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飞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为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建筑与技术深度融合,出现很多崭新的技术。BIM技术作为其中之一,能够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生命全过程,且能够为项目全过程提供方案优化、科学决策,对于施工单位来说,BIM是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和安全、信息、合同管理的实现方法,将其引入到建筑施工管理中是建筑工程发展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助于项目粗放管理推向精细化管理。推行BIM技术应用,发挥其可视化、虚拟化、协同管理、成本和进度控制等优势,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的管理水平,减少返工浪费,有效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文章介绍了BIM技术,并结合某建筑外墙工程,探讨该项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建筑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管理;BIM技术;应用
前言:
建筑工程投资大、周期长。在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会受到水文、地质及气象等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进度、以及成本控制),做好安全、合同、信息管理,必须要加大对上述因素的高效控制。时至今日,我国建筑行业水平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在工程施工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设计施工衔接不畅,工序安排不合理,针对人工、材料等要素的把握不到位,主要由于近年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管理粗放。而BIM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能够立足于施工目标协调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将工程管理推向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筑行业生产方式变革,从而促进建筑施工活动持续发展。
1、BIM技术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和使用,实现建筑信息有效传递和共享的技术,它同时也是建筑开发、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及建筑运维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过程和方法,并且贯穿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出现,对于建筑业发展而言是第二次革命。它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输入工程相关数据构建三维信息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应用中BIM技术能够从根本上避免错、漏及碰等现象,同时能够改变参与各方工作协同性,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从而为施工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1]。从本质上来看,数据管理是BIM技术的核心,数据能够连接整个建筑周期全部活动。创建3D模型后,将几何/非几何数据输入其中,实现对整个工程管控,既能够保持数据信息完整性,且能够有效解决工程中具体问题。
2、建筑施工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本文研究实用性、针对性,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选取某建筑外墙装饰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该工程位于昆明市,施工所用的材料、构件等均能够直接进入工地。工程位于市中心,工程施工主要涉及明框玻璃幕墙、自动感应门等内容,为了避免对人们工作、生活等产生不良影响,在施工管理环节,我们将引入BIM技术,以此来提高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在工程施工中,建筑外轮廓由弧线构成,每层平面直径均相等,使得不同单元板块都具有独立性,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涉及信息量较大,极易在吊挂环节出现失误。不锈钢装饰线单元持续逐渐缩小,现场放样难度偏大,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
2.1在幕墙设计中的应用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模拟性及协调性优势,能够帮助我们对现有方案进行比对、调整,实现可视化表达效果。幕墙是建筑外围护结构,除了要满足安全性要求,还需要保证防水等性能得到有效发挥[2]。对于该项目来说,其外形与“春笋”相似,就垂直方向来看,每款单元板块与水平夹角都处于变化当中,水平方向为弧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板块交接出防水处理难度,特别是在传统设计中极易忽视该问题。对此,在设计中我们引入BIM技术建模,发现玻璃板块与装饰线之间交接位置存在防水缺陷问题,故要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进行针对性处理。BIM模型在设计阶段有一个比较好的功能是:碰撞检测功能。通过碰撞检查,模型自动会警告用户,并显示存在问题的部位,避免了设计文件存在的问题遗留到施工阶段。
2.2在幕墙施工中的应用
该工程幕墙形式单一,但外形逐层变化较为明显,加上涉及到的板块数量庞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施工质量[3]。目前,玻璃板块以梯形板块为主,工艺较为复杂,施工企业如果采用传统方式,会出现如下问题,如精度难以保证,出图量较大;生产易出现纰漏;且单元板块数量多,吊挂难度大。故我们在具体管理中,引入BIM技术,通过1:1实体建模,确保板块四周能够良好配合和连接,确保截面不锈钢装饰线光滑平整,为后续施工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依据。此外,通过模型,能够将复杂的曲面板块更好地衔接到一起,以此来避免传统下料方式出现的不良现象。
BIM建模以参数作为基础,模型中能够直观地看到板块元件加工工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此,工厂能够通过模型指导生产,能够有效避免工艺图混淆,且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有效性。同时,施工人员可以参考模型中板块编号,采用恰当的方式安装板块,以此来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BIM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发挥出如下的优势:
1、前期(去掉)施工图中规避了设计表达模糊,设计失误或矛盾冲突的现象,为施工的准确性和详细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施工现场的管理。
2、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信息模型准确详细的材料统计功能为施工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尤其是外立面幕墙装饰常用的玻璃面板、铝单板、石材板等主要材料,在以往的施工中,由于材料数量、规格等的不确定性,存在多批次采购,容易出现材料材质和色泽的偏差,不得不返工而造成重大损失。
3、模型可以清晰的反映建筑各部位的具体交接情况和收口做法,使得细部做法和构造收口更为合理,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4、施工中如出现工程变更和索赔,对模型即时变更修改,可以准确而高效统计出变更材料和造价以及进度影响等信息,业主可以很便捷的收集到相关数据,更好的作出变更管理和造价控制,为工程竣工结算也提供了清晰的依据,有利于项目成本控制。
5、由于施工中出现的变更和修改,模型信息与变更审批手续同步实施,工程竣工以后的模型和完工建筑是一致的,为施工单位的成本核算提供了完整和清晰的依据,同时为项目的结算和业主后期维护运营提供了完整而准确的信息数据。
BIM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对安全、合同、信息等管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3在幕墙维护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幕墙使用时间较长,在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幕墙板块存在出现破碎的几率,故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非常必要。在实践中,针对本工程可以采用BIM建模手段,将幕墙信息输入到模型当中,指导人员开展工作,以此来降低幕墙维修难度[4]。如针对某层某块板块的更换,可以借助模型快速锁定位置,获取到板块的规格、尺寸等,与工厂联系订购进行更换,使得幕墙能够充分发挥良好的应用性能,且能够延长幕墙使用年限。最重要的是在信息模型中很便捷的锁定出现问题的部位,分析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准确得到相关数据,使维护工作有针对性、准确性。
2.4在施工进度中的应用
传统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主要是根据进度图实现对进度的管理。虽然在应用中能够表现出较好的具体性、直观性,但是难以高效发现施工进度中的问题,使得该项管理工作效果不尽人意。故我们在施工中,采用BIM5D软件,将工程流水段划分为多个模块,编制合理的施工计划,并与对应的构件模型相匹配。详细来说,人员将有关参数输入到模型当中,开展虚拟施工活动,对模拟与实际进度进行展示,实现可视化效果[5]。另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掌握建筑项目资金、工程量发展曲线等实际情况,及时沟通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保障施工进度能够按照预期开展,为施工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除了上述管理,BIM技术还能够实现对项目数据的管理,整合各主体信息,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对施工全过程模块化管理,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全面保障。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BIM技术出现及应用,对于未来建筑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且能够实现三维、信息及协同化管理目标。BIM是传统的二维设计建造方式向三维数字化设计建造方式转变的革命性技术,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技术。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要积极引入该项技术,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将其渗透至施工管理过程当中。同时,还要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围绕着施工进度、成本等进行沟通和交流,确保施工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随着建筑工程不断发展,还要加大对BIM技术在其中应用的研究,拓展应用深度,进而促进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现代化、精细化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占省,赵明,徐瑞龙.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项目施工及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3,(03):65-71.
[2]常春光,吴飞飞.基于BIM和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N].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4.
[3]孟红.探讨BIM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01):276.
[4]魏小朝,洪文霞,姜振尧.BIM技术在“Part Green”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212.
[5]浮鹏.浅谈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和项目施工及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3):180-181.
论文作者:赵永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模型论文; 板块论文; 幕墙论文; 施工管理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