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1]2003年在《论科技进步与休闲》文中认为休闲是“上帝赠于人类的礼物”,它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始终。但休闲作为“有闲阶级”的“特权”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同样,休闲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促进着科技的发展。 在现当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入学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科技成为“意识形态”统领一切,社会“对立面”的缺失,使得伴随着科技进步,主体性意识不断得到提高的人们,在对其自身行为的反思中,加深了对休闲及其价值的理解,于是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科技,在为人们的生活积累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消费投入到休闲和教育中去,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样,科技也对这种趋势给予了迎合,科技为人们开拓出了许多休闲的新领域、新模式,休闲也变得更加具有个人色彩。科技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促使着社会群体观念的转变,促进着制度的创新和文化的转型,使社会更趋民主、自由和平等,也使得社会及个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愈来愈重视。可以说,科技为人们的休闲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人而言,科技使人类的体质得以优化,寿命延长,不但使人更有能力从事休闲活动,而且从绝对时间上增加了人的闲暇时间。 休闲是以人的自由、幸福为目标的,它为科技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方向。创新和创造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休闲则为人的创造提供了一个智力基础,也为人的创造造就了一个和谐的空间氛围。就科技本身而言,大量的科学的发现、技术创造是科学家在休闲状态中呈现出来的最高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休闲活动的消费投入上,也愈来愈大。也正是因为休闲消费需求的动态增长,从而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科技的进步。 休闲与科技的统一,是休闲所蕴涵的人文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与科技所奉行的科学价值理念、科学精神的统一。两者的结合将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理性之路,这是人类走向普遍有闲社会的合理地价值基础。
施坚, 胡金波[2]2006年在《论科技进步条件下的休闲缺失及其克服路径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休闲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然而现代社会出现了科技进步与休闲缺失的矛盾。本文利用体验经济理论对科技环境下科技进步与休闲缺失之间的矛盾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了理论和实践层次的回答。
施坚[3]2006年在《论科技进步条件下的休闲缺失及其克服路径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已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也有了必要的闲暇时间和一定的休闲心境。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逐渐转变为对人类自身的改变,人类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以往任何时期更为迫切。同样,在我国,随着我们向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推进,休闲作为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休闲质量的高低已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影响到人们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进而成为我们在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上关注的视点。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休闲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他是人类物质劳作的必然结果。自人类脱离了自然界成其为“人”以后,人类在劳作之余就自然地产生了休闲活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体闲活动往往是跟宗教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一些重要的休闲活动形式,其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活动。 在我国古代的儒、释、道叁家的文化发展中,都曾经发展出一个传统的休闲哲学。在我国古代的休闲思想里,存在着致用、比德、畅神叁种境界,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休闲追求之路和休闲审美历程。同时,在休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休闲在表象上表现为远离劳动,因此,休闲一度成为剥削阶级和新贵族的特权和社会象征。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这些国家人们的收入和闲暇时间都显着地增加了,对休闲的需求迅速扩张,休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休闲在社会生话中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西方休闲研究开始由对休闲现象的关注转向了注重揭示休闲的本质。休闲的基本内涵表现在休闲是一种现实存在,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意义世界。休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休闲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与社会进步关系密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休闲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一方面,科技进步解决了人们的体力的劳累,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空余时间,带来了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人类仍普遍感觉到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变快,生活状态不尽人意,精神负担更加加重,出现了休闲缺失的现象。 体验经济理论的出现,使得“体验”成为经济提供物。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
刘艳[4]2005年在《科技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阐释》文中指出首先,本文从科技和旅游的相关理论背景入手,详细分析科技和旅游的内在关联性,探讨科技和旅游的结合体——科技旅游产生的背景、国内外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为提出科技旅游概念做以理论和实践铺垫。 然后,以科技哲学、旅游管理学、休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对科技旅游的一般理论做详细阐述:探讨科技旅游的概念,及其与其他旅游形式的区别。对科技旅游的特性进行分析,如科学性和休闲性相结合、广博性和专门性相结合、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功利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等。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对科技旅游进行分类,如自然生态科技旅游、历史遗产科技旅游、高科技产业科技旅游和科技展馆、科普基地旅游等。研究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如满足旅游者需求、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旅游科技教育功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并且提出发展科技旅游的原则,如普及科学知识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广义伦理学原则、创新思维原则等。 最后,从沈阳市科技旅游实证研究入手,分析沈阳市科技旅游优势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就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探讨,如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缺乏系统调控和广泛宣传,忽视理论研究和专业培训等,提出沈阳市科技旅游应该以政府主导原则、科学发展观原则和市场开发原则为基础,并就强化政府主导功能、科学规划科技旅游产品、创新科技旅游管理和进行科技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提出构想,以期将科技旅游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 本文在科技旅游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之处是尝试重新界定科技旅游的概念,揭示科技与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以人为本和从广义伦理学出发发展科技旅游的原则。在实践上的突破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沈阳市的科技旅游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为中国科技旅游的创新提供依据。
宋珍梅[5]2007年在《论信息技术对人们休闲方式的促进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休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休闲演变进化的根本力量;不同的历史阶段休闲便以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得以体现。本文以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知识为背景,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们休闲方式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的到来不仅使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了全方位的解放,而且也把人的休闲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一新型的网络休闲以自身特有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休闲方式,呈现出休闲个性化增强、休闲体验成为网络休闲时代个体需求的特点。同时对现实的社会休闲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章最后展望信息技术发展必定使人类在不久的将来步入普遍有闲社会。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精炼地对时代背景和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论述,也就是提出问题,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也是为了更好地论述问题和借鉴之用,并突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休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不同境界,因为不同的学者对休闲有不同的理解,为了本文论述的方便,所以对休闲需作一个清晰的界定。第叁部论述了前信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休闲方式的影响。从人类的休闲与工作浑然一体到它们之间以异己的方式出现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第四部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休闲新形式。网络空间的出现给人类的休闲方式带来了变革性的新内容,创造出了很多具有深广意义的前所未有休闲娱乐方式。它的新特点和社会作用是传统的休闲方式所不具有的。文章最后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方平[6]2011年在《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渔业在产业结构单一且严重趋同,渔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十分突出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加速我国渔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对渔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和统一,促使我国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本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为:(1)实证研究与一般推理、归纳分析相结合。在研究渔业产业地位、科技创新对渔业结构变动影响时运用实证分析。在研究科技创新对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途径时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2)灰色关联度法和计量经济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研究我国渔业产业结构间的关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在我国渔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理论框架体系。(2)对我国渔业结构现状进行剖析,探明了渔业结构特点和叁次产业存在的问题。我国渔业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叁产业比重逐步提升,第一产业对渔业经济贡献水平逐步弱化,渔业经济总量增长逐渐依赖于二、叁产业的增长。叁次产业主要问题分别是:第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中加工业发展滞后、渔用饲料产业发展水平低、饲料系数高;渔业生产中滥用违禁药物现状较普遍,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下降。第叁产业的产业化水平低,休闲渔业的整体规划不够合理;渔业生产经营能力不强,渔民增收困难。(3)科技创新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渔业的投入产出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推动渔业结构变革。其作用途径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提高了渔业劳动者素质并改进了劳动工具;科技创新影响消费和生产需求结构的改变;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催生了渔业新产业并弱化了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改变着渔业国际贸易结构,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水产加工、流通产业的发展。(4)渔业科技人员数量与渔业科研经费投入对渔业结构调整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由于科技创新带来的养殖单产水平提高促进了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渔业在农业中经费投入与课题数的比例、渔业在农业中科技人员数与经费投入的比例两个变量能很好地反映渔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变化,渔业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变化对渔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由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单产提高明显地促进了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5)从科技政策、体制政策、产业政策和管理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渔业结构调整。
王颖[7]2010年在《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然而,与蓬勃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实际相比,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界定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并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加深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建设的意义。本选题通过对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全方位研究,在我国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开创先河,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深化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可以为当前实施的“海上山东”发展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制定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研究海洋文化产业首先要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给予明晰的界定,并对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叁对相互关联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海洋文化是一切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具有开放性、开拓性、重商性和海陆交织的特征。海洋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本身具有了潜在的市场价值,具备了产业开发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向。本文将海洋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涉海性、海陆经济的交织性、内联性以及高风险性的特征。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海洋文化产业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以及海洋文艺产业四个产业类别。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海洋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专门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类型,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海岸带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按照叁大产业的分类标准,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叁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属于第叁产业。因此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第叁产业是有交集的,尤其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既属于海洋产业的归类系统,也属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范畴。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人们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具有文化和产业双重属性、非消耗性、动态性、区域性、公共性和传承性的主要特征。按照资源禀赋的主题和功能,本文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提出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归纳为海洋自然风光资源、海洋历史人文资源、海洋文学艺术资源、海洋风俗资源、海洋饮食文化资源、海洋生物和生态资源、海洋文化节庆资源以及海洋科技资源和海洋产业资源8个类别,20个亚类以及52个基本类型。这一体系不仅包括有形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将历史的、现在的以及未来可供开发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都划归其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就是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评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要求。本文根据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特点,以产业化和文化内涵为核心原则,以挖掘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为目标,建立了包括资源文化品质、市场、开发条件、资源效用4个一级指标,文化特色、美学特性、市场区位、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产业基础状况、居民消费水平等50个叁级指标的较为全面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评估的方法和原则。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必须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物质形式,同时必须具有市场价值、明晰的产权、投资的增值性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够进入产业开发的环节。在充分认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充分发挥政府规制的作用,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加以保护。要使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效能,转化为现实的海洋文化产业,在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始终强化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证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品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应该按照市场化的配置方式,打破地区壁垒,做到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在保有自身海洋文化特色和民族性的基础上,还应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更具有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宏观战略意义。山东作为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绝大多数的海洋资源类型,且数量众多,分布广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竞争力。这构成了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对于山东省而言,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用产业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法对山东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在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产业环境、城市化率方面具有优势,而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海洋文化企业,人才缺乏的劣势也非常突出的判断,论证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应该利用当前优惠的政策扶持,消费市场的日趋旺盛,以及奥运会和全运会的举办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应对其他沿海省市的竞争,克服海洋文化产品可模仿性强以及业务周期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确定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以资源为依托,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产业带动模式。在具体的发展措施上。首先应当提高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不断强化海洋文化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建立创新体系,借助高新科技来实现海洋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第二,着力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以实现海洋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断进行品牌的延伸和扩张,实现对品牌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第叁,整合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加强区域海洋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以海洋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产业群,建立区域内部的互动合作发展机制,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第四,要突破制约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瓶颈,就需要积极地吸纳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有利于海洋文化产而言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还需要通过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实现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扶持。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宽松的融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与,鼓励海洋文化企业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对于海洋文化市场,政府要予以建设和监管,既要促进海洋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还要依法规范和管理市场的秩序。应当积极地顺应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趋势,出台一系列促进海洋文化产品出口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增强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除了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考量和把握之外,本文还结合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困扰和制约其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更清晰准确地把握产业格局,推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沈君彬[8]2003年在《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私人置业、投资买房、郊外居住、一户多房、借贷消费、各代分居、数年迁居、择邻而居等新的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越来越深入人心。本项研究运用消费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科技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我国的住宅制度改革入手,阐述了我国居民住宅消费的特点及居民住宅形态的历史变革。本文具体分析了郊外居住、择邻而居、各代分居等我国居民住宅消费新观念形成的原因。同时,对我国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做了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文章还对科学技术、休闲及(住宅)消费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吴爽[9]2015年在《休闲的生态本质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休闲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首先,休闲是生态的,这本身就说明了休闲具有生态本质。而且技术使休闲成为生态。二者是对立面,相互成就,休闲的生态本质也就成就于对立面中。不仅如此,休闲在维护人、自然、社会这些生态系统的平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的所有特征都在生态框架内,都是生态的。那么休闲的所有特征都是生态特征,所以休闲是生态的。技术成就了休闲在历史发展中的生态演变过程。古代社会的休闲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而近代休闲却偏离了生态性,呈现出物质化、阶级性的特征。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现代休闲走向人本性、产业化、多元化的生态发展方向。技术使休闲成为生态。从生态关系的维度,技术和休闲的一致性、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说明了二者是相互的辨证关系。从异化关系的维度,技术异化使时间成为稀缺资源,休闲便呈现“高效化”和“标准化”的特征。人从生态空间走向虚拟空间,从而减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态发展空间。技术异化让休闲功利化、工具化,人们被休闲束缚,变成休闲的奴隶。技术异化限制了人的休闲体验,使人们丧失批评力。由此休闲过度依赖技术走向单一。休闲的生态本质成就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之中。技术成就了休闲的生态本质、休闲成就了技术的进步发展。技术的“人性化”发展能促使休闲“回归”人性,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休闲的生态多样性。休闲的生态本质能促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休闲不仅关系到有机个体人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休闲有助于维护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满足人的精神系统的需要;有助于促进人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全面发展。休闲可以丰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平衡发展,最终促使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在休闲体验中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从而使人与自然共同走向生态文明。
王喆[10]2013年在《理性审视技术社会下的休闲》文中研究说明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技术成为了一种事实上的霸权,在这种霸权下的休闲已然变成了一种异化的休闲,反而束缚了人的发展。面对休闲异化问题,应该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回归人文的休闲,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论科技进步与休闲[D]. 李益. 广西大学. 2003
[2]. 论科技进步条件下的休闲缺失及其克服路径的选择[J]. 施坚, 胡金波.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论科技进步条件下的休闲缺失及其克服路径的选择[D]. 施坚.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4]. 科技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阐释[D]. 刘艳. 东北大学. 2005
[5]. 论信息技术对人们休闲方式的促进作用[D]. 宋珍梅. 南昌大学. 2007
[6]. 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 方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7].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 王颖. 山东大学. 2010
[8]. 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研究[D]. 沈君彬. 福州大学. 2003
[9]. 休闲的生态本质及其意义[D]. 吴爽. 沈阳工业大学. 2015
[10]. 理性审视技术社会下的休闲[J]. 王喆. 法制与社会.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