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 264200
以前曾慕名外出参观过一所典型学校的课堂教学,他们的课堂真的是热热闹闹,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教室里,没有了教师的讲台或讲桌,学生课桌的摆放也由传统的“秧田式”变成了“对桌式”,学生对面而坐,结成合作伙伴。教室周围三面是黑板,学生可随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反馈。课堂上,学生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可随时随机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同伴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更正。教师则在下面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然后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如果不是穿着特有的校服,便不容易一眼识别哪是学生哪是老师。这里的课堂,学生表面上是真的动起来了,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可是,面对这热热闹闹的景象,却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透过这热闹的背后,我发现他们的课堂实质上还是在搞传统的知识结论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没有得到有效体现,教师对“学什么”及“怎么学”或“教什么”及“怎么教”缺乏更清醒的认识与思考。联系当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确感受到学生在深度教学、高级思维上的缺失。学生应对记忆知识尚可,一旦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转个弯或者需要深入一步学习,学习思维就停止了。而作为化学学科,我们重要的是通过有变化、有意思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那节课是初三一节化学课“燃烧的条件”,该内容的学习主要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在没有任何情境创设、状态引入的前提下,一开始便向学生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答案。交流完后,通过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反馈评价等形式进行大量的题目练习,对知识结论进行巩固。一节课就这样下来了。回头看看热热闹闹的这样一节课:
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在课本上找结论、找答案;
学生“学了什么?”——仅仅学习了(或记住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充足的氧气、一定的温度,类似这样现成的知识结论,仅此而已。
这样的学习不需要老师,老师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老师真正的作用是引领,把学生从知识的此岸摆渡到知识的彼岸,让学生体验从此岸到彼岸的独到体验,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是此岸”“这是彼岸”。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到底该“教什么” 或“学什么”及“怎么教”或“怎么学”呢?
实际上“教什么” 或“学什么”是一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及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怎么教”或“怎么学”,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或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到底该“教什么” 或“学什么”呢?
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核心的教学观念,人们只是把完成认知性目标作为学科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的目的。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要求学科教学要从不同的维度上设置多元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应该“怎么教”或“怎么学”呢?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机械单一,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主要由教师把持着课堂、操纵着学生,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传授式、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切实充分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并倡导要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所以回顾这热热闹闹的一节课,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以知识为核心,搞传统的知识教学,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全面落实;二是从方式方法上看,主要还是采取了最简单的自主学习方式,科学探究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更不用说时下反思到的高阶思维以及深度教学了。
那么,这节内容的学习可以怎样进行呢?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生动的现实情境,给予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让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猜想与假设;再让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条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最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提升。这样的教学,是以“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内容学习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燃烧需要有可燃物、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这一重要的知识结论;并在获得这一结论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如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比较以及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和学科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同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念和学科观念:如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科学观念;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化学学科观念等。通过这样的教学,知识的各方面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落实中培养了学科素养,实现了全面发展。
现在,反观我们过去的课堂,我们深感所谓的热闹是肤浅的,而求知本身就是一个孤独、辛苦、沉潜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知识才能变成真知,课堂才能实现有效、高效。
论文作者:张金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条件论文; 结论论文; 《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