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保护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保护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及其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环境论文,论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虽然17年的改革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实现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80—90年代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由基本国情所决定了的农业基本任务将仍然是以基础产业部门的身份继续支持国民经济不断增长;此外,从近期看,2000年的居民生活达小康的目标,要求主要农产品供给必须是在现有总产量的基础上,粮、棉、畜、水产分别需要增加1000亿斤(万担、万吨)。面对短期的和长期的艰巨任务,中国农业将走向何方?如何发展?

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人类社会的真正文明。为了保持人类的不断进步,就只有协调自身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在实现现有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回归现实,在当今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农业处于核心地位。农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尤其对拥有12亿人口之众的泱泱大国而言,其意义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本产出条件的最原始最古老的产业——农业,在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促使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在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能力”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会符合国情,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总体考察,虽然中国农业在过去的改革中成绩斐然,但透过成绩,展望未来,在走向21世纪之际和实现农业的两个转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换)过程中,要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和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明晰农业发展所处的客观环境,从而正确地估价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景,选择可行的对策。

二、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的分析

(一)对农业基础环境的分析

农业基础环境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力等所处的环境状况。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持续发展所处的基础环境并不良好。其一是土地流失严重,耕地数量下降,经营规模狭小而分散。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农业。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土地流失严重,耕地面积有减无增,人地关系不相协调而逆向发展。尤其是作为质量良好的耕地长期以来是减少的重点,修路占、建房占、娱乐场所用地占等等,都是以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优质耕地为对象。其二是农民负担加重,生产积极性降低。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和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农民负担加重是近年来农民利益流失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摊派、生产资料的轮番涨价,使农民不堪重负。从而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失去了发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体积极性的降低则意味着支持和保证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的丧失和基础环境的不良。

(二)对农业政策环境的分析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保证农业发展所制订的有关措施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毫无疑问,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使和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的增长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与农业形势要求相比,农业的政策环境还不尽合理。首先表现在农业投入上,缺乏一整套能够保证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的政策措施。虽然“要增加和重视农业投入”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约束而使在实践运作上没有力度。农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农业基本建设占基本建设总额的比重在减少,地方上随意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更屡见不鲜。但至今还未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不足问题,确保农业投入稳步增长的一部法律。其次,在农业科技政策上,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良好运转的政策环境尚未完全建立。近几年,为了有重点地投入和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农民采取了“保住一头,放活一片”的科研体制改革政策,这对于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应用性研究项目来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无疑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科研单位不同于其它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不同于其它科研成果(研制周期长、费用高),在农民素质尚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有一个较长过程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把农业科技改革采取与其他科技改革相同的政策,必然难以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些地方近年来对农技推广部门采取“绝粮断奶”政策,使原来正需建设的农技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更加恶化;而在农业科研上,一些采取了“保住一头”的绝对倾斜政策的单位,对“放开一片”缺乏配套政策,“放开一片”成为“放散一片”,人员流失、跳槽、转业现象严重,使本已薄弱的农业科技队伍更加脆弱。这种状况对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在农业产品购销政策上,虽然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国家对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我国五大类农产品的购销政策仍然未与市场完全接轨,这对今后农业持续发展必然形成不利影响。

(三)对农业投入环境的分析

农业投入是农业产出的必要条件,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产出的多少,决定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后劲。就目前看,我国农业的投入环境并不令人乐观。1、在资金投入上,不同的投资主体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首先政府对农业投入的部分处于不断下降,如国家固定资产总额用于农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7.1%下降到1985年的2.7%,近10年来又降到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9.3%降到1994年的1.7%;国家用于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六五”期间为9.6%,“七五”则降到8.28%。其次农村集体投资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也在持续下跌,如全国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由1981—1983年的30%下降到1993年的3.8%。第三,农民个人投资由于农业效益低而缺乏积极性,许多农民除一些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外、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在农户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中,农业的比重由1981年的28%下降到1993年12.7%。与此相对应,近年来农业及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却极为突出,199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存贷差额高达1153.4亿元,其中农户存款为3756.2亿元,而农户贷款仅880.6亿元,且农户资金投向倾斜二、三产业十分普遍。这种通过各种途径使农村资金向城市市场倒流(如农民携资进城办企经商,购买户口等),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行、信用社在资金的投向上忽视农业,全国农业贷款占国家银行贷款的比重趋于下降,1991—1993年分别为6.7%、5.59%和5.47%;1994年农业贷款占全国农村贷款的比重下降到22.1%,低于“七五”平均水平。2、在科技投入上,由于资金短缺及有关政策上的原因,使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和失散流失问题严重。在推广上,1993年全国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全部或部分削减的有920个,占全国县级总数的43%,乡级推广站“断奶”的有1.9万个,占全国已建乡站的40%,其中有9034个乡全部中断了事业费,50%的乡农技站只能发60~70%工资。这一状况使近年来毕业到农业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流失30~40%。推广队伍的不稳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每年取得约7000项成果,大范围转化的仅有30%。在科研上,因经费不足几乎使一些科研单位处于不良运转。据统计,1986—1989年间,国家对农业科研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为负增长。3、在劳力投入上,从农劳力素质下降。随着城市全方位开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力投入到非农产业。同时,长久以来的农村内外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并有扩大趋势,使得从农人员日益觉得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从而在纷纷“跳农门”的过程中致使耕地荒芜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据有关资料,我国农村妇女在国内承担着60%的农活,个别地方高达80%,而农村青壮劳力却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辅助劳力从事农业生产,从农劳力趋向弱化,活动在田地里的“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六五”(65岁以上的老人)部队有心无力地敷衍着禾苗的情景,已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此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23%,小学文化程度为39%,且在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农村劳力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使有10%的属于文盲半文盲,即使在每年由小学、初中、高中毕业返乡的1100万农村“三后生”中,因存在与农业教育和农业实践相脱离的教学而使之成为“农盲”。这种素质偏低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不仅使70%的农业新技术难以顺利地推广到位,而且还时常地发生着“机害、药害、肥害”现象,从而在农业生产上对科技进步作用的提高形成极大障碍,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四)对农业市场环境的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注定了今后农业发展必须走向市场化环境的命题,促使农业在市场中寻求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及模式,而商品经济阶段的不可逾越也预示出,农业的持续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得以良好的实现。然而现实的市场环境对农业发展并不十分有利。首先表现为农民市场意识的淡漠和观念的陈旧。其次,表现为农村要素市场发育较差。第三,政府市场经济管理职能弱。这几方面的因素,是农村市场环境对农业今后发展的影响所在。

(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使农业发展有最根本的资源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首先是土地退化问题的产生和严重发展。在我国,目前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53万平方公里,均较以前有所增长,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草场由于超载过啃而使产草量显著降低,平均下降率为30~50%,优质牧草覆盖度下降15.4~32.6%;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已占到耕地的12%;有机肥料施用、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次,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生成。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灾害种类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就农作物而言,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四五”期间平均为27%,“七五”至“八五”期间则增加到52%;农作物气象灾害年均受灾面积50年代为3.34亿亩,80年代为6.23亿亩,1990年—1993年为7.28亿亩,呈直线上升。1994年,在大江大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仍发生了重大的洪涝灾害,呈现出“小河翻大浪,小水成大灾”的特征;1995年,南涝北旱且范围极大,在鄂、湘、赣、皖、粤、桂、滇等省区产生一连串洪涝灾害的同时,北方的陕、晋、蒙、宁、陇、豫却旱情不断,出现黄河断流千余里的罕见现象,使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第三,农业环境污染猖獗。在许多地方,急功近利的经济快速增长思想忽视了环境保护,形成了破坏大于治理,环境改善赶不上农业发展要求的局面。1989—1994年全国每年发生急性污染事故3000多件,其中60~80%是造成农牧渔业污染事故,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在10亿元以上。据统计,目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其中污水灌溉农田0.495亿亩,大气污染农田0.975亿亩,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泥农用不当污染农田0.135亿亩。在水域上,全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2800公里的河水鱼虾基本绝迹,2.5万公里的河流水质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凡此等等,都预示着农业今后持续发展所面临着的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障碍。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在不同层面的环境结构,目前都处于程度不同的不良运转,这种状况,已严重障碍着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

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农业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负荷日益加重,发展不容停滞,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实现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要发展,而且必须持续发展。为此,面对目前的客观实际,为了保证和实现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条件加以大力保护。

(一)加强对农业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持续发展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农业持续发展是在保证当今农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破坏与损耗,为未来的发展得以持续留下足够的空间,以确保后人的发展机会。目前,我国在发展农业的实际措施运用上,偏重于考虑“经济再生产”,忽视了“自然再生产”,即使考虑也多是从传统观念中的“自然资源的无价值和生物资源的用之不竭”方面去理解,于是,无节制的“竭泽而渔”、“过载过牧”、“超量采伐”等短期行为广泛产生,致使农业资源环境趋于恶化,农业发展条件日渐萎缩。面对这一状况,从农业发展观的角度需要认识和调整运去的各项行为,本着“既对自己负责,更对后代负责”的态度,解决农业的长期发展问题。

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保证行为的正确和措施的合理运作,在认识上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协调农业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取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自上而下地加强对农业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并把持续发展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以促使认识深化。通过各种形式,如举办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有关农业持续发展问题(如农业持续发展与未来中国经济、农业持续发展与未来居民生活等等)的辩论会、研讨会,形象、生动、深刻地向社会各界宣传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二)增加农业投资,发掘生产潜力,确保持续发展

农业持续发展意味着农业产出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较为协调。要保证长期的良好产出,就必然需要投入,需要对有关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性投入,通过制订农业投资法以及其它良好的投资方案,运用可行的投资措施,使农业持续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保证。

增加农业投入必须从资金、科技和劳力三大基本要素入手。1、在资金上,充分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积极性,彻底扭转农业资金严重短缺状况。根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支持的重要性,应首先保证国家的农业投入,确保农业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同步增长,力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达到改革前的水平并保持长期不变;其次,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措施,保证农村集体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第三,发挥农户闲散资金作用,引导消费方式,促使农户资金向农业倾斜;第四,鼓励其它经济组织积极投资办农兴农,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投资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等。与此同时,对现实资金的营运,应坚决堵住资金外流,防止资金非农化,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2、在科技上,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未来农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没有科技支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便是一句空话。因此,在科技投入上,必须长抓不懈,急取“科研与推广,两抓不相误。”在转化的同时,搞好技术贮备。就现阶段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而言,总体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为前提,然后狠抓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推广投入,实现科技奠基,保证持续发展。3、在劳力投入上,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和劳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应加强培训,通过诸如讲座、农函大、示范推广、散发宣传册等形式,分门别类地结合实际,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科技的作用,树立其主动追求并掌握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和开发农民素质提高的动力源泉。

(三)理顺农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歧视政策和挤压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说过去是为了向工业提供积累而不得不为之,那么,四十多年的历史已经过去,工业的原始积累工作已基本完成,改变传统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再不着手根除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不利的政策环境,则脆弱的农业将难以承担起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担,而由于农业的脆弱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协调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要求,必须创造良好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虽然农业的基础地位喊了多年,在各级政府部门文件中也频繁出现,但真正地按照基础地位原则实际操作经济发展规划时,尤其是在涉及农业投资时,优先保证农业需要的行为却极为少见。有鉴于此,首先应以法规的形式将有关的农业政策固定下来,如制订《农业基本法》、《农业投资法》等等,并对有关法规的实施细则设置严格的数量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状况。其次,按照市场经济法则,改革农业购销体制,建立良好的购销环境,其核心是在流通领域处理好农业利益的分配政策。第三,完善农业科技政策,调整现有将农业科技推向市场的做法。通过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来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增强农业科技对农业持续发展的支持力。第四,制订全方位的农业保护政策,如土地使用权的保护,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保护,农民利益的保护等等。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我国农业的弱质性表现十分明显,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不但将来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就连现阶段的发展也会受挫。因此,构造全面的农业保护政策环境,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四)运用有效措施,良化农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的唯一场所。农民市场意识的强弱和农村市场环境的好坏以及政府管理市场的得力与否,对农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改善和良化市场环境,应该从“软”、“硬”两个角度同时展开。首先要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农民的市场观念如何直接引发着农业生产行为,决定着农业市场发展。因此,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是增强农民市场适应能力,从而转变其传统观众的有效手段。其次,增加农村市场设施,统筹规划市场建设,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构建良好的农村商品流通环境。第三,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搞好宏观服务,如组织和协调生产要素,理顺不同经济主体和利益团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严格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规范市场运行等等。以此作后盾,为实现农业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采取法规治理手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对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土体、水体和气体的保护,通过合理利用和减少污染,使支撑农业发展的自然资耗要素得到改观。鉴于人类行为不规范是多年来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治本措施就是建立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规范人的社会经济行为。首先要坚决落实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等。其次,尽快制订《农业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法》等等新的法规,解决现有法规在农业持续发展对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出现的不足问题,开创更细致更全面的保护工作新局面。第三,对农业自然灾害问题,一方面制订并运用有关的减灾法规,强化减灾措施运作,另一方面广泛树立起人们积极的防灾救灾观念,减少受灾面,减轻成灾率,将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可以预言,上述基本措施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将会得到全面解决。中国不仅现在可以养活自己,未来同样可以养活自己。“中国人养活中国人!”

标签:;  ;  ;  ;  ;  ;  

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保护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