速发展而又不致于引起金融恐慌和崩溃的必要条件,切忌在条件尚不具备时扩展多种发展领域。很显然,出现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作法明显的有悖这一规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合理的金融发展不仅不会有损经济发展,而且会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还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之所以出现某些推行金融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发展步伐被金融危机打断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对金融发展战略的选择过于激进、超前,这种不负责任,不合实际的作法必将使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陷于危险境地。

三、在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互动中防范金融危机

我国采取的谨慎开放和加强宏观管理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可以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并有效地抑制金融危机发生。为进一步加快金融发展步伐,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效抑制金融危机,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首先,对当前经济中可导致金融危机的诱因予以足够关注,在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消除。

国际范围内频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深刻反思。我们在看到经济发展的成就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近20年的改革和实践中的潜在和现实的矛盾。对这些矛盾如不加以妥善的解决,不能排除其演变为诱发金融危机因素的可能性,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有:银行与企业间的巨额债权和债务,导致银行金融资产恶化。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较差,大面积亏损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对企业产权的“软资产”与对储蓄存款的“硬负债”的不正常现象如不能根本改变,势必弱化中国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金融市场发育不规范。三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增长的不平衡。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增长的这种不平衡性,即虚拟的资本快速增长所导致的泡沫经济,在短期内可能为表面的经济繁荣所掩盖,但当金融部门的纸上利润超出实物产出的增长时,金融危机便会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应对经济泡沫现象予以有力的抑制。四是储蓄向投资顺畅转移机制尚未确立。目前,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除有近5万亿元的银行储蓄存款之外, 还有数千亿元的短期游资。与此同时,我国又在持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当然,适当利用外资是必要的,但在国内储蓄未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扩大利用外资,应注意外资的结构与投向,发展中国家盲目利用外资的教训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今后的金融发展应注意国内储蓄的开发利用,扩大国内储蓄向生产领域的投资。 五是国内资本外逃的现象不容忽视。从1989—1995年,我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出1000亿美元,其中有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六是金融秩序呈隐性混乱状态。 尽管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现金管理、外汇管理、信贷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乱拆借、乱集资、高息揽储与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方法更为隐蔽,手段更加高明,致使金融风险危机潜伏。七是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目前,我国正在稳定地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但同时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十分不利,在开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际金融风险因素对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

其次,在对金融风险予以严格监控的基础上,坚定地推进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市场化。

在改革的进程中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不应因噎废食,反而应继续稳健加快金融发展的步伐,在改革中解决改革所产生的问题。在此,应客观谨慎而全面的理解与对待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既不能因金融危机而全盘否定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也不能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奉若神明,盲目的迷信和片面的运用。要严格杜绝借口金融抑制而忽视政府宏观规则的金融放纵行为的泛滥,严格区分“放松管制”与“放松监管”,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确定切实可行的金融发展战略,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稳健的金融环境。

第三,强化金融监管,提高宏观监管绩效。

金融发展必然要提高金融的开放度,而且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更是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为此,金融发展与开放必须要有一个严格而有力的监管体系与之相适应。国际上几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监管软弱乏力。所以,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是规避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第四,规范金融市场,渐进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要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合理安排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次序。金融市场的动荡几乎总是与各种金融违规行为伴生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在重塑市场化的微观金融基础方面作出努力,而后再逐步放开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以货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引导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

第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减少银行不良资产。

第六,严格审慎的对待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第七,加强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与预警系统,提高信息革命条件下的风险防范能力。

标签:;  ;  ;  ;  ;  ;  ;  ;  ;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