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五国教育实践的基本经验与亚太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亚太论文,五国论文,主要特征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盟五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发展特点同我国有许多相近之处,本文主要从研究东盟五国战后教育发展经验为重点,对亚太地区教育现代化作一探讨。
一、研究东盟五国教育的主要意义
首先,研究东盟五国教育有助于探讨亚太教育发展。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现有七个成员国。本文以研究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教育为主的原因,一是这五国为最早缔结国,在战后发展层次和特点上有相当的类似性;二是都在八十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除新加坡为第一批亚洲四小龙外,其他四国都被称为新的亚洲“四小龙”,都是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三是都属东方文化传统国家,战后都注重办教兴邦,在亚太国家中很有代表性。所以,通过研究东盟的教育实践,将会较好地了解亚太教育发展。
其次,研究东盟五国教育将有助于探讨亚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战后,东盟五国为了振兴国家,都积极办教兴邦,推动教育现代化运动,经历了从沿袭旧制到学习西方,从套用先进国家教育模式到创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体系,走过了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演变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新加坡发展快些外,五国的发展几乎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相同的历史阶段都采取了类似的教育策略。这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由于共同的发展动因和深刻的国际发展背景所决定的。因此,探讨东盟五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经验教训,能较深刻地反映战后亚太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进程和实践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再次,研究战后东盟五国教育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一是东盟五国与我国是近邻,在教育上有广泛的交流接触;二是都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原先有类似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起点;三是都受过外国侵略,也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四是都积极推行现代化,在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教育体系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通过研究东盟五国教育实践,探讨亚太新独立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东盟五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东盟五国战后经济和教育都很落后,直到1960年时人均国民产值仅在100美元左右。菲律宾和泰国都在本世纪初开始实行小学免费或义务教育,但二战结束时文盲率仍在80%以上。战后,东盟五国经五十年代徘徊后,六十年代开始推行现代化,经济逐步发展,被称为八十年代的“时代奇迹”,1990年人均国民产值达到800美元—1600美元。如泰国,1960年人均国民产值为100美元,1975年达237美元,1985年达800美元,1990年达1620美元,1995年预计达3000美元以上。同经济发展一样,东盟五国教育发展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五十年代的徘徊阶段,各国主要以稳定政权和恢复经济为主,教育数量上有所发展,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尤其是受到政治专制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政策干扰,发展严重受阻。六十年代后,东盟五国开始推进教育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压力下,教育开始转型,从传统读书做官的办学模式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七十年代后半叶,东盟五国政治氛围逐步宽松,形成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国策,教育发展迅速。八十年代后,东盟五国全部实现普及小学免费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50%以上,大学在校生占适龄青年10%以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7—10%。如泰国,战后仅有5所大学,但到1989年,高等院校达360多所,在校生近百万人。这一时期,东盟五国都建立起了多层级多类型的教育体系,发展科技教育和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并实施普及初中和大众型高教发展战略,努力促进工业化,力争在本世纪末使本国成为新的亚洲龙。东盟五国战后在推行教育现代化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以下仅归纳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注重政府作用,强力推进现代教育改革。东盟五国战后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是依靠政府行为强力推行的。例如,泰国六十年代制定的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总方针,开设各种职业院校,创办地方大学,推行地区教育发展规划。1960年以前泰国曼谷以外没有一所高校,到1982年全国356所高校中,有275所是在曼谷以外的;23所大学中,也有12所设在曼谷以外,到1985年泰国有各类技术院校近300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政府强力推行的结果。新加坡自立国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也全都是依靠政府行为的强力作用,新加坡目前形成的四级分流的最严密复杂的教育制度(含考试制度),全都是政府全力策划和推行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甚有特色,也都是政府特意营造的,闻名中外的儒家伦理课程便是一个典型的特例。正是政府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和倡导,东盟五国才能在现代化启动时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能集中使用仅有的有限资源,有效地发展教育,支持了现代化建设,也使教育现代化获得宝贵的时间。
2.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教育模式的转型。这是东盟各国推行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一步。战后,东盟各国都急于发展国家,对教育进行了许多尝试,但由于坚持传统办学模式,发展效果都不佳。六十年代后,由于工业化发展需要,东盟各国先后对教育问题进行反省,推行教育改革,提出教育作为经济基础的思想,坚定地把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新教育的根本方针,根据国家的发展要求办教育,培养急需的各种人才。新加坡开始创办工艺学院,各国开始大办职业技术教育,马来西亚提出要改变文史社会学科就学学生人数偏大的倾向,使理工科学生从20%左右增加到60%,尤其要改革理工科中偏重于理论的问题。当然这种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读书做官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促使这一转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发展的压力。东盟国家正是在发展的压力下,不断推动并深化这一转型,坚持按社会发展的需求办学,使东盟各国度过了发展初期的人才荒,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建立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3.制定规划,强化教育与经济的同步发展。东盟五国的另一重要经验就是非常重视教育规划,把制定教育规划,看成是保证教育稳定发展,有效地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定在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1961年后,泰国连续推出七个五年发展规划,每个计划都把教育作为重要性内容,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教育发展的具体指标,具有很高的操作性,促使泰国每次经济发展规划都圆满完成。印尼自1969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起,每个五年计划中都提出相应的教育发展重点,如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重点,以配合新的经济政策。东盟五国能在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获得较大成效,其中制定教育规划,政府对教育进行积极干预是一条重要经验。东盟五国注重通过规划贯彻政府的积极干预,在缺乏现代性的国体中推行先进的教育模式,是符合后发外生型国家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与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自发的演化方式有重大区别。
4.注重教育模式的示范作用。战后东盟五国教育发展水平很低,因此各国都很注重学习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泰国兴办地方大学就是模仿美国创办州立大学的样板实施的;菲律宾创办了上千所高校,正是沿袭美国教育自由发展、竞争求存的发展模式的结果;新加坡的工艺学院吸收了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马来西亚大学基本是英国高校的翻版。但是在实践中,东盟各国普遍认识到,国情不同,不能单纯照搬。新加坡从工艺学院开家政专业而置新加坡急需的人才不顾的教训得到启示,泰国也从办地方大学照搬美国工业化社会开设的课程导致培养的人才用不上中得到很沉痛的教训,因而非常注重对所引进的教育模式进行本国实际化,认为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吸收改造。新加坡认为办工艺学院方向正确,还应大力发展,但专业必须改革;泰国认为办地方大学对开发地方经济有重大意义,肯定美国州立大学的意义,但必须根据泰国以农业为主、工业水平较低的特点重新设计专业并使办学形式本国化,他们自七十年代中后期起对地方大学进行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示范作用为东盟各国教育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样板和激励作用,使东盟五国在现代性较低的状况下,通过较短的时间利用较便捷的途径和较经济科学的方式,较好较快地推行教育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这种发展往往会因为超越了某些发展阶段,使人的教育观念不能获得同步的更新,或因为受先进样板的诱使,不顾本国实际盲目追攀,在这些方面东盟各国都有深刻教训。
5.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大批应用性人才。东盟五国很重视科技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社会体制中的带头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把其作为转变办学模式,推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要求中小学课程增设科技科目,从小学开始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二是建立系统的科技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小学的科学启蒙,中学的科技课程,到创办中、高等科技院校和专业。马来西亚六十年代明确提出要把仅占大学毕业生20%的理工类学生提高到60%的目标,进行了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泰国为了改变文史哲与理工科的不合理结构,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努力提高科技类学生比例。新加坡正是通过大力开办科技院校和课程得到发展的。三是大力开办职业技术教育,目前东盟各国普遍建立了职业技术高中、专科院校,并设置有关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养不同层次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从而造就了七十年代后期东盟各国的经济迅速起飞的奇迹。四是大力普及科技和职业技术知识,鼓励私人机构兴办科技企业,创办技术院校,菲律宾的私人高校在普及科技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有重大建树。可以说,这点是东盟五国从发达国家中学到的最成功的经验之一。
6.坚持以法治教的方针。东盟五国政坛变幻莫测,时有刀光剑影,又历经政变,新加坡、马来西亚虽不曾发生政变,但高压政策也令人不寒而栗。在这种环境下,东盟各国的教育还能继续发展,同他们的注重以法治教有重大关系。东盟注意吸收发达国家教育立法的经验,重视教育立法。泰国战后多次立法,推行新教育主张,制定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及私立学校的各种法规,有“先有私立学院法,后有私立学院”之称,泰国每一个五年教育发展规划都是以法规的名义颁布的。马来西亚每次教育改革都有各种法案出台,光是为教育语言就颁布过多个法规。菲律宾军管后,以总统令推行教育改革,战后就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规或总统令不下数十项次,如1953年颁布的《共和国法第896号》、1957年颁布的《菲律宾教育修订方案》、《1972年教育发展令》、《1973年总统令146号》、1988年《共和国第6655号》等,都是菲律宾教育的重要法规,对菲律宾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正是凭借法规的作用,使东盟教育在多变的政治背景下得以发展,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此外,在改革普通教育体系,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建立起多样化的合理的教育分流体系,在推动学校德育现代化方面以及推行多元制教育体系方面都积累了重要的经验,都是东盟在不断引进新教育经验的同时努力创建有本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成果。
战后半个世纪东盟五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办教兴邦,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验,有经验、有失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正是通过这些经验和问题,使我们能够看到新兴发展中国家实践教育现代化的最生动真实且全面具体的发展轨迹,看到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经验在后进国家教育发展中的实践变体。这种研究对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尤其是以往曾经属于同一发展阶段的许多亚太国家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三、亚太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东盟五国教育现代化走过了一个从依靠政治专政,到被迫改革,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进程;从五十年代的保守徘徊,到六十年代的盲目模仿引进,到七十年代的有选择借鉴,再到七十年代后八十年代初走向结合本国实际改革创新的基本历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新与旧、封建与民主、传统与现代化的激烈抗争,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改革、观念革新以及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激烈冲突中不断磨合和适应,其间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东盟各国实践表明,作为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的亚太国家,不可能遵循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道路,简单地借用其发展策略,这也是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亚太和东盟五国而却在七十年代严重受挫的重要原因。从近半个世纪来东盟教育实践看,亚太新兴国家的教育现代化突出表现为下列重要特征:
1.在巨大压力下强行启动。东盟五国及亚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每一个重大行动,都是受到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强行启动的结果。一是后发型国家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之下,经济严重落后和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同发达国家较高的发展水平形成巨大的差异,教育水平很低,迫切需要推行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的强大作用,不可能等待全体民众的觉悟,走早发内生型通过自发性的、渐进性的和由下而上的自然而漫长的演变的道路,而只能依靠开明的政府,在借鉴先进国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用革命性的强行起动方式,来推行有目的、有计划、由上及下的改革运动;二是在巨大发展压力下引发的,因此这种教育现代化必然以先进国家现有的高发展为目标,从而就使他们在现代化开始时就面临着发达国家在三大历史发展阶段提出来的三大问题一起解决的严峻态势,也就是说,要同时超越三大发展阶段,受到三大历史阶段发展任务的重压的巨大危险,这就决定了后发外生型国家教育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在起点、运作方式以及目标体系上有重大差异,但实践证明,这种差异在早期并不被人认识;三是以革命的方式强行起动的,是以斩断传统教育那条相因相传的发展脐带为代价的,可想而知,它必然带来传统的激烈反抗和传统惯力的抵消及误导作用,使改革遇到种种阻力。
2.受到强烈的示范作用。东盟教育现代化的另一个启示是,亚太国家的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必然受到先进国家教育模式的强烈示范作用。只有在巨大的示范作用下,后进国家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启动。强大的示范作用诱使从众趋同和模仿套搬,按照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加速发展,而且示范作用越强大,后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步子就能迈得越大,跳跃性发展也就越显著。东盟、四小龙都是通过大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来推动启动和促进发展的。实践证明,示范作用有很大的激励性,在强有力的榜样指导下,能有效地促进政府和社会大量对教育的投资;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教育改革开放,促使教育观念的更新;示范作用也提供现代化标准,有利于比较、竞争;等等。但是示范作用以引进介绍外国教育模式为主,也极易引发一些问题:一是中断本国教育与其它作用因素的发展逻辑,使改革出现无序和混乱;二是使人们盲目满足于对先进教育技术的模仿而忽视了象早发内生型国家那样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和整合,以便获得对现代教育本质的把握,从而建造起与高教育水平相应的运作功能,这种短视极易导致用新设备办旧教育的问题;三是极易造成追攀一流教育目标的现象,要求在本国教育现代化一开始时就要达到发达国家在不同现代化阶段上分别提出来的任务;四是也易受国际因素干扰,导致现代化进程的错位,诸如用发达国家的社会学历化等同于封建制的追求文凭所造成的错位,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死读书等有害倾向,盖源于此。
3.强化政府行为,走由上及下的发展道路。东盟五国很重视政府对国家现代化的作用,这是亚太国家教育现代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因为后发型教育现代化面对巨大发展压力,不可能长久地等待全体成员的现代化觉悟和缓慢的资金积累,而最主要是由开明的政治领导人来推动,走由上及下的发展道路。一是只有通过政府的统一意识才能使教育现代化具有明确的发展指向目标,吸收有关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形成统一的决策;二是只有通过政府的行为才能调动有限的资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中国广东南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于1992年通过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的决议并决定征收学生建校费;广东佛山市人大1987年决定征收高达6%的教育附加税,以加速普及义务教育;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颇有影响的教育基金筹措活动,都是由党政五套班子出动,举办“万人行”,以此来强化政府行为,成效很大,1994年广州一次便筹款逾亿元;三是只有政府行为才能强力推行重大教改方案,如泰国六十年代的教育结构改革,普及义务教育,创办地方大学等,政府的行为,对有效而迅速地协调现代化初始出现的教育体制改革所造成的混乱,有重要作用;四是只有政府本身对教育现代化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缩短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使之与体制改革同步协调。
东盟及四小龙实践证明,政府行为对推行教育现代化很重要,但这种行为一不能代替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二不是简单的行政指挥,而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调控手段。这种调控手段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日益科学化和宏观化,如,直接的具体介入将更多地转由市场调节来进行;政府的行政指令交由民间现代化力量来承担;政府的计划管理转由科学预测来调控;由行政强力推行转由科学规划实施,等等。
4.坚持全面启动与分阶段推进的办教方针。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是按部就班式的,以英国为例,先有工厂中的学徒制,到工人学校、技术学院;再有普及小学。不同任务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必为“赶超”而匆匆进行,何时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需要和这方面的创新是否达到足够的水平。但东盟和四小龙则不同,一开始就有强烈的赶超迫切感,在示范作用下,都采取了全面启动、一步到位的方法,急于一揽子解决,但实践证明问题很多。
从东盟实践看,亚太国家教育现代化应当采取全面启动和分阶段推进相结合的办教策略,能避弊扬优。全面启动,一是指教育与经济的全面共进,落后往往是全面的,压力大,要求教育要配合经济改革,形成推动力量;二是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因为教育的落后也是全面的,但不应一哄而上,而应根据需要和重点,分阶段实现,这样可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珠江三角洲教育正是这样做,所以,教育与经济配合较好,成效很显著,使教育现代化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
5.突出转变教育发展模式。重点转变教育模式,坚持以获取经济最大发展为办教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这是东盟、四小龙、我国珠江三角洲既能防止单纯模仿他国教育模式,又能摆脱旧的办教传统的关键性武器。同样,也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转型,从本地实际需要出发,避免亚太一些国家教育现代化中所出现的错误。实践证明,这一原则是教育现代化的精髓所在,是走出五大发展误区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说,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但毫无疑问,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的改变和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素称“现代经济增长”。教育只有推动这个增长,才具有现代化意义。所以说,亚太教育现代化能否推动这个增长,就成了教育现代化真正启动并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标志。为此,应作到,一是把教育当做影响全局的先导性产业,坚持优先投入和高效益产出相一致;二是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工艺性院校都应当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教育发展必须与本国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是注重科技教育,大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6.超越阶段的跃进式发展特征。示范作用给东盟五国提供了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条件,但是,这种速成型的现代化取消了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那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结构与社会价值观进行无数冲撞磨合的历史进程,直接模仿或引进先进模式,从而使其对后进国家来说成了外铄的、突发性的东西。一种异质教育文化的强力引入,极易引发强烈的冲撞和历史传承性的断裂。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东盟五国,在教育和社会政治体制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断裂引发的冲突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而且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越代发展也会由于现代性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对立,庞大的现代化任务与落后的教育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高速度与低现代性之间的巨大落差,甚至过大跳跃产生的错位使许多封建性的东西也被列入现代化过程中来,而使整个进程充满危机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