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_政治论文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_政治论文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最佳时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85-03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筹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正确灵活地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因人而异地进行有效激励,而且要善于及时地抓住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对被教育者进行有效激励。

一、“挑战”、“应战”与最佳激励时机

在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某种时机,敏锐的察觉、巧妙的运用时机,果断从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反应迟缓,优柔寡断将会错过时机,贻误大事,甚至于酿成大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时机,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最佳时机”是指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时刻,存在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可能性和最有利的条件。激励人的“最佳时机”是由社会环境系统与人的心理运动相互作用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人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般经过的过程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刺激作用于个体(主体)——形成“挑战”——个体意识并感受到“挑战”——个体做出“应战”心理准备——积极“应战”——应战成功——再形成新的“挑战”。这里提出的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主要在“个体意识并感受到‘挑战’”、“个体做出‘应战’心理准备”和“积极‘应战’”这三个最主要的环节上反映出来,通过促进主体形成主动“应战”的心理,把握积极“应战”的最有利的机会,此时是激励人的“最佳时机”。这三个不同环节的激励有着不同的要求:一是在“个体意识并感受到挑战”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个体真实地发现、认识和感受社会客观存在所构成的“挑战”,使“挑战”成为个体自我意识注意的中心,了解“挑战”的性质、内容、特征,明确“挑战”的份量,从而产生出迎接“挑战”的紧迫感。二是在“应战心理准备”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个体领悟“应战”成功的意义和作用,确立决心和信心,分析“应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制定“应战”的目标、计划、方法、途径,使个体保持胸有成竹的积极心理状态,做出“应战”准备。三是积极“应战”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个体保持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并激励他们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对待挫折,奋勇前进,直至取得“应战成功”。

构成激励人的“最佳时机”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社会客观存在刺激个体所形成的“挑战”,另外一个是个体感受到“挑战”而形成的“应战”心理准备。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能构成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社会客观存在的任何“挑战”出现,都孕育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这是因为,第一,当“挑战”出现以后,主体尚未意识到激励可以帮助个体明确意识到“挑战”的存在,促进个体产生“应战”心理;第二,“挑战”出现以后,主体认识到“挑战”,但害怕困难,失去“应战”信心,激励可以帮助个体分析成功的条件和可能性,帮助个体树立“应战”成功的信心和决心;第三,在“应战”过程中,个体产生畏难情绪,中途逃避,放弃“应战”,激励可以帮助个体看到成就,看到光明,提高勇气,努力追求,夺取胜利;第四,“应战”过程中,个体“应战”积极,情绪高涨,激励可以帮助个体继续保持高昂斗志,再接再厉,缩短“应战”时间,取得最后胜利;第五,当个体“应战”成功时,激励可以帮助个体克服骄傲自满,裹足不前的情绪,在现有的条件下,主动发现新的“挑战”,再积极“应战”,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另一方面,当“挑战”出现后,必须在个体“应战”意识和准备时才能构成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者抓住并运用激励人的“最佳时机”,就是要在社会系统和个体心理运动相互作用过程中,帮助个体认识“挑战”,明确责任,面对现实,克服听天由命、逃避现实、破坛子破摔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应战,主动出击的积极情绪,并引导他们将自身的积极情绪转化为行动,以良好的“应战”状态对待“挑战”,直到“应战”成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虽然个体遇到的挑战是千差万别的,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中最宜使用激励手段的具体情况,即典型的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类:

1.环境转换时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客观环境与人们的主观心理交互作用决定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当客观环境转换了,人们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进而改造它,这本身是个体生存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新环境会带给个体一系列的刺激,形成各种“挑战”,此刻的激励,常常能促进个体了解认识新环境,在新环境中充满自信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较快地适应新环境。

第一,新环境中的组织系统是不同的组织目标、计划、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功能等客观的组织环境对个体提出“挑战”,要求个体必须适应。

第二,在新的环境中,个体作为陌生人进入一个新的人际圈,面临求得同伴的理解、合作、赞许,直到完全认同等“挑战”,此时最需要激励。

第三,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组织中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个体进入新环境,担任新角色,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培养新的习惯,对个体而言都是新的“挑战”。

第四,在新环境中,有新的主体文化和同层次的亚文化,进入新环境,就有一个适应新文化的心理过程。

总之,在环境转换的时候,个体本身就是潜伏着接受激励的心理基础。个体对变换环境的新奇感,被接纳为新成员的兴奋感,为新组织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使命感,改造新环境不足的紧迫感,以及求得组织承认的归属感,求得同伴理解合作的认同感等等,都为激励手段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刻,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强化个体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个体把心理动机转化为行动,个体就会主动迎接新环境的种种“挑战”,坚定为新组织贡献力量的信心,努力承担组织赋予的义务和责任,积极改造环境,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2.社会或组织发生重大变化时存在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或特定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社会或组织本身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人才规格和成员素质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随之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上都可能改变,所以这种“挑战”十分严峻。一方面,每当一次社会变革的来临,都有人落队,甚至走向阻碍历史前进的反面。如何激励人们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是党和国家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当组织发生变革,原有的组织平衡被打破,变更后的组织系统将调整自己的目标、计划、运行机制、结构职能,以及组织工作的方法、手段、途径等,这也将对组织中每一名成员提出新的要求。对组织内的各种角色进行更换,重新组合、添减,对角色的行为提出新的规范和要求,即组织成员的角色意识、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转换,以自己的行动面对“挑战”,适应组织变革,支持和促进组织变革。

个体对社会和特定组织的重大变化所产生的危机感和思想冲突是个体接受激励的心理因素。能否适应社会和特定组织的重大变化,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被淘汰,害怕落伍或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寻求出路的要求,将会使个体较容易地接受激励。至于思想冲突,常常是个体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传统习惯与新的行为方法的冲突。冲突带来困惑、犹豫、彷徨,何去何从的心理正好需要激励,寻求外在的支持。这时的激励既要澄清认识,又要指明方向,还要展示光明的前景、奋斗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这些激励,使个体消除思想冲突,坚定方向,树立信心,义无反顾地迎接变革。

3.个体对某种需求有强烈的满足愿望时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需求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需求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内驱力。每当个体产生一种需求,它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来满足需求。当主体对某种需求抱有强烈的愿望时,他就会产生相应的追求欲望,这种追求欲望,构成了激励的心理基础。例如,个体在学历、婚姻、住房、工资收入、职务、职称等方面产生某种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把愿望转化为工作热情,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创造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不仅如此,还应将较低层次的需求向较高层次上引导,激励个体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民族和国家的振兴,为所在组织的前途和命运而努力奋斗。

4.个体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某种满足时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人的心理态度往往因为某种需求的满足与否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倾向,也就是说,人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后,就会出现积极的态度;反之,则出现消极的态度。因此,得到某种满足后的情绪和态度直接构成了接受激励的积极心理态度。个体每一次面对社会“挑战”并取得“应战”的成功,都得到一次满足。“应战”成功的体验不仅积累和丰富了“应战”经验,提高了对“挑战”的感受能力,而且增加了“应战”胜利的信心。这些都构成了迎接新的“挑战”的条件。成功之后的激励,正值个体情绪饱满时机,此刻激励个体确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面对新的“挑战”,勇攀新的高峰,可谓趁热打铁,是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5.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有悔悟之心时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个体有了过错,会受到社会的警告,组织的批评,亲友的劝阻,以及自我反省和谴责。此刻,个体必然面临着改过自新,扬善弃恶,或一意孤行,破坛子破摔,听天由命,随波逐流等几种“应战”选择。此刻,个体对自己的过错一旦产生悔悟之意也就有了激励个体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的心理基础,通过激励,可以深化个体反省自己过失产生的原因,深入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根源和严重错误;通过激励,可以帮助个体确立与过去决裂的勇气。此刻的激励还能支持悔悟之后的个体积极地向自己的过失主动“挑战”,并且会看到觉醒后的希望,建立重新塑造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并杜绝再犯类似的错误。对犯过错误的人在悔悟时的激励,可以使犯错误的人感到同志般的真诚与温暖,看到组织和亲友对自己的关注和希望,从而振作起来,重新起步。

6.个体处于某种困境时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如生理上的残疾,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失恋的痛苦,事业上的挫折,自然灾害的袭击,亲人的逝世等种种人生坎坷和打击,都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置个体于心理或生理困境中。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这些人生坎坷、挫折和打击,对个体的生存、发展造成威胁。此刻,个体面对困境,产生了摆脱困境的挣扎欲望,产生了渴望援助的意识,产生了希望理解、友谊和鞭策的想法,这为激励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此刻,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对处于困境的同志给予理解、关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给予各种帮助,并鼓励其自助、自救、自强,鼓励其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帮助个体树立起走出困境的勇气和决心,积极战胜困难,取得“应战”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个体触念旧情时存在着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与自己过去曾遇到的“挑战”相同或相似,往往会触动旧情,回忆过去。这种触念旧情的情况会对主体的“应战”行为发生一定的作用或影响。但旧情体验对现实“应战”的作用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积极的肯定情绪,它对现实的行为方向呈现支持和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消极的否定情绪,它对现实行为方向呈现为拒斥和否定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者此时的激励,只能针对不同的人和事,具体地区别对待和使用,把积极的肯定旧情体验,用于现实的正确方向的支持上,把消极的否定旧情体验用于现实错误行为方向的排斥上。触念旧情的使用在本质上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应用,如何将过去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以失败的教训为警戒并加以杜绝,这成为激励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当个体本身处于旧情体验时,激励的目标,并不是让个体在旧情中徘徊,而是把旧情体验作为激励的心理基础,在旧情体验中升华出积极的态度,开始新的起步,夺得新的胜利。

综上所述,激励人的最佳时机是客观存在、具体丰富的,在许多场合下都可以使用。了解现实生活对个体形成“挑战”和个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应战”成功的过程,掌握这一过程中的最佳时机,对个体进行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功。因此,我们必须察言观色,处处有心,审时度势,抓住时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失时机地抓住并运用激励人的最佳时机,发挥激励人的最大功效。

收稿日期:2007-10-29

标签:;  ;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