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信仰吗?_上帝的教会论文

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信仰吗?_上帝的教会论文

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电子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瑞典留学期间曾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参加过数个宗教讨论组,如“伊斯兰教历史”(美国犹太州立大学主办)、“世界穆斯林”和“穆斯林青年”(沙特和巴基斯坦高等教育机构分别主办)、“宗教历史”(哈佛大学主办)和“中国宗教”(普林斯顿大学主办)等。宗教专题的讨论参加者都可以免费订阅讨论组的简报和简讯,以及自由地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或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种讨论有点象电子邮件函授大学,不同的是,参加者既可以当学生,也可以当老师。比如在“伊斯兰教历史”的讨论中,我提出了该如何区分麦加圣裔的“赛义德”和“舍里夫”问题后,居然收到了近30封电子邮件,它们来自沙特、巴基斯坦、美国、马来西亚、英国、挪威和德国等。电子邮件的撰写者包括教授、讲师、博士生、出版商和店主等。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使我受益匪浅。“世界穆斯林”有点象新闻组,每天向网络用户寄来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活动,比如阿尔及利亚的民族拯救阵线发动的圣战、车臣和阿富汗的战事、美国芝加哥世界贸易大厦爆炸案的审讯,以及苏丹伊斯兰教学者哈桑·托拉比的言论等等,真是应接不暇。记得有一次一位荷兰学者在对《易经》的研究中谈到了“道”和“上帝”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当我把自己在硕士生选修课中听牟钟鉴老师讲的某位道家对“道”的评语以电子邮件寄向“中国宗教”讨论组后,此后评论竟延续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沙特阿齐兹国王大学的一位讲师曾要求“宗教历史”讨论日本学者井筒俊彦的《苏非主义和道教》这本书时,反应之热闹竟吸引了网络上其它两个苏非讨论组成员的踊跃参加。除了各种宗教讨论组以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设立了万维网工作站和宗教资料库或主页。我的瑞典同事斯坦因,是一个研究日本禅宗的博士生,他用“新闻网络”软件在万维网中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禅宗数据库”取来了数百件有关美国禅宗组织活动的文件和档案资料。仅用数分钟,斯坦因就为他的博士论文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据统计,如果用强大的网络搜索软件查询万维网中有关“上帝”的资料,你就会得到41万个索引。如果查找有关“基督”的引文,网络就会提供14万6千处之多。在国际互联网上大概有两万多个讨论组。 而其中有关耶稣基督、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讨论组堪称是活动最热火,内容最充实的。美国两家最大的商业网络服务公司“美国联网”和“电脑服务”各主办了数百个电子简报,内容包罗万象,从宣传儒家思想的《三字经》到有关犹太教饮食禁忌的规定等等,应有尽有。

万维网中最琳琅满目的要数各宗教集团的电子邮件站:从路德宗、藏传佛教、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体验,到摩门的主页(home page ),它可以提供汗牛充栋的教徒家谱谱牒:有亚勒维·亚伏,一个正统犹太教徒网络用户,它向有热线通到耶路撒冷的哭墙转送电子邮件写的祈祷词:有两个网络用户是由一个小小的越南宗教派设立的,它们崇拜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为圣徒;有数十人在探讨印度耆那教神秘主义;俄亥俄州立大学主办了一个叫“阿米丝”的“恐惧心理学”网络站……

各宗教集团正热衷于网络建设,设立教会的主页,宣传和灌输教义,并在网上举办神学讨论新闻组,发表简报、简讯以及组织思想交流。这劲头有点象高等院校、商界和政府机构那般蜂涌而入国际互联网的劲头。在这种精神主流的“庙会”里,数以千计的虔信者或相当数目的不信教者在网上相会,争论那些西方社会的公共场所中早已不再讨论的象“宗教这样属于私事”一类的话题。

最近,在美国的《时代周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万维网上找到上帝”的专文,讲宗教徒利用国际互联网重新审查他们对信仰、宗教和精神的理解。下面是该文的部分摘译:

新墨西哥州西北部荒芜人烟的沙漠上有一个基督教修道院。它几乎与世隔绝,既没有电,又无有线电话和电视。但修道院的修道士们通过12个太阳能光板所产生的电能和一个大哥大电话的微弱信号联系发展了频繁使用的僧侣集团的数据库和供中继的万维网站。这个修道院的联网工作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注意。梵蒂冈的教廷宫第一层,正装设一个强大的国际互联网络站(今年七月已建成运行)。罗马教廷在1995年开始主持“教皇电子邮件”栏目时,反响之大出乎意料,线路设施很快超载。教廷不得不重新设置工作站。如今三台大容量的电脑全天24小时地工作,提供梵蒂冈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材料和教皇保罗二世的作息时间表和教皇及主教们大量的著述。它们被翻译成六种语言(最近又增加了中文)向网络输出。这个工作站还即时处理及回答每日来自全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查询和问讯的电子邮件。一直寻求新方法以传播宗教教义的罗马教皇早在1988年就提出:要利用国际互联网带来的契机去实现教会的使命,即一场“新的传播福音运动”。

根据加利福尼亚的巴尔拿研究中心的最近调查表明,宗教虔信者如同世界其它领域正在快速有效地使用国际互联网。如果教会在电脑世界中不建立网络站,那它就与教区的教民失去了经常联系。如果教会想有能力在一个技术高涨的年代内告诫自己的教民,它就必须有自己的电脑通讯网络。

国际互联网使得教会领袖们开创了一个不同寻常、活跃在网上的教会组织。他们利用国际互联网的通讯性质把从未彼此见面的教众召集起来而亲密无间地讨论个人信仰问题。在网络上,天主教徒用键盘与恶魔崇拜者交锋;犹太人则与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进行唇枪舌战。在“火药味”般的争辩中,不少信徒通过网络上的闲谈和简报寻找理解他们悠久历史的宗教与新方法。比如,基督教基要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禁止公开谈论同性恋和堕胎等社会问题,但网络却成了极好或唯一的途径去了解其他教派在这一类问题上的广泛观点。1996年秋,有个新闻组详细地报道了埃及的一位穆斯林姑娘皈依了基督教后被赶出家门的遭遇。网上的反应有同情的,也有反对的。

哲学教授阿温·帕拉廷格提出:尽管网络讨论中的表面是多么不协调,这些电子邮件的交换将最终有利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去理解连结他们的共同性观念。“宗教不和的一个持续原因是彼此陌生和互不了解的意识。通讯革命将不会洗刷掉本质的差异,但我们能减少在重要问题上的分歧。”北非的阿拉伯哲学家拉希德·加诺基在一个叫“电子鞭”的通讯组中争论道,这个以国际互联网联络的居民们有必要使得这个世界找到一条互相理解的道路。他带着预示性的口吻说:“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必遭灭顶之灾。”

科学技术尤其电视技术越来越使人心存疑窦时,电视节目似乎把人们从社团群体中肢解出去,而五花八门的国际互联网能以某种方式将宗教徒团结起来吗?也许不在现实中,但可能在道德区域中,网络能达成精神上的共识而重新组合社团吗?如同城市化把人们集合于城市中礼拜,从而建造了越来越大的教堂建筑,电子通讯使得某天能将数百万信徒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实体或叫作“电脑教堂”吗?

法国的天主教界密切地注视着雅库斯·盖伊洛特在网上的言论。盖伊洛特是个有争议的天主教主教。由于他的自由言论,教皇于1995年将他放逐到一个被遗弃的教区。此后,他建立了他认为是事实上存在的教区。他自感在他疏远了罗马教权制后才享受到“真正”自由。“在国际互联网上不存在对通讯交流的人为限制。网络并无一个强加于人的中心。”

在美国新教徒中的后教派运动也有这种反对教权制的呼声。后教派运动以非正式的网络在路德宗或福音会等主要派别外联合了几千个教会。他们在礼拜仪式中播放摇滚乐,进行康复咨询以及采取一种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未置可否的态度。专门研究后教派教会如何迅猛发展的南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唐纳德·米勒指出,该教会一直鼓励使用电脑通讯技术,“在科学和这些教会的世界观之间,肯定有种融洽性。”

甚至宗教经典也开始适应新技术。通过超高速网络,各宗教文件库之间的相互联网已产生“超神学”的新型学术。比如在电子版的《圣经》上,只要在项目栏上按动鼠标,你也许立即找到《古兰经》中的类似故事,或者本世纪相关的道德注解。正象最初说明性的手稿向读者展示了早期神学上的争论一样,这些超级经典将为上帝的语言转化成千千万万种解释敞开了大门。你唯一所做的是按一下鼠标。

所有这些似乎是很新奇,但宗教与科学的联姻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话题。人类已经用艺术境界的通讯技术表达自己的深层思想。5千年前, 苏美尔人在线型文字的泥版书中倾诉了他们的害怕和希望。数百年后,埃及人在纸草文卷上赞美他们的神灵。公元1世纪期间, 当《圣经》文卷被整理成抄本的书时,《旧约》得到订正和编辑。

另一方面早期的抄本还留下了历史影响,基督教在与罗马异教的较量中占了上风。早期基督教利用便于携带的书籍这一科技优势进行传教,而罗马皇帝再也容忍不了,他下令禁书。

10世纪以前,虔诚的教士们辛苦地劳作数年才能抄写一部拉丁文的《圣经》,然后用皮革将它装订成书。这些考究的《圣经》只流行于欧洲的封建贵族中。《圣经》不但流传了上帝的语言,还以一种原始的方式传递了信息。这种标准化的传抄《圣经》本身标志着“最早的信息纪元”。

到了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藤堡〔在欧洲〕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并以此用来印刷了欧洲第一本现代意义的书籍——《圣经》。此后,欧洲大陆的思想革命在科学技术带动下以迅猛的速度开展起来了。许多人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归结于印刷术的发明。路德的“九十五条政纲”是以印刷品而传播开来的。而教皇想阻止路德思想的传播却显得束手无策。

到了近代,传播《福音书》的动力在持续,且进入了无线电时代。1926年,美国的无线电台首次广播了《新约》。4年后, 天主教传教士查尔斯·考夫林在底特律用无线电开始布道。在经济大衰退年代里,他的广播讲道对数千万穷困的信徒来说,不啻是希望的灯塔。

50年代中,数位基督教神职人员开始在电视中对观众布道。富尔敦·舍思主教在电视节目的《圣经》宣教中竟吸引了3000万观众。宗教与电视似乎联成一体,并形成了“新神学”。

如今,宗教徒们正在新运动的起跑线上:科技和信仰的结合,上帝与国际互联网的联姻。目前还不能对电脑网络将如何改变教民的生活作出估量,但基本事实是:技术革命已改变它所触及的一切。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吗?上帝在网络年代里有可能变得与以前不同吗?

国际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是如此之快,学者们正努力去解答上述问题,或试图理解其奥妙。但大多数守旧的宗教思想家们却心存疑窦。有一个神学家认为:“电脑对宗教来说并无任何宇宙的含义。我们已经认识了上帝。”

可对于热衷于科技的整个文化潮流来说,未来主义者将这些保守的言论看作如同中世纪初的人面临20世纪后的信仰所作的无可奈何的抨击。适应未来的人们将把国际互联网看作超越他们自身的实体,超越这些机器的整体而激发敬畏和惊奇的感情。社会学教授谢日·土库尔认为“人们把网络当作上帝的新象征。”她指出,网络作为一个自身世界而存在,区别于俗世的现实,为人类所研制,但它的发展似乎超出了人类的控制。“上帝创造了赋予生活的诸种条件。不管你喜欢与否,网络成了能自我组织的最戏剧性例子。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上帝是被传播,被分散的体系。”

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普森说:“网络好象本身成了意识。它可以自认为是上帝。”这些激进的思想和一种已知的“进化神学”精神运动紧密相结合。“进化神学”的主张者认为上帝与人一起进化。“如果上帝不变化,那我们就处于失去上帝的危险,”坦普尔大学专搞辉格派研究的神学教授威廉·格拉西指出。“现在有一种思潮,即认为有关上帝的观念随着我们的进化而进化。如果你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上帝,你就会遇到麻烦。”

事实上,当国际互联网改变了教众有关上帝的概念,它也许更多地改变了宗教徒自己。对许多人来说,加入网络讨论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万维网不仅仅是个人电脑和光缆联结的全球通讯网状。它是巨大的心灵教堂。有关上帝和宗教的思想观念可以在那儿尽情阐述,信仰可以为集体精神所整合和确定。这样的信仰不依赖于伟大的、外在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而是依赖于普通的人们,他们组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一个将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和佛教徒等联结一起的国际互联网。靠彼此联系,人们或许开始找到一个他们以前无法想象的上帝。

在引述外国学者对国际互联网与宗教的诸多评论后,笔者也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读者对电脑、国际互联网活动中所出现的宗教思想新变化进行讨论。

在当代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联结各电脑用户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国际互联网正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教育、传媒、经济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外国学者们对以国际互联网方式的宗教讨论和对宗教理解的思想交流所体现的积极作用论述很多,颇有见解。过去,由于通讯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加之于信仰和文化方面的成见、壁垒,各宗教、各宗派和各教会之间的横向交流不多,这样,信仰者可能会拘泥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来评判和理解他人的宗教社会和文化,并形成狭隘的先入之见的世界观。这种缺乏各信仰间的沟通和交流固然会造成信仰和教派间的摩擦和冲突,而且对各宗教教派和教会内部的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常常是偏见、极端和仇恨的根源。贯通相当一部分社会领域的电脑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将另辟奚径,以时间快速,不分门户的方式促进人们的灵魂沟通和信仰交往。互联网将那些束缚社会、束缚人们生活的各种组织机构和陈见旧习都抛之一边,而直接进入信仰者的思想深层,抒发己见和自由交流,进行对话和达成谅解。这种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家庭、教会、宗教礼仪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和界限,从而起到了类似“平等对话”的作用。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通讯技术的革命也给各宗教和各教会提出了新问题:如何顺应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处理随之带来的巨大变革而造就的信仰危机和教会危机?如前所述,这些新课题都牵涉到人们有可能对宗教以及上帝等这些观念作出新的理解或解释的趋势。

但国际互联网在促进各宗教之间以及宗教和教会自身间的联系和交往的同时,也为误导和迷惑打开了大门。如同其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样,它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今年3月27 日从美国加州传来的消息说,一个称作“天国之门”的宗教组织利用电脑和国际互联网宣传其学说和教义、招募信徒,并通过网上服务获取经济收入。该组织的成员有相当丰富的电脑应用知识,且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辟了网址。他们设计的网址“天国之门”的桌布甚是新颖,有吸引力。他们通过这个网址或“主页”,宣传说人的躯体仅仅是灵魂的包装。他们在网上通知说:准备在适当时机随同教主埃普尔·怀特——据称是一个借人之躯体而生存的外星人——飞离地球。从其它星球驰来的飞船会将他们接走,其时间就是海尔——波普彗星飞近地球的时候。在这种信念支配下,“天门之国”组织的39名成员在教主带领下服用了掺有化学物的烈性酒而集体自杀。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国际互联网中宣传的形形色色的宗教思想中也一定存在着一些糟粕。如同大量的商业性的广告开始登门上网而会成为网上的垃圾一部分,一些怪诞荒谬的宗教说教通过网络传播也会污染我们的电子空间和思想空间,形成新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的宗教对话和宣传象其他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间良莠掺杂,关键是我们应取怎么样的态度。是取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呢,还是取不加区分地一概排斥或盲目地全盘接收的态度呢?对此,读者定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标签:;  ;  

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信仰吗?_上帝的教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