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批评主体体系的构建_教育论文

试论教育批评主体体系的构建_教育论文

建立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教育科学论坛》(1994年第2期)发表文章——《教育科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史的研究,并创立教育评论(学)。教育基本理论要回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史则要回答教育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那么,教育评论就该回答教育做的怎么样,应怎样做?即要回答教育在社会文明和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做的如何?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搭配是否合理?已有的教育文献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价值如何?从而使教育工作者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规范教育行为,积极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所以说,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把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尽管教育评论学以前尚未有人提出,但教育评论活动一直在进行着。比如:对教育专著的书评,对教育学术论文的争鸣文章,对教育行为的评论,对教育家的评论等都是教育评论学要研究的内容,只是以往的这些评论很不规范,没有很好的发挥教育评论对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没有哪位教育科研工作者自觉把教育评论划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致使大量的教育文献和纷繁的教育现象的出现,不仅使教育工作者束手无策,更使社会人群因此而盲动。也因此,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行为,教育现象失去应有的“舆论监督”,反馈渠道不畅,使教育理论很难完善,教育实践误区重重。如果我们能加强教育评论,就能使人类的理性思维对教育理论的成熟发挥催化作用,并通过成熟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教育的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本文仅谈谈我对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的粗浅看法,供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活动的历史、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

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科学。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那就是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包括教育文献,教育政策、教育行为、教育现象、教育制度等,下同)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附着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见教育评论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科学。其次,教育评论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评论活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所以,教育评论学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第三,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评论学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也可以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范畴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理论评论学、教育史评论学、教育行政评论学、教育家评论学等),所以教育评论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明确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对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进行概说。

一、教育评论活动概观

所谓教育评论活动概观,就是要从总体上概括地揭示出教育评论活动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教育评论工作的特征、任务和方针。

教育评论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教育文化进行鉴别、评价产生社会舆论作用,从而使教育在社会文明建设和人自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活动就称为教育评论活动。从本质上说,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与其他一切科研活动一样,具有创造性、社会性和历史继承性。教育评论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科研活动,又有理论指导性、宣传导向性、舆论监督性、广泛渗透性等特征。

教育评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教育发展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作用。第一,评介作用。教育文化只有通过教育评论活动的推荐、传播、宣传、评介,才能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所知晓、所接受、所利用,使优良的教育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升华作用。教育评论之所以能对教育工作者予以指导,就在于教育评论对纷繁的教育文化不仅有所鉴别、有所推荐、有所赞赏、有所批评,做到“评理若衡、照辞如镜”,而且对其思想内涵还有所发挥、有所提高,做到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第三,推动作用。它一方面积极肯定和推荐好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教育文化,另一方面又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批评不良的教育文化,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二、教育评论与社会

教育评论活动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活动,它属于上层建筑。因而,从根本上来说它必然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产生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推动教育评论活动的发展,并决定教育评论活动的性质。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评论活动的发展水平。这是对一切学科都适用的大道理。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教育评论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历史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教育争鸣(具有教育评论性质)比较兴盛和繁荣的时期(或国家),都是统治阶级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教育政策的时期(或国家);反之,凡是社会动荡或统治阶级实行专制主义教育政策的时期(或国家),教育争鸣(具有评论性质)的发展就会遭到严重的阻碍和破坏。

教育评论活动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结果。所以,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依赖于教育事业而发展的。如果教育遭受破坏和阻碍,教育评论活动也因此而萧条。

教育评论(以前的教育争鸣暂归教育评论的雏形,下同)活动受经济,政治、教育等因素决定性影响的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教育等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教育评论活动对教育发展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评论活动的兴衰,可以促进或阻滞教育文化的传播和发挥作用,为后来的教育发展提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从而影响教育事业的盛衰。另外,教育评论活动总是在一定政治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教育评论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注张,则会对某种政治思想体系或政治思潮的形成、甚至某种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和延续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育评论活动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得比较曲折,它往往要通过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满足社会和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以及促进一定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教育评论客体

所谓教育评论客体,应该理解为教育评论活动和教育评论工作所直接施予的对象——教育文化。因此,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文化,以及与此有关的教育文化的生产者(教育工作者)和消费者(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评论客体。

教育文化是经过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然后经过教育实践而产生的精神产品。教育文化是教育评论客体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评论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因而,教育评论活动离不开了解受教育者,要探讨他们对教育文化的不同爱好,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探讨他们对已出现教育文化的反映和评论,以及他们的层次和结构等基本原理。教育评论活动之所以又将教育文化的生产者(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评论客体,是因为教育文化也是教育工作者精神世界的折射和才华的显现。研究教育工作者,不仅能知晓教育文化产生的背景、社会意义及价值,而且还能就教育文化创造者的风格和特色、观点和立场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论来。

四、教育评论主体

所谓教育评论主体就是教育评论活动的实施者或称主动者。简而言之,就是教育评论家(者)。教育评论主体是维系教育评论活动的关键和主宰。研究教育评论主体主要应该探讨教育评论家(者)的职责、素质、修养等的形成以及教育评论队伍建设等问题。

教育评论工作者的职责是指作为教育评论家(者)的这个职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专业工作责任。素质指活动主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评论工作的基本任务的要求,教育评论家(者)应该具备如下六方面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指教育评论家(者)应具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水平等,对教育评论与政治的关系有科学的认识。

(2)业务素质:指教育评论家(者)应具有进行教育评论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写作水平,以及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经验等。

(3)思维素质:教育评论家(者)不仅要具有逻辑思维,而且还应具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即要有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

(4)品德素质:主要指教育评论家(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有科学精神,并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5)心理素质:主要指对教育评论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意见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冷静的心理状态。

(6)创造素质:主要指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创造性的鉴别、提取、评论,提出高明见解的能力等。

教育评论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教育评论家(者)各方面的素质条件,使其互相影响,互为作用,并根据教育评论家(者)职责的要求,综合熔铸成为一种实际的评论力量,才能使教育评论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教育评论过程

教育评论过程就是教育评论主体作用于教育评论客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由于教育评论是观念与创造的综合,因此教育评论活动作用于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矛盾运动,其直接结果是教育文化影响的扩大和价值的实现;作用于教育文化所产生的矛盾运动就是教育文化本身价值的信息反馈;作用于教育工作者所产生的矛盾运动就是社会对其教育行为的信息反馈(肯定与否定)。由于教育评论客体的非单一性,因而决定了教育评论过程的阶段性。根据教育评论客体性质的不同和教育评论主体作用于教育评论客体的先后次序,教育评论过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这是教育评论家(者)必须进行的首要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教育文化(现象),去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和尚未发现,甚至连教育文化创造者也未察觉到的社会意义。

第二阶段:选题。这是教育评论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教育评论过程的方向和教育评论的质量,一般而言,选题至少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有代表性的教育文化现象(典型性)。(2)教育新文化现象在教育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实效性)。(3)已有同类(相近)教育文化的情况(比较性)。(4)教育文化的提出者有关情况(背景性)。

第三阶段:写作。这是教育评论主体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等主观强化作用之后,根据自己已确立的选题,把对所评教育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创作加工,撰写成教育评论文章。

第四阶段:传播。这是教育评论产生社会性影响,发挥其独特的舆论作用阶段。教育评论阵地的巩固和扩大,是传播阶段成功的保证。至此,教育评论过程完成了一个循环,接下去则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本文强调概念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作用,这是因为教育评论学学概念是教育评论学学术交流的语言,是构建教育评论学的“建筑材料”。如果概念不清,必然导致教育评论学的内涵含混,造成教育评论学研究的混乱。对这方面笔者将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教育评论学的提出和研究,特别是对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的探讨,将从根本上结束无教育评论学的历史。从而有助于教育评论家(者)正确认识教育评论工作的客观规律,使教育评论学研究有效地指导教育评论工作实践。

标签:;  

试论教育批评主体体系的构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