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术支撑、学术联系、学术引导作用 打造图书情报学精品期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情报学论文,期刊论文,作用论文,精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界的领导、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20周年。
20年来,作为学会会刊、学报的《情报资料工作》杂志,忠实记录并见证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所走过的 20年光辉历程。
——创刊于1980年的《情报资料工作》(其前身为《资料工作通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其前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所)的联系早在25年前的1981年初春即已开始。
——在学会成立前3年的1983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所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规划会议”,人大书报资料社和刊物编辑部的代表应邀与会,并将会议情况做了详细报道。会议商定,筹办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协会(即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暂定名),并拟定将《资料工作通讯》定为筹委会会刊。在1984年3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七五”规划会议上,做出了将《资料工作通讯》定为协会筹委会会刊的重要决定,刊物由人大书报社和筹委会合办。刊物从1984年第4期起使用会刊标识。
——在学会筹办的3年中,会刊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成为报道筹委会工作的一个窗口,为学会的成立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和宣传推介工作,为学会的成立起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1985年第3期,刊物更名为更具学术气息的《情报资料工作》。
——1986年12月2日—8日,我国图书情报界的盛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作为会刊,1987年第1期的《情报资料工作》编辑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专号”,以大量的文章和图片对学会成立和会议成果等进行了全面报道,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此后的20年间,在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历届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会刊历届编委的精心扶助和准确定位下,在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会刊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努力下,会刊对学会举办的历次重大活动,包括学会换届及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及对各系统分会组织的活动,都开辟专栏在刊物中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会刊在学会中切实发挥了学术支撑、学术联系和学术引导的作用,成为忠实记录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园地;成为联结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五大系统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展示我国社科情报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进行学术研讨及业务交流的窗口。
20多年来,《情报资料工作》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办刊原则,一贯追求精品意识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特色,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刊物入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中国社科院评选的各种核心期刊,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中的优秀品牌。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快速发展,《情报资料工作》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期。刊物从2001年起推出世纪新版,大16开,80页。为了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品位,2002年,刊物由学会会刊正式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被誉为实至名随。2005年,再次扩版为112页。刊物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知识内涵、高尚的学术品位、精良的编辑印刷质量赢得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喜爱。
20多年来,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社科情报界五大系统的领导和图书情报界专家学者们的鼎力相助。作为学报的主办单位,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刊物的单位和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为国内历史最长、规模宏大的社会科学信息中心,以《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在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会的大多是我们的作者、读者或用户。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整合资源、集成信息、提供服务、实现共享应该成为现代化情报服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在这里,我可以欣慰地告诉大家,长期以来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在经历了光盘版后,将开通网络版服务,建成《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为社会科学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
我祝愿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蓬勃发展,也祝愿学报《情报资料工作》蒸蒸日上,双双层楼更上,共创佳绩!
收稿日期:200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