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酸钙骨水泥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韦章澳,徐凌寒,吴子辰,汤皓,陈佳龙[1](2022)在《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体内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体骨来源有限,异体骨存在疾病传播、免疫排斥等风险,导致人工骨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无机非金属人工骨由于良好的生物活性被重点关注。目的:综述近年来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体内研究进展,展望该类材料发展方向。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 (2015-2020年)、CNKI(2013-2020年)数据库中关于骨修复材料的文章,检索关键词为"骨修复材料、生物活性陶瓷、骨水泥、骨缺损、人工骨"或"bone repair material、bioceramics、bone cement、bone defect、artificial bone",共检索到文献5 420篇,选择与生物活性陶瓷和骨水泥有关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6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主要包括生物活性陶瓷和骨水泥,均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生物活性,但这些材料单独使用时机械性能不佳、降解性较差。通过添加生物活性材料模拟天然骨成分、摸索加工工艺优化材料微观结构、改性表面提高成骨活性等方式,可以制备出机械性能更好、降解速率更匹配、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复合人工骨。不同部位骨的特点差别较大,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不同,故复合人工骨仍需大量体内研究评估其对不同部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管宏,胡钢锋,李珍楠,徐方琪,朱元[2](2021)在《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也逐渐增多。此类骨折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增加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物的稳定性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骨折时,常采用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骨水泥加强技术等方式来增强螺钉的把持力。其中骨水泥由于其材料容易获得且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生物相容性及抗压性等特点,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本文从骨水泥的类型、注入方式及骨水泥手术的注意事项、弊端等4个方面对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刘日旭,吕文波,高文山[3](2021)在《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自固定性、易成型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是一种出色的骨移植材料,但其仍然有机械强度差、降解速率慢、生物相容性比较低等问题。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相关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万方、中国知网,以"磷酸钙骨水泥、改性;Calcium phosphate bone cement、modifica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4至2020年的文献。排除无关及重复文献,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为止,磷酸钙骨水泥与生物活性物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有机物、干细胞以不同的方式混合可提高其机械强度、生物相容性、促进骨再生等,虽然通过在骨水泥添加不同物质可以改善其部分性状,但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制备的磷酸钙骨水泥还不理想。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磷酸钙骨水泥应用于骨折、骨髓炎及骨肿瘤的缺损修补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发生了新生骨生长速率及骨水泥降解速率缓慢、注射部位严重感染、填充物塌陷等并发症。
赵辉辉[4](2021)在《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混合形成复合骨水泥的初步临床应用,分析以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作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填充材料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骨二科住院患者中通过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确诊为OVCF并且接受PKP手术的44例患者,根据手术填充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复合骨水泥组21例,手术填充材料为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传统骨水泥组23例,手术填充材料为PMMA。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伤椎前后缘高度比、脊柱后凸Cobb角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每组病例手术前后这些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满意,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为(13.6±1.2)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复合骨水泥组手术时间比传统骨水泥组长(P<0.05),两组骨水泥使用量、手术出血、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VAS评分、OD I指数、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脊柱后凸Cobb角: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9、F=0.103、F=1.609、F=0.462,P>0.05),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2.403、F=33794.159、F=118.144、F=235.030,P<0.05);其中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P<0.05),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和脊柱后凸Cobb角术后较术前恢复明显(P<0.05),但术后1天和末次随访相比无差异(P>0.05)。术后复合骨水泥组出现2例骨水泥渗漏,1例邻椎骨折;传统骨水泥组3例骨水泥渗漏,3例邻椎骨折,传统骨水泥并发症数量少,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PKP治疗OVCF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脊柱功能障碍、恢复椎体形态,可达到与传统骨水泥PMMA相当的临床效果,但尚无证据表明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王锦朝[5](2020)在《调控钙含量及复合掺锌硅酸钙和多巴胺改性PLGA微球改进磷酸钙骨水泥的基础性能、成骨性能和可降解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磷酸钙骨水泥(CPC)具有可注射、可塑形、原位等温自固化等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在骨修复材料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CPC也存在力学强度不高、降解速度较慢以及缺乏骨诱导性等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控钙含量、复合掺锌硅酸钙引入硅/锌双功能性离子、复合改性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方式对CPC进行改性,以解决CPC性能不足的问题。本研究以课题组过去研发的部分结晶磷酸钙-磷酸氢钙(PCCP-DCPA)体系CPC骨修复材料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改变PCCP的钙含量,研究钙含量对CPC性能的影响,首先优化其基础性能。研究表明,相对于初始CPC的钙含量,将钙含量提高2%和5%可降低CPC固化体的孔隙率,而结晶度和抗压强度均有所提高,但当钙含量提高达到10%则对CPC性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钙含量提高2%和5%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BMSCs)的黏附、活性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提高5%的效果最佳。鉴于CPC本身缺乏骨诱导性,本研究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掺杂量可调控的锌掺杂硅酸钙(Zn-CS)粉体,与CPC复合(Zn-CS/CPC)可以在稳定硅酸根离子释放量的同时,通过改变锌离子的掺杂量调控锌离子的释放量,因此基于细胞毒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表达和成骨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表达实验,通过高通量的试验方法筛选出纯硅酸钙(CS)粉体的最佳复合量是10%。将CS复合量固定为10%的基础上,用Zn-CS粉体替换CS粉体,基于细胞毒性、ALP活性表达和成骨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表达实验,再次通过高通量的试验方法筛选出锌离子的最佳掺杂量为20%和30%,以最大程度地促进CPC的骨诱导性能。同时,复合Zn-CS粉体可以降低CPC的孔隙率和提高CPC水化产物的结晶度,从而显着提高CPC的抗压强度,复合Zn-CS粉体还可以促进m BMSCs在CPC表面上的黏附和活性。复合PLGA微球是促进CPC降解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加快成骨,但由于PLGA亲水性差,不具有生物活性,导致与CPC基体结合不理想,并降低CPC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多巴胺(Dopamine,DA)对PLGA微球进行表面改性得到DA改性PLGA(DA-PLGA)微球,并与CPC复合制备出DA-PLGA/CPC复合骨水泥。相对于传统的PLGA微球,DA-PLGA微球表面有一层聚多巴胺膜,使其具备了良好的亲水性,使得DA-PLGA微球与CPC基体分散均匀并更紧密地结合,显着提高了CPC的抗压强度。此外,聚多巴胺膜的存在减缓了酸性降解产物的早期突释,有效减小发生无菌性炎症的风险。体外细胞实验表明:DA-PLGA/CPC可以明显促进细胞黏附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0DA-PLGA/CPC可以显着提高m BMSCs的ALP活性和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刘佳[6](2020)在《可降解PLGA-PEG-PLGA聚合物温敏水凝胶复合磷酸三钙椎体强化用骨水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严重骨质疏松性腰背痛及骨质疏松相关性椎体骨折(OVCF)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全球性疾病,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该类疾病常用手段并有良好近期效果。磷酸钙骨水泥(CPC)因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作用,在PVP填充材料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CPC在脊椎承重骨的临床应用有诸多瓶颈,如抗压强度低、抗溃散性差及注射性不佳等。针对骨质疏松脊柱椎体生物力学的特点,我们通过α-TCP与Ca CO3、Ca HPO4比例复合,制成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体系(α-TCP-MCPM-CC体系),着重解决无机骨水泥凝固时间、抗压强度以及酸碱性平衡的问题。同时借助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温敏水凝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液固相转变及高分子聚合物提高液相粘合度的特性,将其与Na H2PO4比例混合,替代传统骨水泥无机液相,制备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温敏水凝胶/磷酸钙(PLGA-PEG-PLGA/CPC)复合体系骨水泥。本研究成功使该体系骨水泥具有与椎体松质骨强度匹配的抗压强度,同时兼具良好可注射性、抗溃散性以及诱导自体成骨特性,从而使其更加符合脊柱修复及PVP操作要求,为脊柱修复专用骨水泥的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目的:明确PLGA-PEG-PLGA/CPC复合体系骨水泥的制备方法,研究不同PLGA-PEG-PLGA聚合物温敏水凝胶含量对复合骨水泥固化时间、抗压强度、可注射性、粘度、抗水性、降解性能、酸碱性以及诱导矿化性能的影响;通过该体系骨水泥体外生物活性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评价其在体内外的生物活性及安全有效性。研究方法:(1)骨水泥制备:通过高温煅烧Ca HPO4·2H2O、Ca CO3和Ca F2,湿法球磨获得粒度适中的α-TCP粉体,并将α-TCP与Ca CO3、Ca HPO4比例复合作为骨水泥粉体。以聚乙二醇为引发剂,采用开环聚合法制备PLGA-PEG-PLGA三嵌段聚合物,并与4wt.%Na2HPO4溶液比例混合作为骨水泥液相,从而制备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2)理化性能检测:固化时间按照水泥固化时间测试标准利用维卡仪进行测定;利用旋转流变仪测定骨水泥粘度,并通过注射器内推出骨水泥浆体质量占原装入浆体质量的比例计算可注射性值;制备不同配比的骨水泥柱,并采用力学测试机测试水泥圆柱的抗压强度;用X射线衍射和电镜对样品表面进行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3)体外生物活性评价:通过CCK8实验检测该骨水泥的体外相容性,通过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该骨水泥的成骨性能;(4)动物实验评价:选用30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兔,其中24只进行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建立,并采用影像学及组织形态学进行评价。观测余下6只兔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明确骨水泥注射的最佳位置、注射方向以及注射深度后制作并评价兔PVP动物实验模型。10只兔采用理化性能及体外活性均较好的30wt.%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植入腰椎椎体作为实验组,10只采用PMMA骨水泥作为对照组。研究植入24 h、4周、8周和12周强化后椎体的影像学及组织形态学结果,采用Micro-CT检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骨水泥分布、骨水泥降解和新生骨组织。研究结果:(1)物相分析示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最终水化产物主要为羟基磷灰石(HA)。由于温敏水凝胶引入,其相变温度下发生的交联反应增加了CPC分子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减少了孔隙率,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抗压强度明显提升,电镜下可见其结构相互排列紧密,堆叠交叉,形成较为致密的微观地貌结构。PLGA-PEG-PLGA含量为30wt.%液相的复合骨水泥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第7天平均抗压强度为34.18±4.60 MPa,与单纯CPC骨水泥组有明显差异(p<0.05);(2)高分子聚合物的引入有效增加了液相粘度,30wt.%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可注射系数:76.17±4.37%)与空白组CPC骨水泥(可注射系数:51.39±0.69%)相比,可注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p<0.05),同时其抗溃散性、抗水性亦有明显改善;(3)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结果显示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浸提液原代成骨细胞增殖明显,具有明确成骨诱导性能和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功能。(4)通过去卵巢方法可以有效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兔腰椎椎体解剖形态参数与大型动物腰椎存在较大差异性,但明确脊椎乳突及副突骨性标志后,采用脊椎乳突中点垂直线与脊椎副突下缘水平线的交点为骨水泥注射点,可以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兔椎体成形术动物模型。(5)通过兔PVP实验结果发现,30wt.%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具有良好可操作性,能够完全填充缺损部位。术后Micro CT及组织学检查显示复合骨水泥材料在椎体内均匀分布,少量渗入骨小梁内部,达到充分填充效果。8周及12周后可见少量CPC降解吸收及周围新生骨基质的形成,椎体周围形成骨痂,成骨现象明显。研究结论:通过在α-TCP-MCPM-CC体系骨水泥基础上引入PLGA-PEG-PLGA三嵌段温敏水凝胶,可以获得抗溃散性能佳、注射性能良好和强度与松质骨强度匹配的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并保持了钙磷基骨水泥诱导矿化和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功能。通过动物PVP实验,30wt.%PLGA-PEG-PLGA/CPC复合骨水泥具有良好可操作性,其具有的良好生物降解性和骨诱导作用有助于周围新生骨小梁的形成。
冉青[7](2020)在《自固化载硒磷酸钙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含硒植骨材料因具有促进骨修复、抗肿瘤、抗菌等生物活性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临床应用人工植骨材料研发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报道的含硒骨修复材料,载硒方式为简单的表面直接涂层Se单质或离子交换载入SeO32-,这样的载硒方式不能有效控制硒的释放量。而硒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安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将硒元素独特的生物化学功能应用于骨修复领域的前沿问题,将硒以微球封装后与可自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通过调控封装微球的量、微球直径、微球载药量等方式,以期缓解载入药硒的“突释效应”,控制药物从骨水泥的释放速率,实现可控缓释。方法:以微球的形貌、载药量、包封率及其在模拟体液中的缓释性能为主要指标,对Na2SeO3-SA-CS微球的品质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结合原子荧光光谱、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及扫描电镜,对Na2SeO3-SA-CS微球进行表征。Na2SeO3-SA-CS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并以固化时间、抗溃散性、可降解性、缓释硒性能等为主要指标进行材料品质筛查。在此基础上,以肉骨瘤MG63细胞为细胞模型,对Na2SeO3-SA-CS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结果:(1)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Na2SeO3-SA-CS微球,以戊二醛用量、固化温度、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壳聚糖及氯化钙浓度为变量设计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变量水平对Na2SeO3-SA-CS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Duncan多重分析和方差分析以确定最佳的优化工艺组合并进行验证。优化验证后产生两组优化组,其中A4B1C3D4E2优化组微球的成型效果好,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粘连,包封率为76.87%和载药量为7.57%,其体外缓释的最终释药量为80%;A4B1C4D4E3组微球的成型度较高,分散性较好,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0.19%、5.72%,其体外缓释的最终释药量为57.4%。(2)β相骨水泥与Na2SeO3-SA-CS微球复合后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缩短至4.1min和8.4min,提高了骨水泥的热稳定性、抗溃散能力降解能力,体外缓释1000h后其累积硒释率为12.87%;α相骨水泥与Na2SeO3-SA-CS微球复合后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缩短至4.3min和9.2min,增强了其热稳定性、抗溃散能力和降解能力,体外缓释1000h后其累积硒释率为27.34%;(3)以缓释1d和7d的Na2SeO3-SA-CS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缓释液进行的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载硒β-TCP体系的CPC与纯CPC对骨瘤MG63细胞的增殖、粘附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抑制作用不明显;载硒α-TCP体系的CPC对肉骨瘤MG63细胞的增殖、粘附及细胞外基质矿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Na2SeO3-SA-CS微球与可自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缩短了骨水泥的固化时间、提高了其降解能力和抗溃散能力、有效缓解载入药硒的“突释效应”,控制药物从骨水泥的释放速率,实现可控缓释,抑制肉骨瘤MG63细胞增殖。
张开丽[8](2020)在《超顺磁可温控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磁热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骨肿瘤术后易复发,磁性骨水泥可在骨修复的同时磁热疗以辅助治疗肿瘤,防止其复发与转移。但是目前所研究的磁性骨水泥,居里温度(Tc)高,在交变磁场下,材料生热会易过度生热而造成灼伤的风险。本研究针对目前磁性骨水泥热疗风险过高的缺陷,用居里温度(Tc)可进行调节的纳米Mn-Zn铁氧体为磁性功能相,以由固相和液相调和而成、在固化前可任意塑形的磷酸钙骨水泥做基体,将纳米Mn-Zn铁氧体引入磷酸钙骨水泥中,制备居里温度更低、磁热疗安全性更高、综合性能更优良的新型磁性骨水泥,并研究其磁热效应。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超顺磁纳米Mn-Zn铁氧体,通过调整铁氧体的化学成分等方式来调控Mn-Zn铁氧体的居里温度与磁性。然后,使用Si O2对磁性Mn-Zn颗粒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铁氧体与磷酸钙骨水泥基体复合,制备具有超顺磁性能的复合骨水泥。检测复合骨水泥的晶相组成、化学基团组成、表面形貌、降解性能、磁性、Tc及在交变磁场下的生热能力等性能。以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为实验细胞,使用细胞毒性实验(CCK8)、细胞粘附实验、细胞钙结节成骨实验检测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与成骨潜能。用兔上皮癌VX2细胞系为实验细胞,在交变磁场下将细胞与材料共同磁热疗10 min,检测VX2细胞的存活率,并用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情况,观察材料的磁生热性能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表明,在Mn-Zn铁氧体中加入适量钆和铜元素后成功制备出直径约10-20 nm、Tc约77℃的超顺磁纳米材料。加入Si O2改性的Mn-Zn铁氧体约35 wt%的复合骨水泥固化时间约为30 min,抗溃散,可注射,易于实现微创注射治疗。材料在浸泡入模拟体液中14 d后失重率约7%,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能。材料饱和磁化强度约4.26 A·m2·kg-1,且穆谱结果显示其为双峰结构,说明材料具有超顺磁性。Tc测试表明复合骨水泥Tc约70℃。块体材料在交变磁场下约6 min即可达到升温平衡,且能在材料周围约5 mm范围形成高于40℃的加热圈,表明材料可在实现自控温(70℃)的同时具有优异的磁生热性能。材料对MG-63细胞无细胞毒性,且MG-63细胞可以在材料上粘附、伸展、增殖,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形成的钙结节显着多于对照组,表明复合骨水泥材料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体外磁热疗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热疗后存活率为45%,而台盼蓝染色后可观察到在材料的周围形成了约5 mm的蓝色细胞杀死圈,显示出优越的磁热疗能力。本研究所制备的超顺磁磁性骨水泥可实现约在70℃的温控磁热疗,同时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亲和性和成骨性能,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骨肿瘤术后修复材料。本研究结果不仅为骨肿瘤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明星辰[9](2020)在《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酸钙骨水泥(CPC)的组成成分与人体骨质的矿物成分有许多相同之处,并且CPC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等优点,对其研究和开发成为当今生物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磷酸钙骨水泥所具有的可注射性和任意塑性成型的特点,使其在创伤性骨修复外科手术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磷酸三钙(Ca3(PO4)2、TCP)由于在常温下即可水化形成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已成为磷酸钙骨水泥制备中最常用的原料之一。但目前以TCP为主要粉剂原料所制备的各种磷酸钙骨水泥主要应用于非承重骨的修复,为了进一步改善骨水泥的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还需要对该类骨水泥进行改性研究,促进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本论文利用高温烧结方法合成出了以Si-α-TCP为主要成分的新型骨水泥粉料,并与纯水、模拟体液、植酸钠溶液等多种固化液进行固化制备出了新型掺硅磷酸钙(Si-CPC)骨水泥。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与成分分析(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物理机械性能分析等表征手段,对硅钙磷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微观组织结构、孔隙率、生物活性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制备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湿混球磨的方法将二水磷酸氢钙(CaHPO4·2H2O、DCPD)与碳酸钙(CaCO3、CC)及硅酸钙(CaSiO3、CS)按一定原子比进行混合,加热至1250℃后烧结150min后急冷,制备出了以Si-α-TCP为主要成分的骨水泥粉料。研究结果表明,DCPD与CC、CS粉末按照Ca/P=1.5的原子比混合后的骨水泥粉料,经1250℃烧结150min后,生成的Si-α-TCP中没有HA相,Si元素的添加提高了原料中α-TCP的纯度,但却降低了 α-TCP的生成温度约40℃,致使α-TCP空冷时的失稳性增加,发生少量α-TCP向β-TCP转变的现象。模拟体液(SBF)作为固化液比纯水固化Si-α-TCP骨水泥粉料有明显优势。模拟体液补充了生成HA所需的Ca元素并且提高了α-TCP向HA的转化率,另外在Si掺入含量为3.3 at%时,良好的晶须增韧效果使得硅钙磷骨水泥的抗压强度达到了 35.83 MPa,该值约为纯水固化Si-α-TCP骨水泥的抗压强度的2倍。磷酸四钙(TTCP)与Si-α-TCP混合作为粉剂原料时,TTCP阻碍了 α-TCP向HA转化,致使骨水泥的抗压强度较低,但随着TTCP的引入含量的增加,该阻碍作用会逐渐减弱。模拟体液固化的骨水泥在浸泡过程中,其抗压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HA的生成反应大于降解反应,最终骨水泥完全由与人体骨组织成分相近的HA构成,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植酸根的螯合作用能够使Si-α-TCP骨水泥的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以植酸或掺入植酸的固化液固化Si-α-TCP骨水泥时,因植酸酸性过强导致骨水泥的力学性能欠佳。但利用4wt.%植酸钠溶液固化Si-α-TCP骨水泥中,植酸根的螯合作用促使骨水泥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有益转变,提高了硅钙磷骨水泥的抗压强度,超过了修补松质骨所需的力学性能要求。在生物活性浸泡试验中,利用4wt.%植酸钠溶液固化的Si-α-TCP骨水泥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并且其抗压强度在浸泡7天后达到38.98 MPa。磷酸氢二钠溶液固化的硅钙磷骨水泥其力学性能受溶液浓度影响较小,所制备的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均在20MPa以上,但随着随固化液浓度的升高,由于固化液中缺乏Ca2+离子,最终产物中的Ca2+离子得不到有效补充,生成了非典型的缺钙羟基磷灰石(Ca9H(PO4)6OH,CDHA)。磷酸氢二钠溶液与SBF溶液混合后,可以进一步改善磷酸氢二钠溶液的固化能力。磷酸氢二钠固化的硅钙磷骨水泥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速度较快,但在浸泡过程中抗压强度可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浸泡溶液pH先升高后降低并稳定于弱碱性,可以很好的与人体液环境兼容。综上所述,本实验所制备的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及植酸钠螯合型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相对较佳,在利用磷酸氢二钠溶液这一常规固化液对以Si-α-TCP为主要成分的骨水泥粉料进行广泛适用性的验证结果良好。因此,硅钙磷骨水泥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志鲲[10](2020)在《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因止痛效果好、能迅速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但随访中发现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率极高,并且有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椎体塌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近期研究发现骨水泥分布与椎体塌陷关系密切,临床中我们使用改良交叉穿刺技术控制骨水泥分布,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以降低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但缺乏相关的研究依据及经验总结。本研究从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改良交叉穿刺技术进行分析,探究这种改良穿刺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以及在改善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塌陷中的作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猪脊柱离体模型建立目的对传统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化学脱钙法进行改良,建立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体外动物模型(猪)并进行多维度低骨量验证,为后期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低骨量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获得24节单节段成熟家猪的胸腰椎,随机非均等分为实验组(20节)和对照组(4节)。采用改良体外EDTA溶液脱钙法降低猪椎骨的骨密度(BMD)。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区域BMD,通过QCT扫描评估体积BMD,使用Micro-CT评估骨小梁的形态。对脱钙前后的组织使用HE染色和钙盐染色观察组织学特性。对低骨量标本使用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测试并记录杨氏模量、屈服应变、最终应变、屈服压力和最终压力。最终将椎体破坏建立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使用X线进行骨折模型验证。统计学方式选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实验组脱钙后4周时所有椎体骨密度均小于0.75g/cm2,均处于低骨量状态。脱钙前后骨密度存在显着性差异(1.18±0.12g/cm2,0.58±0.06 g/cm2)(P<0.05)。(2)QCT扫描显示标本脱钙4周后实验组骨皮质BMD(189.2±41.2mg/cm3)和骨松质BMD(66.3±13.5mg/cm3)均小于对照组骨皮质BMD(611.8±31.5mg/cm3)(P<0.01)和骨松质BMD(329.1±53.1mg/cm3)(P<0.01)。(3)Micro-CT显示脱钙处理后实验组猪椎骨的骨小梁变细、稀疏,间隙增宽。(4)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骨小梁体积不同,骨小梁间连接存在差异,von Kossa钙染色显示实验组中染成黑色的骨小梁密度与对照组相比钙密度明显降低。(5)实验组中脱钙椎体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弹性模量下降79.1%,屈服应力下降73.2%,极限应力下降72.2%,三者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猪椎骨模型的弹性模量(R2=0.749,P<0.001),屈服应力(R2=0.808,P<0.001),极限应力(R2=0.753,P<0.001)与BMD呈强正相关。(6)经过压缩破坏后所有椎体呈骨折状态,X线显示椎体前缘压缩,骨皮质不连续。结论(1)在猪椎骨开始脱钙后4周,标本表现出显着的骨质减少且达到目标低骨量状态(小于0.75g/cm2)。(2)使用改良EDTA脱钙法可均一化制备出符合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实验的离体动物模型,模型表现为显着性的骨密度降低、骨形态特征减弱和骨强度下降。(3)改良EDTA脱钙法是一种合适的低骨量建模方法,从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方面可以达到实验所需。第二部分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在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对比不同穿刺方法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和生物力学的差异,分析改良交叉穿刺技术在抗压缩能力的优势,探究理想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及穿刺方法,为明确最佳骨水泥分布形态提供生物力学的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选取第一部分已建立的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椎体成形术对模型进行定量5ml骨水泥注射,使用4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实验1组为交叉穿刺形成全椎体的骨水泥分布,实验2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下缘的骨水泥分布,实验3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上缘的骨水泥分布,实验4组为传统穿刺形成椎体中央的骨水泥分布,建立4种骨水泥分布图形后使用X线进行确认,另选4个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为对照组不注射骨水泥,对所有标本使用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压缩测试并记录屈服载荷、极限载荷、应力和刚度,并建立载荷-位移曲线,使用CT三维重建测量骨水泥弥散体积并计算弥散系数。对比不同骨水泥分布下的生物力学,观察并分析不同骨水泥分布的CT三维重建形态,研究骨水泥分布的不同指标与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选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骨水泥注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椎体重量无显着性差异。(2)实验1组的骨水泥弥散体积和弥散系数均高于其他3组。(3)不同的骨水泥分布下椎体的载荷和应力均存在差异,极限载荷、屈服载荷和应力从大到小排序均为:全分布型>上分布型>中分布型>下分布型。对照组屈服载荷1.75±0.37KN,极限载荷1.90±0.36KN,应力3.14±0.55Mpa。实验1组屈服载荷4.97±0.79KN,极限载荷5.24±0.66KN,应力9.43±1.59Mpa。实验2组屈服载荷2.28±0.27KN,极限载荷2.39±0.26KN,应力3.94±0.64Mpa。实验3组屈服载荷4.46±0.39KN,极限载荷4.69±0.43KN,应力7.9±1.36Mpa。实验4组屈服载荷2.91±0.42KN,极限载荷3.08±0.39KN,应力5.17±0.61Mpa。(4)实验组中少数模型在骨水泥注射后刚度高于骨水泥注射前,但实验组中所有模型骨水泥注射后的刚度均没有恢复到未骨折前的椎体刚度。实验1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28±0.62KN/mm,2.55±0.36KN/mm。实验2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70±0.42KN/mm,2.68±0.45KN/mm。实验3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49±0.48KN/mm,1.77±0.59KN/mm,实验4组骨水泥注射前后的刚度分别为2.12±0.20KN/mm,1.88±0.41KN/mm。(5)组间对比显示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更高,P=0.004<0.05,总弥散体积更大,P=0.029<0.05,这可能是由于交叉穿刺两个骨水泥流出通道建立在不同的位置,导致骨水泥的弥散方向不同。(6)组间对比显示交叉穿刺组可获得更高的骨水泥高度占比,P=0.004<0.05,但上终板距离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8>0.05。(7)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水泥高度和骨水泥高度占比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正相关,上终板距离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负相关,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生物力学无显着性相关,即骨水泥需要分布越高、高度占比越大、上终板距离越小,极限载荷和应力越大,另外骨水泥分布差异对刚度无显着影响。结论(1)低骨量猪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注射骨水泥后,所有类型的骨水泥分布模型均增加了骨折椎体的载荷力及应力,但所有骨水泥分布类型均未恢复椎体初始刚度。(2)骨水泥高度和骨水泥高度占比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正相关,上终板距离与极限载荷和应力成负相关,骨水泥弥散体积与生物力学无显着性相关,即骨水泥需要分布越高、高度占比越大、上终板的距离越小,极限载荷和应力越大。(3)骨水泥分布差异与椎体刚度不存在显着相关。(4)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在生物力学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形成的全分布骨水泥具有高载荷力和应力。第三部分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对比交叉穿刺技术与传统穿刺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不同穿刺法形成骨水泥分布图形的差异,探究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塌陷的高危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获得70例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病例,随访时间大于1年且骨水泥注射量4-6ml,回顾性随机选取70例使用传统穿刺椎体成形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之间的一般数据: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影像学:伤椎高度、楔形角、后凸角、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系数。功能评分:VAS、ODI、奥多姆标准。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椎体塌陷、临椎骨折等。观察不同穿刺下骨水泥分布的CT三维重建图像差异,分析弥散系数与椎体塌陷高度的相关性,探究椎体塌陷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并进行椎体塌陷的高危因素分析。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LSD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一般数据a.组间对比显示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卧床时间和高度压缩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组间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手术时间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分别为29.0±8.6min和20.7±10.2min。随访时间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分别为15.37±3.9月和23.5±10.6月。(2)影像数据a.组内对比: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中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段高度在术前与术后1天的数据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椎体后缘高度在术前与术后的数据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中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数据可以看出后凸角、楔形角在随访时逐渐缓慢增大,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随访时逐渐缓慢减小。传统穿刺组中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1天、术后3月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后凸角、楔形角、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及后缘高度在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椎体后缘高度在随访期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间对比: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术前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后缘高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和传统穿刺组在术后1天、术后3月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后缘高度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在术后6月和12月间脊柱后凸角、脊柱楔形角、伤椎的前缘、中段高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两组间骨水泥弥散体积及弥散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法获得的骨水泥分布区域要大于传统穿刺法。(3)功能评分:两种手术方式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方面类似,两组在术前与术后1天VAS评分和ODI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6月及12月组间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的总体疗效奥多姆标准方面存在差异,交叉穿刺组优于传统组,交叉穿刺组末次随访奥多姆标准中优和良的评分高于传统穿刺组。(4)并发症:交叉穿刺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传统穿刺组,其中椎体塌陷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穿刺组。两组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别为18.6%(13人)和78.6%(55人),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分布为17.1%(12人)和78.6%(55人),P<0.05。(5)骨水泥三维CT重建显示交叉穿刺组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比传统穿刺更高,交叉穿刺组骨水泥中的孔隙比传统穿刺组更多,弥散体积更大,传统穿刺与交叉穿刺形成的骨水泥分布图形存在差异。(6)弥散系数能客观的反应骨水泥分布情况,弥散系数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成反比,既弥散系数越大椎体高度丢失率越低,r=-0.713,R2=0.508。(7)塌陷组与非塌陷组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的VAS和ODI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Odom标准在塌陷组80.9%为满意,19.1%为差。末次随访Odom标准在非塌陷组79.1%为优,18.1%为良。说明椎体是否塌陷将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发生塌陷后患者满意度显着降低。(8)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传统穿刺方法、骨密度≤-3、弥散体积<7.5、弥散系数<1.5、高度恢复比≥100%、楔形角恢复比≥50%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体塌陷。(9)交叉穿刺法和传统穿刺法形成的全分布骨水泥病例对比发现,骨水泥全分布形成率分别占97.1%(68/70),12.8%(9/70),两组间骨水泥注射量、弥散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弥散体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交叉穿刺组椎体塌陷发生率(更高)和临椎骨折发生率(更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对比传统穿刺,交叉穿刺注射骨水泥形成弥散系数更大,骨水泥分布图形存在差异。交叉穿刺组形成的骨水泥高度比传统穿刺更高,孔隙比传统穿刺组更多。(2)交叉穿刺PVP治疗OVCF术后3月内疗效与传统穿刺类似,术后6月时交叉穿刺组表现出良好的椎体抗压缩能力,传统穿刺组椎体塌陷发生率远高于交叉穿刺组。(3)弥散系数能客观的反应骨水泥分布情况,在一定的骨水泥注射量下,弥散系数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成反比,既弥散系数越大椎体高度丢失率越低。(4)传统穿刺方法、骨密度≤-3、弥散体积<7.5、弥散系数<1.5、高度恢复比≥100%及楔形角恢复比≥50%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体塌陷。(5)交叉穿刺方法的骨水泥全分布图形形成率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方法,传统穿刺组需要注入更多的骨水泥,椎体塌陷率更低,但显着增加了临椎骨折发生率。
二、磷酸钙骨水泥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钙骨水泥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体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生物活性陶瓷 |
2.1.1 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 |
2.1.2 生物活性玻璃 |
2.2骨水泥 |
2.2.1 磷酸钙骨水泥 |
2.2.2玻璃基骨水泥 |
2.2.3 硫酸钙骨水泥 |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
(2)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水泥的类型 |
1.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 |
1.2 磷酸钙骨水泥 |
1.3 硫酸钙骨水泥 |
1.4 镁基骨水泥 |
2 骨水泥的注入方式 |
2.1 直接注入骨缺损处 |
2.2 通过空心螺钉注入 |
3 骨水泥手术的注意事项 |
4 骨水泥手术的弊端 |
5 小 结 |
(3)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筛选及评价 |
1.3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磷酸钙骨水泥研究现状 |
2.2 磷酸钙骨水泥的改性 |
2.2.1 掺入生物活性物质 |
2.2.2 掺入金属和非金属离子 |
2.2.3 掺入有机物 |
2.2.4 掺入干细胞 |
2.2.5 搭载药物 |
2.3 临床应用 |
2.3.1 与骨折治疗相关 |
2.3.2与骨髓炎治疗相关 |
2.3.3 与骨肿瘤治疗相关 |
3 讨论Discussion |
(4)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调控钙含量及复合掺锌硅酸钙和多巴胺改性PLGA微球改进磷酸钙骨水泥的基础性能、成骨性能和可降解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 |
1.2.1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的组成及种类 |
1.2.2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的水化机理 |
1.2.3 自身属性 |
1.3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的主要性能指标 |
1.3.1 凝结时间 |
1.3.2 可注射性 |
1.3.3 力学性能 |
1.3.4 降解性能 |
1.3.5 生物学性能 |
1.4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增强及骨诱导性和可降解性的研究进展 |
1.4.1 力学增强研究进展 |
1.4.2 骨诱导性研究进展 |
1.4.3 促降解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通过调控钙含量优化磷酸钙骨水泥综合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 |
2.2.1 材料的制备 |
2.2.2 理化性能表征 |
2.2.3 体外细胞实验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钙含量PCCP的物相和结晶度 |
2.3.2 不同钙含量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 |
2.3.3 不同钙含量磷酸钙骨水泥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掺锌硅酸钙/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与高通量筛选 |
3.1 引言 |
3.2 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 |
3.2.1 材料的制备 |
3.2.2 理化性能表征 |
3.2.3 体外细胞实验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掺锌硅酸钙粉体的相关分析 |
3.3.2 CS/CPC中 CS复合量的高通量筛选 |
3.3.3 Zn-CS/CPC中 Zn离子掺杂量的高通量筛选 |
3.3.4 CS和 Zn-CS对 CPC理化性能的影响 |
3.3.5 CS/CPC和 Zn-CS/CPC的细胞黏附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巴胺改性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 |
4.2.1 材料的制备 |
4.2.2 理化性能表征 |
4.2.3 体外细胞实验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多巴胺改性对PLGA微球的形貌和亲水性的影响 |
4.3.2 DA-PLGA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理化性能 |
4.3.3 DA-PLGA微球对磷酸钙骨水泥体外细胞行为的影响 |
4.3.4 多巴胺改性对PLGA微球细胞黏附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4.3.5 多巴胺改性对PLGA微球细胞黏附和炎症反应影响的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可降解PLGA-PEG-PLGA聚合物温敏水凝胶复合磷酸三钙椎体强化用骨水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一、脊柱是一种具有梯度变化载荷特征的承重结构 |
二、重建脊柱椎体区松质骨的结构与功能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手段 |
三、自固化骨组织修复材料在椎体成形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 |
四、课题的提出、问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五、本课题的技术线路图 |
第二章 PLGA-PEG-PLGA聚合物复合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三章 PLGA-PEG-PLGA聚合物复合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的体外实验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四章 PLGA-PEG-PLGA聚合物复合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的动物实验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磷酸钙骨水泥在骨再生应用及椎体强化方面材料性能改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7)自固化载硒磷酸钙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自固化磷酸钙及其研究现状 |
1.2.1 自固化磷酸钙的类型 |
1.2.2 自固化磷酸钙的性能 |
1.2.3 自固化磷酸钙的研究进展 |
1.3 微球型自固化磷酸钙支架材料的研究 |
1.3.1 微球型自固化磷酸钙支架的分类 |
1.3.2 微球型自固化磷酸钙的制备方法 |
1.3.3 微球型自固化磷酸钙的释药性能 |
1.4 硒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
1.4.1 硒的概况 |
1.4.2 硒抗肿瘤作用 |
1.5 本研究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Na_2SeO_3-SA-CS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乳化交联法制备Na_2SeO_3-SA-CS微球的单因素实验 |
2.2.4 乳化交联法制备Na_2SeO_3-SA-CS微球的正交试验 |
2.2.5 空白SA-CS微球囊的制备 |
2.2.6 原子荧光测定Na_2SeO_3-SA-CS微球中硒含量 |
2.2.7 Na_2SeO_3-SA-CS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计算 |
2.3 Na_2SeO_3-SA-CS微球的表征 |
2.3.1 Na_2SeO_3-SA-CS微球的形貌表征 |
2.3.2 Na_2SeO_3-SA-CS微球的红外表征 |
2.3.3 Na_2SeO_3-SA-CS微球的热性能测定 |
2.3.4 Na_2SeO_3-SA-CS微球的体外缓释性能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Na_2SeO_3-SA-CS微球的单因素结果分析 |
2.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4.3 最佳条件下制备Na_2SeO_3-SA-CS微球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Na_2SeO_3-SA-CS/β-CP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β-TCP的制备 |
3.2.4 β-TCP的球磨工艺 |
3.2.5 β-CPC的制备 |
3.2.6 Na_2SeO_3-SA-CS/β-CPC的制备 |
3.3 性能表征 |
3.3.1 球磨不同时间β-CPC的表征 |
3.3.2 Na_2SeO_3-SA-CS/β-CPC的性能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球磨时间对β-CPC性能的影响 |
3.4.2 Na_2SeO_3-SA-CS/β-CPC的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Na_2SeO_3-SA-CS/α-CP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α-TCP的制备 |
4.2.4 α-TCP粉体球磨工艺 |
4.2.5 α-CPC的制备 |
4.2.6 Na_2SeO_3-SA-CS/α-CPC的制备 |
4.3 性能表征 |
4.3.1 球磨不同时间α-CPC的表征 |
4.3.2 Na_2SeO_3-SA-CS/α-CPC的性能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球磨时间对α-CPC性能的影响 |
4.4.2 Na_2SeO_3-SA-CS/α-CPC的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固化载硒磷酸钙骨修复材料体外细胞活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成骨细胞活力实验(MTT法) |
5.3.3 细胞粘附实验 |
5.3.4 细胞外基质矿化实验(茜素红染色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细胞增殖能力评价 |
5.4.2 细胞粘附 |
5.4.3 细胞外基质矿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8)超顺磁可温控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磁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骨水泥的发展与应用 |
1.2 磁性骨水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磁性骨水泥研究现状 |
1.2.2 磁性骨水泥存在问题 |
1.3 锰锌铁氧体简介 |
1.4 本研究设想 |
第2章 超顺磁可温控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与基本性能表征 |
2.1 材料制备 |
2.1.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1.2 纳米可温控Mn-Zn铁氧体的制备与改性 |
2.1.3 超顺磁温控骨水泥制备 |
2.2 材料的表征 |
2.2.1 纳米可温控Mn-Zn铁氧体的显微结构与磁性表征 |
2.2.2 磁性骨水泥的固化时间、可注射及抗溃散性能表征 |
2.2.3 磁性骨水泥的显微结构表征 |
2.2.4 磁性骨水泥的降解性能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米可温控Mn-Zn铁氧体的显微结构与磁性分析 |
2.3.2 磁性骨水泥固化时间、可注射及抗溃散性性能分析 |
2.3.3 磁性骨水泥显微结构分析 |
2.3.4 磁性骨水泥的降解性能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顺磁可温控磷酸钙骨水泥的磁性及磁热性能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磁性骨水泥材料的制备 |
3.1.2 磁性骨水泥的磁性及居里温度检测 |
3.1.3 磁性骨水泥的磁热效应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材料的磁性分析 |
3.2.2 材料的磁热效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性骨水泥体外生物相容性及磁热杀伤效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培养 |
4.1.2 细胞毒性实验检测 |
4.1.3 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表征 |
4.1.4 细胞体外成骨实验 |
4.1.5 肿瘤细胞磁热杀伤效应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细胞毒性分析 |
4.2.2 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结果分析 |
4.2.3 细胞体外成骨结果分析 |
4.2.4 材料磁热效应对细胞杀伤效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磷酸钙骨水泥的临床应用优势 |
1.2.1 磷酸钙骨水泥的骨传导性 |
1.2.2 磷酸钙骨水泥的可降解性 |
1.2.3 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 |
1.2.4 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
1.2.5 磷酸钙骨水泥的载药性 |
1.2.6 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率 |
1.2.7 磷酸钙骨水泥的结合应用能力 |
1.3 磷酸钙骨水泥的固态合成进展 |
1.3.1 磷酸钙骨水泥的组分及制备 |
1.3.2 磷酸三钙的合成及理化特性 |
1.3.3 硅磷酸三钙的合成 |
1.4 磷酸钙骨水泥中引入元素的作用 |
1.4.1 多种元素引入磷酸钙骨水泥发展现状 |
1.4.2 硅元素引入磷酸钙骨水泥进展 |
1.5 植酸根的螯合作用 |
1.6 TTCP的合成与作用 |
1.7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制备方法 |
2.1 化学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所用主要化学试剂 |
2.1.2 性能测试方法 |
2.2 骨水泥基体粉料的制备 |
2.2.1 掺硅磷酸三钙(Si-α-TCP)的制备 |
2.2.2 高纯磷酸四钙(TTCP)的制备 |
2.3 实验过程 |
2.3.1 固化液的制备 |
2.3.2 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 |
第三章 仿生固化硅钙磷骨水泥性能研究 |
3.1 硅钙磷粉末的合成分析 |
3.1.1 不同硅含量骨水泥粉料的XRD分析 |
3.1.2 典型α-TCP粉末的TG-DSC分析 |
3.2 纯水固化A组Si-α-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3.2.1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
3.2.2 骨水泥的XRD分析 |
3.2.3 骨水泥的SEM分析 |
3.2.4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3.3 模拟体液(SBF)固化A组Si-α-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3.3.1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
3.3.2 骨水泥的XRD分析 |
3.3.3 骨水泥的SEM及EDS分析 |
3.3.4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3.4 纯水及模拟体液固化B组Si-α-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3.4.1 纯水固化骨水泥的XRD分析 |
3.4.2 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XRD分析 |
3.5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四章 固化液改性对硅钙磷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
4.1 植酸固化液改性对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
4.1.1 固化液的制备 |
4.1.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
4.1.3 骨水泥的XRD分析 |
4.1.4 骨水泥的SEM分析 |
4.1.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4.2 植酸钠固化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4.2.1 固化液的制备 |
4.2.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
4.2.3 骨水泥的XRD分析 |
4.2.4 骨水泥的SEM及EDS分析 |
4.2.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4.3 植酸钠固化液改性对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
4.3.1 固化液的制备 |
4.3.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
4.3.3 骨水泥的XRD分析 |
4.3.4 骨水泥的SEM分析 |
4.3.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4.4 磷酸氢二钠固化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4.4.1 固化液的制备 |
4.4.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孔隙率 |
4.4.3 骨水泥的XRD分析 |
4.4.4 骨水泥的SEM分析 |
4.4.5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4.5 磷酸氢二钠与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4.5.1 固化液的制备 |
4.5.2 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
4.5.3 骨水泥的XRD分析 |
4.5.4 骨水泥的SEM分析 |
4.6 本章主要结论 |
第五章 磷酸四钙添加对硅钙磷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
5.1 高纯磷酸四钙(TTCP)粉末的制备与分析 |
5.1.1 Ca_2P_2O_7的制备与分析 |
5.1.2 高纯磷酸四钙(TTCP)粉末的合成与分析 |
5.2 固化TCP与TTCP骨水泥的性能研究 |
5.2.1 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
5.2.2 磷酸氢二钠与柠檬酸固化骨水泥的力学性能 |
5.2.3 典型骨水泥的XRD分析 |
5.2.4 典型骨水泥的FT-IR分析 |
5.3 本章主要结论 |
第六章 硅钙磷骨水泥的生物活性研究 |
6.1 模拟体液固化骨水泥的生物活性研究 |
6.1.1 在模拟环境下14天培养液pH分析及骨水泥力学性能趋势 |
6.1.2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XRD分析 |
6.1.3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SEM分析 |
6.1.4 在模拟环境下7天骨水泥的FT-IR分析 |
6.1.5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降解性分析 |
6.2 植酸钠固化骨水泥的生物活性研究 |
6.2.1 在模拟环境下14天培养液pH分析及骨水泥力学性能趋势 |
6.2.2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XRD分析 |
6.2.3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SEM分析 |
6.2.4 在模拟环境下7天骨水泥的FT-IR分析 |
6.2.5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降解性分析 |
6.3 磷酸氢二钠固化骨水泥的生物活性验证研究 |
6.3.1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培养液的pH分析 |
6.3.2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分析 |
6.3.3 在模拟环境下14天骨水泥的降解性分析 |
6.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七章 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发明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的猪脊柱离体模型建立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在低骨量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数据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数据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典型病例-传统穿刺 |
典型病例-交叉穿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综述 |
综述一 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材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磷酸钙骨水泥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体内应用[J]. 韦章澳,徐凌寒,吴子辰,汤皓,陈佳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6)
- [2]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管宏,胡钢锋,李珍楠,徐方琪,朱元. 中医正骨, 2021(09)
- [3]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J]. 刘日旭,吕文波,高文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4)
- [4]CPC与PMMA复合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D]. 赵辉辉.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调控钙含量及复合掺锌硅酸钙和多巴胺改性PLGA微球改进磷酸钙骨水泥的基础性能、成骨性能和可降解性的研究[D]. 王锦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可降解PLGA-PEG-PLGA聚合物温敏水凝胶复合磷酸三钙椎体强化用骨水泥的研究[D]. 刘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自固化载硒磷酸钙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冉青.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8]超顺磁可温控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其磁热效应研究[D]. 张开丽.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硅钙磷骨水泥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 明星辰. 山东大学, 2020(10)
- [10]改良交叉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李志鲲. 苏州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