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述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
【教学目标】
1.读准“颇、姹、暇、脊、莞”的读音;正确区分“锦、棉,绵;暇、假、瑕”等形近字;学习多音字“莞”。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用惊讶、赞叹的语气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
3.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结合图片感受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体会德国人的高尚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5.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借景抒怀的写作方式,并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原来学过一篇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中的大树同学们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跟随季爷爷一起到德国,看一看德国的美丽风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课题的时候注意停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题中的“别人”应该加重语气读。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把本课生字和拼音打乱顺序,学生连线)。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字音方面注意“脊、暇、莞”不要读错。
2.学生汇报“莞”字有两个读音:莞,wǎn,莞尔一笑;guǎn,东莞(地名)。
3.学生汇报在字形上注意“暇”的偏旁是“日”字,注意“假、暇、瑕”的区分并注意“锦、棉,绵”的区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板书指导生字“嫣、脊、暇”的书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脊”的笔顺。
4.结合预习情况,根据字的意思,说说词语的意思。
莞尔一笑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5.说说“花团锦簇”词语的特点。
6.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把表示顺序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说一说2、4段的小标题。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了记忆中的德国,又写了现在的德国。这样写使文章条理清楚,在对比中感受德国人经历了四五十年还是那么爱养花,更加突出了中心。
三、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2)“都”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①出现了3次。
②体会出:1.德国人养花的方式跟别的国家不一样。2.德国人养花的目的跟别的国家不一样。3.德国人养花的位置跟别的国家不一样。4.德国养花的人数跟别的国家不一样……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优美的词语,想像一下奇丽的景色,你能读出怎样的感情?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读出惊讶、赞美、欣赏之情。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1)课文中有三句话表示作者感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③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引导学生分析:
第1句话是指:德国人自己养花给别人看,自己走在大街上也可以看别人的花。就像在图书角,我捐出书来给别人看,我也可以看到别人捐出来的书。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
第2句话,理解奇丽,是奇特而又美丽。正是因为,有了奇特的民族——家家户户把花养在窗户外面,才会有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姹紫嫣红。
第3句话,过去了四五十年,街道美景没有变,德国人高尚的品格也没有变。
(2)填空:
本文通过写( ),表现了( ),这种写法叫作( )。
体会:作者由德国人养花这件小事,感受到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又叫“以小见大”。
四、读课文,感知升华
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说出你的理解,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大家听。
论文作者:王 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课文论文; 德国人论文; 德国论文; 奇丽论文; 我为论文; 生字论文; 养花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