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起跑线”我们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跑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少年来,为响应这句口号,补习班层出不穷,赞助费五花八门,对应着的是孩子们越来越少的休息时间和家长们越来越重的支出负担。国家一再号召给学生减负,并一直将减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与目标,但是在“起跑线”面前成效不大,这让社会、学校和家长一起挠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起跑线”似无还有
记者(以下简称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人们喊了多年,也听了多年。教育上的起跑线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合理吗?
洪明(以下简称洪):到底有没有起跑线?这是一个复杂和让人纠结的问题。严格地讲,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本身不存在起跑线,因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人。对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挖掘个人潜能,学习各种本领;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所谓的“起跑线”是教育异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很微妙,它附加给教育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教育是赛跑,有竞争色彩,因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为社会选拔人才的功能。有选拔就有淘汰,自从有了这个功能后,教育就超越了它原有的意义,被异化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确是赛跑,但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马拉松。大家都知道,起跑线对于马拉松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的,因为如果你没有后劲儿的话,那么,起跑再快又有什么用?
要说起跑线不该有,但实际上它确实存在。这个起跑线不仅拴住了高中阶段的学生,而且拴住了初中阶段的学生和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现在有向下蔓延到幼儿园阶段、胎教阶段的趋势,弄得大家都很疲惫。
其实,家长的本意多是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谁都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做赌注。我们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无形中就给孩子加了很多的砝码,贯穿幼儿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人生的各个阶段。说实话,家长很困惑,也很无奈。
起跑线造成的恐慌心理很普遍。去年,我们调查发现有一个“三年级现象”。以参加课外班为例,数量普遍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猛增的,各类课外班和语、数、奥等带有选拔性质的科目激增。孩子在一二年级也有上课外班的,但还是以琴棋书画为主,到了三年级明显不一样。如果问,起跑线在什么地方?我看小学三年级是个分水岭。
什么导致它的存在
记:从家长表现出的焦虑、名校争抢生源、孩子成堆的证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起跑线确实存在,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存在呢?
洪:我认为,第一是社会选拔用人机制造成的。今天,社会等级的划分比以前明显,阶层之间的沟壑也更深。社会阶层状况必然会反映到人才的选拔机制上,人才的选拔机制又必然会落实到教育上。如今,社会的用人机制倒逼着教育发生变化。过去有句话形容高考叫“一考定终身”,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后来没有了这个说法。各行各业都没有了一考就能定终身的说法,想当律师你要考,想当医生你要考,即使博士毕业,想进一些所谓的高端行业,你还得面对面试、笔试,甚至心理测试。社会的用人机制不断地在对教育产品、受教育者提出挑战,在教育行业里,选拔性质越来越凌驾于教育的“教化”本性之上。
第二是因为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化。为了适应社会人才的分配,学校系统内部也发生分化,重点校、非重点校,有的地方分星级学校、普通学校,还有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它们使得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对层层分类,层层选拔,导致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卷入竞争,“人往高处走”慢慢演变成人们的共识。即使在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还是会产生竞争,谁不想在入学阶段就享受更好的教育呢?这促使人们在就学过程中内心无法平静,特别是家长。
今天的家长对子女成功的诉求比以前更强烈了,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于家长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简单地说就是“输不起”。而且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越是高学历家长对于孩子的竞争性,即通过报班等各种方式增强竞争力的动机就越强烈。
有些家长说,我不想让孩子接受额外的教育,只想让孩子自由发展。这就得看说这话的家长有多强的定力,一开始或许可以,甚至可以坚持到孩子五年级都不报课外班,但是到了六年级再不报,家长的心里就会发慌了,因为孩子的同学大多都报了。现在小升初的考试,考试内容里面奥数占的比例就挺大,我儿子以前就没报,但是后来我还是报了,因为如果不报就考不上重点学校。
社会发展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反过来想一想,学校之间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和家长选择的结果啊!举个例子,千万、亿万富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一群还处在温饱阶段的孩子读同一所学校吗?打工子弟学校成立之后,又有多少市民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就读呢?由于家长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少人似乎需要用教育的不平衡,来满足他对自己身份或成就的定位。
另外,起跑线造成的“高压症候群”,还跟我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才观、幸福观有关。我们把成功、幸福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一份好工作,等同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没有一个家长不从内心深处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表现是什么?西方父母对孩子爱的表现是让孩子内心自由、快乐和宁静,而东方的父母则是让孩子成功,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很多中国家长想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我们的成功观更青睐于横向比较:我为什么幸福?因为我超过了你,高于你。这种成才观、幸福观,反映到教育上,就形成了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
近期,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现在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下层想往上迈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不死心的父母多的是,再难也想往上迈,靠什么?老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靠苦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要求下午三点多就放学,让老师无偿给孩子补课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靠课外补习班。有的家长除了课外补习班,自己还给孩子布置功课或者请家庭教师。这是最笨的法子,但也是最现实的法子。
再有,就是今天的很多家长对成才、成功的认识有误区,误认为高分就意味着教育的成功,眼前的成功就意味着今后的成功。很多家长认为好的幼儿园意味着好的小学,好的小学就意味着好的初中,好的初中就意味着好的高中,好的高中就意味着好的大学,好的大学就意味着好的工作。
其实,非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待,是厚积薄发,绝对不是简单的累积相加。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分数、技能还有很多,比如意志力等非智力性因素,我们要让家长多去了解这些理念。
今天的很多家长陷入“囚徒困境”当中:如果我们两家的孩子都不上课外班,那他们两个最后上大学的机会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我不知道你家的孩子上不上课外班,你也不知道我家的孩子上不上,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上;我不知道你上几个,那么我就得多上才好,孩子有多少时间就上多少。家长找不到教育的正确途径,就把别的家长视为假想敌,给孩子不断加码。
中国家长互相攀比的欲望特别强烈,而不太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个性,反正我超越了你,名次比你好就可以了。而其他很多国家的教育理念是不提倡甚至不允许你跟别人比的,孩子要做的是自己跟自己比,这样才容易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我觉得咱们家长横向比较的观念真的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让孩子了解自己,自己跟自己比较才好。
家长不要陷入“囚徒困境”
记:虽然起跑线的存在是个错误,但是它真实存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洪: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是绕不过去的。目前,高考是实施人才选拔最有效的方式,这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高考的根基动不了,能动的是一些枝节,我们国家一直在想办法改革,但是效果不是特别好。选拔机制的改革不但没有解放孩子,反而给孩子、家长带来了不安全感,因为它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起跑线的问题,我们不能光指责、抱怨,也要看到希望。比如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启动,现在国家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还有一些相应的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就是重新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难度。
除了制度建设,学校也可以有些作为,比如调整学校内部的评价导向,在课程设计上下工夫,推动人内在的发展。减负并不是负担越轻越好,而是负担适量才好,让负担变成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比如,北京二中的“空气养人制度”就提倡不追求分数、不追求校内GDP,而是以文化的内涵促进人内心的成长。他们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一种自然的需求,强调学校对孩子的熏陶就像呼吸一样,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压力,让孩子每天自然汲取学校提供给他的养分。
家长的改变也很重要。我们要唤醒家长,千万不要陷入“囚徒困境”,应该让家长知道,竞争无法消除,但是可以延缓。竞争起跑线不要越推越低龄化,还是要往回收一点,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内知道主动性竞争的时候,再适当加重一点竞争的筹码或者力度。
很多家长对什么是成才、成功,心里其实是明白的,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但在日常生活教育孩子的时候总转变不过来。那么,要靠什么来转变家长的成功、成才观念呢?
我认为,知行合一,行为知之端。如果你还不愿意这么去做的话,说明你知得不深,不是真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价值序列,也就是你认为什么更重要。假如说你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暂时下降了,但是他过得比较快乐,这时候就看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了。如果你认为孩子的自由与快乐在价值序列里占第一位,发展是第二位,你把握好“度”的问题就行了——只要成绩不下滑得很厉害,就让他维持现状。
再比如,有家长觉得亲子关系最重要,只要孩子跟我关系好、感情深,那上不上课外班、成绩是不是在前十名是次要的。这样的家长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把学习放在第二位。
总之,家长得有个清晰的价值序列,你把什么作为培养孩子的第一目标,而且是非常坚定的第一目标。如果你理论上同意,但是一落实到行动上就不行了,那说明你还没有真信或者坚信。
我相信很多家长的心态是非常矛盾和纠结的。有的家长既想让孩子快乐,又想让孩子发展;既想让孩子获得素质上的提高,又想让孩子在应试上不掉队;也有不少家长以应试为中心,兼顾其他,但是二者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最后,我想对广大的家长朋友说一句: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你自己要把握好家庭的幸福。无论社会多大,变化多快,家庭都不要因为教育问题产生更多的焦虑和矛盾。家长尽量别把自己承受的压力和焦虑转移给孩子,要尽心尽力地用科学的办法来教育孩子,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起点,也平静地接受孩子受完教育的结果。
相关链接
什么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概念。AB两人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获,分别关在两个不通信息的牢房里。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中的一人告发同伙,就可无罪释放,同时还能得到一笔奖金,而同伙则会被重判。
站在囚徒的立场上看,两人应该同时保持沉默,警察找不到证据,两人均可获得自由,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选择。A根本不相信同伙在诱惑下不出卖自己,同时他也意识到,同伙也会这样来推测他,也就是说,即使自己选择沉默,但B肯定会选择背叛,那最后倒霉的就只有自己了。所以,A的做法是背叛同伙,赶紧招供。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囚徒都按照这种逻辑行事,而得到了最糟糕的“双输”结局——双双坐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