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区位理论的基本范畴与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范畴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消费需求的无限性奠定了经济学以研究资源配置为己任的理论内核。空间位置作为任何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应该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令人遗憾的是资源配置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亦是稀缺的,也更难以解决中国投资收益在空间方面表现的巨大差异这一现实问题。有鉴于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现实的需要,我们尝试着系统而全面地展开资源配置在空间位置方面的规律——投资区位理论的提出与深入研究。
投资与资源配置有怎样的联系?我们认为:决策者通过投资将资本、人力、自然资源等生产性供给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以提供满足人类消费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达到实现收益极大化的最终目的。可见,资源配置是依靠投资来完成和实现的。没有投资,资源优势将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更谈不上经济优势。故投资也就成为现代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核心与灵魂。
区位即位置,它是经济空间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投资区位理论,就是希望通过对资源及其配置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这类空间位置规律的揭示与把握,实现投资收益极大化目标。可见,投资区位理论同样满足于经济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只是它更侧重于空间方面的规律罢了。依托上面的认识,我们相信,随着对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的展开与深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与加快,中国政府投资的空间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亦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效应,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基本范畴
一个系统而规范的科学知识体系,必有其核心的理论范畴及其在此之上演绎出的逻辑体系。倘若该体系不能被新的科学事实所否定,且又能解释甚至预见它们,其理论体系也就达到比较完善的境地;反之,则被否定或扬弃。可见,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建立与发展存在两个基本的条件:1.拥有自己的核心范畴及其逻辑演绎的严谨体系;2.能够对过去的科学事实作出解释并能预见新的未来。如果该类科学知识体系能为社会需要,或者其推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益,其理论必将为社会认可并得到迅速发展。此点我们不难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发展中找到佐证。
投资区位理论作为一门既有着悠久历史,又迅速发展的新兴知识体系,也有它的核心范畴——投资区位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微观投资区位与宏观投资区位理论体系。以下将要进行和讨论的便是对相关概念的系统梳理,并给出我们的研究成果,以期奠定投资区位理论的一些主要范畴及其逻辑关系。
当前理论界表述投资的空间位置时,常用的是投资布局与生产布局等概念。根据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内涵,我们推导出投资区位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其它重要概念,以构成投资区位理论的基本范畴。为便于阐述,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主要观点综述
1.生产布局
所谓生产布局,是指生产的再分布,是计划、规划中的东西。 〔1〕而生产分布,则是已经形成的生产的空间形式,是已实现的东西。〔2〕可见,生产布局是在现有生产分布基础上所进行的,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生产的空间配置即投资项目的具体选址以及总体投资的空间指向;(2)生产的产业配置, 即投资于特定地域的不同产业,以从总体上获得更佳的收益。
如果再仔细分析,生产布局是由两个更基本的概念,即生产与布局组成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是其产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依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预期,组织人力、物力对原料进行加工而形成商品的一个过程。布局则是投资者的一种决策行为之最终结果,在空间上就表现为新产业的形成。如工厂、铁路的兴建等。由于布局的退出障碍极高,故也就成为投资理论不可忽视的内容,并为实践所倚重。
依照经济的循环过程,一个完整的经济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分配与消费作用正日渐突出,有时甚至左右了生产的最终成败与否。有鉴于此,作为研究资源空间配置规律之一的生产布局理论,仅将其范围局限于生产领域就显得不足,它难于胜任对交换、分配、消费布局方面的研究;而实践的发展已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此时,生产布局理论倘若想继续存在,则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重新界定生产的含义,以便能包容新的领域;另一种是将新的领域排斥在现有的范围以外。显然,两种选择都不理想。就第一种选择而言,重新定义生产的概念意味着布局理论中的“生产”概念将与经济学中通常使用的生产概念有别,这必然引起学科体系中范畴的混乱,当为智者所不取;对第二种选择,虽然保证了布局理论与经济学范畴的一致性,但却不得不舍去三个几乎与生产同等重要的研究领域,这显然也是不能接受的!上述两种选择的否定使人们不得不对“生产布局”的提法重新思考,进而产生了流行于当前投资理论界与经济学界的“投资布局”概念。
2.投资布局
所谓投资布局,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在空间领域的分配与安排。 〔3〕与生产布局相似,投资布局也是由两个更基本的概念,即投资与布局所构成。分析投资布局,必然离不开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讨论。在前面对生产布局的讨论中,我们已对布局概念进行了分析,故现在先对投资概念进行展开,然后再进一步讨论投资布局概念,以便明了该重要范畴的包容性与不足之处。我们认为,投资是指人们对资本的运用,以期获得比机会成本更高度的收益。〔4〕从投资对象看, 它具有两类不同的内涵,这便是人们常提的投资之金融含义与经济含义。
投资的金融含义认为,投资是指投入现在的资金,以便用利益、股息、租金或退休金等形式取得将来的收入,或使本金增殖。〔5 〕显然,依照这种金融立场看待投资,它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用途是无关紧要的,或者说,无论投资者是购进有价证券,还是买入新的地产,其间并无实质性区别。可见,从金融角度看待投资,它仅仅是资产所有者之间的转让。这类投资也常称为金融投资。
投资的经济含义则认为,投资是以新的建筑、生产者之耐用设备,或追加存货等形式构成新的生产性之资本。〔6 〕它更强调投资的生产性用途,是货币向有形资本的转化。故这类投资又常被称为实业投资。作为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实业投资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收益为预期,以项目为载体所进行的涉及广泛且难以随意变更的一类投资。
我们认为,金融投资服务于实业投资,两者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金融投资最终将转化为实业投资,而后者使得国家或地区潜在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可见,实业投资不仅是最重要的一种投资,而且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本文所涉及的投资,本质上就是指实业投资;或者说它的内涵界定在经济学范畴以内。
当明确了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及其相互关系后,便不难理解投资布局定义中投资概念的内涵是以实业投资为基准的。显然,用投资代替生产,进而形成以投资布局代替生产布局的格局,在理论上是一种进步。它冲破了生产布局过于狭窄的研究范围,既有利于理论的发展,又便于对实践的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是一种决策行为,布局也是一种决策行为。由两者合成的投资布局概念有语义重复的嫌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语义上的重复,还使研究对象的空间意义淡化,故本文提出投资区位概念,以期能妥善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投资区位概念的提出与演绎
在组成投资区位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投资与区位中,投资的含义已在投资布局概念的分析中加以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而对于区位则说明如下:所谓区位,就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它是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一种表现。作为任何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空间属性也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经济学中,资源的空间位置之配置规律便是这种属性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所谓投资区位,就是指投资的空间位置;投资区位理论,就是研究并揭示这类形成新生产力的投资之空间位置规律的经济学理论。作为资源空间配置规律之一的投资区位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经济学理论,而且在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依照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的划分标准,投资区位也可分为微观投资区位与宏观投资区位。前者揭示具体项目投资的区位规律,后者探讨国民经济总体投资的区位规律。显然,微观是宏观投资区位的基础,宏观是微观投资区位的总体反映。
按照投资对象的行业划分,微观投资区位可进一步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等投资区位。所幸的是在这三大领域前人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这便是人们所熟悉的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与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如何发展这些经典区位理论,以为现代投资服务,应成为当前微观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
类似地,若按照投资在地域的均匀状况划分,宏观投资区位则有均衡与非均衡之分。前者系指国民经济总体投资指向资本空间密度相对稀疏地区,资本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扩散态势;后者则指国民经济总体投资指向资本空间密度相对较高地区,资本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极化特征。在中国,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尖锐与突出,如何寻找出理想的宏观投资区位方案,是实践为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一项迫切而严肃的任务!
三、理论体系
当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确立之后,据此建立起自身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并在此基础上逻辑地推出其理论框架,便可形成学科的知识体系。利用上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尝试着构建投资区位理论的科学体系。该体系将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投资区位理论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另一个则是投资区位理论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现分述之。
(一)投资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系
按研究层次与目的划分,经济学可分为三类,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所谓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指对经济学规律的一般性探讨,它不以任何特定的、具体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所谓经济学应用基础研究,则是指针对某一应用目标,为认识新的经济学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所谓经济学应用研究,则是指针对特定目标,运用现有经济学规律而进行的工作。依据投资区位理论的特点,我们将其归为经济学应用基础研究,即:
另一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有关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的系统科学。〔7〕它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若以对该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配置型态为标准进行分类,经济学则可分为两大类型:即资源的要素配置理论与空间配置理论。前者便是人们所熟悉的普通经济学之庞大内容,后者则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空间经济学(亦常称为区域经济学)。投资区位理论便是由两者次级分支中的投资学与区位理论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既是投资学的逻辑延伸,也是区位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其本质上是通过探讨投资的区位规律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故可视为经济学的一类交叉学科。同时,应该看到由上述分类标准所形成的体系因对称而有一种和谐的逻辑美,现列表如下:
(二)投资区位理论内在的逻辑结构
投资区位理论按其研究对象的特征,可分为微观投资区位理论与宏观投资区位理论。前者系指研究单一投资项目的选址规律,后者则指研究总体投资的空间指向规律。按照行业的类型划分,微观投资区位理论又进一步细分为农业投资区位论、工业投资区位论、商业投资区位论等。
农业投资区位论
它是指揭示农业投资项目选址规律的理论。 从1826年开始,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陆续发表了其代表作《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8〕(全书共分三卷), 成为该理论的创立者。现代都市周围及其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农业用地类型的变化,正是农业投资区位规律的表现。在农业投资中,若投资者遵循这一空间规律,可望使所投资的项目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反之,将可能导致投资收益的下降,甚至完全失败。
工业投资区位论 它是指揭示工业投资项目选址规律的理论。1906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9〕,使他成为工业投资区位理论的奠基者。 受原料、燃料与市场等许多因素空间分布非均衡的影响,工业投资项目仅仅因为空间位置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生产成本与收益。工业投资区位理论也就深受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按工业部门划分,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可进一步细分为轻工业、重工业、手工业等投资区位理论分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产品高度的竞争性使得一个企业微弱的区位优势可能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反之,则可能导致企业的最终破产。可见,工业投资区位是投资者可以选择的企业产品的一项“先天”优势。
商业投资区位论 它是指揭示商业投资项目选址规律的理论。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0〕,有时又译为《南德的中心地》,成为中心地学说的创始人。由于该学说在城市商业投资选址上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故成为商业投资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商业口岸就是商业投资区位的一种通俗表达,它的重要性已为商界人士所普遍接受,再进一步,便是对城市地价的评估,或者说是对城市地产投资区位的选择,它的最好说明便是城市地价的巨大差异。精明的地产投资者正是通过对城市地价潜力之发掘而获得成功的。由此可见,商业投资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以上分别介绍了微观投资区位理论的三个主要分支,仅从上述粗浅的说明中,我们不难看出,微观投资区位在具体投资项目选址上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及其显著的经济价值。与微观投资理论相对应的是宏观投资区位理论,按其投资的空间指向,可细分为:均衡投资区位论、非均衡投资区位论与协调投资区位论三个分支,现分述如下。
均衡投资区位论 它是指以各地区均衡发展为出发点而给出投资空间指向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向不发达地区投资,不仅能促进该地区的发展,而且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距,总体上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保持社会的稳定,以从根本上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其主要代表学派是大推动理论和新古典成长理论等。
非均衡投资区位论 它是指从资本的本质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出发,认为投资的空间指向应当选择利润产出最大的地区。该理论认为,由于资本的稀缺性、生产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周边地区、国家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使得投资必须向收益最高的地区集中,尽快增强国力,以抗衡外部的竞争压力,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其主要学说有: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
协调投资区位论 它是指投资的空间指向以国民经济之长期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为根本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对均衡与非均衡投资区位理论观点与内容的扬弃,以期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全面发展。其重要学术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对投资区位理论的一、二级分支作了概括性介绍,为便于把握这些分支及其相互关系,特列表如下:
四、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们认为,发端于当前投资难题之一的投资区位理论的首次系统提出,不仅有益于投资学的发展与深入,而且有助于区位论的完善与提高。事实上,该理论正是投资学与区位论两学科为解决项目选址和投资指向这类现实问题而可望成为经济学大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因为作为研究资源空间配置规律的空间经济理论,资源的区位问题总是占据着重要理论位置。这缘于不同的区位条件下,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将有所不同。如何寻找最优的区位,也就成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须认真探索的课题。作为研究资本运作规律的投资学,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均面临着区位选择问题,而且对最终的投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见,投资区位理论的产生,是经济学内部分支学科走向融合的一种逻辑结果。另一方面,一个学科的发展除自身内在逻辑要求外,还必须能够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难题。这一切不仅催生了投资区位理论,而且无疑将推动投资学与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中,投资区位的选择是投资者和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微观投资区位选择的失误几乎俯首皆是;而宏观投资区位选择在建国以来数十年间东西部间的反复,同样表明缺乏可资信赖的理论指导!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步入罗斯托理论的“起飞”阶段。这意味着,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趋小,而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可望加强。如何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将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相信,随着瞄准于这些靶心问题之理论与实际的深入研究,将有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本文从选题到成文均得到导师四川大学杜肯堂教授的精心指导。
标签: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农业区位因素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