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现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是什么?美国学者拉尔夫·林顿指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社会学中的一种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此,所谓青少年文化就是社会中青少年这个年龄群体所普遍拥有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也可以说是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所谓异化,是指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对立、颠倒,是与本质相背离的现象或状态。青少年文化的异化即指现实青少年追逐的文化与其健康成长、发展的本质需要相背离,阻碍其成功社会化的现象。
一、青少年文化异化的表现
青少年文化的异化体现在语言、符号、规范、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一)文化符号的异化。文化符号是指文化中有意义的姿势和象征物,表达时候的语气、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服饰穿着、挂饰、偶像等都属于文化符号的范畴。青少年文化应该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化符号也应该表达这样的意义与讯息。但现在的青少年远离了模范、榜样,流行崇拜“偶像”。衣服的前胸后背、房间的墙上爬满了偶像的脸,那些影视歌明星露出神秘的笑容,摆着诱惑的姿态:女的所谓“天使的脸孔,魔鬼的身材”;男的“酷毙了”、“帅呆了”,“XX杀手”。他们书包上吊着怪模样的卡通玩艺,颈间挂着骷髅头、纳粹标志、狰狞的怪兽,这些曾代表丑恶、阴暗、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成了美、性格与时髦。他们喜欢穿沉重的黑色,追求神秘与酷的效果;黑衣黑裤上缀满闪着冷光的金属扣,将裤子戳洞,撕成条条缕缕,追求流行与狂放不羁。
(二)语言文化的异化。语言是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青少年常常突发奇想的创造表达法,形成属于那个年龄群体的“独特”语言。“恐龙”、“青蛙”、“暴丑”、“秀逗”、“脑子进水”、“脑膜炎没断根”……带有人身攻击性的、充满不尊重意味的新词、新句被他们信手拈来,随意散播——在青少年中“新”玩艺散播最快,至于它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建设性并不重要,有时甚至是完全不重要。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无所谓和冷漠,以搞笑、噱头为目的,带着哗众取宠的味道;错把肉麻当有趣,把恐吓当玩笑,语言中充斥着暴力:“砍死”、“你死定了”、“一分钟内消失”,每个人都张口闭口“决定”别人生死,“去死吧”成了口头禅。即使是“喜欢”这类充满感情的字眼,说起来也全变了味,“有性格,我喜欢”,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施恩。创新语言或许是青少年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表现,但这决不应该成为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其语言环境的理由,长期受到这些语言文化的“熏陶”,当他们冲动时,某些危险就以直接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后现代社会影像与真实混淆不清的问题。
(三)价值观的异化。价值观是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化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等。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培养尊重人、体谅人、与人合作精神的环境,反之是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社会强调自我实现、张扬个性,这都可能使他们在成长中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体系,好不好、合不合适、有无益等判断往往建立在或明或暗的“我”基础上。集体、他人的概念退去,自我变得更清晰,甚至成为唯一可以“真实”把握的东西。“我”的需要至上,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至少并“没什么大不了”;需要的满足有及时性的特点,想得到什么就要得到什么,而且要尽快,否则这就可能意味着挫折。
社会万象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钝化了他们对善恶、美丑的敏锐性,他们认同了“存在即合理”,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都“见怪不怪”,最后就只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趋利避害”的人生哲学:“利益”要“均沾”,麻烦事要绕道走。是与非的判断辛苦又困难,而且他们大部分从小就受到“凡事不用较真”的教育,渐渐养成“不较真”的习惯,是与非的坚持就并非重要了。
全球化的后面就是青少年在文化上理想主义倾向。所谓文化的理想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文化评价态度,把其它文化理想化,用其它文化准则来评判自己所处的文化,凡是自己文化中与其它文化相一致的就认为可以接受,而不一致的就应该批判。“崇洋媚外”实质上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青少年也有批判精神,但问题是,他们不是立足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实际上他们知之甚少)批判地接受外来的东西,而是立足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引进的一些“现代化”表象的东西来“批判”地接受自己的文化,与此不符的斥之为“迂腐”、“老套”。他们称自己为“新人类”、“新新人类”,把与父母的不同简单的归于“代沟”。当然,评价文化的标准与视野不同确是代沟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代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规范文化的异化。规范在青少年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青少年心智上尚不成熟,需要规范来帮助其判断是非,保护自身不受伤害。但是,青少年阶段却又是人一生中最要追求自由的时候,他们“受够了这不许、那不许”,几乎是天然的厌恶规范与束缚。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规范至今仍然是一副训诫与权威的面孔;处在叛逆的心理年龄,青少年最常做的就是反抗权威“压迫”——他们倔强地昂着头,双眼喷火地望着你!一方面,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规范本身有需要反省的地方,如具体针对性不强,教育方式单一等。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叛逆性强,规范的权威在他们心中就和老师的权威一样会被无情的瓦解;自我意识空前成长,渴望被当成个“人物”,有的甚至不惜通过违反规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树立自我。
(五)行为模式的异化。青少年价值观、语言、规范文化的异化直接导致其行为模式的异化。异化的行为模式主要有三种:进攻型行为模式、退缩型行为模式和隐蔽问题型模式。(1)进攻型行为模式是指有的青少年行为倾向于进攻,带有一定攻击性。这种进攻性不仅体现在他们为攫取自己所需而无视他人利益上,而且也体现在有的青少年过分张扬自我,玩“酷”,霸道,试图获得同辈群体的畏惧的心理与行为中。这些青少年往往自负,在挫折归因上常常是外指向的心理类型,当遭受挫折时,他们大多会怪罪别人,通过攻击他人(包括相关与不相关的人)来发泄情绪。(2)退缩型行为模式是指有的青少年行为倾向退避、不作为。他们大多缺乏自信,觉得生活难以把握,遇事常常躲避、退缩。他们小心翼翼,不引人注意,不喜欢与人交往,躲避目光的交流;喜欢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愿意长大,不喜欢工作;总把事情想得复杂而困难异常。现在有些青年回避就业就是一种退缩行为。(3)隐蔽问题型模式指有的青少年用表面上的正常与健康来掩饰内心的困扰与问题。他们表面服从规则,听话,学习好,心理却纠缠着极大的困惑与矛盾,甚至翻腾着另外一套。也就是说他们在“伪装”着生活。有的能够最终自己找到答案,结束这种“伪装”的折磨,重新见到“明朗的天”,但有的却陷入了心灵的泥沼,苦苦挣扎出不来,致使神经紧张,精神健康受到威胁。当这种心灵的异化最后外化为行为时,人们的反应往往是“这简直不可能”。其实这并非无因的果,只是他们将那个渐变的过程隐藏了起来。
二、原因及措施
青少年文化异化的原因有社会和家庭客观方面的,也有个人主观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混乱与多元化特征。青少年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受到整个文化环境的影响,然而转型期的文化重建必然经历断裂、混乱。青少年在这种状况下跟着“感觉”走了——商业快餐文化、垃圾文化一直不遗余力吸引他们,掀起潮流,而潮流的力量对于他们简直太大了;与此同时我们健康、“精彩”而适宜的文化产品却少得可怜——结果,他们很容易就被商业文化“异化”;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主流文化中缺乏对青少年富于吸引力的东西,青少年文化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与更新。
文化转型期的另一个特征是社会文化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本来可以为人们增加选择机会,增添生活的色彩,但缺乏主导与主流的、文化的“多元”泛滥却是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与文化受害的机会;而不经过历史选择,纯粹从数量上取胜的“主流”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明显的。浅薄的商业文化全方位占据无孔不入的媒体,在数量上称为“主流”,其破坏性简直无法想象。影视歌剧塑造了好斗、张狂、肆无忌惮的古惑仔形象,血腥、冷酷、杀戮的西部牛仔掠夺者(似乎也是强者)形象,还有种族主义、战胜“老家伙”、桀骜不驯、快餐爱情、享乐主义等等,这种“主流”直接构成了异化的青少年文化的基础。
(二)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特征被商业文化利用。在生理上,青少年体力充沛、精神健旺,反应敏捷,欲望强烈;在心理上,其成就动机空前高涨时期,强烈渴望出人头地,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具有侵略性,善于模仿,易受外界影响,喜欢幻想,敢于尝试新东西。这一切都被现代商业文化利用,他们以刺激青少年消费为目的,投其所“好”,不负责任地创造出各种危险的形象,虚构另类新潮的生活方式。影视剧中,不论古惑仔还是西部牛仔,往往都是年轻、好勇、精力充沛、攻城略地的角色,极富诱惑力的另类爱情穿插其中。成天面对“同辈人”如此潇洒的活法,青少年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去追求;那些虚假的“英雄”形象就这么看着他们的崇拜者趋从于虚幻的影像。
(三)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职能缺位。众所周知,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社会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社会的变迁使大多数的家庭也变了模样,对孩子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一个问题是社会离婚率上升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另一个问题是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不得不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父母无暇关心孩子,只将关心局限于物质满足。没有牵引与指导,没有沟通与理解,也不可避免身处同辈群体的竞争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其实很孤独。所以,他们会沉迷于商业化的感官刺激中,暂时沉醉与麻痹,或者释放内心郁闷与渴望,渐渐地就认同了那些影像及附着于影像的意义。家庭没能帮助青少年正确认知生活,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异化的重要原因。
(四)现代教育的失职。学校是社会专门建立的负责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如果说家庭是支撑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腿,那么学校就是另外一条腿。然而学校教育多年来对升学与“文化”成绩孜孜以求,忽略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发展的引导,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异化。学校给了青少年苦涩的压力与束缚,激起了他们最直接的“反抗”与叛逆心理,精神的重荷通过异化的形象来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压制与放纵都是不可取的,但更不可取的是学校不能从他们的教育对象的异化行为中得到任何启示,他们采取“不作为”,既符合“自由”的时代潮流,也回避了“管束”的风险。除了学校,教育还包括来自家庭的和社区的。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活动教育和仪式教育,走“环境育人”的路。目前中国的社区建设起步不久,其教育功能普遍没有发挥出来。
如何着手解决青少年文化的异化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社会变化了,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顺潮流而进。教育应该以“树人”为本,以促进青少年成功社会化为目的,是全面的教育,是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全面的关怀与指导。在教育的方法与方式上要改变生硬的训斥、命令式的老做法,父母与学校都要放弃“权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青少年,努力去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与他们耐心交流,关注、鼓励、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引导。同时社区教育应该重视起来,社区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多组织青少年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培养友谊与合作精神,并逐渐在这个群体中培养起健康、积极向上的追求。
2.重视影视、网络媒体对青少年文化形成的影响,做好青少年思想预防工作。对于鱼龙混杂的媒体市场,“疏”与“导”的方法胜过“禁”,不可能将世界的“病毒”都杀光,我们应该做的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不妨大胆地对青少年讨论他们的偶像,戳穿偶像的神话,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活的真实。反之,你越是打击、越是阻止,它们的影响越是蔓延、越是深入。整个社会应创设一种清醒的氛围,让青少年从幻想与生活的混沌中走出来,影视、网络媒体构建的“世界”就会渐渐消逝,剩下的只是一种信息获得的途径,一种消遣放松的方式而已。
3.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研究、关注青少年成长的课题。这个群体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研究他们的语言、行为、文化,研究他们成长的环境,群体发展的趋势、方向、问题,变迁的规律等等,并致力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工作。对于青少年文化的异化现象,只有重视才有纠正的可能,只有多角度的专业的介入,才有正确解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