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新方法_生产函数论文

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测算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新方法论文,要素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57(2001)01-0032-05

一、索洛生产要素贡献测算方法的问题

索洛(R.M.Solow)教授1957年首先用“余值法”测算资本、劳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记Y、K、L分别为产出、资本和劳力,索洛的贡献分析公式为:

Y′/Y=αK′/K+βL′/L+(TFP)′/TFP

式中α、β分别为产出对资本、劳力的弹性。αK′/K为资本对经济增长率Y′/Y的贡献,βL′/L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余项Y′/Y-αK′/K-βL′/L记之为(TFP)′/TFP,Solow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看作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该法被中外经济学界广使用至今。但使用发现,该法存在许多问题:#

1.索洛“余值法”测算的是生产要素对经济(产出)增长率的贡献,而不是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

2.索洛“余值法”的测算公式是导数公式,而代入的数据一般是年度数据。

该公式是在生产函数可导的情况下,在一个“时点”的瞬时公式;而代入的产出、资本、劳力是“时期”数据和间隔一年的“时点数据”,两者不匹配,会产生不小的误差。

3.索洛的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概念不确切。

一般认为TFP的增长率反映了各种因素对产出的综合影响。在实际计算中,资本K与劳力L的外延越大,则TFP的外延越小,于是算得的“余值”(TFP)′/TFP也较小。例如,把“研究与开发”投入列在资本K中,则“余值”较小;不把它列在K中,则余值较大。这就导致对同一经济过程的测算,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世界银行1993年用“余值法”测算东亚(1968-1989)的经济增长,结论是技术进步(TFP)贡献起了重要作用;而P.Krugman教授根据其他人用“余值法”测算的结果,说“东亚神话”并非技术进步,而是靠资本、劳动的大量使用。这正是由于TFP概念不确切,伸缩性过大而引起的。

二、本文测算生产要素贡献的思路

1.本文致力于测算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而索洛测算的是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两者测算的目标不同。

2.本文的测算式用基期和报告期的数据,只用增量公式,不用微分、不用导数。这就在理论推导和实际计算上,与原始的年度数据相匹配,减少模型误差。

3.本文不用“余值法”,放弃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在仅有资本、劳力两个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代之以:劳力不变、资本增加时对产出的贡献;资本不变、劳力增加时对产出的贡献;资本、劳力都增加时,两者对产出的共同贡献。在具体确定计算口径时要注意,资本和劳力的外延不能有重迭部分,两者外延之和应涵盖所有的生产要素,即做到不重不漏。在仅有三个生产要素的情形,例如资本、劳力、研究和开发,也要求这三个生产要素的外延不重不漏。在这种情况下,测算资本、劳力、研究与开发在其它两个生产要素不变时,各自增加时对产出的贡献;测算一个要素不变,其它两个要素增加时,后面二者对产出的共同贡献;测算三个要素都增加时,三者对产出的共同贡献。

三、生产要素绝对贡献的测算公式(仅含两个生产要素)

设下标为"0"的变量代表基期的值,下标为"1"的变量代表报告期的值。

1、一般情形

设生产函数为Y=F(K,L)。当资本从K[,0]增加到K[,1],劳办从L[,0]增加到L[,1]时,经济增长为:

Y[1,]-Y[,0]=F(K[,1],L[,1])-F(K[,0],L[,0])

=[F(K[,1],L[,0])-F(K[,0],L[,0])

(1)

+[F(K[,0],L[,1])-F(K[,0],L[,0])] (2)

+{[F(K[,1],L[,1])-F(K[,0],L[,0])]-[F(K[,1],L[,0])

-F(K[,0],L[,0])]-[F(K[,0],L[,1])-F(K[,0],L[,0])]} (3)

(1)式为劳力不变、资本增加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下简称“资本的贡献”);(2)式为资本不变、劳力增加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下简称为“劳力的贡献”);(3)式为资本、劳力都增加时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共同贡献(以下简称为“资本、劳力的共同贡献”)。(3)式可简化为(3)[*]:

2.生产函数“可分离”的情形

此时记Y=F(K,L)=f(K)g(L),经济增长:

Y[,1]-Y[,0]=f(K[,1])g(L[,1])-f(K[,0])g(L[,0])

=[f(K[,1])-f(K[,0])]g(L[,0]

(4)

+[f(K[,0])[g(L[,1])-g(L[,0])] (5)

+[f(K[,1])-f(K[,0])][g(L[,1])-g(L[,0])] (6)

(4)式为资本增长的贡献;(5)式为劳力增长的贡献;(6)式为资本、劳力都增长的共同贡献。

3.生产函数为C-D函数

此时记Y=F(K,L)=CK[α]L[β](C为常数,α、β分别为产出对资本、劳力的弹性)经济增长:

(7)式为资本增长时的贡献;(8)式为劳力增长时的贡献;(9)式为资本、劳力都增长时二者的共同贡献。

四、中国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1979-1999)

1.指标选择

(1)产出Y

一般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看作产出。为了消除通胀因素,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GDPI(1978年为100)为产出。即

Y=GDPI

(2)资本K

有人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当年价格)当作资本,这似乎不妥。因为对当年产出发挥作用的资本,还包括上年末(支出法)的资本形成总额CF。FI[,t]相当于当年资本增量,而CF[,t-1]相当于上年末资本存量。两者都对当年的产出发挥作用,都应考虑进去。再注意到物价因素,记PI为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年为100),于是t年资本K[,t]为

K[,t]=FI[,t]+CF[,t-1]*PI[,t]

消去通胀影响,记PI50为零售物价总指数(1950年为100,可比),资本K[,t]

K[,t]=[FI[,t]+CF[,t-1]*PI[,t]]/PI50[,t]

(3)劳力L

采用从业人员数为劳力数。

2.生产函数的选择

一般先判定技术进步的性质,是索洛中性、赫克斯中性还是哈罗德中性;再根据技术进步的性质确定生产函数的相应形式。但判定的结果是:技术进步的性质在不断变化,产出对资本、劳力的弹性α、β也在不断地变化,难以事先确定一个统一的形式。

只好放弃这种“先定性后定形式”的办法。直接分段试用各种生产函数去拟合。考虑到α、β的多变,时间段越短越好;兼顾到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时间段太短也不行。试算结果,以5年一段的C-D函数拟合效果较好。

3.拟合结果

生产函数为Y=CK[α]L[β]

对数形式为LnY=LnC+αLnK+βLnL

LnC、α、β为待估系数。对数形式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得表1。

R[2]为决定系数,DW为杜宾——瓦特森统计量,F为F统计量。

表1 C-D生产函数拟合结果

4.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算结果(中国1979-1999)

将各段时间的首末(也即基期和报告期)的Y、K、L的数据分别代入(7)、(8)、(9)式,得到经济增长实际值(Y[,1]-Y[,0]),经济增长拟合值C(K[α,1]K[β,1]-K[α,0]L[β,0]),劳力不变、资本增长时的贡献(简称“资本K的”),资本不变、劳力增长时的贡献(简称“劳力L的”),资本劳力都增长时的贡献(简称“K、L共同的”),如表2。

表2 中国(1979-1999)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单位:GDP指数点,1978年为100)

5.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亿元数)

根据表2 K、L、KL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推算出它们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亿元数)。办法是先算出5年间GDP(当年价格)增长额,但要注意到不同年份的GDP(当年价格)不可比,调整到以基期价格为准,于是

GDP增长额(基期价格)

=GDP[,1]*PI50[,0]/PI50[,1]-GDP[,0]

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亿元数,基期价格)

=GDP增长额*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算得结果如表3。

表3 中国(1979-1999)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

(单位:亿元,基期价格)

五、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贡献的经济分析(1979-1999)

1.总状况

将表2中的结果进行加总、平均,得改革开放21年来中国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总表(表4):

表4 中国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总表

生产要素

绝对贡献(GDP指

 平均贡献率(%)

数点,1978年为100)

资本K

 220.5

39.6

劳力L

 314.3

56.5

KL共同 21.93.9

∑ 556.7100

资本不变、劳力增长时的平均贡献率为56.5%,比劳力不变、资本增长时的平均贡献率39.6%高出近50%。可见改革开放21年的中国经济仍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经济。

另外算得经济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56;与劳力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23。可见在促进经济增长时,资本的作用大于劳力的作用。

由以上两点分析得出我国今后长期的生产要素投入战略为:在大力增加资本投入的同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劳力使用效率。

2.劳力不变,资本增长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改革开放21年的5个5年中,资本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1983-1987年(14.9%)和1991-1995年(16.4%),是其它时期的2到5倍。

但投资的效果却截然相反。1983-1987年的资本贡献率为-12.3%,为21年最低;1991-1995年的资本贡献率为79.3%,为21年最高(见表2)。

原因在于资本增长的背景不同和资金使用的效率不同。

(1)资本增长的不同背景

1983-1987年,逐步实行多种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及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拨改贷”。当时政企没有完全分开,盲目追求和比赛经济增长速度,以为银行贷款可以不还,存在着投资“饥渴症”,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相互攀比,滥发奖金。

1991-1995年,利用外资的有关立法初步形成。沿江、沿边、许多省会城市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领域放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A股、B股发行上市;国债大量发行。

(2)资金的不同使用效率

1983-1987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承包人、被任命的企业负责人存在短期经济行为。承包、改制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金浪费严重。外商大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非关键性企业,对整个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1991-1995年,国家指导外资投向,投资于工业生产领域的外资达80%以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对外债进行统计监测;政策、商业性银行分开,银行开始注意贷款质量;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证产品质量,打击伪劣产品法规出台;开始注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资本不变、劳力增长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1983-1987年贡献率最高(121.2%),1991-1995年最低(14.6%),对应第2点中资本贡献率最低、最高的两个时期,这里不再重复分析。

劳力贡献率次高的时期是1987-1991年(87.6%)。这一时期注意提高劳动效率,认真推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例如1998年出台《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1989年出台《完善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意见》,1990年实施《建立起全面反映职工劳动质量和数量的工资制度》等。

4.资本劳力都增长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改革开放21年总的趋势在逐步增长(见表2)。这可反映一部分“技术进步”的贡献的增长。其它部分的“技术进步”分别含在资本、劳力中,例如研究与开发含在资本中,个人文化水平含在劳力中。说明21年来技术进步的作用愈来愈显著。

5.对策建议

(1)进一步拓宽和规范资金筹集渠道。资本增长时的贡献率远低于劳力增长时的贡献率,说明资本的拓宽大有余地。既要大力吸引外资,又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不应盲目地牺牲国家或地方的利益去吸引外资。国内银行贷款要彻底清除行政强迫命令的做法。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要切实转变经营机制,真正对得起股民,以实际业绩进一步扩大股市筹资容量。建立中小、私营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形成民间资金流向这些企业的可靠、畅通的渠道。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追求经济效率。重视高新技术,重视人才。

(3)提高劳力使用效率。严格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奖勤罚懒。提高劳动者素质,除了扩大高校招生外,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失业职工再教育、农民再教育不容忽视。

六、生产要素绝对贡献的测算公式(仅含3个生产要素)

例如设R为“研究与开发”。在具体确定计算口径时,做到使资本K、劳力L、研究与开发的外延不重不漏,涵盖全部生产要素。

1.一般情形

设生产函数为Y=F(K,L,R)。经济增长:

(1)′式第1项为劳力、研究开发不变,资本增加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2项为资本、研究开发不变,劳力增长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3项类似。(2)′式第1项为研究开发不变,资本、劳力都增加时,资本、劳力对经济增长的共同贡献;第2、第3项类似。(3)′式为资本、劳力、研究开发都增加时,三者对经济增长的共同贡献。

2.生产函数可分离的情形

设生产函数为Y=f(K)g(l)h(R),经济增长:

易于验证(4)′+(5)′+(6)′确等于Y[,1]-Y[,0]。

(4)′式第1项为劳力、研究开发不变,资本增加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2、第3项类推。(5)′式第一项为研究开发不变,资本、劳力都增长时,资本、劳力对经济增长的共同贡献;第2、第3项类推。(6)′式为资本、劳力、研究开发都增加时,三者对经济增长的共同贡献。

3.C-D生产函数的情形

设生产函数为Y=CK[α]L[β]R[γ],经济增长:

(7)′式第1项为劳力、研究开发不变,资本增加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2、第3项类推。(8)′式第1项为研究开发不变,资本、劳力都增加时,资本、劳力共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2、3项类推。(9)′式为资本、劳力、研究开发都增加时,三者共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上绝对贡献公式测算出的量的单位是GDP指数点;由此除以经济增长的拟合值,可得到相应的贡献率。在贡献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算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绝对贡献的亿元数,可以基期价格为准,也可以报告期价格为准。

收稿日期:2000-08-10

标签:;  ;  ;  ;  ;  

测算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新方法_生产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