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妇;产后大出血;循证护理;临床效果
在产妇分娩中,因多种因素作用下会发生各种并发症,产后大出血是产妇围生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在总例数的5%,其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分娩阶段并发症。近年来,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发生率逐渐上升,大部分于分娩后2 h内发生大出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每年死亡产妇当中有四分之一为产后出血因素导致[1]。慎重、准确和明智地科学研究结果为基础,同时结合专业技能和多年经验的循证护理,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方法的护理实践。基于此,现将我院实施循证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于我院生产;年龄介于20-40周岁;近期未服用过抗凝或者是促进血凝药物;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妊娠期综合征;合并其他脏器感染或衰竭。将我院(2019年01月-2019年06月)收治产后大出血产妇31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对照组,平均孕周(37.3±0.2)周,平均年龄(28.1±1.1)岁。娩出方式:阴道分娩23例,剖宫产8例。出血原因:宫缩乏力21例,软产道裂伤3例,胎盘因素6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2019年07月我科开展循证护理干预,针对(2019年07月-2019年12月)收治另产后大出血产妇33例,设置为实验组,平均孕周(37.0±0.5)周,平均年龄(28.6±1.3)岁,娩出方式: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8例。出血原因:宫缩乏力23例,软产道裂伤2例,胎盘因素7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一般资料相对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发现产妇出血后,立即联系管床医生,遵医嘱实施护理处置。实验组循证护理:①循证支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我院收治产妇特点,分析产后出血影响因素、主要表现,方便准确判断,迅速查明出血原因,采取有效止血措施。②干预方法:指挥抢救人员到位,保障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建立≥2条静脉通道,实施输液(先晶体后胶体)、输血等治疗(并注意输液速度);及时有效吸氧;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注意保暖;密切配合医生做好配血及相关术前准备。
1.3评价标准 对照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止血成功率判断:在24h内有效止血。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以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判断,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2]。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的软件SPSS20.0对研究所得的数据做相应的统计学上的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的资料,采取x2校验比较计数资料间的差异,当P<0.05时,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产妇产后2h、24h时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止血成功率为93.94%,对照组产妇止血成功率为70.97%,实验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n,(%)] (X±S)
3讨论
产后大出血为产妇产后发生率较高,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影响产后恢复。而除了对症有效的治疗外,护理干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循证护理干预采取以循证依据支持的有效的护理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干预过程,达到迅速有效的止血[3]。本研究中,实验组产妇产后2h、24h时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止血成功率为93.94%,对照组产妇止血成功率为70.97%,实验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结果与廖晓礼、马秀、莫怡芬、杨桂月等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在产妇产后大出血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产后不同时间出血量,缩短止血时间,获得较高的止血成功率,提升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 潘婷婷,亓敏.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母婴世界,2015,10(17):143.
[2] 谢京香.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251-253.
[3] 赵柳艳.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和护理措施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6):103-104.
论文作者:刘凤鸾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成功率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