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中心血站 云南昭通 657000
【摘 要】目的:使用不同的温度计对我科的储血设备进行实际监测,了解储血温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方法:用三种不同的数字温度计监测储血设备温度,将结果与显示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一温度计显示:4台4±2℃储血冰箱有2台温度超出设置上限0.4℃和0.9℃。冷库的成品冷藏室和待检冷藏室各有一个点温度超出设置上限0.5℃和0.7℃;在速冻机和-40℃以下冰箱内温度计DT-1和DS-1失灵,无数字显示。结论:超低温冰箱、冰柜、冷库冷冻室温度符合标准要求,速冻机能在60min将血浆中心温度降到-30℃以下;对超出上限温度的储血设备用经过强制检测的温度计UNI-T-UT322监测,温度在正常范围;温度计DT-1和DS-1不能用于监测-40℃以下冰箱温度。
【关键词】储血设备;温度监测;结果分析
储血设备的温度,是保证血液储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温度过低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快速有效的冰冻,是保证血浆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的重要环节。温度过高会增加血液被细菌污染的几率,影响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活性。在32℃条件下 6h,新鲜冰冻浆血活性只有48%,24h只有5%;4℃条件下6h,新鲜冰冻血浆活性为95%,24h为29%〔1〕。为了解我站储血设备实际温度能否达到标准要求,笔者对超低温冰箱、冷库和速冻机和红细胞悬液储存冰箱进行实际监测,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新购置的数字温度计:上海加惠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TES1317、上海精创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DT-1和DS-1。经过强制检测的温度计UNI-T-UT322,深圳海旭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
1.2、血液冷藏箱HaierHXC-358四台,设置温度2—6℃,用于储存红细胞悬液;医用低温冰箱PanasonicMDF-U74V二台,设置温度-80℃以下,用于冰冻红细胞储存;HaierGZ-86L628低温保存箱一台和HaierDVV-40 L608低温保存箱一台,用于保存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血浆,设置温度-36℃和-38℃以下;多美达MBF21速冻机二台、Helmerpc1200i血小板保存箱一台;用于储存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海尔电冰柜BC/BD-519HAN四个,设置温度-18℃以下;容积49.14立方米冷库一间,储存成品红细胞悬液和血浆以及待检红细胞悬液和血浆。
1.3、温度计的放置 将冰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为一个点,每个点同时放三支温度计;冷库分为成品库和待检库,均包含冷冻室和冷藏室,又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设左、中、右三个点;使用TES1317、DT-1和DS-1监测,时间为30min。对温度超过设定值的,重复测量一次,并用UNI-T-UT322进行较准。
1.4、按照血站设备统一编号记录监测结果。
2、结果
2.1、血液冷藏箱HaierHXC-358四台中,2号显示4.3℃-4.4℃,下层温度TES1317为6.2℃和6.9℃,UNI-T-UT322测量为4.7℃。4号显示4.4℃-4.5℃,上层温度TES1317为6.4℃和6.7℃,UNI-T-UT322测量为3.1℃;成品冷库的冷藏室显示4.8℃-6.0℃,左侧中层TES1317为6.5℃和6.8℃,UNI-T-UT322测量为3.5℃,待检冷库的冷藏室显示5.2℃-5.7℃,左侧中层TES1317为5.9℃和6.7℃,UNI-T-UT322测量为4.2℃。上述温度测量异常的点,DT-1和DS-1测量均在正常范围,强制检测的温度计UNI-T-UT322也在正常范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HaierGZ-86L628低温保存箱(14号)和HaierDVV-40 L608(27号)低温保存箱,显示温度恒定为-38℃和-36℃,温度计DS-1在14号只测出上层温后就失灵,在27号能测出上、中、下三层能测出,温度显示在设定范围内。DT-1则14号、27号均能测出温度符合要求。
2.3、DT-1和DS-1在设置温度为-45℃-- -50℃速冻机中无显示,在用于储存冰冻红细胞冰的两台医用低温冰箱PanasonicMDF-U74V中也无显示,此两台显示温度为-85℃和-83℃,用TES1317测的温度为-78℃-- -81.7℃和-77.4℃-- -81.6℃。
2.4、在四台不带温度显示的台海尔电冰柜BC/BD-519HAN中,TES1317测的温度为-34.4℃-- -37.2℃;DT-1测的温度为-36.1℃-- -38.6℃;DS-1测的的温度为-33.0℃-- -38.1℃。
2.5、测定血小板保存箱Helmerpc1200i温度时,显示温度为21.7℃--22℃,实测温度:TES1317为23.3℃-- 23.7℃;DT-1为21.2℃-- 22.0℃;DS-1为21.2℃-- 22.1℃。三者的结果均符合要求。
3、结论
我科的所有储血设备的实测温度都符合血液储存的标准要求。温度计DT-1和DS-1用于测量4±2℃的储血设备更准确,在-40℃失灵;TES1317虽然能用于4±2℃到-80℃,但4±2℃测的温度偏高,低温或超低温冰箱更准确。
4.0、讨论
4.1、本次监测43个点,在2℃--6℃的储血设备中,有4个点超出设置温度上限,其中两个是冷库的冷藏室。并且出现在同一温度计TES1317。用经过强制检测的温度计UNI-T-UT322监测,温度均在正常范围,说明TES1317在2℃--6℃的环境测出的温度偏高;温度计DT-1和DS-1在-40℃失灵,因此不能用-40℃以下的温度测量。TES1317虽然在2℃到-80℃的范围都能测量,但在低温环境更能发挥优势,用于-18℃以下尤其是超低温储血设备更适宜。
4.2、四台海尔电冰柜BC/BD-519HAN实际温度监测显示:TES1317为-34.2℃-- -37.2℃、DT-1为-36.1℃-- -38.6℃;DS-1为-33.0℃-- -38.1℃。虽然都在-18℃以下,符合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储存要求,但是,该冰柜既无温度显示,又无报警系统,应加强监控,以免出现异常导致血液报废或发生更严重的后果。经过多次测定,在不开启冰柜门时,DT-1的温度保持恒定不变。因此,DT-1最适合冰柜温度监测。
4.3、HaierGZ-86L628低温保存箱显示温度为恒定的-38℃,实测温度TES1317为上层-50.4℃,中层-44.8℃,下层-36.2℃。该冰箱原为-85℃的超低温冰箱,自购置后就间断性报警,原因是“电压高”或“过滤器脏”,虽多次修理、保养,仍然间断性“过滤器脏”报警,但温度稳定在-38℃,比实际温度高约10℃。此冰箱存放大量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血浆,应加强监测,必要时停止使用。
4.4、Helmerpc1200i血小板保存箱温度显示为21.7℃-- 22℃,振幅1-2cm,频率30-40次/min。TES1317实测温度为23.3℃-- 23.7℃,虽然比显示温度高出1.6℃—1.7℃,但符合血小板20℃—24℃保存要求。用这种方法保存,可以减慢PO2降低、乳酸和PCO2增高的速度。但由于保存温度较高,有轻度污染的可能。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保存温度。
4.5、速冻机虽然不属于血液保存设备,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和保存的关键在于保证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新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定,成分制备后,使用专用设备,将拟速冻血袋逐袋平放,快速冻结,最好在60min内将血浆中心温度将至-30℃,保证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2〕。在室温环境中滞留时间越短,凝血因子Ⅴ和Ⅷ的损失也就越小。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保证速冻机能快速持续降温,温度维持在-45℃以下。因此,速冻机的温度是保证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凝血物质活性的关键。
4.6、血液保存日期取决于血液保存液,而保存期内的血液质量则取决于保存温度。不同的血液成分,保存温度不同。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必须4±2℃保存,温度过低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温度过高会增加血液被细菌污染的几率,也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含40%甘油的冰冻红细胞则需要储存在-65℃以下可以保存10年〔3〕。制备好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必须在-18℃以下,确保活性成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新鲜冰冻血浆:血浆蛋白含量≥50g/L、Ⅷ因子含量≥0.7IU/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我站只做300ml和400ml全血的):来源于300ml全血的,纤维蛋白原含量≥113mg、Ⅷ因子含量≥60IU;来源于400ml全血的,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Ⅷ因子含量 ≥80IU〔4〕。
4.6、虽然大多数的储血设备都带有报警系统和温度显示记录系统,但不能忽视人工监测的重要性。尤其夜班,20:00最后一次测温度后,到次日8:00交班,中途不发血,时间长达12h脱离监控,一旦报警系统和温度显示系统发生故障又不被发现,可能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夜间应增加1—2次巡视,确认报警系统和温度显示系统完好,设备门已关严。
实际温度测量是监测储血设备性能的重要手段,又是及时发现故障的重要措施。只有充分保证储存温度符合要求,才能有效的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伍平,殷宗建,等.血浆凝血因子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75
〔2〕安全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血液成分制备.2002.P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血液储存要求.WS399-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
论文作者:陈昌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温度论文; 血浆论文; 温度计论文; 因子论文; 红细胞论文; 血液论文; 凝血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