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核心利益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核心利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主权论文,中国论文,利益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给人们留下很多思考,一些学者和中央银行家开始反思美元占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出超主权货币的主张,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支持,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领衔的联合国改革委员会也主张扩大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面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美国国内报纸大幅连篇报道,但是美国政府却一反常态保持沉默。2009年7月6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此后不久,2010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出任IMF总裁特别顾问。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自试点开始至2010年3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19.4亿元。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金融危机最大赢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作为是否反映了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在哪里?危机中的举措是否符合基本经济理论?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超主权货币和多元货币体系建设是遥远和未来的事情,而且超主权货币和积极推进人民币成为多元货币体系中成员也存在矛盾。本文认为,目前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将继续维持,战略上挑战美国的时机尚不成熟,中国可以做的是在战术上削弱美国实力,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福利。

一、超主权货币是否可行

超主权货币包括哪些形式呢?从货币供给者和货币需求者角度看包括发行的超主权、使用的超主权(发行的超主权货币必然是使用的超主权货币,但是使用的超主权货币不必然是发行的超主权货币,如在很多小国使用的美元)以及发行和使用的超主权货币。使用的超主权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天然世界货币金、银,它们不是主权国家发行的但是却超越主权国家使用。发行和使用的超主权货币最主要的代表是欧元,超越欧盟各主权国家发行,也在这些主权国家使用。同时欧元作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也在更大范围内使用。SDR也是更大范围的超主权货币,但是使用范围很小。还有一种情况是货币发行未超主权但是使用超主权,如美元在南美和太平洋上的一些主权小国,包括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斯群岛、东帝汶、厄瓜多尔、萨尔瓦多、马绍尔群岛、米科利西亚群岛、巴拿岛、特克斯和凯克斯群岛、帕劳等广泛使用,代替了这些国家的货币。欧元、日元、英镑等发行未超主权但是使用超主权。超主权货币还包括很多天才经济学家设计的货币,这些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和经济学家构想的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超主权货币现在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一)SDR作为超主权货币的利弊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体系。创立之初,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1960年)提出的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指出这种体制存在的问题。“特里芬难题”其实存在两个不同的对立面,一是美国逆差增大美元泛滥币值不稳,二是美国顺差增大美元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最初面临美元短缺。1962年,Maxwell Stamp建议基金组织发行自己的储备凭证(Reserve Certificates)以满足世界对于储备资产的需求。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简称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最初设立是为解决美元流动性不足,它是基金组织分配IMF成员间自由使用货币的潜在要求权。参加国分得特别提款权以后,即列为本国储备资产,如果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即可动用。使用特别提款权时需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它指定一个参加国接受特别提款权,并提供可自由使用的货币,主要是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还可以直接用特别提款权偿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支付利息费用;IMF贷款(不管贷款的实际币种是美元还是其他货币)一般也是SDR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其为特别提款权(SDR)。SDR历史上有4次分配:1970年93亿、1979年121亿、2009年8月1612亿、2009年9月215亿(特别分配)。现有SDR规模只是相当于全球GDP的0.33%,小于贸易的1%和储备的3%。因此,以目前的规模应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储备显然数量不足。

1.认同SDR的超主权货币地位

一种观点认为新形势下SDR作用将得到复兴和发展,因此认同超主权货币的地位。C.Fred Bergsten(2007)认为超主权货币不存在政治障碍,建议是简单的,不存在用另外一个货币替代美元的意图,官方持有者只是将多余的头寸转换为SDR-denominated certificates。各方都将受益,发行是用一个货币替代另外一种货币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也可以投资美国国债。作为合成货币有资产多元化和价值稳定的功效。但是其流动性需要得到提高,尤其在私人使用SDR计价资产方面。新的SDR将有以下特点:一是价值稳定。以SDR为基础的系统将继承多元货币体系很多优点,提供稳定多元化的价值收益。但是其价值稳定仍然取决于各合成货币价值稳定。不同组成货币占比自动根据汇率变化调整给各组成货币发行者制定了一定的政策纪律。二是账户平衡。An SDR-based system将在组成SDR篮子的货币中分配所谓的“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其扩展将比以前讨论的多元货币体系更快更广泛。三是SDR发展将有更高的国际合作。Mark Carney(2009)认为扩大SDR使用最适于通过各国出于便利意愿的储备资产多元化转移到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允许储备持有者将美元储备资产转换为SDR计价的资产,从而分散资产组合。尽管IMF承担美元汇率变化的风险,一个合适的风险分担安排将可以达成一致。

一些学者从主权货币超主权使用时存在问题的角度认同SDR的作用。Pietro Alessandrini and Michele Fratianni(2009)认为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不能很好地解决2个问题,即国内目标和国际目标。各国都从政治经济角度考虑将国内目标即失业和通货膨胀置于国际目标即价值稳定之上,因此政策制定者提出SDR作为选择对象。Sergio Rossi(2009)认为日益增长的全球经济不平衡是国际货币体系混乱的结果,周小川的呼吁是正确的,但是却在改革要取得成功的结构方面保持了沉默。采纳SDR作为储备货币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早晚将削弱美元的中心地位。如果外国人拥有美元丧失的购买力大于使用美元交易节约的网络收益,则他们倾向选择另外的国际货币。

Jeffrey A.Rosensweig(2009)从国际货币功能的角度认同超主权货币。第一认为批评超主权货币没有税收基础的争论存在问题,因为货币核心是信任的标志,税收基础只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之一,其他现存的机制包括正式协议也是一个基础。关于SDR另外的争论是世界上已经存在很多管理得很好的货币多一个没有必要。但不幸的是,政府管理的货币质量从最近发生的危机看存在问题。而且重要的是SDR联系世界所有经济体,不像现有货币或者是单一国家经济或者是如同欧元那样的一些国家组合。第二是技术上的争论也没有信服力。第三是考虑SDR对于各方的收益和成本。对那些货币没有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如果他们转到SDR,首先是外汇市场干预将变得很麻烦。其次是其在SDR上的利率收益和合成货币一样,但是篮子货币的风险较小收益稳定。再次是可以享受货币的垄断收益。另外一个收益可能是美国很难在贸易账户上施加很强的影响,美国在压力下也不得不保持贸易账户平衡。SDR对当前提供储备货币的国家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从货币发行的垄断收益将丧失,但是将通过SDR分配来得到一些补偿(因为分配到很多SDR的国家也是目前提供储备货币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转移到SDR的另外的问题包括将提高成员的购买力,储备货币国家因为外国银行交易其货币平衡资产组合将导致经济不稳定。如果对中央银行丧失了信心货币持有下降导致货币急速贬值将引发经济衰退。中国在短期、中期和长期都有强烈的动机从美元转换到SDR。短期美元将贬值,如果世界转移到SDR则中国可以减少一些美元贬值损失。中期,中国将获得一些发行权收益。长期人民币将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

一些学者虽然认为扩大SDR作用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如果将其发展到全球单一货币则不合理。Mark Carney(2009)认为使用特别提款权似乎很公正,目前各国都无法享受所谓储备货币过度特权,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其无法扩大。只是加强SDR的中心地位对提高系统弹性改变盈余国家动机作用不大。通过提供现有储备货币转换为更大范围一篮子货币,SDR储备可能进一步替换为其他自由交易货币,这样在现有的体系下加速不平衡。通过提供暂时的多样化,SDR储备可能有利于盈余国家的现有战略。尽管危机之后的国际合作也在加强,也有进一步延伸创造独立中央银行的可能。但是如果这个提议被扩展到逻辑的极端,即SDR作为全球单一货币则情况将变化。且不说世界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至少不存在劳动力、物品和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本建议似乎是乌托邦。

总之,即使对SDR的赞成者也认为虽然SDR有很多优点,但是其作用提高依赖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及各主要国家的态度,道路可能崎岖漫长。美国正是认识到建立超主权货币道路的漫长,短期不可行,因此不提出反对意见。而且短期内将SDR扩展为全球单一货币存在问题更多,欧元今天的问题使人们对超主权货币有了更多思考。

2.否认SDR超主权货币地位

反对SDR的主要论点是认为SDR不具备货币的特性。Swaminathan S.Anklesaria Aiyar(2009)认为SDR不是货币,它只是4种货币的衍生品,衍生品不是货币。美元是硬货币因为美国有庞大的GDP和满足货币功能的征税能力。相反IMF没有GDP也没有征税能力,缺少产生货币的基本要求。欧盟和美国的政客也许同意扩展SDR的中心地位,但从来不同意让货币产生权到IMF。

更多学者从扩展SDR的现实困难反对。Barry Eichengreen(2009)认为现实中扩展SDR存在很多困难,认为扩展SDR的流动性存在很高成本,因为现实世界已经存在流动性很好的美元和欧元资产市场,需求方也存在期限不对称。Owen F.Humpage(2009)认为由于美元巨大的网络收益,SDR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外汇市场上IMF将作为做市商提供流动性需要加强IMF的权力,由IMF确保SDR充足流动性的权力很难达成各方一致。Pietro Alessandrini and Michele Fratianni(2009)也认为SDR有两个基本缺陷,它不是主权货币也不是国际机构的债权,历史也证明SDR作为储备货币补充不足。Clark and Polak(2002)认为虽然SDR有许多优点,核心是以篮子货币作为定价基础保证了购买力的稳定。但是SDR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货币的基本功能,是非法币且无实体的货币;技术层面有困难,表现在定值货币仅仅依靠4种主要储备货币,而美元在其中占据主要位置;供给规模较小,分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不均衡;吸引力不足,在国际贸易和大宗商品定价中使用不广泛。Richard N.Cooper(2009)认为超主权货币是现实的,原则上也好解决,但是在目前的框架下各方不是都好接受,一个问题是谁将管理合成货币的发行,由谁做出决定。目前是由基金(主要是各国金融部长)5年一次决定世界是否需要过多的流动性,何时及需要多少。

John Williamson(2009)认为SDR的扩展取决于该资产可以被私人部门接受的程度,认为从非储备货币国家看SDR使用可能存在问题,包括不便利等。Barry Eichengreen(2009)也认为只有扩大SDR到私人市场,增加其流动性才能提高其实用性。

(二)替代账户

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Substitution Account)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指各国用所持有的主权货币储备资产与基金组织的SDR进行置换,解决储备资产多元化问题,同时推动了SDR的发展。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各国根据需要将多余的储备资产置换为SDR,使得储备资产多元化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也可以随时赎回所需要的储备货币。二是SDR替代账户不会改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美元的地位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整个世界的储备水平,不会对全球货币供给产生影响。Bergsten(2007,2009)认为这是各方共赢的提议。但是替代账户多少带有“折中主义”色彩,其成功推出也必须解决替代账户下成本与风险分担的问题。

Isabelle Mateosy Lago,et al(2009)认为替代账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允许中央银行以美元资产,主要是短期美国国债交换SDR,基金将转换美国短期国债为长期国债,短期和长期国债利率差归SDR持有者。但是这不符合更多成员国的利益,成员在负担风险成本上不一致。而且替代账户可能产生一定的道德风险,因为储备持有者可能进一步增加其储备资产。而且替代账户也不能解决调整过程的基本不对称。

(三)金本位

黄金曾经作为历史上的超主权货币长期存在,目前国际社会也有恢复金本位的提议。但是,恢复到金本位显然不可行。Mark Carney(2009)认为1870~1914年传统的金本位很大程度上是权力分散和有市场基础的,除了主要经济体口头承诺保持货币金价之外也存在名义的制度支持。金本位尽管理论上对外部失衡的调整是平缓的,现实也不是没有问题。如盈余国总是阻止调整,赤字国发现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调整很困难,一旦冲击很大且持续则丧失货币独立性,非系统调整将弱化这种体系。一战冲击下各国战争融资支出和全球经济力量的再调整导致大范围通货膨胀恶化了战前的金平价。黄金的生产数量有限也妨碍了其重新担当国际货币的责任。

(四)其他超主权货币形式

除了历史上已经存在的超主权货币,许多天才的经济学家也设计了很多的超主权货币形式。Isabelle Mateosy Lago,et al(2009)激进的方案是由国际组织发行一种新的货币an "outside" money,发行机构的结构不同于今天的IMF,以确保币值稳定。该货币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联系,也和该发行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不联系,该货币可以作为全球无风险资产。该货币使用中的范围经济可以提高国际交易中的效率,由主要货币发行者享受的“过度特权”转移到该机构的成员。这种机构也可以提供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是这种自然解决方式似乎是对民族主权的征税使得主权国家放弃这个提议。

Jeffrey A.Rosensweig(2009)提出建立单一全球货币Single Global Currency(SGC)。好处表现在SGC的收益:第一是减少政府和私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Bonpasse(2009)估计每年有4000亿美元花费在交易货币上。第二是消除了外汇储备,将不再有外国货币。外汇市场干预很容易引起国际冲突,SGC产生后将消除国际冲突。同时因为货币不平衡不再发生将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和严重性。第三是因为中央银行行动不再影响汇率则减少了中央银行神秘性,提高了透明度增加了系统的信任,使得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私人部门更好地合作。第四是减少了财富在世界的不等。因为国家之间的差异将更显著,国家之间转移财富成本将更少。第五是SGC被国际贸易中所有成员享受,因为其使得交易更加有效。Jeffrey A.Rosensweig(2009)认为说服领导人转向认为SGC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存在困难;当前金融体系的领导者——美国担心他们将失去货币垄断收益和政治利益;所有国家担心没有汇率工具将失去对商业投资的吸引力;技术方面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阻止了向单一货币过渡。Jeffrey A.Rosensweig(2009) 认为单一货币障碍主要问题集中在SDR和单一货币。SDR问题集中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不是设计为全球贸易的货币,因此结构变化是需要的,包括:SDR数量增加、分配过程也许要改进等;IMF加强治理结构允许流通中的SDR数量经常调整以及时应对新的经济问题;SDR也需要经历基本转换,其不再是其他货币的衍生品,而是一个独立浮动的货币,IMF也需要新的机制确定利率部分影响通货膨胀。集中在SGC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目前发行储备货币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放弃货币垄断权收益的政治意愿。

蒙代尔主张通过改组IMF或是新成立全球中央银行的方式,来执行对全球货币的发行和管理,融合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和英镑为一个DEY货币(即在美元货币单位Dollar,欧元货币单位Euro,日元货币单位Yen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单一世界货币单位),充当全球货币,最终实现全球化货币。Pietro Alessandrini and Michele Fratianni(2009)建议创立超主权银行货币。

不管是加强现存的超主权货币的作用还是设计新的超主权货币的提议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存在私人市场接受程度低,政治协调难度大等问题。目前看来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前混乱的国际货币体系教训是调整机制而不是储备资产的选择更为关键。因此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可能是现实的最佳和最可能的选择,目前G20等国际协调也在不断加强。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将长期维持。

二、多元货币体系是否可行

二战以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到1971年,美元具有霸主地位,但是美元发行完全受到美国黄金储备的约束;第二阶段是1971~2002年,美元保持着国际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失去了黄金的约束,美元可以无限制对外发行,一币独大的美元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国际货币统一性的作用,美联储充当着世界中央银行的角色。这阶段随着各国经济恢复和美国陷入朝鲜和越南战争泥坑,美国财政赤字扩大导致美元泛滥。美元流动性泛滥的结果是世界对美元失去了信任,德国马克和日元逐步走上了国际舞台,成为国际货币,出现了一超多元的货币体系。第三个阶段是2002年以后至金融危机。2002年欧元的诞生打破了美元一币独大的局面,国际储备货币出现了美元、欧元双本位的格局(Richard Cooper,2009等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双货币体系需要10到15年)。本次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提出多元货币体系建议,但是多元货币体系能否形成,是否符合国际社会的利益呢?

(一)多元货币体系符合各方利益

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反思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认为美元垄断是造成危机的根源之一。中国、巴西和俄罗斯提出建立多元货币体系的建议,最近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提出建立多元货币体系的主张。但是这些建议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对,美元独大是否符合美国利益?C.Fred Bergsten(2009)提出法国官员在上世纪60年代认为美元存在着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美国利用美元为其融资,美元波动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但是使用美元单一货币也带来很多好处,如同世界单一使用英语一样,减少了交易成本。目前如果美国减少或者终止了经常账户赤字,许多国家被迫调整其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这将漫长和痛苦。美国自己也将从美元国际地位下降中受益。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其他国家无意成为国际货币,也没有兴趣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虽然它们有意国际化本国货币和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C.Fred Bergsten(2009)研究认为美国巨额的外部赤字、美元的垄断地位和巨大的资本流入不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应该欢迎中国和其他国家提出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决定。美国应该鼓励可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一步提升多元货币体系的发展。其他货币在私人市场分享美元的位置,欧元当然是最明显的候选人,人民币也是潜在的候选者。与很多人认为美元独大美国只有收益的观点不同,Richard Dobbs,et al(2009)认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度垄断地位虽然给美国带来了诸如铸币税(收益估计100亿美元)、外国人购买美国国债导致美元利率下降有利于美国人借债等(净收益大约900亿美元),但是也存在很大成本,如外资流入美国在2008年推高美元汇率5%~8%(对美国净损失大约300亿~600亿美元)。因此,多元货币体系似乎是符合各方、包括美国利益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

(二)多元货币体系能否形成

既然多元货币体系符合各方利益,在可预见的未来多元货币体系能否形成?危机以后私人投资者持有美元比例下降,而各国中央银行仍然继续持有美元资产。2008年末,45%的国际债券使用美元计价。国际清算银行(BIS)3年一次的调查发现2007年美元在外汇交易中占86%,欧元占38%。①IMF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4月1日,66国使用美元为名义锚,27国使用欧元。国际活动中为什么大量使用美元呢?从名义锚角度来说盯住一种货币对于一国的储备构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希望实现储备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盯住美元,国内通货膨胀与美元挂钩,因此拥有美元储备就将减少以购买力平价表示的变化程度。从投资者角度说,美国政府债券市场是最具有流动性的市场,而流动性是美国经济规模的函数,也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外国投资者投资美国市场因为市场流动性高,而他们的活动更加导致流动性增加。相反,瑞士法郎和英镑因为国家规模小而不利于投资。日本经济规模大,但是日本政府认为如果外国大规模买卖日本债券将使得日本政府支持国内企业存在困难。日本经济停滞和零利率政策使得日元失去吸引力。2007年底日元只占3%的外汇储备。欧洲政府债券是异质性的,不同政府债券有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流动性。德国债券稳定,机构投资者持有到期,市场认为缺乏流动性。其他欧洲国家有严重的金融问题,爱尔兰、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券被评级机构不断降级。意大利债券量大但是国内经济问题过多。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规模有限不足以短期挑战美元。中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中国资本市场相对封闭决定了人民币在短期不会挑战美元。因此短期内多元货币体系不会出现。Barry Eichengreen(2009)认为欧元是美元的惟一竞争对手,但是最近欧洲出现的债务危机对欧元的未来前景造成很大的影响。Richard Cooper(2009)也认为在下一个10年或者更长时期美元是国际垄断货币,人为创造国际货币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其收益要足够大使得各方有激励才可以达成。因此,总体看多元货币体系短期内不会形成,很多经济学家估计即使是欧元、美元的双货币体系出现也至少要10年到15年(Richard Cooper,2009、Barry Eichengreen,2009、Adam Posen,2008)。

不仅多元货币体系形成过程比较漫长,而且即使国际货币体系演化到多元货币体系,各储备货币持有国获得的金融收益也不很可观。Mundell and Swoboda(1969)认为如果国际货币多元化,则各货币竞争可能使得国际铸币税收益消失。Richard Dobbs,et al(2009)估计美元现在的净收益也只有400亿~700亿美元,正常经济背景下欧元获得的净金融收益也每年只有40亿美元。因此各国努力使本国货币国际化,但却不愿意本国货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Richard Dobbs,et al(2009)认为随着国际紧张消失,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在能容忍程度运转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如果未来人民币成为众多国际货币之一,则可获得的国际铸币税规模将小的可怜。

(三)美元主导货币体系过渡到多元货币体系存在的风险

即使多元货币体系可以形成,但多元货币体系是否存在内在稳定性?一些研究认为,目前从美元主导货币体系到多元货币体系过渡存在一些风险。Isabelle Mateosy Lago,et al(2009)认为历史上几个替代货币可以同时存在,与现在的主要区别是今天体系存在有垄断地位的货币美元,现在最主要的货币如欧元(与美国有同样的经济规模,其货币有很高的信任度)、日元和人民币(未来有很大的空间)。这些货币产生扩大影响力的条件包括:一是深度流动性的金融和外汇市场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保持较好弹性;二是宏观经济稳定长期确保对该货币的信心;三是货币在私人交易中大量使用。这些货币是否最终会战胜外部网络性收敛到一个货币?历史上双货币体系如19世纪的金/银和二战后的英镑/美元都收敛到一个垄断性的货币,尽管交易成本显著下降但是外部网络性还存在。目前由美元享受的过度特权可能由更多货币所享受,但是克服外在网络性和从美元转移很有挑战性。如果外部网络性可以克服,则来自范围经济的效率可能要部分被牺牲。同时,如果储备资产管理者积极进行多元化投资可能导致巨大的汇率波动。

1.多元货币体系存在汇率风险

多元化货币体系要能够正常运转,各关键货币之间必须保持某种形式的相对稳定汇率。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美元独霸世界弊端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汇率问题。由于各主要货币国家间的货币政策趋势不同、利率走势不同,汇率波动会加大,货币投机盛行。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各关键货币之间确定某种规则,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不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而国际政策协调成本高昂。

2.多元货币体系引进市场纪律

针对多元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担心,很多人认为多元货币体系引进了市场纪律,纪律和竞争可以消除不必要的问题。C.Fred Bergsten(2009)指出一些人担心多元货币体系不稳定,但是这样的制度在一战前较好地工作了几十年。英镑美元双寡头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美元、欧元双寡头也在过去10年出现。民族货币的竞争通过对政府和中央银行引进市场纪律提高经济政策和经济表现。Barry Eichengreen(2009)认为储备货币多元化的体系不令人害怕,一战前多元化体系也运转得很好,不同储备货币同时在各自领域和平存在,避免最近发生的不稳定。30年代危机的教训是储备货币竞争推动了市场纪律,国际投资者和中央银行对储备货币有更多的选择,则政策制定者感到采取措施保持投资者信心的动力越足。

显然,多元货币体系符合各方理性和感性的利益,但是多元货币体系的形成道路极其漫长。而且多元货币体系虽然在正常年份可以通过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保持稳定,但在面临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时候竞相贬值将是各国的理性选择。

三、人民币国际化是否现实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提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上半年伊朗总统和委内瑞拉总统呼吁在结算中放弃美元。2007年11月中国与白俄罗斯探讨不使用美元进行双边结算、俄国总理普京呼吁在中俄贸易中放弃美元。2008年10月30日,中俄两国总理签署协议,今后在中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目前我国已经分别与越南、尼泊尔、蒙古、俄罗斯和老挝签署了双边货币结算与合作协议;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俄罗斯、蒙古等已经通过立法,允许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在现阶段是否可行?早期国内学者基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态势认为,人民币具有区域化的可能。国外学者(Menzie Chinn and Jeffre Frankel,2007)等主要根据历史上主要国际货币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的经济总量、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大小、国际货币国家金融中心等指标推测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大小及潜力。Dwyer Jr.Lothian(2002)总结了国际货币的5个特征:单位价值高、该国长时间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由主要经济贸易大国发行、发行国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出现是人类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相反。Tavals(1997)总结了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币值有信心以及发行国政治稳定、发行国金融市场发达、出口量占据了全球很大的比重。

国内学者也大都基于这些指标推测人民币应该在更大范围发挥区域和国际货币的作用。李稻葵(2008)认为在完全可兑换和最乐观预测下,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国际债券中比例可能达到20%。但是,国外提议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家中有一些是与美国存在深刻矛盾的国家如伊朗和委内瑞拉,俄罗斯与美国也存在巨大利益冲突,而且俄国卢布在中俄边贸结算中较人民币占压倒优势。另外一些国家人民币结算占据优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即它们是明显的“穷国”。国内学者研究方法的错误之处是简单套用西方学者的经验指标,使用已经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的经验指标决定需要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的参数,完全忽略了这些国际货币的国家特点,即这些国家不仅是曾经的大国,但更是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国际货币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向来是穷国使用富国货币,从来没有出现过富国使用穷国货币的先例。道理很明显,因为货币是一国负债,穷国负债资信水平较低,富国负债水平较高也往往动摇其国际货币地位,危机以后的美元就是这个情况。2007年中国人均GDP仅仅达到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2008年中国人均GDP在国际社会188个国家中排列104位,显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穷国。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现阶段不现实。

(一)人民市区域化中存在明显的“富国效应”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逐步走出国门流通,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为人民币赢得国际声誉。很多学者对人民币区域流通做出了很多乐观的估计,前景一片看好。2008年底政策启动。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国办发[2008]135号),加快推进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国家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但是,人民币区域流通的“穷国”效应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从表1可知,在人民币周边结算的国家中,人民币结算比例高的都是较中国更加贫穷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蒙古、朝鲜等,2007年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只是中国的1/30到1/4。而人均GDP较中国富裕的国家如俄罗斯(2007年为7560美元)和哈萨克斯坦(2007年为5060美元)则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相对较少。可得到统计数据中惟一例外是尼泊尔,这可能更多受到与印度政治因素影响。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是

如果富国居民不会持有穷国的货币的逻辑成立,那么中国在东盟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道路将异常艰难。表2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均GDP情况。可见,中国要在除柬埔寨、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比中国更富的国家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难度将很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四国人均GDP分别是中国的1倍、2倍和10倍。表3是2008年1月~10月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值。中国与柬埔寨、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六国的贸易量只是729亿美元,占东盟国家贸易量的一半稍多。如果中国与它们进出口结算都使用人民币计价,也只是相当于729亿美元的人民币量。如果只是进口使用人民币计价,则仅349亿美元的量。这些国家只是相当于中国贸易量的1/40。另外的问题是在货币竞争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比我国更穷的国家使用人民币而不使用美元、英镑等,这可能是我国贸易结算中政策重点考虑的因素。

(二)历史上的国际信用货币都是富国货币

表4的历史数据告诉我们,经济总量在解释货币国际化程度方面缺乏说服力。中国1950年之前一直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1913年之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的银元、其后国民党的法定货币在国际上接受程度都很低。印度在1870年之前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50年的第六大经济体,但是其货币却鲜为人知。

目前世界七大主要国际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加元、澳元)国家,除了瑞士之外,不仅经济总量规模较大居世界前几位,而且人均GDP也在世界居前列,达到世界银行发展指数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从货币国际化的动态过程看,这些国家货币开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人均GDP已经处于富裕国家行列,因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如日元开始国际化的1985年其人均GDP达到10950美元,排世界第9位,比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11220美元稍低。马克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化之初,1970年人均GDP达到2860美元,居世界第9位,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标准3040美元。英国在1820年开始其人均GDP已经居世界第一位。美国1913年人均GDP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反之,如果从经济总量上看,日本至少在1968年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德国在更早时候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它们国际化步伐都较晚些。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现阶段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时机尚未成熟。国际货币不仅是大国的货币,而且是富国的货币,这是一个基本命题。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接近于1950年前的情况,经济总量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居于世界排名倒数地位。

(三)国际货币是富国货币背后的经济含义

为什么成为国际货币的主权货币(信用货币)都隶属富国俱乐部?其背后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作者尝试做出解释。主权信用货币代替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成为一国惟一的法定货币,其背后的力量来自具有暴力倾向的国家权力。按照基本经济学理论,国家权力背后的经济基础是其强制的征税能力,正是由于国家征税能力保证发行的纸币具有法偿性。在这个逻辑下延伸,国民不再信任本国法定纸币是因为认为持有该种货币不具有清偿能力,即国家征税能力受到限制。如国民政府晚期,民众不再相信法币,而是以金属货币甚至实物货币代替,即保存黄金、白银甚至烟土。前苏联解体时期民众也保存香烟以保值。

现代民主国家征税能力一般受到国会等限制。由于民众贫穷,税基较小且不稳定,贫穷国家政府潜在征税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贫穷国家主权货币价值往往不稳定,很容易被富裕国家货币所替代。相反,由于富裕国家民众收入水平高,税基稳定,规模较大,政府潜在的征税能力相对较高,本国货币容易被国内认同。历史上一些国家穷兵黩武,大搞富国穷民,最终不可持续,其货币也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如历史上的清王朝和前苏联。在这个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过大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人民币被高信用货币替代,发生货币替代,而不是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前景展望

2007年中国人均GDP236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7958美元的29.7%,基本达到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不考虑无数据的国家在183个参与排序国家中居102位。仅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中的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水平,是高收入国家37566美元的6.3%。如果中国人均GDP不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币很难在国际社会获得他国的信任。因此,如果只从经济因素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应该是比中国更加贫穷的国家。但是,这些比中国更落后的穷国,不仅资源短缺,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投资往来也更少,因此在这些国家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意义值得深思。

如果中国实现国际大国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要取得与中国大国相称的“国际地位”需要多少年?人民币可能在未来多少年能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我们分析认为,人民币要获得更大的市场承认中国至少要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获得更大的市场承认则需要中国经济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序列。作者对时间表进行简单的预测。表5是2000~2007年中国与中上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人均GDP、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以及中上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使用过去2000~2007年的简单平均数,假定过去8年基本可以反映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经济增长。2000~2007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9125%,高收入国家为1.825%,中国为9.7%。

根据计算,中国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水平需要16.995年,此时中国人均GDP达到11381.84美元。如果中国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则需要33.77年,此时中国人均GDP达到53805.86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历史经验分析,则中国需要在17年后开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33年左右人民币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金融危机中中国核心利益

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华尔街的贪婪、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受到广泛批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是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超主权货币、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在可知的未来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且容易招致美国的警惕。John Williamson(2009)甚至认为中国提出加强SDR的地位而不是等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建议是个错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在哪里?危机中中国可以实现哪些核心利益?我们认为,目前在国际经济领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是美国长期形成的全方位的垄断力量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危机使美国个别企业破产被兼并,一些企业力量受到削弱,美国国内对垄断企业的怨声四起。反思危机的根源,美国金融垄断势力将其归结到很多外部因素,创造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新理论。但是,美国民众却对金融垄断势力深恶痛绝。作者认为是美国金融垄断势力造成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最终也殃及美国经济。因此,反对金融垄断势力是本次危机给人类最大的启示。中国此次危机中的作用不论是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理念都是要配合美国国内舆论,打破垄断。包括削弱分解美国垄断企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打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垄断力量,组建区域国际组织,反对美国以军事占领垄断能源供应地,这是中国现实的国家利益。

(一)响应各国呼吁,分解美国信用评级机构

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的“守护神”,但是危机以来它们未能对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次级抵押证券给予充分的警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约瑟夫·梅森说:“评级机构在这个产业链中,没有做到独立、中立,相反,它们一直对为自己发工资的‘客户’提供了倾向性服务。”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把信用资质不良的资产(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包装成高信用等级的债券推向国际金融市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和美国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执行官员2009年12月9日表示,两部门成员正在审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经济理论的深层次考虑,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由3家机构垄断,且3家机构集中于同一个国家,提供了几乎全部的重要评级服务。而且信用评级公司不同于科技企业,评级过程中往往服务于国家战略。由于竞争不充分,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相关性很高,为客户提供倾向性服务,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周期性力量。美国人出于其国家利益考虑,对垄断视而不见,反而创造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新理论,核心是保护国家利益。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决策者因为大部分是美国老师的学生,他们出于对市场的笃信,天真地认同老师的理论,没有发现老师在创造理论背后的险恶用心。

从我国国家利益来说,由于受到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挤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生存困难。从上世纪90年代,国外评级公司就开始了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战略性渗透。我国本土的几家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 自2006年以来大部分已陆续被外资收购、参股或与外资进行技术合作,中国本土评级机构大有被外来评级机构占领的趋势。大公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评级机构占有中国市场80%的份额,本土评级机构仅有20%。而且国外评级机构对我国企业往往采取歧视性的政策。2003年底,正值我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10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还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而同时,这些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海外投资者参股中国的银行。1998年初,穆迪、标准普尔先后降低香港外汇主权和主要银行的评级,加重了市场恐慌,鼓励了套利基金发动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大规模攻击。

信用评级机构在历次危机中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韩国、泰国受到很大伤害,最近欧洲债务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也起到了很坏的作用。国际社会对打破美国垄断信用评级领域的呼声很高。危机以来,美国实施大规模的救市方案,需要外部大量融资,一定程度依赖中国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此,中国应该借助美国危机中有求中国的特殊时期,借助美国国内舆论,争取我国核心利益。即使达不到此目的,至少在一定程度可以借助国际社会孤立美国。

(二)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垄断力量

长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于金融监管的垄断地位,而且被美国人控制,谋求美国的垄断力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缺少发言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应对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一直欠佳。在过去64年中,IMF总是开出3剂标准药方:削减政府开支、增税、货币贬值,令每个接受治疗的国家都成了受害者。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经常附加了很多苛刻的条件。

这次危机以来,国际社会甚至发达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的要求很高。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力量,以反垄断打破美国对基金组织的垄断,利用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建立以我国为主的国际机构。

(三)打击削弱华尔街金融垄断势力

长期以来,作为美国实力标志之一就是美国拥有高效的资金配置体系,即华尔街。然而危机以来,以对冲基金等投机资金为标志的华尔街的贪婪受到了美国朝野和国际社会的抨击,要求限制高管薪金的呼声很高。虽然次贷危机中5大投资银行中4家破产或者被收购,但是美国华尔街,尤其是破坏性极强的对冲基金的力量并没有受到实质性伤害。最近,由于美国基金欲做空欧元,欧洲怒斥华尔街的“货币阴谋”,欧洲人认为,华尔街已经成为制造金融动荡的源头。我国政府要抓住时机响应国际社会的声音,分解美国金融垄断势力。美国人为了维护其金融霸权势力,天才的提出对大型金融机构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其在经济理论上是错误的,用心是险恶的。如果按照经济理论,既然微观机构已经造成系统性风险,则应该施用反垄断法,而不是加强监管。

(四)反对美国对能源供应地的军事垄断

危机之前,石油等世界能源价格一路疯涨,美国人巧妙的将原因归结到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的需求。但是,如果从简单的经济学常识看待这个问题道理就很明白。能源需求市场是分散的、自由竞争的市场,而能源供给市场却存在很强的垄断势力,其核心是美国以反恐为口号的军事占领以及巨大的能源战略储备,造成供给缺乏弹性,这才是能源价格上涨的根本。中国政府在危机中发言权有了很大的提高,应该利用机会反对任何国家对能源生产地的军事占领,增加能源供给弹性,平衡世界能源价格。

五、结论

反思危机中各方收益,美国是最大的赢家,利用创造新的经济理论欺骗别国维护了本国核心利益,欧盟成为这场危机最大的受害者。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国际战略机遇,即微观上中国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的时机出现了。但是,政治上挑战美国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既与中国经济实力不符,也容易招致美国反对。中国政府可以做的事情仍然是韬光养晦,一心一意谋发展,争取我国核心利益。现阶段就是为本国企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

注释:

①根据买方、卖方双边统计,总比例是200%。

标签:;  ;  ;  ;  ;  ;  ;  ;  ;  ;  ;  ;  ;  ;  ;  

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核心利益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