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吴蔚兰

基于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吴蔚兰

(1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江苏省 215000;2南开大学,天津市 300071)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教学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是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语文教学;应用探讨

前言: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是其他学科教学开展的基础,因此重视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了,新课程改革中提到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在初三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相适应。

一.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语文教学蕴含很多的情感,在教学中将这些情感激发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是学生深刻 感受和领悟的情绪过程,两者的和谐与统一共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心理学理论的运用,为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为语文教学改革把握了正确的方向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教授没有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实现跨学科的研究,语文蕴含的情感因素比较丰富,将心理学习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促使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优化语文教学,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1.2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初三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完成,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包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是非常表面的,学生常常会因为认知不明确给自身或者他人带来麻烦,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初三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不能得到排解和释放,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将心理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理解学生的压力,并通过恰当的手段让学生的压力得到释放,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可以更加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事物,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1.3有利于干预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最基础的体现,当我们在面对各种客观事物以及主观事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是心理体验的具体表象。初三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表现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展现出多变的情绪。比如有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作弊被老师发现,这时候学生心理就会很产生很多情绪,既害怕自己被批评,又怕在同学面前丢失面子,如果不及时干预学生的这种情绪,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的阴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及时干预学生的情绪,对学生进行引导。语文蕴含着很多人文性的东西,将心理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悄然的深入学生心理,平复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可以更加正确的看待世界,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学习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是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内容。在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更加放松,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三学生对教师非常敏感,教师的言行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树立积极的榜样,带给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为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创造铺垫基础。

2.1.2打破学生心理防线,让他们乐于接受困难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线,通过交流沟通和分享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和认同,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巧设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的筛选,这些课文不仅仅是课文 更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心理教育资源,并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创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比如在《项链》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文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给学生上一节心理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初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社会中很多不良风气对他们造成了影响,其中学生的攀比心理是最为严重的,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纠正他们的这种攀比心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项链”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这一段有感叹,引导学生将找出这一段感叹的话,并且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领悟,分析这段话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心中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可以得到转变,更好的理解文中贪图安逸,爱慕虚荣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最后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篇项链后传,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2.3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2.3.1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因此教师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思维。阅读是学生情感的寄托,通过阅读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然。课外阅读与心理学有紧密的联系,因为学生的阅读就是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的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素质。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带领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比如组织学生对书中的某一个情节和某一个人物进行讨论,抓住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导他们争论和解决问题,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2.3.2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心理发展更加健康。教师可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为基础,引导学生大力开展广播站,文学社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语文风气。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情绪得到了丰富,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强化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让学生的心理发展更加健康,充分突出了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2.3.3加强语文与学生世界的联系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与语文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课堂的延伸,从校园内部延伸到社会,加强语文与学生世界的联系,让学生主动学会将感悟生活和了解社会,这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新闻,了解实事,搜集资料,查阅信息等,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强化学生将语文应用于社会的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心理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心理学的应用,除了思想上的重视外,还要注重实际的教学过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学理论,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能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得到更好的突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符合的,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实现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作者:吴蔚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基于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吴蔚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