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产业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面板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2-0032-06
国内外关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并通过实证检验其思想。主流观点认为它对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分析贸易结构并据此提出贸易政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阐释:国际贸易产生的着眼点在于国家间比较优势的不同,由这种优势不同而导致的价格差成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或动力。这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然而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尽管中国目前仍然富有廉价的劳动力,但随着国外资本对中国的不断投入以及中国沿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周边国家的竞争。一部分机械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证明了中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显示它的比较优势。变化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反映了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里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发展出用非比较优势贸易的观点来解释国际贸易,从而更好地揭示了当今国际贸易中的现实问题[1]。作为新国际贸易理论奠基人克鲁格曼,尽管他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新贸易理论特别强调国际市场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作用,更好地揭示了当今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很好地补充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现有文献绝大多数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出口增长的动因,例如,研究发现汇率、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然而细化到具体行业,基于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三个主要理论(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以及规模经济)进行综合和比较分析的文献较少。鉴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深入分析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至关重要。
一、文献综述
Bernhofen和Brown通过比较日本19世纪对外开放前后的比较优势利益发现,对外贸易使比较优势利益获得约当时GDP的8.9%左右,从而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2]。但他们对于日本的检验只能够验证总体的比较优势,并不能检验哪种产品有比较优势,哪种有比较劣势。
林毅夫、刘培林认为如果违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企业进入那些密集使用稀缺生产要素的产业,生产那些密集使用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或者要求企业在给定产品的生产中选择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生产方式,那么成本就无法最小化。成本无法最小化,那么也无法出口有竞争力的产品[3]。管汉晖不仅通过实证检验中国鸦片战争前后这一时期的价格和贸易流量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而且他还验证得出:棉布和棉纱、铁等在贸易开放后处于比较劣势,主要是由于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如外国同类商品,这符合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而茶和丝等产品仍然处于比较优势,主要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这符合H-O模型[4]。刘拥军利用61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对主要农产品谷物、棉花、油料、肉类、糖以及全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进行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世界农产品贸易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理,资源禀赋仍是解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各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具有显著影响[5]。
李磊分析1985-1998年中国的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发现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符合比较优势原理[6]。江小涓选择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出口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比较优势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我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她还认为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受国内因素、全球分工格局、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三个方面特征的影响。其中,国内因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制造能力、市场扩张速度、市场竞争程度四个方面。全球分工格局主要包括外资参与度、产品制造加工特性和全球贸易总量。其他主要包括出口市场份额和出口增长速度两个因素[7]。
刘拥军认为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要素禀赋和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等。其中要素禀赋包括资本存量、劳动力和土地等[5]。杨汝岱认为技术升级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技术复杂度越高的行业,出口增长速度越快,出口增长中存在显著的本土市场效应。相对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能对中国出口增长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8]。
上述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但就分析思路来看,绝大多数研究基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在HOV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深入、透彻地分析影响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和Ohlin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了禀赋比较优势学说。他们认为在缺乏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时,只要国家之间存在着外生禀赋差别(即资源禀赋),也可能会产生分工经济[8-9]。如果一个国家劳力与资本的比例大于另一个国家,则此国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国内外学者经常使用他们建立的模型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H-O模型在经济学中经常被称为2×2×2模型,它的模型包括2个国家、2种商品和2种要素。由于Samuelson在Heckscher-Ohlin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数学模型,所以我们现在称2×2×2模型公式为Heckscher-Ohlin-Samuelson模型(即HOS模型)。这个模型的目的主要为了预测两个国家在不同要素禀赋条件下的贸易模式。Vanek[10]根据Heckscher-Ohlin理论发展了一个新模型,称为Heckscher-Ohlin-Vanek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包括多种商品和多种因素。
首先,贸易是产出和需求的余额,即:
公式(3)表示i国家净出口的要素内容,即i国家贸易的要素禀赋。
式(7)就是HOV模型。如果某一要素的禀赋相对于世界的比例超过GDP的比例,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国家有丰富的要素资源。
三、实证模型建立、数据来源及处理
1.实证模型建立
下面结合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构建实证模型,据此来分析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本文使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相对于单纯的时间序列及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可以克服样本不足的问题,便于控制个体的异质性,处理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或时间效应,降低变量间共线性的可能性,增加了自由度和估计的有效性等。
构建基本回归模型为:
态分布。
依照中日投入产出表中贸易产业分类选取11大产业:食品制造业,纤维工业,纸、木制品和皮革橡胶等制品,化学制品(含塑料),石油和石炭,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和有色金属,一般机械,电器机械和电器制品,运输机械,精密仪器。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同类型产业的出口贸易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在模型(8)回归的基础上,采用分样本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劳动/资源密集产品包括皮革、纺织、服装、鞋类,玩具及运动器材,木材及纸制品及非金属矿产品等四类。基于这种规定,我们前面划分的产业中,属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主要包括纤维工业,食品制造业,纸、木制品和皮革橡胶等制品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这四大产业,其余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和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1)资源禀赋。大部分国际贸易文献指出,贸易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的不同。发达国家趋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趋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般被认为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来加工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外直接投资(FDI)的涌入,各产业的资本优势开始显现出来。资源禀赋的变量(END)选取中国统计年鉴的各产业资产与劳动力的比值。(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Productivity)选取各产业的单位劳动力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变量(SCA)选取单位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4)出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直接取自联合国的Comtrade数据库。需要指明的是,大部分产值和资产的名义数据应换算成实际数据,以便资源禀赋、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进行跨年度比较。但1989年前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无法找到,所以样本区间只能选取1989-2006年的数据,共198组。
四、研究方法
1.面板单位根检验
Levin和Lin(简称LL检验)提出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用以克服单个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势较低的缺点[11]。Levin,Lin和Chu进一步发展了LL检验,形成适用范围更广的LLC检验[12]。LLC检验仍采用ADF检验式的形式,它的零假设和备择假设要求各纵剖面时间序列一阶滞后项的回归系数相同,即=ρ。针对LLC检验的这一缺陷,由Im、Pesaran和Shin提出了异质面板数据(Heterogenous panel data)的单位根检验,简称IPS检验[13-14]。IPS检验放松了同质性假定条件,允许在不同的截面单位取值不同,以各横截面单元DF统计量的均值t-bar进行的单位根检验。Fisher-ADF、Fisher-PP,也认为各截面存在异质单位根过程[15]。与IPS检验相同的地方是,Fisher型检验结合基于个体单位根检验的信息,但比IPS检验具有一个显著优势,它同样适用于非平衡面板数据。
由于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为了增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同时运用LLC、IPS、Fisher-ADF、Fisher-PP四种方法检验单位根。
2.模型估计方法
单方程面板数据模型的形式如下:
该模型包括三种类型:(1)无个体影响又无结构变化模型(混合模型)。(2)变截距模型。(3)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可分为固定效应(PE)和随机效应(RE)两种情形。
进行估计之前需要先选择模型形式进行假设检验。利用Hendry“一般到特殊”建模思想,如果个体效应(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显著异于零,那么就需要采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
构造F统计量:
五、实证结果分析及总结
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情形外,无论是针对同质面板假设的检验,还是针对异质面板假设的其它三种检验,资源禀赋(lnEND)是平稳变量,出口贸易额、劳动生产率(lnPRD)和规模经济(lnSCA)为非平稳变量。而在一阶差分情况下所有变量得出均为平稳数据的结论。
2.差分后估计结果和分析
模型(8)中由于面板数据中部分变量的不稳定性,为确保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模型中所有变量采取差分形式。模型(8)可转化为模型:
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估计模型(12),然后使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选择最佳的估计方法。
首先对模型的设定进行F检验:
F=4.55>F(10,173)
检验结果支持选择变截距模型。
然后使用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统计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时,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统计量:
W=27.54,W> (3)
综合这些检验结果,模型(12)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因为考虑到各产业可能会造成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所以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固定效应模型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进行修正,得到表2所示的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资源禀赋(lnEND)不显著外,劳动生产率(lnPRD)、规模经济(lnSCA)均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系数符号都具有预期特征。由于模型(12)采用对数差分线性模型,根据表中数字,可以获知各因素对出口贸易额影响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提高0.24个百分点。但规模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反而下降0.21个百分点。但资源禀赋系数的显著性很低,不能通过10%显著水平的检验。尽管资源禀赋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不显著,它的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应地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提高0.08个百分点。
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均对出口贸易额增长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资源禀赋作用已经不显著,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是出口贸易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规模经济尽管对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但随着规模经济增长率提高,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却呈递减趋势。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大并没有带来积极的生产促进效应,最终不能带来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进而影响了贸易的持续增加。
3.分样本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形成的子样本,对其单位根检验与回归采取与上面相同的方法,不再重复赘述。所有变量在一阶差分情况下平稳。依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统计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固定效应模型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进行修正,得到表3所示的结果。
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析结果显示,资源禀赋仍然不是影响出口贸易额增加的主要因素,它的作用在10%的水平上也不显著,而且仅有3个百分点的影响水平。说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再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长起主导作用。劳动生产率与规模经济在5%的水平上显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提高0.39个百分点;规模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下降0.19个百分点。这说明规模经济尽管影响显著,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加,贸易的增长却有不断递减的趋势。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变化的主导因素,生产率的提高间接帮助企业工人能在既定的时间里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降低了单位时间的劳动成本,带来了稳定的出口增长。
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没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而且它的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作用也不大,仅带来0.16个百分点的正向作用,远远低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0.39百分点的水平。而规模经济高度显著,在统计上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但规模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0.24个百分点,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水平,说明规模经济没有有效地影响贸易的持续增长。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资源禀赋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加影响也不显著。
4.总结
本文对1989年以来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经验检验,检验结果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是出口贸易变化重要的推动力量,资源禀赋并不显著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变化,规模经济尽管影响显著,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加,贸易的增长却有不断递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模式,现已向多元化发展,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不能再单纯依靠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应有节制地缩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中国出口贸易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加强。
收稿日期:2009-11-16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面板数据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禀赋效应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