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新时期论文,重大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0)03-0010-06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党的建设丰富经验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的有关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鉴于“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党的领导和党的战斗力的惨痛教训,明确提出要研究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P39)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如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左”、右两种倾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活动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遵照邓小平关于“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P314)的嘱托,更加重视抓党的建设。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之概括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P43)并全面论述了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之初,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准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的同时,又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总体部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使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更加明确,党的建设的方向更加清晰,为我们更好地坚持党的性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连,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总体布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目标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诸如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制度;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扩大党内民主以带动人民民主,增进党内和谐以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等,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考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不仅开启了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起点,而且提出了努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新要求。
二、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结晶。其主要内容有:
(一)关于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论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逻辑前提。“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P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3](P15)改革开放以来,党积极推进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论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3](P5)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P6)才能使党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方针和指导原则的理论
1.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来推进,确立了“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P10)的建党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科学解决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2.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3](P7)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四)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的理论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内容涉及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我们党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1.党的建设一条主线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不断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2.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重要保证。以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
执政党的党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以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为重点,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格局。
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相比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党内相关的具体制度为重点,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为目标,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党的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思路。
(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论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根本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路寻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
2.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我们党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于党的建设的实践,在强调整体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同时,突出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又突出了各自的重点,形成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
3.找准着力点,实现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既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P9)实现了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的有关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是研究工人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运用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科学。它阐明了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个党如何实现对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根据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迫切需要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的实践,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党的性质和理论基础、党的纲领和策略的基本原则、党的组织活动和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等基本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当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积蓄力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党的建设只是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如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防止党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等。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长期的建党活动中,深刻阐明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执政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必须提高党员质量;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必须反对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巩固中央领导集体的团结等一系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理论宝库。但由于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只有不到7年的时间,且当时又是处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社会主义建设尚未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列宁还不可能对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建党学说。斯大林指出:执政党必须把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政府和经济建设的领导;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决定一切,必须正确挑选和配备干部;党内要切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发动和吸引广大党员群众参加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讨论,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铁的纪律来保证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执政党必须搞好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执政党必须同广大群众保持广泛的联系,如果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党就会遭到灭亡。斯大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由于斯大林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发展,给党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4](P4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建党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针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情况,提出了执政党要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等思想,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这些正确思想不仅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落实,而且由于1957年开始的反右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使党的建设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加强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把执政党建设同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联系起来,赋予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根本任务和建设目标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精华,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的有关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
(二)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是党长期执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主要体现在: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指针。理论上的成熟是党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指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就能够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制定了行动纲领。如前所述,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科学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要求、基本方针、指导原则、基本思路,途径方法,构成了新的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把这些理论和要求落实到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部署中去,就能够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就能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从新的实际出发,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改革创新,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标签:党建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改革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