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阅读教学不能忘“本”
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当然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简言之,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扎实训练。但近几年,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偏颇,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被不同程度地遗忘了,阅读教学陷入了重感悟轻训练、重人文轻工具的泥潭,语文本体被严重弱化,出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学力有所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已引起小语界的深刻反思。如写字教学,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历来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学生脱离四字格书写或到了中高年级以后,问题更加突出。我们的教学恐怕是因为缺乏一套生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并未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专心致志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美观。教师要从创设写字氛围、营造写字意境入手,以训练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另外是读的训练,要变着法子让学生“读”。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有的教师课堂上也让学生读了不少,可是每一次读过之后学生的收获并不明显。所以说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教师要在“读”上下足功夫。一是每一次的读要有具体要求;二是可以通过比较朗读,或听读(听教师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用心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情感,从中体味遣词造句之精妙;三是读书质疑和释疑,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在读中利用课本资源(上下文、插图等)解决问题;四是创设情境读,随着学生对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入,师生、生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境朗读训练。学生通过这样的多层次朗读,就会达到“情到深处自然鸣”的境界。
二、只重形式,课件和小组讨论生硬地为教学“贴金”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似乎只有小组讨论、运用课件才是新课程的课,实际上只是学到了皮毛,只是看重了形式,忽视了“鸟儿的翅膀如果挂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的恶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应根据内容需要、根据课堂形势需要,恰当引起分组讨论或运用课件,使其成为服务于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对于不是共性的重难点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即使要讨论,也要处理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目的形式、交流总结等问题,不能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对于课件,也要选择使用,毕竟课件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体验,抓不住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生成的契机。在一些课堂上经常看到代替教师板书的一幅幅的文字投影,其效果何在?
三、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糊单调,缺乏亲和力
课堂上一味使用模糊性评价语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要的表现是语言的表述,教师的语言评价是亲和交流和激发生成的“点金棒”。但是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一味使用模糊性语言,如“很好”“太棒了”“你真聪明”,这些语言虽然饱含激励期望,但是无法让该生和其他学生明白教师表扬的具体含义,无法达到对问题的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此的主导作用也就虚化了。如果变成“能够把文中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真不错”“你和作者的心贴在一起了”,这样的评价对学生不仅有肯定,在肯定中更有肯定的具体原因,对全体学生都有启发作用,当然批评亦是如此。
评价语言的单调性。我们在课堂上只是重简单的口头的评价语言,淡化了对身体语言的暗示。其实,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表示一下安慰;面含微笑,竖起大拇指,真正为孩子喝彩;神情的期待,更能激发孩子的深层思考。在眉宇间,在微笑中,在沉默中,变化的神情,暗示的动作,无声胜有声。
对学生评价中的调动协调生成。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情况,教师不能做简单的正确与否的评判,教师不能无视不举手的同学,不能无视没回答上问题的同学。有时根据课堂情势需要,借助学生的回答,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的热情,很多新的有价值的生成的契机就出现了。如,“怎么?看大家的表情,难道不赞成他的说法?”“何以见得,说来听听””我们大家谁来帮他一把”“要是这么想,那……”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麻木冷漠,要有亲和力,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的语言既要有评价,又要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亲情交融,以缩短师生关系。如,“看来我们后继有人了,我为你自豪”“我在这个年龄时,也跟你一样,贪玩好动,但玩的内容不一样……”
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明确定位,课堂随意,致使学生盲目参与
现在各种教辅资料众说纷纭,教参也往往只是一个参考建议。有时候我们忽略学生实际,忽略整个教材体系安排,目标制定不准确甚至是模糊。往往打课堂教学的“擦边球”,和《跑题》的小品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往往一个不经意的话题,就会把教学内容引到别的地方。由于教师缺乏及时的点拨引导,课堂内容离教学目标越来越遥远,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就使学生也变得随意而任性,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由于课堂容量太大,而感觉无所适从,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当然这只是我们在新课改革中或多或少出现的个别盲点,可能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只是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标签:课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