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株洲 4121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缬沙坦在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衰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F及SV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在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衰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缬沙坦;高血压;心衰中;临床疗效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原因与高血压等各类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等有关,该疾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1]。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常见的有缬沙坦、贝那普利及拉西地平。本研究就缬沙坦在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衰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3-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2±7.89)岁,其中有合并冠心病患者11例,合并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8例,合并肺心病患者6例及5例合并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9±7.62)岁,其中有合并冠心病患者10例,合并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7例,合并肺心病患者8例及5例合并心脏病患者。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血压在146/94mmHg-176/115mmHg之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衰症状,射血分数<40%,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且排除血压不可控、其他严重病史及药物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明显差异(P>0.05),组间的数据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利尿剂、美托洛尔、地高辛、扩血管等常规治疗,药物剂量随患者的病情变化适量增减,连续治疗6周。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缬沙坦治疗,80mg/次,1日1次即可,连续治疗6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量地增减药物。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以防患者出现不适及不良反应症状。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F及SV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血压(收缩压、舒张压)、LVEDD等指标参数值越小,LVEF、SV越大,表示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
1.4 数据处理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F及SV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束后,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的前提下,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F及SV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分子细胞的研究进展,发现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心室重塑比血流动力学异常对心力衰竭的影响更深,陆祖祥等研究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系统(RASS)被激活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并形成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血管紧张素II(AngII)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起着重要辅助作用。AngII主要通过经典的ACE途径和非ACE途径产生,经典的ACE途径主要是由血管紧张素I(AngI)经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解产生;非ACE途径主要是由AngI通过胃促胰酶、心脏糜蛋白酶、组织纤溶蛋白原激活酶以及肽链内切酶等非转换酶系共同作用下转化而来。目前大量研究实验已证实,阻断AngII的表达是治疗CHF的关键步骤,临床上常用ACEI药物治疗,但ACE1只能阻断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解产生的AngII途径,因此无法全面阻断AngⅡ的生物学作用。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是临床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如不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会直接死亡。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造成慢性心力衰竭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是紧张素及醛固醇系统被激活,而紧张素及醛固醇系统激活主要是通过AngⅡ实现[2],因此,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合理的药物十分的重要。
缬沙坦可通过抑制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改善心肌炎后扩张性心肌病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除此之外缬沙坦不会影响患者体内的缓激肽水平,不会产生咳嗽的不良反应,而且没有首次低血压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比较高[3-5]。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变化、LVEDD、LVEF及SV等临床指标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收缩压、舒张压、LVEDD、LVEF明显下降,SV频率明显升高,故缬沙坦在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衰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缓解其心功能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故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实践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广亚.缬沙坦在高血压病人防治心衰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延边医学,2015,(8):71-72.
[2]谭丽波.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4):69-70.
[3]王红梅.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33-34.
[4]刘庆虹,袁云华.缬沙坦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5(06):54-58.
[5]孙佳萍.两种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12):47-49.
论文作者:谭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衰论文; 收缩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