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研究
刘洋
摘要: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其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从政府、企业、散户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对可行的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精准扶贫;甘肃省;中药材;农业产业化
一、引言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形狭长,地势地貌复杂,多沟壑山峁,全省总土地面积约为42.58万平方千米,省内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区,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具有雨热同期的特征,对中药材的生产十分有利。近年来,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响应“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省级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企业和人民持续增收。如今,甘肃省已经形成了以定西市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市、河西各地区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带领产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二、中药材产业现状
(一)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
据统计,甘肃省现有家种中药材品种110多种,其中规模化种植品种大约有20种,包括传统道地品种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优势地产品种柴胡、板蓝根等,其中,,当归、党参、黄芪种植产量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的90%、60%、50%。2016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5万亩、产量11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截止2017年,中药材主产区生产种植朝向规模化发展,其中,陇西县种植面积约30万亩,渭源县、岷县和武都区种植面积均在20万亩以上,宕昌县、漳县、民乐县、瓜州县等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在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之上,以陇西县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模式,此外,各县级政府积极联系地方农业科技部门,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科学施肥及相关技术培训班,为药农进行技术指导,解疑答惑,不断提升县、乡两级中药材科学施肥及优质高效栽培等标准化种植技术水平,推动中药材绿色种植生产趋向标准化发展。
[41]罗伯特·亨利:《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孙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22页。
(二)形成优势产区,区域特色鲜明
甘肃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及河西部分地区,各地区政府依据地方气候、海拔、土壤条件等因素,积极打造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标准化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包括定西境内渭源、陇西和临洮党参标准化生产基地,岷县、漳县、渭源当归生产基地,陇西、渭源黄芪生产基地;陇南境内文县中北部优质纹党基地,礼县大黄基地等。各地区的地理因素影响中药材品质,使各种药材种植相对集中,各产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渭源白条党参、武都红芪、宕昌黄芪、哈达铺当归、徽县银杏、靖远枸杞等18种中药材新获得了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认证,定西市被誉为“千年药乡”,民乐县被誉为“中国板蓝根之乡”。中药材产业正朝向区域化发展,其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突出。
T(s)代表了执行时间.如表2中所示,对于最大的电路Pci_bridge32需要5124.25s完成整个计算.这些计算时间在电路设计的后期仅运行几次,因此可以接受.
(三)加工业推动中医药产业园建设
1. 建设GMP认证企业,拓宽中药材利用途径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
(一)政府政策扶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走访药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药农并不具备远距离运输药材的条件,且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即时市场行情,通常是等待药贩上门,缺乏议价能力,往往不能以最优价格清除库存。政府应发挥带头统筹作用,鼓励各乡镇修建一定规模、正规的中药材集中交易市场,在市场内公开市场行情,价格可依照中药材质量上下浮动,全力打造为药农服务的、信息透明的交易平台,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向农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3.正确规范和引导中药材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沙沟一旦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口南川区金山镇金狮村四社集中居民点,威胁金狮村小学、昆达农业有限公司和居民住户共161户604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此,研究沙沟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物理力学特征参数和可能发生的危险性,针对该泥石流的特征,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降低期末卷面考试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例,增加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提高学生参与转动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生物化学”考核体系中,课堂互动训练占15%,能力考核占25%,而期末卷面考试只占40%。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有一项不及格,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优质的中药材资源保证了中医药科研、中药材生产的发展,野生中药材的品质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和临床的疗效。如今,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正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但野生中药材资源缺乏关注和保护,资源枯竭、供应短缺等问题日益突现,让大众视野重新关注对中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对珍稀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加大退耕还林强度,建立保护区,对药材的资源采集、企业经营等严格实行许可证管理,做好资源有效保护与适度开发,必要时可实行区域性、季节性的封山,严禁进山采挖,以保证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在天然野生濒危中药材的原生境内分区、分级保护方面,要充分发挥中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政府主管作用。
1.合理开发野生中药材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各级政府可借鉴全国各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的经验,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以各地规模以上的药企和产业园为依托,实现药农加入各村社合作社以解决育苗种植技术落后难题、合作社与制药企业签订订单以解决中药材销售难题,以企业、产业园为主导,政府政策扶持合作社为保障,以药农为根本,使品种数量规划、种植采挖、初加工、组织销售各环节有章可循,落实扶持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运用机械化设备,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提高中药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它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逐渐形成农业与工商业一体化的发展。然而,“设备成本高”、“不知道如何使用机器”等原因使得采挖机及各类初加工设备并未得到普遍应用,药农人工采挖效率低下,且对药材只能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因此无法通过初加工、深加工将更多的一般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药农年收入低,除去成本及日常所需费用外,无法购买下一季优质种苗,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药农脱贫困难。政府应当出台切实可行的产业优惠和保护政策,针对“设备成本高”问题,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药材采挖机、清洗机、切片机等初加工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范围,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拓宽农机经营服务范围,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持续推进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针对“不知道如何使用机器”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农业技术人员下乡、精准扶贫入户为重点,深入乡村认真摸底调研,了解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分类型、分专业大力开展政策知识、技能技术、创业谋划等教育培训,有效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运行。
(二)企业发展方向
甘肃省依据原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扶持30多家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现有上百家药材加工企业,原有的传统加工方式有拣选、清洗、干制、切制、包装等,经过不断的学习技术、更新设备,现已进入中药材精制饮片、养生保健品制造、中药提取等中药材深加工领域。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已建成五个产业园区,包括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岷县中医药产业园、渭源工业园、民乐中药材产业园。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发展与挑战是并存的,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种种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的收益成正比关系,即企业的收益越大则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将其危害程度将至最小,企业才能长久稳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相关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涵义、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建议。
2.加大财政扶持确保农业机械化助推产业扶贫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证药品生产质量并把发生差错、混药、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所规定的必要条件和最可靠的办法。现有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寻求政府投资或补贴,不断完善自身体系,更新升级生产设备,建设成为达到GMP标准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拓宽中药材的利用途径,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用科学技术加持传统产业,建设新技术平台,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新药研发,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从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转变。地方各企业根据区域中药材品种特点、制药机械设备的分类,重点加工生产原料药、制剂(片剂、胶囊、丸剂等)、药用粉碎、饮片中的部分,形成自己的特色,同地区企业不盲目竞争。
2.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基、是贫困户精准扶贫的依托。政府培育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就能拉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带动一大批药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龙头企业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主动承担带领地区产业发展的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践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经验,带动各地区开发利用特殊的资源禀赋。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围绕中药材产业,实施精准的招商引资政策,通过龙头企业组织,引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创新完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成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将处于产业链中种植环节的“散户”集聚成为“集体”,促使生产向更加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散户种植培养方向
甘肃省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药农依旧保持着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他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关注更多的是即时利益,同时,对于新生事物总是具有抵抗的态度,对于前期成本较高且对收益无法预知的改革不敢轻易尝试,对于药农来说错失了很多脱贫致富的机遇,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产量、品质等各方面的的发展。此外,就种植模式来看,甘肃省中药材生产仍存在大量的分散式农户种植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相对分散,药材种植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散户药农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形势,加入政府扶持的合作社,积极参与政府组织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适应和学习政策知识、技能技术,以集体化、规模化种植为主,科学种植、规范种植,同时还可以申请政府补贴购买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合作社应当积极寻求合作,依托当地综合大学、中医药院校等高校,参与中药材种植研究项目,向项目研究小组提供试验田,培育优质种苗,不断提高中药材亩产量。
参考文献:
[1]崔宝玉.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03):48.
[2]王润琴,常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0(06):21-23.
[3]赵惠英.加快西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11):289-290.
[4]黄振刚.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OL].现代农业科技,2019(08):156+160[2019-05-08].
[5]因地制宜抓落实 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政策解读[J].中国合作经济,2019(03):40-42.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作者简介:
刘洋(1997-01月)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78412)
标签:精准扶贫论文; 甘肃省论文; 中药材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