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都敏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都敏

四川省简阳市实验小学 641400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方法,让学生自动主动学习、创新学习。

下面就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教师设计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新知的探究当中。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采用设疑法创设情境,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2.有一位阿姨,才过了十个生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3.为什么2012年全年366天,2013年全年却365天?4.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要多长时间,你知道吗?在饶有兴趣的氛围中,学生探究其中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主动性被激发,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传授式,讲解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无疑是捆绑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现在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老师也应善于设疑,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通过质疑,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学会”变成“会学”,不断唤起新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课本编排体系中有一个特点是配有大量的实物图,并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与自己身边的问题息息相关,在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教给阅读教材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并会在阅读中运用一些强化标志对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等加以圈划。

如在教学“周长的定义”也就是什么是周长时,让学生初读时对“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图形的周长”这一定义进行仔细分析: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是关键词语?(围,一周)并说出关键词语的意思,换另外一个词可以吗?通过设疑、讨论、思考、答问层层递进的关系,引导学生逐字推敲、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

五、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口语练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口语练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反馈过程实际上是创新意识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保持同步,双方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学了加法,接着开始学习减法,有的教师宣布课题后就进行讲解,而我是这样做的,先是出示例题:小红有7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手里拿了三个苹果,想一想,另一个小朋友有几个苹果?学生没有减法的概念,在沉思着,但我不急于打破这种沉静。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4+3=7,一个小朋友的苹果+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5,另一个小朋友的苹果不知道就是3+?=7……这时教师感到时机成熟,只用不多的话就讲明了减法。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语言和思维是相关联的,对小学生来说,感性认识是关键,而语言又是用感性认知的手段,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所以口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1.认识程序的说明,使思维形成口语,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认真说明分析的过程。学生学好了这一步,实际上就是学会了思维的具体方法,也能开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讲解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情况,不管用几种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通过对思考过程的陈述,认识解题的基础——思考方法,从实质上认识习题的内涵,充分认识、理解习题的具体解题要领。这样可以使条理叙述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认识习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向纵深渗透。

2.讲解算理,给思维提供依据。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检验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不是以学生能否记住条文为标准,而是以概念的灵活运用为标准。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后,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完梯形概念后,让学生辨析哪是梯形、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出示的图形后,发现第一个不是,它是两组对边平行,而不是定义中所说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了“有”和“只有”的区别,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同时认识到其余三个全部合乎定义的要求,是梯形,让学生在不同的形态方位上认识了梯形的定义。这样,学生可以从实践这个落脚点上,将概念这个算术理论全方位地去理解、接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论文作者:都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都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