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世纪之交道德建设的研究——“新世纪伦理学发展展望”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新世纪论文,伦理学论文,加强对论文,道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中国伦理学会道德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委党校和中共文登市委在济南和文登联合召开了“新世纪伦理学发展展望”理论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结合对文登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考察、学习和研究,热烈地讨论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难题以及新世纪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问题。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科学的认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总体状况,克服道德评价中的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倾向,首要问题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仔细的解剖世纪之交社会发展的“时”与“势”,确立着眼于宏观的历史比较、着眼于道德主体意识的提高这样一种方法论。学者们强调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虽然出现了许多消极的道德现象,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道德主体的文明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摆脱了愚昧、盲从和个人迷信,增强了自主意识。理性觉悟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这表明,正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道德进步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道德面貌也较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风貌前进了一大步,只不过这种进步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
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道德难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讨论。在经济生活领域,大家一致认为发展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调节,强调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一种全面的人,而并非是片面的经济人。但是,在如何认识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如何从道德角度评价消费、竞争、投机、冒险等经济行为的问题上,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有人强调在当前应该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观点,以避免现实生活中对公平问题难以兼顾的现象;有人要求对“投机”“冒险”等经济行为进行科学分析,认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具有道德性质。但绝大多数人认为经济领域并不存在超越道德的空间,有必要从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角度对投机等经济行为作出恰当的道德评价;有人提出应从生存斗争和劳动竞赛双重涵义上把握竞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在实践层面上避免资源浪费,克服种种实际的偏差;有人着重探讨了社会过渡时期的消费伦理,指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要正确处理好扩大内需同节俭伦理的相互关系,决不能提倡“反对节约”的伦理观,而应根据时代特点确立一种适度消费的伦理观;等等。
在科技生活领域,学者们围绕安乐死、克隆人、器官移植、网络化所引发的科技发展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科技发展和人种延续的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是否有决定自己死亡的权利等一系列道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为了解决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当前首先有必要具体化的分析道德化的行政性力量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有些专家认为,不能单纯的从现存的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用不着对科技发展的道德前景忧心忡忡,在科学技术面前,不存在尽善尽美的人类社会,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社会模式,不存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科技发展的创造性、革命性将打破任何人为的道德禁区和行政禁区,我们要相信人类有充分的能力控制自己所创造的任何产物。另有一些专家则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科技在带给人类幸福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困境,面对当代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道德危机,必须要运用道德化的行政力量对科技发展进行约束、规划和引导,使其沿着理性的有益于人类的轨迹前进。
政治伦理问题,是这次讨论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一在青少年,二在干部,而干部则是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特别注意官德、政德的建设。鉴于一些干部在公共利益与个人职权、金钱与权力、权力与法律、权力与真理、领导与群众、职位和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所存在的许多认识误区,鉴于由此而引起的滥用权力象征等各种政治腐败现象,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其一,开展政治生活中的打假活动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官德、政德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干部本身的觉悟和教育手段来解决,不能用左手监督右手,用没有力量的监督有力量的,要具体的分析政治腐败的道德机制问题,有针对性的建立各种制度性约束机制。其二,要充分注意干部自身的素质提高。党政干部应特别注意从“官位、官权、官难、官危”这四个方面入手,处处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保持共产党员的崇高道德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与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和趋势,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属性定位的私域化、衡量标准的情感化、模式结构的多样化,这种变化在理论上不可避免的对婚姻家庭伦理的主流形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在婚姻家庭伦理问题上应该超越国家和个人本位的两极对立,确立以个人为基础的、以权利为前提的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伦理本位,在婚姻自由和家庭稳定的矛盾冲突中确立自由平等的伦理观,在人本化与功利化的矛盾冲突中确立理想性与世俗性相统一的伦理观,在感情与义务的矛盾统一中确立情理协调的婚姻家庭伦理观。
通过对社会伦理生活的全面剖析,学者们描绘了新世纪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大家普遍认为,当代伦理学正在突破传统的界限,全面深入的进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婚姻家庭、宗教、军事等各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社会的伦理关系不再局限于人和人、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现了人和自然、人和人自身的诸多复杂的伦理关系,形成了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新兴学科,因此,新世纪伦理学发展的多样化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与之相伴随的是,伦理学的应用化趋势将日益明显。社会生活的日常化和世俗化趋势,使得深入生活实际的道德形而下问题日益凸现,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形而上问题越来越没有市场,这就在理论上提出了大力发展应用伦理学、克服伦理学理论外在于实际生活的倾向的任务。越来越多的伦理学工作者和经济、政治、科技、法律、医生、新闻等领域的工作者,开始致力于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在理论上“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在实践上“应当怎样去行动”这一类道德性质的问题,从而使得伦理学更多的具有了与日常社会生活的直接相关性以及对大众生活的具体指导性;不仅如此,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道德评价也将摆脱一元论的局限,建立起一元和多元相结合的道德评价体系。社会在保持一种能够维系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本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将发展出一套适应社会各个阶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使社会在多元的关系网络中保持一种良性互动的格局。为了适应新世纪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大力加强伦理学的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使伦理学在新的世纪逐渐成为“第一哲学”,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人类的新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部)
哲学是提供人类精神的重要领域
李春华
哲学是提供精神家园的重要领域,它以对宇宙、对人生深切的和终极的关怀为人类提供“意义”的家园。世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人类将向何处去?人该怎样生活?这永远是哲学关注的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它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人们提供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提供生活的目标和根据;它用理性的灵光驱散复活和膨胀的原始野性,从而使人的心灵得以安顿和慰藉,不致于在纷乱吵闹的忙碌中迷失方向。哲学的这一本性决定了它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实证科学只为人们提供知识,而哲学则为人们提供智慧,它不是一般的知识,它要超越知识。人拥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生存的根基。人只有解决了生存意义的问题,他所从事的活动才具有意义,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越丰富,反而觉得越没有着落,越浮躁不安。有些科学家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难免有“思想空虚”的时候,正如有的自然科学家所说的:他信神并不是相信真的有神存在,只是一种精神寄托。因此,知识如果离开哲学,就无法有效地解决如何在自然和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困惑,无法满足实现“终极关怀”的心灵慰藉。
哲学的本性决定了它以其深切性和终极性关注人类命运,哲学史的发展也的确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智慧启迪。但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哲学为人类提供的“意义”都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追求。它从世界物质统一性这一总前提出发,论证了整个世界的客观性、无限性和永恒性,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的神学宇宙观,从而为人类提供科学的宇宙观;它以辩证法的科学智慧,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以及人身命运中的生与死、苦与乐、贫与富、健康与疾病、成功与失败等一系列矛盾冲突,从而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