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引得活水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水论文,引得论文,北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经有一阵子,很多人都说,北京叫得响的企业少了。大流通、大市场,带来了空前激烈的竞争。外来品牌纷纷挤入北京市场,一个个发出耀眼夺目的名牌光彩。相比之下,北京的很多名牌黯淡了、陨落了。北京的国有企业在重新寻找着自己的方位……体制需要转变,管理需要提高,技术需要升级,设备需要更新……企业的改革完善将是全方位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改革,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一时间,“钱从哪里来?”,成为所有企业苦苦思考的命题。两年前,北京市政府组建了一家公司,全名叫“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它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北京的企业“找钱”。
去国际资本市场找钱
企业为钱着急,政府又何尝不急。站在首都经济全局来看,国有企业是整体“一盘棋”。无论从发展经济,还是服务企业的角度,政府都要为钱操心想辙。北京市政府的决策层在思考着。新形势下,北京的企业有些是落伍了,但新一批的优势企业却脱颖而出。使强者更强,首都经济才能扬起“龙头”。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北京的八家优势企业以资产重组方式,组建“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它的使命,就是突破传统封闭的投资体制,到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1997年5月29日,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前夕,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的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每股发行价为12.48港元, 总共对外发行2.1亿股,认购时全港盛况空前, 超额认购达1276 倍, 一次冻结资金2190亿港元。“北控”凭借这次股票的溢价发行和冻结超额认购资金一个星期的利息收入两项,就募集资金27.5亿港元。
接着,“北控”又通过向国际银团贷款的方式融入资金1.65亿美元。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北控”先后两次融资合计40亿元左右的港币。北京连接香港这一国际重要资本市场的渠道,被打通了。
学会资本经营的“炼金术”
很多人对“控股公司”的形式并不熟悉。因为这类公司主要从事资本的运营,而资本不象牛奶、香肠等商品,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我们不妨在这里多言几句。
控股公司是现代国际上常见的一种企业形式,它一般不直接从事商品生产,而是通过拥有其他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的部分资本,将这些企业收编在它的旗下,并且接受它的控制。在市场经济中,谁在企业中拥有最多的资本,谁就在这个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控股公司主要是通过控股的形式,从事企业产权管理和经营,被它控股的企业就是它旗下的子公司。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就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将北京市的部分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组建的控股公司,分布在如下四个领域:
A
基础设施——被誉为国门第一路的北京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B
消费品生产和销售——年产销啤酒连续几年居全国第一的燕京啤酒有限公司(深圳A股); 北京最大的奶产品生产供应商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及北京西餐食品公司。
C
旅游服务和零售业——经营着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大楼的王府井百货集团(上海A股), 拥有国家授予的八达岭长城旅游服务业务40年特许经营权、每年接待上百万中外游客的北京八达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还有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建国饭店。
D 高科技产业——北控投资的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合资伙伴是德国西门子公司。这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程控数字式电话交换系统制造商之一。
由此看来,“北控”旗下皆精兵,而且多是该行业中的佼佼者。而“北控”的作用,就是将金融活水引入这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首都经济的增长点和原动力。
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原北京市副市长、现任“北控”董事局主席胡昭广说,“北控”的发展目标是成为管理最完善的综合企业,成为最优质的红筹股公司。
让引来的资金再下蛋
“北控”旗下的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牛奶公司。几十年来,北京人喝的鲜牛奶绝大部分是由北京牛奶公司提供的。公司董事长邢春华对记者说:我们早就想改变北京牛奶品种少,生产设备落后的状况,但就是苦于没有资金。加入到“北控”旗下后,“北控”从在香港上市募集来的资金中,拿出2.2亿元投入到三元食品公司,对原来的5个乳品厂中的双桥、右安门和南口三个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经过改造后的三个厂,生产能力比原来5个厂还翻一番。 规模化经营使企业如虎添翼。现在,三元食品公司生产鲜牛奶、发酵奶、固态奶、超高温奶等十几个品种,高中低档的产品都有。作为传统国有企业的三元食品公司,重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了自身的优势。
“燕京啤酒”是“北控”的另一家子公司。加入“北控”,使“燕啤”同时拥有了在内地、香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地位。一年中获得了两个融资渠道,使“燕啤”资金实力大增,产量连年大幅度跃增。不久前,燕京啤酒收购了江西吉安啤酒有限公司72%的权益,燕京啤酒注入的资本将用来实现这家公司每年增产5万吨啤酒的计划。 “燕啤”在全国啤酒行业中的老大位置日渐巩固。
变化,不仅发生在企业的业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上。原来还有人担心:为什么要把赢利的企业组织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这不是把国有优质资产卖给了外国人吗?而现在,他们可以看到,股份制并没有使优质的国有资产流失,相反,它使这些资产得以加速壮大、增值。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成本费用高,而“北控”从股票市场募得的资金,既不还本,又不付息,成本很低,因此大大改善了这些企业的资本结构,使国有企业焕发了活力。
而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北控”及时的资金注入,使国有股东的地位大大增强。不但在增资扩股中成功达到反控股的目的,更有利地推动了这些高素质企业的高速规模扩充。
北京从“北控”得到什么
“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仅仅在于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整套适合现代经济运行的新机制和企业管理方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就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深入改革并与国际市场相融合的过程。”——这是“北控”上市一周年后,时任市长的贾庆林同志亲自为“北控”撰文写下的。它表明,北京所赋予“北控”的使命,不仅仅是要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募得建设所需的资金,更要从企业上市的过程本身,来加速我们的企业转制、规范和自我完善的进程。可以说,“输血”固然重要,“强筋壮骨”才是根本。
基于这样的认识,两年来,“北控”及其下属企业,自觉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按照上市公司的运作规则来改造自身。“北控”副总裁白金荣说:“正是适应了国际资本市场的这些要求和规范,‘北控’及其所属企业,才在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内部管理等方面,一年走了过去几年没有走完的路。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上讲,这方面的收获甚至比融来多少资金更重要。”
如今,“北控”在明确了自身融资、改制的任务同时,更将业务重心与首都经济的产业导向相衔接,将投资重点定位于基础设施与高新技术。去年来,他们以15亿元收购北京第九自来水厂一期的特许经营权,不仅为首都基础建设注入巨资,同时也为公司每年带来至少2.1 亿元的税后现金收入。而公司与美国中经合集团搞的总资金为5000万美元的“北京高科技发展基金”,与北京高科技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合资设立的总资本为3000万美元的“北京北控高科技发展公司”,将于近期成立,这更使公司与首都经济的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使其“首都概念”更加鲜明突出,为投资者勾画出全新的想象空间。
RB097 RB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