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我们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它对国际经济金融和各国银行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大,我国银行业也日益面临来自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与压力。
一、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仍无一致的定论。国外经济学家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地流动的趋势;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综合国内外的观点,金融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资本已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随着生产、投资和贸易的全球化而运作的产业(生产性)资本;二是脱离生产、投资和贸易而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独立运作的虚拟资本。这两种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目的、速度及其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便于分析,我们还可以将金融全球化分为融资全球化和金融交易全球化两大类,即一级与二级金融市场全球化。
根据上述定义,金融全球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国际证券资本交易规模快速增长。80年代以前,主要工业国家跨国界的债券与股票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不到10%。80年代以后,在各国金融日益自由化、金融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推动下,这个比重迅速上升。到90年代中期,该比重在大多数工业国家已超过100%。1998年,该比重在意大利高达640%。
二是国际短期资本交易量(如外汇交易量)猛增,虚拟资本增长迅猛。有资料显示,从1986年至1998年,全球的外汇日交易额从2000亿美元增至1.74万亿美元,增长将近7.6倍。外汇年均交易量远远超出世界出口额。1986年,年外汇交易量为当年世界出口总额的26倍。1998年,该比例上升至83倍。这说明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基本上已经脱离国际贸易的需要。
三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世界主要股市和主要国家利率水平基本上呈同步变化,这说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已明显提高。
四是全球外汇储备分布分散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的1968年,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掌握在工业国家的手里,其中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占10.9%、12%和7%,发展中国家只占三分之一。这种格局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发生了重大变化。到1998年,工业国家占有的外汇储备比重下降至41.5%,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则上升至58.5%。美、德、日三国的比重分别为2.2%、3.9%和12.4%。中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不足0.6%上升至1998年的8.8%,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这些变化表明全球外汇储备资源的集中程度已大大削弱。
五是随着各国金融服务业的日益开放,金融服务业的相互渗透程度大大提高(如各国金融机构竞相进入他国的金融与银行业市场),金融业间的国际竞争加剧,跨国界的银行并购此起彼伏,国际银行业集中程度迅速提高,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国际银行业从分业向混业的演变。这些既可视为金融全球化影响的结果,也可视作金融全球化的表征之一。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成因
金融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很复杂。
首先,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近30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的规模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工业国家的生产组织制度与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世界市场、国际交换与国际分工的发展相辅相成,从而使经济全球化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特征,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生产全球化的直接推动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外国直接投资是生产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生产全球化必然会使为之服务的资本也随之全球化,换言之,生产全球化或世界经济跨国公司化客观上要求并带动了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融资活动与资金调动需要也已趋于全球化。因此可以说,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其次,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本除了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形成产业资本外,还可以脱离生产活动而自由流动。这类虚拟资本以投机和追逐交易利润为主要目的。金融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类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机活动有关。换言之,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投机利润的内在要求所推动的。
第三,以信息高科技为主导的科技进步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环境,特别是以电脑、电信设施组成的全球通讯纲络与信息网络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条件。
第四,推动金融全球化是西方国家推行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手段和先导,是发达国家争夺全球金融霸权的一种现实反映。
第五,各国先后自愿或非自愿地开放本国金融业与金融市场,并放松对本国金融业的管制,这对促进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外在制度条件。
第六,各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与国际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激增(如西方股民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三、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将对金融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主要包括:
一是降低了资金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本的效率,并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二是对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特别是促进了高新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但是这个正面影响是有条件的,即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资本规模的增大(主要是生产性或产业资本)、流动速度的提高与范围的扩大,必须与生产、研究与开发、服务性活动或相关的贸易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产生这种积极影响。
三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加速改革和重组,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国际大银行的股东多为注重市场回报的机构投资者,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银行被迫进行重组、合并和战略联盟。
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虚拟金融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加剧其投机性,导致虚拟资本和交易的膨胀。金融资本的威力愈来愈大,强化了工业国家或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与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诸多问题上(如金融与贸易开放)不得不做出让步,否则就会遭到国际金融资本的肆意报复。而且,虚拟金融资本的膨胀易于诱发金融泡沫,导致经济和金融的动荡。
二是增加了汇率波动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金融市场风险增大。金融全球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业国家干预外汇市场及稳定汇率的能力,并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对合适汇率制度的选择。
三是削弱了国别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性的增加会削弱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开放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间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另外,资本流动性的增强也使财政政策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是使国际证券资本更多地流入工业国家的证券市场,导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证券资本呈下降趋势。如1998年,流入工业国家的证券资本约占全球证券融资总额的90%,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不足6%。
五是对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尚待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会构成较大的冲击,是地区性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统一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由于国际大银行基本上都为发达国家所拥有,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统一标准的实施能力不同,按发达国家水平制订的标准势必会限制这些国际大银行向发展中国家融资。与此同时,按这些标准运行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因此丧失部分融资能力。这样就会使发展中国家更不容易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七是加大了各国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全球化给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有如下表现:①金融监管远远跟不上金融业务的发展;②金融混业经营向分业监管模式提出挑战;③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难以计算;④跨国界金融监管难以实施。虽然金融全球化要求实施全球金融监管,由于金融监管象征一国主权,很少有国家愿意放弃本国的金融监管权力,因此真正实施国际监管困难重重。即使在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实现泛欧金融监管尚有很大阻力。监管体系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有效地监管外国银行并取得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加入WTO前,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开放的步调与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基本上可以不受国际有关规则的约束与规范。在此背景下,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影响是有限的,主要视我国银行业开放程度而定。经济与金融开放程度愈低,金融全球化对我的影响愈小,但同时我们从中受益的机遇也愈小;经济与金融开放程度愈大,在受益的机遇增大的同时,受负面影响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显然这是一个受益与风险权衡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金融全球化的得益要大于损失。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而变得日益严峻。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入WTO的日益临近,进入我国的外国金融机构将不断增加,这也是金融全球化影响的表现之一。从1979年我国批准31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到1999年末,外国银行已在中国境内设立分行157家、代表处248家和当地注册银行13家。可以预料,外国金融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渗透会随着我国加入WTO而迅速增大并对我国银行业形成巨大挑战。
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银行业之所以构成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关键是我国银行业存在种种的弱点或问题,其中主要的弱点和问题包括:①国有银行仍然未能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我国银行的经营仍没有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市场约束软化问题较严重;②我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受制于国有企业的发展;③银行业的人事与分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④银行间缺乏有效竞争机制;⑤银行业结构不尽合理;⑥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这些弱点或问题的存在,以外国银行业加强对我国银行业渗透为主要特点的金融全球化,将对我国银行业带来以下挑战:
一是对银行体制改革的挑战;
二是对我国金融当局管理利率和汇率方式及有效性的挑战;
三是对我国银行业如何有效地处理坏账与防范风险能力的挑战;
四是对我国银行业务创新与竞争力的挑战;
五是对我国银行业人才管理体制、管理能力与管理观念的挑战;
六是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监管能力与监管观念的挑战;
七是对我国银行业利用高新技术能力与实力的挑战;
八是对我国银行业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
五、我们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策略
面对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提出的挑战,我们必须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步伐,尤其是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我国现代的商业银行制度。与此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尽快减轻并最终卸下银行的历史包袱。由于国有独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银行业与外国银行业竞争仍然主要依赖国有银行,因此银行业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改革国有银行的目的是使国有银行经营市场化和现代化。应当指出,虽然改革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制度可能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结果。因此,两者的改革要相互配套和相互促进,这也有助于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消除银行呆帐产生的根源。
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银行的外汇业务及对外经营业务也会与日俱增,受国外市场的影响也会增大,对汇率的灵活性要求更高。适时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也是金融对外开放与改革的必然要求之一,对此我们一是要切实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二是要为实行更加适合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的汇率制度制定可行方案。
四是加快银行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激励机制。经济与金融上的竞争最终会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之上。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与分配制度基本上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严重阻碍我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也是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入手,有计划地进行人事与分配制度的变革,使其与银行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改革相一致。
五是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我国银行业。没有创新,银行业便没有生命力。银行业的创新应包括制度、机构、市场与工具的创新,我国金融当局应从制度上鼓励各类银行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活动,因为创新可以极大地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可以说,我国银行业未来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金融创新来实现。同时,随着高新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网络金融与银行业的发展预示着银行业的明天,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加大在高新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这是建立我国现代银行业的必然要求。
六是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进程,在条件成熟时允许银行机构全面直接进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从长远看,我国经济与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必然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旦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对外开放,外国银行必然会捷足先登。由于主要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大多已实行混业制度,其在经营范围上将优于我国银行,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考虑我国银行业今后是实行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这是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七是适应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强金融管理当局综合协调的监管能力。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综合监管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了确保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条件下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我国金融当局有责任帮助国内银行强化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营造银行风险市场化和分散化的环境与制度,这是我国金融当局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是组织力量研究国际银行业并购重组与混业经营的状况,从而确定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全球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金融监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