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黄瓜光能利用与光合效率调节机理的研究

日光温室黄瓜光能利用与光合效率调节机理的研究

艾希珍[1]2003年在《日光温室黄瓜光能利用与光合效率调节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日光温室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不同时期黄瓜叶片的生长发育速度,叶片发育过程中光合特性及光化学效率的变化,不同叶位叶片的需光特性和种植密度对需光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弱光下日光温室黄瓜对光能的利用及光合效率调节,并对弱光下长期亚适温和短期低温对黄瓜光合机构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1月至翌年5月,本试验结构类型和保温设施日光温室内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FD)变化范围为110-1068μmol·m-2·s-1(晴天),中午透光率高于早晨和下午。不同季节室内气温(Ta)变化范围很大,白天为10~35℃,夜间8~27℃。地温(Ts)变化范围13~27.5℃,相对湿度(RH)43~91%。日光温室内PFD、Ta、Ts均以1月份最低,11月和3月其次,5月最高,RH相反。白天的PFD、Ta、Ts先升后降,而RH和CO2浓度则先降后升,峰值和谷值多出现在12:00~14:00。夜间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4:00~6:00。有机肥施用量对日光温室内CO2浓度有重要影响,在有机肥充足的情况下基本能够满足黄瓜生长对CO2的需要。 2.10~11月黄瓜叶片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叶面积最大,12~1月的生长发育最慢,叶面积最小。一般叶片展出20d左右时光合速率(Pn)达到最大值,其增长速度大于叶片展开速度。叶片展开过程中,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同时存在,对Pn都有一定影响;而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功能的衰退主要取决于非气孔限制。3.各时期展出叶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多随叶片展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均与叶片Pn的变化趋势相似;叶片初展时光化学效率多随叶龄的增大有较明显增加,衰老过程中,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WP=9>(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的降低速度明显小于Pn。叶龄越大,叶片用于光化学反应的光能比例越大,而用于热耗散的光能越少。在黄瓜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作用暗反应是决定黄瓜光合速率高低的关键因素。4.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的Pn和羧化效率(CE)以中上位叶的较高,基部弱光和CE降低是导致下位叶Pn降低的主要原因。光合作用饱和光强也以中位叶最高,但光补偿点多随叶位的下降而降低,AQY、Fv/Fm和ΦPSⅡ日均值多随叶位的下降而增大。不同叶位叶片Pn的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呈单峰曲线型,高峰出现在12:00左右。Fv/Fm和ΦPSⅡ日变化与Pn相反,即上午逐渐减小,12:00以后逐步增加,变化幅度多随叶位的下降而减小。叶绿体数目、大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均以基部叶为最大或最多,上数第1叶的较小或较少。表明叶片初展时叶绿体发育不健全是Pn较低的原因之一,基部叶片对弱光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单个细胞的平均淀粉粒数和淀粉粒大小以第1叶最多或最大,第4叶最少也最小。说明初展叶和基部叶的物质运输能力均较弱。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各层次叶片的PFD逐渐降低,尤其是中下部叶片降低幅度较大。下位叶的Pn及饱和光强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肥力条件下,中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高密度处理的其次,低密度处理的最低。 6.在测定范围内,日光温室盆栽黄瓜的光响应曲线高度、光饱和点、光(CO2)饱和时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AQY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光补偿点则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减小。CO2响应曲线和CE随着PFD的增加而增加,AQY和光化学效率则随PFD的增加而减小。7.功能叶的光饱和点和Amax显着高于老叶,说明老叶光合机构的暗反应效率明显下降;CO2饱和时老叶的Pn显着低于功能叶,但其CO2饱和点并未明显降低,表明光系统的吸能转能能力虽然有所减弱,但不是光合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与暗反应有关过程的衰退是黄瓜老叶Pn降低的主要原因。8.对黄瓜植株进行30%和70%的遮光处理后,其功能叶片的Pn、光合能力(A350)、CE、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均降低,暗适应下初始荧光(Fo)、Fv/Fm、ΦPSⅡ及光化学猝灭(qP)都有所增加,而非光化学猝灭(qN)呈下降趋势。9.弱光下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但Chla和Chl a/b的下降幅度显着大于Chlb,即Chl b的相对含量增加。叶绿体数目及淀粉粒数目成比例减少,叶绿体和淀粉粒减小,叶绿体内基粒数和单个基粒中的片层数明显增加。这都有利于叶片有效地捕获有限的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WP=10>10.对黄瓜幼苗进行长期弱光亚适温(T1)和短期弱光低温(T2)处理后,其生长速度和光合功能均显着下降。其中T1的Pn、CE、AQY降低幅度较小,但光合功能恢复较慢;而T2的Pn、CE、AQY降低幅度较大,条件改善后,光合功能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T1的Fv/Fm和ФPSⅡ降低幅度小且恢复快;而T2降低幅度大,恢复速度也较慢。说明长期弱光亚适温可能主要影响暗反应过程;而短期弱光低温条件下光合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反应活性降低。弱光亚适温条件下Pn的降低与气孔开度减小显着相关;而短期弱光低温下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叶肉因素。T1、T2处理的叶绿体类囊体垛迭程度均增大,T1表现尤其明显;长期弱光亚适温下合成和积累的碳水化合物明显减少,而短期弱光低温下黄瓜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物质运输严重受阻。

王强[2]2017年在《株行距配置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实现日光温室黄瓜(Cucumis sativus L.)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本文以‘津绿30’为试材,设置株行距分别为22 cm×50 cm,120 cm(T1);26 cm×50 cm,120 cm(T2);30 cm×50 cm,120 cm(T3)3个处理,以当前常规行株距配置31 cm×50 cm,70 cm为对照(CK),研究株行距配置对黄瓜光合作用、碳代谢、生长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行距相同时,随着株距的减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各层次叶片的叶面积和光量子通量密度(PFD)逐渐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T2和T3的叶面积多明显小于CK,而T1与CK差异不显着。2.各时期光合速率(Pn)均以第4叶最高,第1叶和8叶其次,第12叶最低。不同株行距配置黄瓜叶片的Pn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呈单峰曲线型,高峰出现在13:00左右。各处理日光温室黄瓜的光饱和点差异不大,而T3的光补偿点明显大于CK。与CK相比,T1的表观量子效率(AQY)较大,而T2、T3变化较小。3.随着单位面积株数的减少,黄瓜功能叶片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和Rubisco活性酶(RCA)活性趋于增大;加大行距可促进黄瓜叶片有机碳的转化和糖的积累。4.T1、T2、T3日光温室黄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着低于CK,说明增加大行距可明显减轻病害发生。黄瓜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叶面积和干物质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而减小,与CK相比,T2和T3的叶/瓜较小,而T1变化不大。T1处理的黄瓜产量与CK差异不显着,而T2和T3的明显低于CK。5.随着单位面积株数的减少,黄瓜果实中的可溶性糖、蛋白、氨基酸和Vc含量多趋于增加,T1与CK差异不大。可见,在单位面积株数相同条件下,增加行距减小株距对黄瓜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可在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机械化操作。

王俊玲[3]2015年在《番茄光合的光谱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栽培已成为保障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然而由于光照不足引起光合能力下降而成为限制设施蔬菜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分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及相关机制,是光合作用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向,也是挖掘蔬菜作物单叶或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关键。本研究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针对叶绿素光吸收与叶片光吸收差异、叶绿素吸收非峰值光谱的叶片内部光能利用特征、以及以往红蓝处理光源的光强偏弱造成光合产物匮乏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光质信息调控效应难以充分体现的问题,以光谱能量驱动效应和信号调控效应为切入点,测试分析不同光质下叶片内部光吸收的光谱效应、光系统光能捕获吸收与传递转化分配状况、以及与其相偶联的光合酶动力学特性,探明叶片内部微观光截获特征,同时,结合光合色素含量、解剖结构、相关光合酶基因表达、碳代谢产物的光谱效应分析,探索番茄叶片光合器官和光合机构的光质适应特性及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单色光质LED测试光源(光纤光谱仪的测定光源)下番茄叶片的光吸收,结合叶片结构的能流分配和kubelka-Munk理论(k-m模型)计算分析了叶片内部光分布。从叶片腹面照光(上表皮方向)79.08~88.18%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被番茄叶片吸收,其余部分被叶片反射(9.82~12.01%)和透射(0.79~5.08%)损失掉了,从背面照光(下表皮方向)获得的叶片吸收率较腹面照光减少了2.07~4.39%,其中以绿光520 nm降幅最大;从叶片内部看,栅栏组织对蓝光(445 nm、470 nm)的吸收最大(分别为86.32%和83.79%),红光(625 nm、660 nm)居中(分别为83.38%、82.13%),绿光(520 nm)最低(77.53%),而海绵组织对光的吸收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520 nm的最高(13.15%),红光其次(11.64%和13.06%),蓝光最低(6.99%和7.83%)。综合分析表明,叶片内部光质光量不仅在空间上分布有很大变化(栅栏组织吸收的光量远大于海绵组织),并呈现出光谱特征的不均一性(栅栏组织中富有红光和蓝光而海绵组织相对富有绿光)。2.研究了单色光质LED测试光源(Ciras-Ⅱ型便携式光合仪的测定光源)下自然光培养的番茄叶片光能传递转化分配状况。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来看,随着光强的增加(200~1 500μmol·m-2·s-1,番茄叶片的光抑制发生以蓝光更为敏感,表现在其照射下番茄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 II实际量子产量Y(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下降程度比红光和绿光更为显着,而且引起这些参数明显下降时对应的光强较红光和绿光低。从光抑制的保护机制来看,红光和绿光以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途径为主,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途径对蓝光光抑制的保护能力更强。从光合光响应的光谱特征参数来看,蓝光(470 nm和445 nm)下番茄叶片Pn、LCE和AQY均低于红光(625 nm、660 nm)和绿光,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绿光下番茄叶片Pn较高,当PAR高于600μmol·m-2·s-1光强时520 nm处理下Pn仅次于红光625 nm;根据光合CO2响应曲线利用Farquhar生化模型拟合计算的番茄叶片Vcmax、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均以660 nm为最大,其次为625 nm,而蓝光445 nm最低,反映了在饱和光强和28℃环境下番茄叶片对红光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光合酶活性和生态适应性。3.研究了单色光质培养对番茄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活性的影响。蓝光(445 nm、460 nm)培养下番茄植株茎粗、干物率、壮苗指数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P/S)、组织紧实度CTR均高于绿光和红光,并且在蓝光460 nm处理下尤为明显,625 nm红光培养显着增加了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促进了茎的伸长,但降低了叶片的干重和鲜重;660 nm红光显着提高了番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Chla/Chlb值最低;从叶片光吸收情况,460 nm蓝光处理下的番茄叶片吸光度在红光区和蓝光区两个主要活跃区域均为最大,其次为445 nm蓝光,红光居中,而绿光最小。从叶绿素荧光参数看,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番茄幼苗叶片Fv/Fm和Fv'/Fm'除660 nm红光显着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Y(II)和ETR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625 nm红光处理下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多出7.03%和10.09%,番茄叶片的NPQ值以660 nm红光最大,其次为460 nm蓝光,绿光最低;从光合参数来看,番茄Pn和LCE的大小关系均表现为460 nm蓝光最大,其次445 nm,而绿光和红光Pn的大小关系与光照强度有关,低光强下绿光Pn最小,但光强超过480μmol·m-2·s-1时,红光660nm的Pn最小。445 nm蓝光还显着提高了叶片Vcmax、Jmax和TPU,其次为460 n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其次为红光625 nm和660 nm,绿光下最低;从光合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来看,625 nm红光促进了rbc S、RCA和GADPH基因的表达,绿光520 nm则促进了Cab基因的表达量,但各光质处理间PGK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着。4.研究了单色光质(445 nm、520 nm和660 nm)和热胁迫对番茄果实表面光系统活性的影响。番茄果实光质胁迫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加(200-2500 umol·m-2·s-1),蓝光和红光处理番茄果实Fv/Fm、Y(Ⅱ)、ETR和Fv’/Fm’均呈“S”型下降趋势,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急剧上升,反映出高光强导致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的不平衡,PSⅡ和PSⅠ间线性电子传递的协调性降低;而绿光处理番茄果实表面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来说变化不大,可能是绿光减少了叶绿素对光能的过度吸收,使得光抑制程度较轻;蓝光处理番茄果实表面Fv/Fm、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Fv’/Fm’均小于红光和绿光处理,并且随着光强的增加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表明蓝光对光抑制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强光胁迫的影响;另外,当光强为200~1000μmol·m-2·s-1时,番茄果实表面Fv/Fm、Y(Ⅱ)和Fv’/Fm’值红光>绿光,超过1000μmol·m-2·s-1时,则绿光>红光,反映出绿光处理番茄果实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强。果实热胁迫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热胁迫下(36~43℃),Fv/Fm稳中有降,反映温度胁迫引起PSⅡ功能的部分抑制,而此时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的增加耗散了过剩光能,以减轻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的进一步伤害;当温度超过43℃时,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显着增加,Fv/Fm,Fv’/Fm’和ETR急剧下降,Y(NPQ)开始下降,表明PSⅡ反应中心的天线色素耗散机制可能遭到破坏,对高温胁迫的自我调节功能开始下降,PSⅡ反应中心已开始失活,光抑制程度加重;当温度超过果实表皮PSⅡ蛋白复合体变性中点温度51.4℃时,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显着上升,叶绿素荧光衰减率Rfd急剧下降,反映此时激发能分配严重失衡,番茄潜在的CO2同化能力极弱。另外,通过对标准状态变性自由能变GD计算的变性中点温度Tm得出,Tm(Fv/Fm)大于Tm[Y(Ⅱ)],说明PSⅡ的耐热性稍强于整个光合作用。

梁芳[4]2009年在《菊花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机理以及ASA和Ca~(2+)的缓解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切花菊品种‘神马’(Dendranthema grandiflora‘Jinba’)为试材,分别在偏低温弱光(16℃/12℃,PFD100μmol·m-2·s-1)和临界低温弱光(12℃/ 8℃,PFD60μmol·m-2·s-1)下胁迫11 d后转入正常条件CK(22℃/18℃, PFD450μmol·m-2·s-1)恢复11d,研究了菊花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机理,并在低温弱光胁迫下,研究了乙酰水杨酸(ASA)和Ca2+处理对菊花光合机构及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影响,探讨了ASA和Ca2+处理对菊花低温弱光胁迫下缓解效应的可能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菊花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机理(1)偏低温弱光处理使菊花植株明显徒长,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则导致菊花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偏低温弱光处理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长,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则抑制了地上部的生长;两处理均抑制了菊花的花芽分化,且临界低温弱光处理的抑制作用更显着。胁迫解除后,偏低温弱光处理植株可恢复至正常生长,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植株恢复缓慢,说明已对植株生长造成一定的伤害。(2)低温弱光处理导致菊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限制值(Ls)下降,而胞间浓度CO2(Ci)上升。引起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偏低温弱光胁迫对菊花叶片的暗适应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初始荧光(Fo)并无影响,光适应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处理前期略有下降,后期则有所回升,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的Fo明显升高,Fv/Fm和Fv'/Fm'显着降低。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着低温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偏低温弱光处理植株在解除胁迫后能迅速恢复到对照水平,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植株回升速度较慢;同时,吸收光强分配于光化学反应的部分(Prate)减少,而天线热耗散(Drate)和反应中心的能量耗散(Ex)比例上升,但天线热耗散为主要的过剩光能分配途径。低温弱光处理使菊花叶片叶绿素a(Chla)含量、叶绿素b(Chlb)含量、叶绿素(a+b)[Chl(a+b)]含量、叶绿素(a/b)[Chl(a/b)]以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都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低温弱光胁迫下逐渐降低,是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整体看,临界低温弱光处理使上述参数变化的程度要比偏低温弱光处理更显着。(3)偏低温弱光处理使SOD活性在胁迫1~11d中持续上升,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使SOD活性在前期(1~5d)上升,后期(5~11d)下降。随着低温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两处理均使菊花叶片中POD活性提高,但CAT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逐渐加剧,丙二醛(MDA)大量积累,相对电导率(REC)逐渐增加,膜透性增大。临界低温弱光处理比偏低温弱光处理对植株的影响更为显着。各指标在恢复期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缓解。(4)可溶性糖含量随低温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加。偏低温弱光处理使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在胁迫1~11d中持续上升,而临界低温弱光处理使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都在前期(1~5d)上升,后期(5~11d)下降。各指标在恢复期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 ASA和Ca2+处理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菊花的缓解效应机理低温弱光胁迫下,与对照相比,ASA和Ca2+处理抑制了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暗适应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大幅度降低,而且明显提高了总叶绿素含量,相对提高了叶绿体数和淀粉粒数,并使菊花叶片细胞体积增大。表明ASA和Ca2+处理可有效提高低温弱光胁迫下菊花叶片的光合性能,因而提高了对低温弱光的耐性;低温弱光胁迫下,与对照相比,ASA和Ca2+处理的菊花叶片REC及膜透性伤害率显着下降,并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说明ASA和Ca2+处理对低温弱光胁迫条件下菊花叶片保护酶活性具有正调控作用,这种正调控作用可能对低温弱光条件下菊花叶片的光合系统起到保护作用。综合作用效果表明,ASA与Ca2+复配处理优于ASA或Ca2+单一处理。

李益清[5]2011年在《弱光影响番茄光合特性的钙素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番茄是我国设施栽培的重要果菜之一,然而在设施栽培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弱光逆境,使其光合生产力的发挥受到了抑制,并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商品性变差,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番茄在弱光逆境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机制,对设施番茄高产优质栽培及耐弱光品种选育鉴定具有关键作用。尽管之前关于番茄弱光的报道较多,但多是结合低温进行的,并未将其作为单一因素进行研究。本试验以栽培型番茄W(L. esculentum.Mill)为试材,通过对其进行弱光和弱光下的钙素调控处理,研究了短期弱光及其恢复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光合电子传递、活性氧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外源钙素对弱光下番茄叶片解剖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叶绿素合成、光合特性、光合电子传递等方面的调控作用,以期进一步了解弱光对番茄光合生理代谢的具体作用机制和钙素调控机制,从而为设施番茄栽培和化学物质调控以及抗逆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短期弱光促进番茄幼苗伸长生长,抑制茎的增粗生长,减少了叶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先升后降,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且羧化效率及RuBP最大再生速率降低。6d以内弱光处理后恢复相应天数,番茄株高、叶绿素含量可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而茎粗、干物重、和各项光合指标则需要将近2倍处理天数才可恢复到对照水平;9d以上弱光处理后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和叶片干重、Pn、Gs、Ci、Ls和羧化效率及RuBP最大再生速率则均未能在短期内恢复到对照水平。2.明确了短期弱光降低了番茄幼苗叶片的PSII的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速率,增加了热耗散系数。6d以内弱光处理各项指标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恢复相应天数后即接近对照水平;9d以上弱光处理显着降低了番茄幼苗叶片的Fv/Fm、Fv/Fo、1/Fo-1/Fm、Y(Ⅱ)、ETR(Ⅱ)及qP和qN值,增加了Fo,自然光恢复阶段虽有所回升但很难恢复到对照植株水平,说明对PSII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3.明确了短期弱光增加了番茄幼苗叶片内的活性氧含量,降低了保护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处理初期保护酶活性应激性增加的同时活性氧含量下降,6d以上弱光处理则显着增加了活性氧水平,降低了保护酶活性,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但在后期自然光条件下可基本达到对照植株水平,而9d以上处理则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对照水平。短期弱光处理对POD活性的影响较小。4.明确了外源钙素的加入提高了弱光下番茄植株的高度,增加了茎粗,均衡了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同时也增加了植株各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使得向根系和果实分配的干物质比例增加,亦均衡了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钙素的加入增加了叶片中的Chl含量,提高了植株光合能力,增加了同化物的生产力,增强了保护酶活性,从而提高了弱光下番茄的产量和品质。IAA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钙素的调控效果。5.明确了番茄幼苗在弱光处理后,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较自然光对照发生不同程度下降,气孔器显着增大,气孔开口程度和开口率也有所增加,气孔数极显着增大,栅栏组织大小极显着降低,而栅栏组织内叶绿体数目有所增加,叶绿体数目显着增加,单个叶绿体和叶绿体内的淀粉粒大小以及淀粉粒、嗜饿颗粒和基粒数目均显着下降。钙素显着提高了弱光条件下番茄幼苗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也较弱光对照有所增加,但作用不显着;显着增加了气孔器大小和开口程度,降低了气孔张开率和气孔数;极显着增加了栅栏组织大小和栅栏组织内的叶绿体数目,甚至极显着的高于自然光对照水平;钙素的加入也显着增加了叶绿体数目和单个叶绿体大小及叶绿体内的淀粉粒数、嗜锇颗粒数以及基粒数,在基粒数方面较自然光对照提高5.44%,但二者间差异不显着。6.明确了弱光处理后番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合成前体PBG含量较自然光对照植株显着下降,而UrogenⅢ和CorprogenⅢ含量则较自然光对照植株增加,ProtoⅨ、Mg-ProtoⅨ和Pchl含量变化规律不太明显,说明弱光下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在PBG、UrogenⅢ和CorprogenⅢ的转化过程中;弱光处理后番茄叶片中的Chlase活性显着增加,说明其对叶绿素的降解增强;且Chl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Chla/b比值下降。外源钙素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弱光下番茄叶片Chl合成途径中的各前体物质含量,较弱光对照降低了Chlase酶活,减缓了Chl的酶降解过程,增加了弱光下番茄叶片中Chl含量,对Chla/b的影响不是很明显。7.明确了弱光处理后番茄幼苗叶片Pn、Gs和Tr值显着下降,Ci值增加,PSI的P700还原态水平和PSII光化学活性降低,两个光系统的量子产额和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分配给光反应的能量比例降低,热耗散加强,光系统间能量分配的不平衡性增大,光合作用受抑,且PQ库容积减小,引发了围绕PSI的环式电子流。钙素通过增加Gs和Tr值,降低Ci值提高了Pn值;钙素处理也提高了P700还原态水平,增强了光系统的光化学活性,使向光反应部分分配的光能比例增加,增强了热耗散系数,均衡了光系统间的能量分配比例,扩大了PQ库容量,加速了围绕PSI的环式电子流传递速度。8.明确了弱光处理使番茄叶片内Rubisco初始活力、总活力和活化度在处理3d时应激性增加,之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弱光处理降低了番茄叶片内与光合碳同化有关的酶活性,抑制了cab、rca和rbc 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外源钙素的加入提高了弱光下番茄叶片中Rubisco的初始活力、总活力及活化程度,PEPCase、FBPase和GO活性也较弱光对照增强,显着提高了弱光下番茄幼苗叶片中cab、rca和rbc S叁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了叶片的同化物生产及运输能力。9.明确了弱光处理后番茄幼苗叶片内活性氧水平在处理初期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叶片MDA和LOX含量在弱光处理后显着降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活性氧水平相反,处理3d时迅速增加,之后逐渐下降;GSH和AsA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处理3d时增加,之后逐渐下降;Pro含量则始终显着高于自然光对照水平,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处理6d以后显着低于自然光对照。钙素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弱光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内的活性氧水平,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了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活性氧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且钙素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内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高于弱光对照水平。

刘玉梅[6]2006年在《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调控黄瓜光合作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津优一号’(日光温室专用品种)和‘津研四号’(露地品种)黄瓜为试材,建立了黄瓜单叶净光合速率(Pn)对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响应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冬春季节日光温室亚适温较弱光照环境,研究了亚适温较弱光照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探讨了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提高黄瓜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的调控技术;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嫁接和自根黄瓜果实品质的调控。主要结果如下:1冬季和早春北方日光温室栽培的黄瓜植株,尤其是冠层中下层叶片常处于亚适温(18℃左右)较弱光照(200~400μmol·m-2·s-1)条件下。2通过测定30~12℃温度条件下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建立了黄瓜单叶净光合速率(Pn)对叁因子响应的数学模型:设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值分别为x1,x2,x3,Pn值为y,则津优一号y=exp(-242.1217/x1)*(61.0202-0.1100(x2-30.9260)^2*exp(-272.8874/x3)+0.9355;津研四号y=exp(-179.8803/x1)*(50.0771-0.0609(x2-34.3455)^2*exp(-267.9653/x3)+0.7377。由模型可知,在试验涉及的范围内,Pn对温度的响应为二次曲线,对CO2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响应为指数函数。3经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处理后,两品种结果期叶片的CE、LCP、CCP、Rd均显着降低,AQY则先降低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又逐渐回升;与津研四号相比,津优一号具有相对较低的LCP和Rd,较高的AQY和CE,对亚适温较弱光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亚适温较弱光照处理使黄瓜叶面积、茎粗显着减小,而节间长增大,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Chla/b减小,Car含量降低,且生长量的恢复滞后于光合功能的恢复。4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黄瓜叶片的Fv/Fm变化不显着,PSⅡ活性和Fv′/Fm′均显着低于对照;恢复后,各参数均恢复至CK水平。说明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并未造成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伤害,它主要通过暗反应影响光合速率。5亚适温较弱光照导致黄瓜Pn显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包括光照较弱引起的能量不足,RuBP最大再生速率、RuBPCase活性和FDPase活性显着下降,即主要通过影响黄瓜的光合碳同化活性以及光合产物的反馈作用来影响光合作用,而光呼吸对Pn的影响很小。6较弱光照在PSⅡ活性降低、叶绿体分解、叶面积减少上削弱了亚适温的作用,降低了

刘玉凤[7]2011年在《番茄光合作用对低夜温及其恢复的响应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蔬菜的生产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力度,确保百姓“菜篮子”安全、充足,而发展“冬季菜篮子”工程成为保障全国冬季蔬菜的供给,满足老百姓需求的重大举措。然而,在我国北方的早春季节栽培中,番茄的设施栽培极易遭受到低夜温,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因此,探究低夜温对设施番茄光合作用的限制部位,有助于我们及时进行大工调控,消除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减轻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达到高产优质栽培的目的,是现阶段可持续设施农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番茄品种“辽园多丽”为试材,研究了番茄光合作用对低夜温及其恢复的响应机理,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低夜温限制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和水-水循环对低夜温响应的钙素调控,为化学调控植物代谢,缓解低夜温逆境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不同低夜温显着降低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因素。在9d的9℃和6℃低夜温条件下,伴随着净光合速率(Pn)不可逆的降低,气孔导度(Gs)、胞间C0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将同步大幅度降低,气孔限制值(Ls)显着的高于对照;且导致有转录水平调控的Rubisco活性的降低;以上说明气孔限制和Rubisco活性的下降是9℃和6℃低夜温导致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因素;在恢复阶段,主要是气孔因素影响了番茄光合作用的恢复速度和程度。2.明确了不同低夜温导致番茄叶片光合产物反馈抑制。9℃和6℃低夜温处理9d导致番茄叶片蔗糖的大量积累,且降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通过RT-PCR分析,发现低夜温对番茄叶片中蔗糖代谢合成酶活性的影响是通过:mRNA转录水平上进行的调控。从蔗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与净光合速率(Pn)和SPS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的结果看,低夜温导致的番茄光合效率的降低可以用光合产物反馈抑制假说来解释;在恢复阶段,9℃和6℃低夜温胁迫后光合作用的后继影响并不是碳水化合物反馈抑制的结果。3.明确了不同低夜温对番茄叶片中PSⅡ光抑制及光化学活性的影响。9℃和6℃低夜温处理9d内导致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可逆性降低、PSⅡ潜在的活性(Fv/F。)、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提高;15℃适温恢复9d时,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能恢复到对照的85%以上。上述结果说明:低夜温导致番茄叶片PSII的可逆光抑制的发生和光化学活性的下调。过剩光能的耗散主要是通过增加类囊体膜两侧的质子动力势;天线色素上的能量耗散(D)和经色素去激发过程的能量耗散(Ex),其中天线色素耗散的形式占主要地位;及状态转换等措施来保护光合机构。4.明确了不同低夜温对番茄叶片中PSⅠ光抑制的影响。9℃和6℃低夜温降低了番茄叶片由供体侧限制引起的PSⅠ处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D),增加了P700-还原态、由受体侧限制引起的PSⅠ处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A)和PSI有效的光化学效率Y(I)。表明低夜温导致PSⅠ受体测受到限制,光抑制发生,其影响是可逆的。5.明确了不同低夜温对番茄叶片活性氧代谢机制的影响。9℃和6℃低夜温导致用于碳同化的电子流[Je(PCR)]的比例减少主要伴随着用于依赖于氧的电子流[Ja(O2-dependent)]的比例增加;诱导了番茄叶片中活性氧(02-和H202)的积累,同时抗氧化酶(SOD、APX、DHAR和GR)的活性及抗氧化剂(AsA和GSH)的含量高于对照;适温恢复过程中,我们发现活性氧(02-和H202)降低达到对照水平,同时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剂含量都能恢复到对照。低夜温条件下通过活性氧的积累看出,说明增加的番茄叶片中SOD活性和AsA-GSH循环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并未与氧还原的速率一致;活性氧的清除需要抗氧化酶及抗氧化剂整个防御系统的协调作用。6.明确了短时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6℃低夜温胁迫1h导致番茄叶片Pn。降低9.8%;同时Gs、Ci和Tr分别同步下降19%、8.9%和12%;我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6℃低夜温胁迫1h导致气孔的开张度和开张率都大幅度降低,其气孔的开张率仅为44.31%,而对照植物的气孔开张率为65.16%;胁迫3h后引起羧化效率(CE)的降低。由此可见,气孔的开闭对低夜温非常敏感。6℃低夜温处理11 h导致叶绿体的形状变的稍圆,淀粉粒的数量增多,所占叶绿体的比例增大,基粒片层结构变少,嗜锇颗粒降低。7.明确了短时低夜温对番茄叶片蔗糖代谢内源规律性的变化。短时6℃低夜温处理1h就导致蔗糖(31.2%)的大量积累,且3h后的积累是打破了原有的规律性变化导致的;同时AI、NI和SPS活性出现节律性滞后2h的现象,且这种节律性变化并不是在转录水平上发生的。说明短时低夜温11 h内并不存在着光合产物的反馈抑制的表面机制。8.明确了短时低夜温对番茄叶片PSⅡ和PSⅠ的影响。短时6℃低夜温处理11 h内Fv/Fm轻微下降,差异不显着,且一直保持在正常植株所具有的范围之内(0.8-0.83);同时Y(NPQ)和Y(NO)一直低于对照,伴随着它们的下降,Y(I)高于对照水平,表明低夜温11h内并没有引起PSⅡ的光能过剩及光损伤,未导致PSⅡ光抑制的发生;同时,我们发现6℃低夜温处理11h内导致PSⅠ的Y(ND)和Y(NA)下降及Y(I)升高,说明单纯的低夜温胁迫11h内并未引起PSI供体侧和受体侧的限制。9.明确了短时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叶绿体中水-水循环的影响。短时6℃低夜温处理3h后导致叶绿体中O2·-和H202的积累,但在整个处理时间内并未引起MDA含量的增加。伴随着活性氧的积累,叶绿体中SOD和DR活性及AsA和GSH含量增加。因此,叶绿体中水-水循环的启动对于匹配氧的还原速率至关重要。而且叶绿体中活性氧的累积滞后于碳同化的降低。10.明确了钙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调控。Ca2+通过增加6℃低夜温下番茄叶片气孔的宽度和开张度,提高了低夜温下番茄叶片的Gs,进而增加其Ci,提高了低夜温下番茄叶片的Pn;同时增加了低夜温下叶绿体宽度和面积,降低了淀粉粒的数量,导致淀粉粒所占叶绿体内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促进光能吸收,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因此,Ca2+预处理调控了气孔的状态及叶绿体的面积来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11.明确了钙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叶绿体中水-水循环的调控。Ca2+预处理后通过进一步激活了低夜温下叶绿体中抗氧化酶(SOD、APX、DHAR和GR)活性及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参与了AsA-GSH循环的调控,增强了植株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降低了低夜温下叶绿体中活性氧(O2·-和H202)的积累及MDA的含量。说明Ca2+在逆境中通过激活叶绿体中保护酶的活性及抗氧化剂的含量以清除低夜温胁迫过程中所产生的氧自由基,从而达到使植物免受伤害的目的。

张帆洋[8]2013年在《下挖式日光温室冬季温光变化规律及对黄瓜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冬季日光温室温光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对黄瓜和番茄生长的影响。通过建立物联网平台,对冬季日光温室温光环境进行了观测,同时,研究了同条件的变化与黄瓜茎叶生长及番茄营养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番茄生长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冬季生产期间,本试验日光温室内的最低温度为6℃,高于10℃的天数为122天(2011年12月8日~2012年4月30日,共145天);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可达35℃,室内外最大温差23℃左右。冬季日光温室内的气温、浅层土壤温度与单位面积的光辐射量有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室外温度的变化相关并不显着。说明冬季密闭好的日光温室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受室外气温的影响较小;合理的揭盖保温覆盖物,室内温度能够维持作物的生长。(2)本试验在2011年12月8日~12月21日期间观察黄瓜的生长与日光温室温光条件的关系,可以看出:黄瓜的茎叶生长与光辐射量,见光时段的温度和积温、日均气温、夜间温度以及浅层地温均有极显着的正相关,但光辐射量的多少和光照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各项温度条件,因此光辐射量和光照时间是影响黄瓜茎叶生长的主要因素。连续雨雪天转晴后,黄瓜植株生长的恢复有一定的滞后,在此期间黄瓜茎叶的生长与10~20cm的土壤温度回升快慢有直接的关系。当黄瓜生长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在适宜的温光范围内黄瓜的生长会随着温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本试验在2012年3月11日~4月21日期间观察番茄的生长与日光温室温光条件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番茄的营养生长期(植株高50cm左右),温度是影响番茄植株生长的主要因素;在番茄果实膨大期,温室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与番茄果实膨大、植株生长均有极显着的正相关,这一时期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是番茄获得高产的重要保障。在果实膨大期(4月中旬),番茄茎粗增长与果实膨大有极显着的正相关,茎粗的大小影响水分和光合营养的转运。叶面积增长与果实增重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也印证了果实膨大期源-库关系的建立。

梁文娟[9]2007年在《低温光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欧洲品种‘萨瑞格’、我国华南型品种‘翠绿’和华北型品种‘津优3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探讨了不同黄瓜品种对亚适温弱光逆境适应性差异的生理基础;以‘津优3号’为试材,研究了弱光、亚适温、亚适温弱光和低温弱光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钙对亚适温弱光下黄瓜光合功能的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正常温光条件下,欧洲品种‘萨瑞格’的叶面积最大,‘翠绿’最小;而干物重则以‘津优3号’最大,‘萨瑞格’其次,‘翠绿’最小。亚适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叶面积和干物重均以‘津优3号’的日均增长量最大,‘萨瑞格’的最小。2.亚适温弱光胁迫可使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Pn)和羧化效率(CE)明显降低,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有所下降,但暗适应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显着变化。Chl a、Chl b含量增加,Chl a/ b比值减小。不同品种相比,胁迫前后均以‘津优3号’的Pn和CE最高,‘萨瑞格’最低;处理前的ΦPSⅡ以‘萨瑞格’最高,‘津优3号’最低,处理后‘萨瑞格’的较明显降低,而‘津优3号’和‘翠绿’变化不大。表明‘津优3号’对亚适温弱光逆境的适应能力高于‘萨瑞格’和‘翠绿’,保持较高的光能转换效率和碳同化酶活性是其适应性增强的重要基础。3.弱光、亚适温、亚适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均使黄瓜幼苗的Pn明显降低,其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但亚适温和亚适温弱光下Pn的降低与气孔限制有一定相关性。弱光和亚适温交叉胁迫,温度起主要作用。4.10d内弱光和亚适温弱光胁迫可使黄瓜幼苗叶片的光补偿点降低,ΦPSⅡ提高,适应性增强;亚适温处理的光补偿点也趋于下降,虽然ΦPSⅡ和Fv/Fm均降低,但初始荧光(Fo)没有明显变化;低温弱光处理的光补偿点明显升高,ΦPSⅡ和Fv/Fm显着降低,而Fo较明显升高。说明弱光或亚适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可以通过降低光补偿点和提高光化学效率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亚适温和低温弱光胁迫下,黄瓜叶片表现出较明显的光抑制,低温弱光还可能对PSⅡ反应中心造成了不可逆伤害。5.亚适温弱光胁迫前用10 mmol/L CaCl2预处理,可使黄瓜幼苗叶片的Pn、CE、光化学猝灭(qP)、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RuBP羧化酶(RuBPCase)活性、Ca~(2+)-ATP酶(Ca~(2+)-ATPase)活性等不同程度的高于清水预处理的,而LaCl3、EGTA和CPZ预处理的结果与之相反。说明Ca~(2+)参与黄瓜幼苗叶片光合功能的调控,它主要通过增大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维持较高的光能转换和电子传递效率、增强RuBPCase和质膜Ca~(2+)-ATPase活性减轻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机构的影响,从而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闫晓花[10]2016年在《补光时间及光质对温室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补光时间与光质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的影响,以不补光为对照,分析了补光时间(2h,4h和8h)及光质[红蓝复合光(R:B=7:3,R:B=8:2)、蓝光(B)、红光(R)和白光(W)]对黄瓜幼苗形态学指标、根系活力、抗氧化酶系统、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速率等参数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补照4h的红蓝复合光(7R/3B)有利于黄瓜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补照4h的红蓝复合光(7R/3B)能有效促进了黄瓜幼苗植株地上部分纵向生长和茎粗的增加。随着补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补光时间及光质对黄瓜幼苗叶面积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补光4h处理及补照红蓝复合光对黄瓜幼苗叶面积及地上部干物重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2)补光时间及光质对黄瓜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分枝数、根系活力及壮苗指数影响显着,且互作效应显着。补充4h红蓝复合光(7:3)可显着提高根系活力,进而有效促进了黄瓜幼苗干物质的积累,为培育壮苗奠定了生理基础。补光4h处理黄瓜各项生长指标分别优于补光2h、8h和不补光处理;补照红蓝复合光处理黄瓜各项生长指标分别优于蓝光、红光、白光和不补光处理。其中,4h补照7R/3B处理下黄瓜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分枝数和根系活力最高,分别达到1028.0 cm/株、124.1 cm-2/株、5165.3个/株和481.9 mg g-1 h-1;黄瓜幼苗根干重达到0.072g株-1,显着高于补光2h蓝、红、白光和补光8h蓝、红、白光处理及对照。黄瓜幼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均与根系活力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3)补照4h蓝光可以明显提高黄瓜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及保护酶(POD、SOD、APX和CAT)活性,并且使MDA的含量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可以有效延缓叶片衰老。与对照相比,补光可显着提高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其中以补光4h红蓝复合光处理(7R/3B和8R/2B)效果最为显着;补照不同光质可提高黄瓜幼苗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其中,以蓝光效果最好。(4)补光时间与光质对黄瓜幼苗叶片叶绿荧光参数的影响均明显表现出处理时间的累加效应。红蓝复合光处理条件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Fv/Fm、ΦPSII和qP值均高于蓝光、红光处理和对照,而NPQ最低。补光时间与光质对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日内的10:00至16:00,峰值均出现在12:00。适宜的补光时间及光质组合通过提高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加叶面积,从而提高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5)不同补光时间及光质对黄瓜幼苗叶片SPAD存在显着影响,且互作效应显着。补光时间与光质对黄瓜幼苗叶片SPAD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迭加效应;不同补光时间与光质处理条件下,黄瓜幼苗叶色的变化可以表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延长光照时间和补照红蓝复合光、蓝光、红光和白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瓜叶片SPAD值。补光时间和光质对黄瓜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补照红光和蓝光条件下,淀粉颗粒数量增多,补照红蓝复合光叶绿体结构良好,线粒体丰富,基粒、基质片层清晰。

参考文献:

[1]. 日光温室黄瓜光能利用与光合效率调节机理的研究[D]. 艾希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株行距配置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D]. 王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3]. 番茄光合的光谱效应研究[D]. 王俊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4]. 菊花对低温弱光胁迫的响应机理以及ASA和Ca~(2+)的缓解效应的研究[D]. 梁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5]. 弱光影响番茄光合特性的钙素调控机理研究[D]. 李益清. 沈阳农业大学. 2011

[6]. 亚适温较弱光照条件下调控黄瓜光合作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D]. 刘玉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7]. 番茄光合作用对低夜温及其恢复的响应机理研究[D]. 刘玉凤. 沈阳农业大学. 2011

[8]. 下挖式日光温室冬季温光变化规律及对黄瓜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D]. 张帆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9]. 低温光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D]. 梁文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0]. 补光时间及光质对温室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闫晓花.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日光温室黄瓜光能利用与光合效率调节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