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地图的历史变迁、决定因素及启示--兼论2010年世界1000大银行排名_银行论文

全球银行业版图的历史变迁、决定因素及启示——兼评2010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球论文,版图论文,银行业论文,启示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推出全球大银行排名已经有40年,回顾40年来的排名,发达市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美日欧轮流坐庄;新兴市场在最近10年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本次全球金融风暴后,中国银行业的地位显著上升。

一、全球银行业走出危机底谷,但远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银行业发展周期总体上领先于实体经济。国际银行业上轮发展周期的顶峰在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衰退,雷曼破产后陷入萧条底谷。2009年,国际银行业受益于各国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企稳,踏上复苏之路。特别是各主要中央银行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并实施量化宽松工具,资本市场大幅反弹,欧美银行业从较低的资金成本和活跃的交易业务中获益良多。同时,信贷减记与资产损失大幅缩小。1000家大银行税前总利润从上年的1150亿美元增至4010亿美元,一级资本回报率从2.69%升至8.16%。但是,欧美银行业复苏步伐迟缓,盈利额较危机前峰值差距巨大,回报率处于历史低位。2006年,1000家大银行总税前利润为7863亿美元,一级资本回报率为23.37%(见图1)。

银行业总资产相对稳定,资本规模大幅增长。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仅从上年的96.4万亿美元微降至95.5万亿美元,一级资本则猛增14.9%至4915亿美元。总资产下降主要反映“去杠杆化”的影响,特别是美欧大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和变卖非核心资产,资产规模大幅下降;同时,欧洲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也使欧洲大银行资产以美元计价后缩水较多。2008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资产规模居全球前三甲,总资产合计9.6万亿美元,2009年已降至7.1万亿美元。不过,新兴市场银行资产快速增长稳定了总体降幅。一级资本上升主要反映银行业通过政府注资、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扭亏为盈,资本实力得以巩固和提升。1000家大银行一级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达到5.1%,创下历史新高(见图2)。上述指标意味着,全球银行业经营杠杆大为降低,抗风险能力普遍提高。

资料来源:The Banker.

图1 1988-2009年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与回报率

资料来源:The Banker.

图2 1988-2009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一级资本变化情况

从行业集中度看,大银行资产规模占比有所降低,但资本和盈利占比却在上升。全球前25家大银行在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从2008年44.9%的历史最高点下降到44.6%,一级资本占比从39.6%上升到40.4%,税前利润规模从亏损转为盈利1913.5亿美元,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盈利占比接近一半(见表1)。这表明,通过兼并重组,大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仍在加强,“大而不能倒”的风险并未明显缓解。

表1 1988-2009年全球前25家大银行规模及其地位

全球前25家大银行规模(亿美元) 25家大银行在1000家大银行的地位

总资产 一级资本 税前利润资产占比 资本占比 盈利占比

1998 47326 1782 343

24.0%26.2%26.9%

1999 107850 4998 324

30.4%29.8%18.6%

2007 39754414567 3016

44.0%37.4%38.6%

2008 43253816920 324

44.9%39.6%

-28.1%

2009 42570319860 1913

44.6%40.4%49.3%

资料来源:The Banker.

二、新兴市场银行业继续领跑,发达国家整体地位下降

从区域分布看,西方银行业整体上有所恢复,但不同国家复苏程度差异明显,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亚洲银行业在全球地位继续提高。

美国部分大银行从政府救市措施中获益,从巨亏转为盈利,并通过发行股票、自筹资金等手段陆续返还政府救助资金。但是,仍有部分大银行深陷困境,业务集中在房地产与消费信贷领域的中小银行依旧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2009年内被关闭的银行数量达140家,创下1992年以来的新高。整体上看,为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包括花巨资收购银行“有毒资产”、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注资大型银行集团等,同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强化系统性风险监管,政策效应初步显现。进入1000家大银行的美国银行从上年的159家增加至169家,税前利润从上年巨亏911亿美元转为盈利375亿美元;一级资本占比19.2%,较上年有所下降;总资产占比13.3%,较上年有所上升。

欧洲部分大银行业务稳健,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业绩得到改善;一些大银行则持续亏损,近期又受迪拜债务危机和欧元区多国主权债务危机拖累。进入1000家大银行的欧盟银行从上年的258家大幅减少至229家,总资产从上年的51%下降至48%,整体盈利水平从上年亏损161亿美元变为盈利876亿美元。尤其是多家超大型银行(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或亏损大幅减少,或扭亏为盈,业绩贡献显著。不过,欧洲银行体系隐患犹存。冰岛银行业在危机中爆出巨额亏损乃至拖累国家“破产”,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等国财政赤字高企。这些国家银行业位于利润下降最多之列,爱尔兰三大银行更是全部在榜。

日本银行业受本国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多年来在全球地位持续下降。由于财报年度差异,日本银行业在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大多以上一财年数据参与排名,而上一财年(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日本正处于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因此,在排行榜中日本银行业总体亏损111亿美元,是亏损最多的国家。相反,在上年的排行榜中,日本银行业盈利165亿美元。不过,得益于日元升值,日本上榜银行数量较上年增加3家至100家,仅次于美国;总资产占比为10.3%,较上年的9.6%有所上升。日本银行家协会最新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3月的2009财年,日本120家银行税前盈利2.55万亿日元(约275亿美元),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三国银行业是金融危机中表现最为稳健的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在2009年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继续居于最盈利的国家之列。除西班牙银行业因受欧洲经济大幅衰退和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盈利有所下降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上榜银行盈利继续增加。

新兴市场银行业在全球地位持续快速提升。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银行业因较少参与结构复杂的衍生产品交易,受到的直接冲击小。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实体经济传导到新兴市场,间接影响金融业发展。2009年危机缓和,新兴市场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总资产与一级资本的市场份额扩大,盈利水平稳步增长,其中“金砖四国”及亚洲新兴市场较有代表性。在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金砖四国”上榜银行由130家增加到146家,亚洲新兴市场上榜银行从193家增加到221家。亚洲新兴市场上榜银行总资产份额由上年的23.5%提高到26.5%;一级资本回报率分别是西欧和北美的2.0倍和2.4倍,总资产回报率是西欧和北美的2.3倍和1.7倍。拉美新兴市场银行业回报率领跑全球。巴西10家上榜银行总资产回报率和一级资本回报率分别为2.2%和28.5%,远高于全球0.4%和7.9%的平均水平。中国84家上榜银行总计盈利1018亿美元,继续高居全球首位(见表2)。

由于潜在损失尚未完全核销,新的信贷风险依然在累积,为了在传统资产业务上加大扩张力度,各国银行业开展了新一轮再融资竞争。在此背景下,国际银行业对安全稳健性的重视程度甚于盈利性,对资本的重视程度甚于资产;并购重组、公开上市和增发募股等再融资活动日趋活跃,资本实力竞争更趋复杂化。2008-2009年,美国前六大商业银行与四大投资银行大规模兼并、重组与转制,产生了新的六大银行,资本实力大为增强,跃居全球大银行榜首;英国Lloyds银行(原第48位)并购HBOS(原第32位)后跃居第12位,法国Populaires银行集团(原第35位)与Caisse d'Epargne(原第63位)合并为BPCE集团后跃居第18位,将中国和日本的少数大银行挤出了前25名(见表3)。

三、过去40年全球银行业版图发生剧变

1970年,英国《银行家》推出首期全球大银行榜单,依据各大银行总资产按汇率折为美元排序,总数为300家;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该榜单扩展至500家。1988年巴塞尔协议实行以来,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变化,资本实力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力的更好指标,该杂志将一级资本作为排行标准,并将榜单扩展至1000家。大银行榜单历史是全球银行业版图变迁的写照。本文将其划为七大区域:美国;欧盟;日本;发达四国(瑞士、挪威、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其他地区。其具体区域分布占比参见表4。40年来全球银行业版图变迁主要体现为:

第一,发达市场始终占据全球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尽管发达国家在1000家大银行榜上的数量大幅减少,G3、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从1990年的773家降至557家,但银行数量多寡并不能完全反映实力的变化。这是因为,最近30年来全球银行业并购活动风起云涌,从传统业务迅速走向多元化经营,大银行资产规模成倍扩大,中小银行纷纷消失,银行数量大幅减少,行业集中度迅速上升。全球前25家大银行在1000家大银行中资产占比在1997年仅为27.9%,2009年升至44.9%。因此,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更能准确反映全球银行业重心的变化。从这两个指标看,虽然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在提升,但发达国家的银行实力尚未受到根本性的削弱。从1970-2010年,发达国家银行业在全球大银行排行榜上一级资本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总资产占比保持在80%以上(见图3)。

资料来源:The Banker,其中1980年仅为500家大银行。

图3 1980-2010年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的区域分布

第二,北美、日本和西欧在超大型银行榜上轮流坐庄。本文中超大型银行特指一级资本和总资产规模进入全球前20名的大银行,该群体是全球银行竞争实力的代表。自《银行家》杂志推出排名以来,一些银行始终据守在超大型银行的榜单上,显示顽强和持久的生存能力;另一些银行则因并购、倒闭和实力下降等种种原因,从榜单退出甚至永久性消失。以经济体划分,过去40年来超大型银行榜单始终由美国、日本和西欧大国轮流坐庄(见表5)。1970年,时值日本和西欧处于复兴过程之中,美国在前20家大银行中占据9席。1980年,西欧基本完成复兴大业,英、法、德三国在前20家大银行中占据了一半,并高居榜单前列。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迅速膨胀,银行业地位随之上升。1990年日本在前20家大银行榜上占有9席,且雄踞榜首前三位(特别在1988年鼎盛时期,日本甚至占据11席,雄踞前6名)。在此期间,美国银行业深陷储贷危机困境,1990年在前20家大银行中数量减少到1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欧洲和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在2000年前20名榜上,美国银行业重新夺回榜首前3名。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大起大落,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银行业。不过,在欧美国家大手笔注资救市、银行机构兼并重组的推动下,银行资本迅速向大银行集中,在2010年的20家大排行榜上,美欧依然占据了16席。

第三,全球银行业重心正向新兴市场转移。尽管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银行业市场,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大刀阔斧地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也在持续推进,在全球的地位持续大幅上升。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市场银行业遭受危机重创,而新兴市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银行业地位上升的速度更为显著。在2010年1000家大银行榜上,金砖四国上榜银行数量从2000年的43家大幅提高到146家,资产占比从4.7%提高到12.0%,一级资产占比从5.7%提高到13.5%,10年来的变化幅度远远超过了此前30年累计的变化幅度。新兴市场银行业实力增长趋势明显。基于此,《银行家》杂志甚至对未来20年全球银行业格局进行了大胆预测:就1000家大银行数量而言,2020年发达市场国家将与新兴市场国家平分秋色,2030年新兴市场国家将明显超过发达市场国家(见表6)。

第四,中国银行业快速崛起。直到1985年,中国尚无一家银行进入全球大银行排行榜。1989年首期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共有8家银行入选。从2000年开始,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开始逐年增加,特别是2004年股改以来数量猛增,2010年上榜银行数量达到84家,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德国(66家),接近第二银行大国日本的100家。就上榜银行资本总规模来看,中国银行业在2008年超过德国、2009年超过英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银行大国。就资产规模而言,2010年中国上榜银行居于第六位,仅排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之后。对比全球银行业盈利与亏损状况,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中国银行业盈利占全球比例高达73.8%(见表7);2009年欧美银行业虽有所复苏,但中国银行业盈利规模依然远超发达大国。中国银行业作为新兴市场的典型代表,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的地位经历了跨越式的变化,一幅不断崛起的蓝图正在展开。

四、银行业实力格局变迁的六大影响因素

推动全球银行业实力格局变迁的因素是什么?按照金融深化理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必然随之深化发展。因此,一国经济规模以及金融比率显然是决定银行实力格局的根本因素。然而,这无法解释1000家大银行格局变化中的许多特征,例如,欧洲经济规模与金融深化程度与美国相当,但银行总体规模却远远超过美国;新兴市场在2009年GDP规模已经占全球31%,但银行实力远未达到这个比例;中国经济规模与金融深化度在2009年都不及日本,但银行总资本实力已超过日本。显然,需要考察更多层面的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一国银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认为,各国经济与金融政策、融资结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及银行机构的经营模式,都对银行业实力格局的变迁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一,经济实力与财富水平。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以GDP规模衡量的经济实力,以GDP增长率衡量的经济发展速度,以人均GDP水平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以金融资产规模(特别是富有群体)衡量的各国财富存量水平和金融发展深度,对各国银行机构的资本实力、资产规模、盈利规模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最为关键,从而对全球银行业实力格局的变迁产生决定性影响。2009年,各国经济规模与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核心资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线性拟合优度达到90.86%。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银行业资本规模最多;许多小国经济规模与银行业实力都比较薄弱。更进一步看,银行业资本实力是一个累积的存量概念,对银行业经营规模影响最大的应是一国金融财富积累的程度。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其经济运行中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资本与财富外流、战争与灾害损失等现象,财富积累水平必然不如经济增长高效、社会稳定且具有同等GDP规模的国家。从统计检验看,各国银行资本实力与该国金融资产(银行资产、股票与债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即金融资产规模越大的国家,银行业资本实力也越雄厚,线性拟合优度达95.66%(见图4)。

资料来源:IMF,The Banker.

图4 各国GDP、金融资产与1000家大银行资本实力的关系

第二,各国经济与金融政策。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总体实力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因素密切关联,例如货币与信贷的供应水平及其增速,利率水平、利率政策,汇率水平与汇率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如若一国货币与信贷增速较快、通货膨胀较高、资产价格膨胀明显、汇率水平上升,在折算为美元后,势必表现为银行资本、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一国利率水平较高、利率管制较多,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信贷利差和利息收入。一国金融监管放松,银行机构冒险程度与杠杆水平高低,也会反映到银行实力的变化。

日本与欧盟是典型案例。日本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地位的迅速上升,与其经济实力并不相匹配。在1990年的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上,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高达6.3万亿美元,是美国2.5万亿美元的2.5倍。而当时日本名义GDP仅为美国的52%。在此期间,日本的金融政策影响最大。1985年以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国内资产价格飙升,日本银行业大肆海外扩张,带来银行业务规模的过度虚拟化膨胀。本世纪初至本次金融危机前,欧盟银行业资本与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美国银行业地位相对削弱,与欧洲货币相对美元升值较多有很大关系(见表8)。据此测算,从1999-2006年,汇率因素至少使欧盟银行业核心资本占1000家大银行的比重上升约10个百分点。

第三,金融开放度与金融发展深度。在金融全球化时代,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产生很多重要影响。一方面,金融开放的国家,金融机构大规模“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控制国际资金,即便本国经济容量较小,银行实力也会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大规模“引进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不断拓展市场深度,扩大本国金融市场的空间,壮大本国金融实力。欧盟银行业从欧洲经济一体化、金融高度深化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开放中获益最大,特别是英国银行业。根据彭博数据,在2009年全球80家大银行中,美洲地区银行在本国业务的占比为67.4%,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欧洲各国银行在注册国业务的占比为56.1%,该比例为全球最低;亚太地区银行在注册国业务占比最高,平均为88.1%(见表9)。英国和中国银行业对比最悬殊,中国银行业95%的经营活动是在内地境内,远高于英国的55.9%。正因为如此,2009年英国GDP规模仅为中国的43.8%,但在1000家大银行榜上的一级资本实力与中国相当。事实上,英国之所以保持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高度开放的金融体系,“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比例在全球首屈一指。2009年英国银行业资产规模7.6万亿英镑,外资银行占比高达49.4%。而像汇丰控股和渣打银行等国际性大银行,在英国境内的业务已经不到20%。

表9 2009年全球80家大银行经营活动的地理分布

国家或地区 样本数量 在注册国经营

在非注册国之外的经营业务占比

美洲地区 1467.4%32.6%

美国8 66.5%33.5%

加拿大

5 66.7%33.3%

欧洲地区 3956.1%43.9%

英国5 48.3%51.7%

德国6 60.3%39.7%

亚太地区 2788.1%11.9%

日本7 84.7%15.3%

中国1195.0% 5.0%

全球合计 8066.3%33.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Bloomberg相关数据整理。

第四,金融发展结构。一国融资结构可以根据存贷款、股票和债券等三大金融市场融资或资金存量的比例来衡量。融资结构对各国银行业实力的影响较为明显。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会直接瓜分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尽管很多国家通过混业经营模式,银行业也从资本市场发展中开拓较大市场空间,但银行业发展受到限制。如若一国金融结构以银行为主导,则该国银行业经营实力在全球地位将会显著得到提升。银行体系在一国金融结构中越重要,银行实力也越强(见图5)。例如,2009年美国GDP规模为中国的2.9倍,金融业的发展深度远比中国成熟。但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银行资产和一级资本实力仅是中国的1.5倍和2.2倍。主要原因是,美国金融体系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中国以银行体系为主导。

资料来源:IMF,世界银行。

图5 一国金融结构与1000家大银行榜上实力对比

第五,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是反映一个行业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以行业中前3到10名龙头企业占整个行业的重要性来衡量。就国际银行业而言,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主要集中在超大型银行的身上。那些银行业市场较为分散的国家,由于缺乏资本实力较强的跨国大型银行,因此对国际市场的抢占能力、对本国市场的垄断能力都受到极大削弱,往往利润较为薄弱,银行机构在国际市场的实力对比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规模过小的银行无法挤入1000家大银行之列。银行机构并购重组是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国际大银行长期雄踞全球超大银行实力榜首的重要原因。从2000-2008年,美欧银行数量大幅减少,银行业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0)。

第六,银行机构经营模式。一般来说,在以传统业务为主导的分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发展相对较为稳健,但利润增长与经济周期关系较为紧密;涉及较多交易业务和中间业务的银行机构,经营波动性较大,但往往能从业务组合中获取更多的风险收益。总体看来,在综合化经营的银行模式下,银行可以拓展更多的盈利来源,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能力更强,有利于提升一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实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欧大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迅速上升,对盈利水平的提升贡献良多。尽管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猛,但是目前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占比仍相对较低。2009年5大银行2009年平均水平为22.2%。中国银行占比最高,达到31.6%(见图6)。

资料来源:各相关银行年报。

图6 2009年全球前5大银行与中国前5大银行收入结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对1000家大银行的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具普遍性和主导性。例如,商业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前,我国大部分银行因信息披露缺失而未能参加排名;前苏联银行业从未参加排名;《银行家》杂志在每年参加排名的银行,由于年报未能全部统一为可比日期,一些国家(如日本)排名可能受到影响;另有少量统计误差等。

五、全球银行格局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中国银行业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中国金融市场也在同期迅速扩大规模,中国银行业的成熟度和竞争实力提升都有很大的潜力。对比分析决定国际银行业实力变迁的因素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基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市场前景依然广阔。银行业的发展必须重在抓住实体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机遇,并通过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和壮大自身的竞争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日本经济最耀眼的时期,日本GDP为美国的60%~70%,日本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核心资本一度是美国的1.8倍。过去10年间,中国银行业在全球实力的迅速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财富较快地积累。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规模可望达到美国的80%,如果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中国银行业完全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纪录。

第二,在综合化与国际化经营上,中国银行业提升潜力巨大。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业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仍然主要基于传统存贷业务和国内本土市场。随着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中国银行业还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欧洲银行业总体规模与全球市场份额远超过美国,一方面是基于欧洲合计GDP规模与美国相当,另一方面更是综合化和跨境经营的结果。2009年,尽管面临欧洲货币贬值、银行规模缩小和国外市场有所收缩的挑战,欧洲银行业在1000家大银行资本实力依然是美国的2.0倍,税前盈利规模是美国的2.3倍。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可望将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至30%左右、国际市场业务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至10%左右,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的竞争实力。

第三,市场化改革、金融结构与行业结构的变化,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挑战。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0年经营实力的提升,还得益于较为适宜的金融监管环境、金融市场结构和行业发展结构。在监管环境上,存贷利差的相对管制,有利于保障银行业较高的利差水平;在市场结构上,储蓄率较高、融资结构以贷款为主导,有利于银行业取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在行业结构上,5大银行保持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保障在全球大银行榜上取得一席之地。未来10年,中国银行业的上述发展环境都将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储蓄搬家现象和直接融资规模日益扩大;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结构虽然相对集中,但是最近几年的状况表明5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降。在新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需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适当调整,加快经营转型与产品创新,加强信贷大规模增长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工作,加快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加强对私人银行、中小企业金融、农村金融等新的活跃市场的拓展,考虑进行适当的兼并重组等。否则,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实力将会面临持续的挑战,大型银行资本与资产规模难以在国际大银行榜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经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改进空间。经过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国际大银行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更应看到的是,许多大银行迅速地开展经营转型和业务调整,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竞争实力依然保持甚至有所提高。这表明,国际大银行长期以来具备的竞争力没有被完全削弱,经营管理效率依然保持着领先优势。在经过快速的复苏之后,盈利规模将可能重新超过中国银行业。而且,未来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在加大,对中国银行业的全球排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国银行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深挖潜力,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

标签:;  ;  ;  ;  ;  ;  ;  ;  ;  ;  

全球银行地图的历史变迁、决定因素及启示--兼论2010年世界1000大银行排名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