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狡兔三窟的投资手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集论文,手腕论文,集团论文,狡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月7日,中集集团(000039)发布公告称,将并购欧洲主流的陆路运输装备、罐式集装箱和专用静态储罐的领先供应商之一的荷兰博格工业公司。此次收购使中集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罐式设备制造企业。
为了改变原有主业——装箱制造所占比重过大造成的业绩波动,中集集团自2003年以来,通过多次并购、投资行为,其集装箱生产、车辆业务、罐式储运设备制造——大产业鼎立的产品布局已经显露雏形。
近忧避后患的投资思路
中集集团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12月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组。1994年4月上市之初,公司主要从事干货集装箱的设计、制造及推销业务。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公司干货集装箱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
中集集团的成长史就是低成本的扩张史,在低成本扩张的策略下,中集先后将大连、南通、新会、天津北洋、上海远东、青岛现代等10多个集装箱企业收归麾下。通过对现有工厂实施“先承包经营、再收购”,收购中还经常利用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降低并购成本的做法,实现了在很少自建新工厂的情况下的高速扩张。结果是中集在1996年第一次赶超韩国现代(HYUNDAI)和韩国进道(JINDO),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厂。
1996年公司开始生产冷藏箱,2002年冷藏箱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说中集集团成长为全球第一的集装箱企业仅用了15年的时间。
进入2003年以来,由于国际贸易持续繁荣,国际航运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4年下半年起,集装箱产品订单蜂拥而至,集装箱价格持续上升。据国泰君安研究所许运凯博士介绍,2004年年底干货集装箱的价格为1900美元,而2005年1季度的价格则升至2380美元,5月份冲破了2400美元。
截至2004年底,利润贡献70%以上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制造销售业务已经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6成以上,中集集团作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业龙头的地位无人可望其项背,从而确保了公司对该项垄断产品的议价能力与优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尤其美国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对交通运输产品的旺盛需求,公司对钢材等原材料存货成本的控制策略,在钢材市场不断涨价的局势下间接增加了对利润的贡献度。
2005年第三季度,中集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256.73亿元,列沪深两市第11名;实现净利润26.50亿元,列沪深两市第七名。其中净利润在国内所有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过去15年公司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典型的蓝筹股。
然而在中集集团辉煌的主业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为了降低成本,作为集装箱主要客户的国际航运巨头,从2004年起纷纷自行投资建设集装箱工厂。2004年胜狮、新华昌纷纷宣布扩产,中海、马士基也宣布进入干货集装箱行业。
集装箱主要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及特种集装箱等。干货集装箱与后两种集装箱相比较,技术含量较低,市场进入门槛低,因而产能增长更为迅速。
据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资料显示,我国生产的干货集装箱已经占世界产量的95%以上。目前整个产业的最高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50万TEU(标准箱),而2005年市场需求量只有220万TEU,产能闲置率将超过50%。而业内公认比较合理的比例是,当年整个产业最高生产能力为当年需求量的1.3倍。这就是说,目前产能已过剩160万TEU。
由于产品逐渐供大于求,进入2005年3季度后,国内干货集装箱的价格已回落到2000美元,11月份的价格则进一步跌至1800美元。
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预测,2005年新设或规划建设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工厂,到2007年全部达产后,产业最高生产能力将达到580万TEU,但从现在到2010年集装箱全球新箱需求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中集集团副总裁李胤辉也曾预计,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将从2004年的76%下降到2007年的48%。
正如巨田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傅子恒所指出的,对于增长速度来说,高成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超常规的发展通常只能是阶段性的,而超常规之后随着对比基数的不断提升,将会大大增加未来高增长的难度。高扩张速度一旦下滑,一些产品由产能扩张及成本刚性推动等原因将可能增大成本费用的控制难度,而且,高成长也将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对此,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曾透露说,中集集团的战略目标是逐步降低干货箱在整个业务中的比例,最终目标是将干货箱占整个业务的比重降到50%以下,但他强调,降低比例不是以收缩干货箱的生产为代价的,而是通过发展冷藏箱、特种箱和其他业务,达到降低干货箱比重的目的。
低成本扩张完成战略转型
有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行业景气时,企业都能赚钱,但在行业进入调整时企业就会出现分化,因此,在行业处于高度竞争时,一些具有资金实力和研发能力的企业甚至希望借助行业调整来实现整合,而实力较差的企业在行业比较低迷时可能会难以生存,甚至部分企业退出市场。
而行业景气在给一家公司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也必然招致市场对需求的预期过高、同行的嫉妒和下游企业日益滋长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中集集团并没有被2004年的高增长所麻痹。
中信建投证券机械行业资深分析师郑贤玲就曾分析说,当2002年,中集集团的集装箱生产发展到40%份额的时候,公司已经考虑到延伸市场产业链条。恰恰此时,2003年到2005年的集装箱行业景气突然爆发,这两年超过50亿元的盈利为中集在新领域的扩张提供了雄厚的资本支持。
2004年4月,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专用车“航母”的中集集团,终于如愿“吞下”了国内另一家专用车巨头——华骏车辆。在第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驻马店市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与中集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合同》,中集集团向华骏车辆投资1亿元以持有后者51%股权。
华骏车辆正式加盟中集集团,标志着我国最大的专用车制造企业集团已经形成,至此,旗下拥有四大整车制造厂的中集集团一举进入世界半挂车行业前三强。
据介绍,华骏车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之一,专用车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主导产品半挂车的产销量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公司投资6000万元兴建的华骏工业园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用汽车园区之一。
资料显示,中集集团旗下的深圳中集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东部工厂2004年2月份在深圳正式投产,这个在2003年9月投资兴建的中集重机东部工厂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半挂车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为2.43亿元。
而在此前,中集集团已先后完成了对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中集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的战略购并以及中集东部工厂的建设。
中集集团通过一系列的低成本并购扩张,目前已拥有7大生产基地,框架搭建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国内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的战略布局以及中美互动的运作模式。
目前半挂车业务在全球的市场容量为150亿美元左右,是集装箱业务的3倍。
而在此后不久,中集集团再次出手,2004年10月15日,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与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以4200万人民币受让新疆广汇集团持有的张家港市圣达因化工机械有限公司60%股权。
张家港市圣达因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在低温液体贮槽及罐车制造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而中集车辆集团则是中集集团立足专用汽车行业的集团式企业,也是经国家政府部门认可的唯一专用车集团化试点企业集团。
此举标志着罐式储运装备领域将成为中集车辆集团未来战略发展重点之一。
中集集团对此曾表示,此番出资收购圣达因公司6成股权,不仅是看中圣达因公司的产品赢利能力较强,其所在的行业处于增长期,以及圣达因在行业内属于最优秀的企业之列,品牌知名度很高,更是为了实现中集车辆集团进入LNG储运装备制造和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公司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生产布局,丰富道路运输车辆的产品线,特别是在低温液体贮槽、低温压力罐车、罐式集装箱等方面的一项战略举措。
实际上,这也是中集车辆集团继2003年在扬州中集通华公司投资8000万元、兴建年产规模3000辆罐式车生产线后,在罐式储运装备领域里的又一重大投资活动。它标志着中集车辆集团在罐式储运装备领域里的业务拓展渐成规模,并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的新格局。
2005年前三季度,中集集团干货箱较上年同期下降2.22%,但冷藏集装箱和特种集装箱销量分别达5.51万TEU和6.40万TEU,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76%和53.11%。半挂车销售则达到31亿元,同比增长193.78%。
收购博格
奠定罐式储运设备制造地位
中集集团2月7日的公告显示,公司已与荷兰博格工业公司达成一项购并协议,中集集团将与博格的原股东——博格兄弟合资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将拥有博格100%的权益。中集集团和博格兄弟将分别持有新公司75%和25%的权益,交易完成后,中集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控股股东。这项交易涉及的总金额为1.1亿欧元。
资料显示,博格工业公司创立于1937年,是欧洲主流的陆路运输装备、罐式集装箱和专用静态储罐的领先供应商之一。其下属的27家企业和分支机构遍布欧洲六国(荷兰、比利时、丹麦、芬兰、德国和波兰)和南非。
博格拥有如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中Burg/LAG和Burgers、罐式车辆领域中的LAG/Hobur和Eurotank、罐箱领域中的WEW/WelfitOddy和LAG等知名品牌,还包括专用静态储罐和罐式码头设备的Holvrieka品牌。博格的产品系列受到专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和青睐,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
中集集团公告据此称,通过此项交易,公司将现有产品线扩大到静态储罐、罐式码头设备业务领域,在特种罐式集装箱领域,将获得博格在欧洲的产品研发力量及分布于欧洲、南非的训练有素的工人和精良的生产设备。
这是继中集集团在2004年、2005年分别收购了圣达因、济南考格尔等车辆公司之后,在相关领域的再次大规模收购行动。此次收购欧洲博格公司,其产品包括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中Burg/LAG和Burgers、罐式领域中的LAG/Hobur和Eu-rotank、罐式领域中的WEW/Welfit Oddy和LAG等品牌,还有专用静态储罐和码头设备的Holvrieka品牌。此举将使中集在欧洲的布局几乎可以一步到位,这对中集的全球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干货箱成就了中集集团,但以干货箱为主的收入结构也成为公司业绩波动的最大隐患。
因此,中集集团早在2003年就开始针对公司主业的战略调整。目前,罐式储运设备已被中集列为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2005年中期,罐式储运设备收入达64823万元。
中集集团2005年半年报显示,干货集装箱销量增幅为12.69%,其比重由2004年77%下降到70%,而其他产品销量增幅则远高于干货集装箱,其中罐式集装箱增长43.68%。集装箱制造的业务收入比重从2004年底的90.65%下降到87.63%。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就曾表示,到2008年,干货箱占比将下降到40%左右。
郑贤玲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则大胆预计,随着公司车辆业务和罐式储运设备业务的迅速成长,2006年公司收入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预计集装箱以外的业务将达到1/3左右,并在未来3年内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