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舒敏熠[1]2002年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快,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由于当前专业人员缺少、经费不足、管理欠规范等原因,中学尤其是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其科学性、均衡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中学目前的情况来看,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对其模式的探讨也还不够深入。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指导者的帮助下,团体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分担相似的痛苦。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反馈、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更好的调整自己和适应环境。从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团体的规模介于班级与个人之间,取二者之长而避其短。团体心理辅导关注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共同领域,诸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等等,着眼于教育和预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把具有相同或类似心理困扰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既可以面向多数人,达到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又避免了“班级心理辅导”所面临的人数过多而造成的对个体的忽略。除了提高辅导的效率外,团体心理辅导还能够在获得接纳的感觉与体验、分享多样化的观点和资源以及信守承诺等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探讨,实际上也就是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针对性,可操作性方面的一种积极尝试。 本文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上取得的一些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从一个具体的实例出发,介绍了针对高中生心二回回【\硕士学位论文WWegr MASTER’S TllESIS理实施团体汕V的几体步骤,包括如何制定一个详细的辅导计划,在实施的每一个步骤有哪些业点等,并山此展开,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的选择、教育内容的侧重点的选扦X不同侧面,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的一般运作方式等不同方面,对高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如何得以实现作了初步的探索。以心理课课堂为主级迈,课外训出I动为轴的运作方式,仙得主渠道落实,辅助渠道畅通多样,既关注了学小出贞的共性问题,又关注了学生成长的个别问题,体现了心理辅导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囚此是一条可行的运作方式:调查一反粉一讨论的运作人式,足基于团体是一个动力的系统,通过调查一反馈一讨论的运作,TJ利J’竹&和谐的冈体氛田,怔闭体的加导者能及时捕捉信息,调整加oi;划及圳V人法,增强加0效果;在团体心理加导中,运用角色理论,将现实生活小的·些场识加以复制、模拟,编成心理剧山学生表演,受到学生欢迎,w此,心尸以刊的农演和运川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本文还从轴V删.阿OIs业地位,心理胜康教育氛田的营造以及教材的选定,评估测挝的袱矾性、科学性方面扔出了儿点建议。本文的探索,试图在团体。乙川旧D附的科’f竹、引对性、以及可操作性方面,寻找一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I(新)2路。

周杨[2]2016年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生群体的心理韧性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将心理韧性理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相关理论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相结合,对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高中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最后,再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探讨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来改善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利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作为测量、筛选和评估的工具,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量。从调查研究中的心理韧性低分组(27%)学生中,通过心理社团和班主任通知的形式,对自愿前来报名的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和团体辅导活动情况说明,最后,按照性别和年级1:1的比例选取了28位学生作为团体辅导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同学进行为期8周,每周一次约90分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立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后测。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1个月后,再对实验组同学进行追踪测量。最后,对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评估方面,除采用量化评估外,还通过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团体成员的心得体会做一定程度的质性评估。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及人际协助。在二阶因子中,个人力(内在保护性因素集合)水平高于支持力(外在保护性因素集合)水平。2、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在情绪控制、个人力上男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女生,在心理韧性总分、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支持力上,女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男生。3、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总分及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个人力上均存在显着差异,且高二年级显着高于高一、高叁年级。4、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心理韧性水平差异不具有显着性。5、不同生源地的高中生,在情绪控制、个人力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6、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式提高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水平是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保持效果。7、本研究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钱嘉楠[3]2018年在《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沪非大陆高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孤独感是主观上的心理不适应感受或体验,是人们处在陌生环境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对非大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高中生而言,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水平和生活适应能力,甚至会导致他们反社会思想和行为的出现。非大陆高中生只身来到异国他乡,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剧增的学习压力和语言障碍,更易成为孤独感的高发人群。纵观国内外文献,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的孤独感研究还相对甚少,以在沪求学的非大陆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的孤独感研究几乎没有;且在研究方向上侧重于考察孤独感的产生因素和相关性,对孤独感的干预与防治没有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仅限于从认知入手的个别治疗干预模式,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的干预研究至今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研究拟研究在沪高中生的孤独感现状,并筛选在沪非大陆高中生高孤独感个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旨在探究有助于他们孤独感降低和改善的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推动他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也为国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本文通过两个研究逐步探讨在沪非大陆高中生的孤独感状况和改善措施。研究一采用问卷法对134名两类身份的在沪高中生分别进行了四种权威经典的心理量表的施测,调查比较他们在孤独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等四方面的整体水平状况。结果表明在沪高中生的孤独感体验较高且无组别、性别差异;在沪高中生的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无组别差异,非大陆高中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显着高于大陆高中生,非大陆高中生的自尊水平显着低于大陆高中生;在沪高中生中,其积极应对方式、自尊水平无性别差异,男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水平显着高于女生,男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着低于女生;在沪高中生的孤独感水平与其积极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和自尊水平成显着负相关。研究二根据孤独感的量表得分筛选出40名高孤独感在沪非大陆高中生作为实验被试,通过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其中20名实验被试进行干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5份,其中实验组17份,对照组18份)的前、中、后测比较,发现此次团体辅导对在沪非大陆高中生的孤独感干预的效果显着。团体凝聚力、模仿行为、宣泄、希望重塑、普遍性发现等团体治疗因子对降低孤独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发现,合理的团体辅导方案是降低孤独感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团体氛围是降低孤独感的根本保障。在团体辅导中,成员能在人际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增加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自信心,能有效降低其孤独感水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综合得出以下结论:(1)在沪非大陆高中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且无显着的性别差异。(2)在沪非大陆高中生的孤独感水平与其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等因素成显着负相关。(3)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沪非大陆高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显着,能有效降低其孤独感水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4)本次针对高孤独感个体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合理、有效。(5)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因素在对孤独感水平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因素在对孤独感水平的影响中无中介作用。

陈慧瑜[4]2012年在《团体感恩干预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中提出感恩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是个体受到恩惠时产生的感激情绪和心境,是体验感恩情绪的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感恩与个体幸福感等积极情绪情感有密切相关,对幸福感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国外近年研究表明,感恩干预可有效改变感恩水平进而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感恩教育虽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但是历来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当代部分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逐渐显现。现有的研究初步表明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国内外青少年的感恩研究非常缺乏。在积极心理学思潮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培养每个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主要目标和内容,关注人性的优点和美德。团体感恩干预在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方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研究试图围绕感恩特质设计团体辅导课程,为本地区提高高中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提供可借鉴推广的做法。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地区某两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3个班的学生共157人,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大学生感戴量表》和自编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评价表》作为研究工具,实施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感恩干预方案一(团体感恩辅导和孝道德育活动相结合)和干预方案二(孝道德育活动),因变量是感恩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团体感恩干预是结构式、发展性团体。分感恩情绪、感恩认知、感恩行为和课程总结4个单元,围绕初识感恩、体验美好、积极认知、脱困思维、关爱自己、主动应对、表达感恩、回顾展望8个主题,组织8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40分钟(第8次为90分钟)。主要有8项活动形式:心理测量、感恩沉思、感恩记录、积极思维、感恩表达、接纳自己、成熟应对、实践活动。孝道德育活动以体会亲情——感悟责任——服务社群——报效祖国为主线,主要活动形式有:孝道展览、孝道歌会、小品会、朗诵、征文、评选“孝道之星”、成人宣誓、志愿者服务等。每学年在全校各个年级都开展。本研究结果证明,团体感恩干预对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效果明显,创编了以感恩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研究成果值得在高中借鉴推广。孝道德育活动是团体感恩心理辅导的必要补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两者相结合的干预方案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感恩这一美德的最大效能,从而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

周婷[5]2016年在《中职生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上海的一所职业高中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639份,考察两类学校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和特点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根据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在职业高中筛选出分数≧15分的中职生为干预研究对象,并将这23名中职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0人,对照组13人。研究者设计了一套改变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实施干预,以期通过纠正中职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改善其应对能力,进而提高人际关系水平。团体辅导干预结束叁个月之后,研究者进行了追踪调查。经过统计分析之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中职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水平存在显着相关。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这两因子对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有反向预测作用,而忍耐、逃避、幻想否认这叁个因子的预测作用是正向的。(2)普通高中生较中职生更多采用用积极应对方式,而中职生则较多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3)中学生人际关系总体情况较好,无论是中职生还是普通高中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的总分平均分都低于人际困扰的划界分(<8)。但其应对方式各因子在性别、年级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着差异。(4)本研究团体辅导能有效将中职生消极应对方式转变为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能并改善中职生的人际困扰,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水平。通过追踪研究发现,此团体辅导在改善应对方式、提高人际关系水平上均有一定的持续性作用。

陈涛[6]2016年在《初叁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针对中学生考试焦虑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考试焦虑的干预主要围绕情绪、认知和技能叁个方面进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采用写作性治疗中的主题写作治疗技术对初叁学生考试焦虑进行干预研究,以期编写出一本适合初叁学生的,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较强的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这不仅对缓解初叁学生考试焦虑、促进其身心健康具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进行初叁学生考试焦虑辅导和咨询的专业人员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问卷调查、质性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手册的写作主题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26写作主题,经过对学生进行主题写作意愿调查,最后确定手册24个写作主题,编写出《初叁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手册》。从手册中挑选了九个写作主题,分别是:写给一年后的自己;XXX,我想对你说;理想的高中离我有多远;最近我应该做的事;我的优点与缺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我想象中的中考;最近我发生的积极变化和我感受到的压力,由这九个写作主题设计出九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初叁考试焦虑学生进行辅导干预。由实验组和对照组准实验设计,对初叁考试焦虑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被试对每一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满意度较高;(2)经过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组的考试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其增量值达到统计学的显着水平;(3)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的标准分数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考试成绩下降不明显,而对照组考试成绩下降值接近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的临界值(P=0.057)。(4)实验组被试对主题写作团体辅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通过反馈得知,对实验组成员的帮助主要有放松心情、认识自我、整理思绪和提高学习技能四个方面。

张洁[7]2012年在《焦点解决团体对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之一,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步应用到学校心理辅导中。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高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的各种压力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团体辅导及高中生应对方式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探索了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在改善高中应对方式方面的可能性。本研究拟通过8次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让高中生在积极、正向的团体互动和团体支持中,制定解决问题目标,寻找解决问题途径,尝试积极的思维理念和亲身体验,重新建构对生活事件的认识,学习相关的应对方式;改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并应用到生活中。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在改善和提高高中生应对方式及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干预前后采用了量表评估与访谈,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经过对量表统计结果的分析及团体成员的访谈反馈,研究结果表明:1.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辅导改善了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使其形成了积极应对生活事件的理念。2.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辅导改善了高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在团体活动过程中,高中生逐步肯定了自己的潜在能力,积极发现并运用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正向力量。3.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辅导改善了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提高了其社会支持程度,丰富了其社会支持资源。

李莉[8]2018年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进行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高一学生18人,随机分成10人和8人两组。10人命名为同质组,另外8人和2名人际交往能力较好的学生组成异质组。制定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进行5次团体辅导活动。采用与前测相同的测量工具,综合辅导记录和自评量表,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活动对增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显着效果;团队中2名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对提升组内其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没有显着效果。

曾津津[9]2017年在《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由4个核心成分构成: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Luthans,2004)。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所关注的更多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忽视了学生积极潜能的发挥。徐明津,杨新国,黄霞妮,彭虹桥与陆佩岩(2015)研究表明,个人心理障碍与学习倦怠可以通过提高心理品质来改善,心理资本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能够改善其学业表现和考试成绩,并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提供思考路径。当下对于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员工、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四个方面,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的心理资本研究尚未见到。考试焦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学者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群体往往关注的是初叁、高叁的群体,但经过研究者本人的实习经历与实际调查,初一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也需重视,目前针对初一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较少。初一学生较其他年级的学生而言,认知发展水平略低,对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能力不足,自我调控能力也受到局限,很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陷入自暴自弃状态,因此,关注初一年级学生的考试心理,并及时为其提供辅导和帮助意义重大。综合以上的思考和讨论,本研究从心理资本的角度,调查初一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探讨初一学生心理资本、考试焦虑、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并从心理资本的角度,编制出适合初一学生的《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并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验证手册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对昆明市叁所中学初一学生发放《积极心理资本问卷》,调查初一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及特点。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选取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30名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采用准实验设计模式,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12次的心理资本团体辅导,以期验证《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初一年级学生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其4个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与否、家庭所在地4个方面存在不同。2.初一年级学生心理资本、考试焦虑和考试成绩叁者均存在显着相关。初一年级学生心理资本总均分与考试焦虑呈显着的负相关;心理资本总均分与考试成绩标准T分呈显着的正相关;考试焦虑总分与考试成绩标准T分数呈显着的负相关。3.《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的最终结构包括前言、使用说明、实施过程、效果评估、注意事项、附录六个部分。4.《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的辅导内容主要有12个主题,包括:相聚相知、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合理归因希望之门、设定目标、学习策略、考试策略、管理情绪、考试预案(一)、考试预案(二)、破茧成蝶。5.使用《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进行团体干预,初一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有显着的提高,考试焦虑水平有显着的降低,考试成绩水平有显着的提高。6.《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的结构和内容具有有效性与合理性。

刘亚平[10]2016年在《人际关系对高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综合幸福感量表》对江西省某高中高一27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探索高中生人际关系与幸福感的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之后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该校14名高中生进行为期八周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干预,通过被试前后测数据的统计结果及访谈分析结果来探究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幸福感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人际关系存在严重困扰的比率为12.1%,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比率为35.2%,其中交际交友维度存在困扰的学生最多。(2)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综合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心理幸福感均值在叁者中最高。(3)人际关系困扰及其4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综合幸福感均存在显着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交谈困扰和交际交友困扰能够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能够显着预测心理幸福感,交谈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能够显着预测综合幸福感。(4)团体干预前后测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其4个维度的后测分数低于前测,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交际交友维度出现了显着差异。交际交友维度变化最大,待人接物维度变化最小。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综合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干预前水平,均呈显着性差异,其中心理幸福感水平变化最大。最后,结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研究者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 舒敏熠.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D]. 周杨. 安徽师范大学. 2016

[3]. 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沪非大陆高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 钱嘉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4]. 团体感恩干预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 陈慧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 中职生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周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6]. 初叁学生考试焦虑主题写作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陈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7]. 焦点解决团体对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D]. 张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8].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实践研究[J]. 李莉. 时代教育. 2018

[9]. 初一学生心理资本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D]. 曾津津.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10]. 人际关系对高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刘亚平. 南昌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