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虚热_便利店论文

便利店虚热_便利店论文

便利店虚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便利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使是在上海、广州,便利店也丰歉不均。价格敏感的中国人,有大把空闲时间的中国人,注定便利店在中国必须要走一条本土创新的路。

便利店作为新零售业态,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采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以“便利”吸引顾客,满足顾客的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近年来,便利店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发展迅速。据统计,仅上海地区,2001年便利店的网点数就突破2000家,北京、深圳、广州也都有相当数量分布。我国本土的便利店多为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以连锁形式组织,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扩张速度较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选择店址困难

我国的商业网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密集程度本来就已经很高,再加上近年来下岗职工、农村富余人员二次创业,可以说,凡是有点商业价值的门店都已被各种店铺瓜分完毕,便利店网点扩张很难找到合适的门店。

面对激烈竞争,盲目开店只会造成行业生存环境恶化。在上海地区,便利店遍地开花,很多繁华路段几乎是10米1店, 甚至店与店之间仅一墙之隔。在黄浦区金陵东路到北京东路、山东路到外滩的不到1 平方公里的区域,集中了几十家便利店;在浦东乳山路上,400 米长的马路就有9家便利店。

据一家便利店有限公司介绍,原本在中兴路上的惟一一家便利店每天的销售额可达到1万元,可自从这条路上来了良友、好德等多家便利店后,这家便利店每天的销售额下跌了30%。

由于便利店越来越多,目前便利店找网点的成功率仅在10%~20%之间,好网点越来越少,租金越来越高,新开门店的经营业绩已普遍不及以前的门店。据保守统计,自1995年至今,上海便利店的亏损额已超过1亿元。另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便利店实现销售19.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3%,然而单店销售额却普遍下降。在许多便利店集中地段,有的便利店日销售额竟不到1千元。

便利性优势难以体现

1.服务方面

受政策法规、信用制度以及公用事业行业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便利店现在还很难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如在北京地区,办理报刊业务许可证的条件是企业要具备500万元的注册资金; 经营计生用品要办理医疗器械许可证等16个证件,手续十分繁杂。其他服务项目,如开展存取款、代收公用事业费、速递、烟草、药品、图书音像等服务,在许多城市和部门还都没有放开。

2.时间方面

便利店的营业时间通常为16~24小时,全年不休息。现在许多中小型超市和夫妻店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也都扩大了营业时间。不少店铺早上6点就开门,晚上11点以后才关门。

另外,在许多北方城市,基本没有夜间活动和购物的习惯,特别是冬天气候寒冷,夜生活更少,也影响着便利店的发展。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在寒带地区发展便利店也少有成功者,地处寒带的便利店比位于热带者,在销售收入上要低30%左右。

3.购物方面

一般认为,便利店商品种类少,使顾客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需商品。然而从我国市场的情况看,中小型超市比便利店面积大不了多少。顾客光顾几次之后,一般都能熟悉商品的位置,购物效率并不低,且商品种类更多,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

4.距离方面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网点过于密集,食杂店、副食店、小超市遍布大街小巷,便利店就近购物上的优势也不突出。

经营无特色,缺乏创新

从国外便利店经营的成败经验来看,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根据便利连锁巨头7—11的指标:独创商品占50%以上才能达到30%的毛利, 才能使商店具有独特个性。只经营常规品牌商品的便利店,销售额和毛利率肯定会下降。7—11便利店目前食品基本独创,日配品80%独创, 加工食品20%独创。而我国本土的不少所谓便利店,除了卖几个茶叶蛋,摆上几本杂志,外加一个“便利店”的招牌之外,与小超市、食杂店还有何不同?即便做得比较好的商家,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引进供应商的新品,而很少有与供应商共同开发,因而商品缺乏个性和特色。

价格定位偏高

7—11、罗森、FamilyMart 等著名便利连锁店的高价格定位是以其购物的便利性、经营的创新性、商品的个性化作为支撑的。即便如此,价格偏高也使其经营业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据日本特许经营协会报道,由于受低价餐馆及打折店等其他行业的竞争,该国14家大型便利店销售额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下降。 我国的便利店便利性优势不突出,商品又缺乏个性和特色,盲目的高价定位会使消费者更难以接受。

一般来讲,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 便利店才能成为主流业态。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人均GDP为3000多美元, 仅处在导入期,且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呈两极分化,即便在一些大城市,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也不高,再加上现在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尚不够完善,居民对未来的风险不确定,储蓄倾向明显,价格因素对普通居民购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笔者所在学校门口就有一家国内某著名零售企业开设的“便利店”,同样的商品,其价格比一箭之地的一家小超市贵15%~20%。小超市每日顾客盈门,此“便利店”却门可罗雀。

扩张悖论

据上海连锁超市行业协会透露,在上海的10家便利公司中,能赢利的只有一两家。然而明知赢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却仍在争相扩张。据业内人士透露,便利店公司之所以疯狂圈地,其中缘由有:

一是为做大做强本企业;

二是为抢先占据更多的销售网点和市场份额;

三是给后进入该领域者抬高门槛,这当然还包括与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合作时,以覆盖广泛的销售网络作为自己的筹码,使自己“卖”出个好价。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我国的便利店管理水平低,资金跟不上,物流配送技术落后,盲目扩张会使原来在建设初期存在的问题扩大化、严重化,企业只会越做越弱,何“强”之有?

既然不强,就是一时占据了市场,迟早也要让“狼”叼去,甚至等不到“狼”来,自己就先“病”死了。

至于把店“卖”出去,想法虽好,却未必可行。对于像7—11 这样的“老狼”,赔本的买卖是不会做的,要想等7—11 等巨头来收购不可能。7—11等你倒闭后,直接捡落地桃子不是更好吗?

创业难,守业更难。入世已经1年, 留给我们自己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其实不多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国外便利零售业巨头,当务之急不是疯狂地、粗放地扩张规模,而是应该多花点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想想怎么保住已有的胜利果实。

标签:;  ;  

便利店虚热_便利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