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评估研究论文

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评估研究

● 霍玉蓉 刘 杰

摘要: 公众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的应急响应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公众风险感知为基础,衡量与评估其对社区应急响应能力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汇总得到评价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相关指标,运用ISM模型进行矩阵变换运算后得到解释结构模型,联系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并给出意见。

关键词: 公众风险感知 ISM模型 社区应急响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研究。所谓的社区应急响应旨在使社区志愿者在突发性灾害发生后,专业救援队队员抵达前,能引导和组织社区公众有效开展自救互助和前期处置,从而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1]。根据文献资料可知影响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广大的社区居民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也就是公众对风险的感知程度。因此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指标分析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社区应急响应主要是指社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救援的实施阶段。主要包含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消防安全与设施控制、社区医疗、社区灾害救援、灾害后心理疏导等方面。

而公众的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感受和认知行为[2]。个人自身的情绪、个体特征和外界的社会文化、媒体信息、风险言论都会对公众的风险感知产生作用。明确公众的风险感知的程度,可以完善社区应急响应的机制制度,明晰社区应急响应的主要步骤。公众风险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应急预案的选择与确定,对公众风险感知了解的越清楚,应急预案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不同程度的风险都需要与之对应的应急保障,风险程度大,所需的应急保障就越多;公众的风险感知还会作为一种信息对灾害信息的检测相关联,风险程度越大,灾害信息的检测就要更加的广泛与全面。

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遭受了挫折,会产生消极情绪;受到了他人的挖苦、讽刺或负面评价等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无缘无故地,也会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消极情绪是我们情感体验的一种,跟积极情绪一样,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偶尔的消极低落是正常的,它有利于我们从另一方面思考问题,但如果一味沉浸在消极当中,则会阻碍我们进步。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总结出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指挥、救援、事故处理、事故信息发布、应急预案、应急保障、信息监测与预警。

(二)选择模型

首先,根据两指标间存在着的某种传递性二元关系,或着说在有向图中如果两指标间存在有向通路。据此对邻接矩阵进行变换,从而得到可达矩阵如图1(b)所示。

三、研究过程

(一)邻接矩阵的建立

其次,进行经过区域划分、级位划分以及骨架矩阵的提取。进行区域划分可以有效地将系统的构成要素分割成给定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区域。经过区域划分,本文将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相应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了三个比较独立的部分,即信息监测与预警和应急保障、指挥和救援以及应急预案和信息发布。然后进行级位划分,从而确定区域内各个要素所处的层次地位。经过级位划分之后,本文将上一步结果进一步细化,指标地位得以进一步突出。紧接着进行骨架矩阵的提取,先根据强连接要素的可替换性,仅保留具有强关系的一组要素中的代表性要素,删除其他要素,实现对可达矩阵的缩减从而使得指标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再找到可以实现该可达矩阵的、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数的矩阵,即骨架矩阵。

最后,绘制递阶有向图,得到最终的解释结构模型,如下:

局部分析,信息监测与预警和应急保障之间具有强关系。日常对社区状况进行监测,不断对应急保障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应急保障里包括人员保障、物资保障和设备保障等也对信息监测与预警起到保障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信息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因无锡市人民医院后勤风险管控,慕名而来的记者,感受到它的不同凡响之处,是通过一本厚厚的“风险管控汇总”手册。这是医院参考香港医院管理局的医疗风险登记册,形成的后勤风险管理文件。

(二)求解过程

基于上述已经确定的7个指标,进过分析讨论,最终选取递阶解释结构模型——ISM模型为研究方法。该模型是由美国J.N.沃菲尔德提出的,旨在根据提取出的问题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计算工具和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和文字说明,从而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的过程[3]。通过对ISM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可以帮助我们对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估根据具有条理化、层次化以及系统化,最终得到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意义的递阶结构模型。

经过深入分析公众风险感知与社会应急响应能力这两个概念, 并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讨论,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最终结合专家的相关意见找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邻接矩阵如图1(a)所示。

1.2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xˉ±s)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中方差分析从相同品种不同胎次和同一胎次不同品种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1 解释结构模型

(三)结果分析

由以上ISM模型可知,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三级递阶结构模型,反映了评价社区应急响应能力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

其中an表示指标,a1~a7分别表示指挥、应急预案、应急保障、事故信息发布、事故处理、信息检测与预警以及救援。

总体来看,指挥和应急预案是三级指标,是深层次影响社区应急响应能力高低的指标,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救援与信息发布分别建立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准确的指挥和应急预案为社区应急响应的救援和信息发布是坚实后盾。事故处理的情况是评价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最直接的第一指标,最终衡量一个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直观表现就是对事故处理的有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抉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有什么新特色,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完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Z2异常位于矿区西北部,呈不规则状NW向展布,走向上长1350m,宽900m,最大异常值为-207mv。带内出露金水口岩群片岩段及大理岩段,因第四系风成砂土覆盖,该处异常的幅值较小,但其规律性相比Z1异常较好。根据地质、物探异常特征,推测Z1、Z2两处自电异常应处在同一条异常带上,呈NW向展布延伸。结合槽探工程揭露查证,发现2条石墨矿体(M9、M14),异常的展布形态与圈定的石墨矿(化)体走向基本一致。

其次,应急预案和信息发布与其他的几个指标相对独立。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安排事故发生后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形式,对突发事件信息实现快速传达。因此应急预案可以保障信息发布及时有效,是信息发布的基础保障。

四、结论

(一)优缺点

通过深入剖析基于公众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探索社区应急响应过程的作用机理,从而为评估研究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考虑公众感知的因素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使得我们对突发事件的预测更加准确和完善,进一步地减少损失,大幅度提高社区应急响应能力。

根据ISM以及分析结果可以指出社区应急响应还存在不足。首先信息发布没有贯穿始终,准确及时的信息是提高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让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人能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有利于稳定公众的情绪并且获取公众支持与援助。其次,对应急预案的使用不充分,应急预案是考虑到多种突发情况后而产生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将应急预案运用到突发事件的各个过程能使得应急预案作用最大化。

(二)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的不足之处,日后应当逐渐完善细化应急效果评价标准,明晰影响应急响应能力的核心。逐渐重视信息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应急响应能力。

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机制,应急预案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总结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处理的经验与教训,对原有的应急预案进行更新与完善,注重应急预案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使其真正能够做到对突发事件的预准备。最后,应急预案的建立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胡飞. 城市社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

[2]王治莹,梁敬,刘小弟.突发事件情境中公众的风险感知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8,37(10):161-166.

[3]汪应洛.系统工程[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项目名称: 2019级西北大学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会应急响应能力评估研究”,编号 :2019064。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标签:;  ;  ;  ;  

基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应急响应能力评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