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中的湖州》对湖州方言的宣传 *
张 艳, 施笑雨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民谚中的湖州》一书旨在向学生群体推广宣传湖州方言。其以科普图书的方式,经过多人的努力,在经历了实地采风、内容梳理、编排制作等一系列编著过程后得以出版。针对湖州方言普及现状,结合湖州方言民谚特点,如何利用图书这一冷媒介更好地实现湖州方言的宣传与推广效果,拟从编辑缘起、媒介选择与编排原则、遇到问题与相关讨论等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 湖州方言;民谚;书籍编辑;宣传
一、编辑源起
网上一幅名为《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比例图》曾引起了极高的讨论热度,笔者以吴语爱好者@神样胡桃《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图文为根据,按照方言分区重新绘制《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比例自绘图》(图1)。其展现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在所有的方言语系中,吴语(湖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在6~20岁的人群中普及度最低。
撸炸串儿成了我那时重要的课外活动之一,人年轻嘛,很傻很天真,完全不操心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美,管他油炸管他香辣,吃在嘴里的那一瞬间满足了就很快乐了。
此类关于方言流失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1]结合吴语在年轻群体普及的不利情况,不知再过上多久,过去常为人所道的吴侬软语将彻底成为记忆中的存在?诚然,作为七大方言之一的吴语与其他方言对比,自有其难以传播的客观原因,例如发音较为复杂,吴语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四声八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2]80-85 [3]114-125,156-170 [4]53-65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并且吴语地区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即使是一个地区的人,村与村之间的发音都有一定的差别。此外,吴语地区外来人口众多,吴语本就拗口,在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交流中,人们会更多地选择普通话,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当前吴语传播的困难。
除吴语本身的特质而产生的普及、宣传、推广的困难之外,在方言的普及上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第一次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普通话的地位。然而,普通话逐步普及也同时造成了方言的不断弱化和萎缩,方言的地位受到了普通话推广的严重冲击。[5]
从图1可以看到,作为粤语使用地区调查样本的广州市,其6~20岁能够熟练地使用方言人数的比例达到72.1%,这与吴语地区的普及现状形成显著对比。同样面临语言发音复杂难度高(粤语源于古代古越语融合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城市外来人口冲击大等问题,粤语却拥有极高的普及率。在粤语地区,方言的使用与当地的一系列文化产品息息相关。[6]方言的宣传与普及,不仅来源于当地文化,植根于当地文化,更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与方言相关的文化产品以起到推广宣传的作用。笔者小学时曾收到过学校下发的湖州方言普及教材,但因其宣传语言生涩、官方,并不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且内容只是单纯的湖州方言教学,大量语言学术语的堆砌只会造成阅读与记忆的困难,宣传效果并不显著。除宏观角度的现状外,笔者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获得了灵感。在与家人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民谚的使用是十分常见的,且民谚由父辈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风趣幽默的表述又不乏深刻的哲理。在向后辈们诉说着湖州往昔的生活和故事,民谚极富生活气息,是湖州方言的重要载体之一。
由此,笔者认为制作一本兼具硬性语言教育和软性文化宣传的优质文化产品既迫在眉睫,也是解决湖州方言宣传手段匮乏现状的方式之一。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冷、热媒介两个概念,但是,其本人并未对此进行明确界定,人们只是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般认为,冷媒介是指该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漫画、电影、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其要求受众动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参与进来,为媒介也为受众自己填补其中缺失的部分。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吴侬软语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湖州民谚作为植根于湖州这片土地的一种文化的结晶,自有其深邃的内涵与思念在其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韵味。图书这一冷媒介需要调动受众大量联想与参与,正是适合湖州民谚的展现形式。
二、媒介选择与内容编排原则
(一)媒介选择
2.冷媒介
根据上文所述,目前20岁以下能够熟练使用湖州方言的人群占比非常低,其对湖州民谚、湖州历史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少之又少。如果要让某一种语言具有长久生命力,需要让年轻人领略到这一语言的魅力,进而去主动地了解、学习这一语言。因此笔者将此书的目标人群年龄段设定在了6~20岁左右。由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大多为学生,考虑到学生身份的特殊性,笔者在考虑了诸多媒介后,认为图书这一媒介最适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所用。同时,图书这一媒介也适合日后与湖州地区学校合作,作为一种湖州语言民俗的普及书进行推广。
1.目标人群
信息熵是信息准确度和价值的有效测度。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越小。基于信息熵的专家自身权重的确定,充分利用各专家制定判断矩阵给出的信息,避免多次打分带来的主观误差,且计算简便。
其次,在谚语的选择上,追求熟悉与生僻相结合。对大家较为熟悉的谚语,力图由旧出新;对较为生僻的谚语,力图用简明的语言清楚解释谚语的基本涵义。同时,并不仅限于对谚语本身的解释,在整理的时候还会对谚语的内容进行延伸,旨在能够包含进更多的湖州趣事以及已被人遗忘的老城旧事。
(二)内容编排原则
《民谚中的湖州》(施笑雨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全书收集湖州地区的诸多民谚并加发音及内容详注,配以旧照片与图画辅助文字解释,围绕民俗性与趣味性展开设计,分为农事篇、生活篇、哲学篇、自然篇等7个篇章,每个篇章的民谚数量在10条左右,从多个角度以谚语为载体对湖州方言的民俗性进行剖析。内容的编排原则,主要考虑文字的撰写思路,同时兼顾谚语选择、排版设计等方面,力求使图书的阅读更具亲和力和趣味性。
发音之外,文字标注又是一大难题。一方面,有些谚语中的个别字会有不同的写法,虽读音相同却说法不一,在校对上就显得非常棘手。另一方面,因吴语发音特殊,一些谚语中的字词无法用已有的汉字表达,有时不得不使用造字来填补这个字的空缺,然而造字的难度并不小,需要结合谚语的含义以及该字本身的含义来决定如何造字。
湖州民谚涉及内容繁多,来源于民间,与湖州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大多数还是农事谚语和自然的谚语,这就使得在谚语的分类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虽然《民谚中的湖州》最后确定了内容相对均衡的7个篇章,但那是在每个篇章的谚语数量控制在10条左右后的结果。其实,有些谚语可以归属到若干个分类中,在书籍编排时为了章节内容的平衡不得不下了一番功夫。例如“关外人参湖州藕”这句谚语可归属于“农事篇”,但因藕是湖州的特色之一,同时“农事篇”的谚语本就数量多,故而将这句谚语编入了“湖州篇”以作篇幅和内容的平衡。此外,民谚虽是植根于乡土文化的优秀代表,但其中也有不少来自于旧文化的糟粕,因而在对谚语进行筛选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
一些研究人员不熟悉预算过程,他们的预算时间表不能反映项目的实际进展和问题。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多报可以多用,经费预算编制没有节制,乱报错报,导致实际运用过程中经费的使用同最初编制的预算存在很大差距。
最后,在排版上,摸索出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出版样貌。在开本的选择上,选择了大度32开的大小,因为对于注重趣味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书本而言,32开更便于读者手持,且贴近乡土和上世纪的一些书本的开本大小,更具怀旧意味。在页码设计上,目录页码采用中文汉字,正文页码采用阿拉伯数字,字体都为方正喵呜体。在内文排版上,谚语标题采用竖排,其余正文及注释采用横排,在标题和正文之间配以插图,插图在宽度上将占页面2/3或全部,出血。尽管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但因使用了全黑白印刷,使得在配色上的沉稳能够与图片较多产生的躁动相互抵消,达到视觉活泼与民俗历史气息相融合的艺术效果。希望能在设计上实现吸引年轻读者的目的。
三、遇到的问题与相关讨论
(一)读音及文字标注
在对湖州民谚的收集过程中,主要采取实地采风录音再翻转成文字,且与网络或书籍上一些文字版本进行对照的方式,进行文字校对和确认,但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读音和文字标注的困难问题。
为了起到科普湖州方言读音的作用,《民谚中的湖州》一书势必会在书中恰当地加入一些文字的读音介绍。但一些民谚文字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读音有着极大差别,均需要进行标注,但现代吴语与官话相比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发音较为复杂,借由现代拼音进行标注有时并不能完全地再现读音,而采用罗马音或其他语音标识符又会增加读者重新学习一套语音标识符的困难,也会使书籍阅读与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同样,若通过借字谐音法标注读音也无法达到最终效果。为此,我们还设想过在手机端搭建平台,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等方式,通过手机播放由湖州当地人诵读的发音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又牵扯到平台建设维护以及何种发音才是“标准”湖州话的问题,也不得不放弃。
首先,文字的撰写思路方面。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在《故事的形成》提出的观点:叙事是文化的“流通币”,原因在于叙事与文化是同构的,叙事与文化都“围绕着支撑希望的规范和唤醒可能的违规之间的辩证对立关系组织起来”。[7]这一点在民谚的传播表现上十分显著:民谚出自民间,由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在与乡镇居民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其中虽然有人连字都不识,普通话也说得并不清楚,但对湖州民谚的理解,可以说十分地详细深刻;然而,可惜的是目前对湖州民谚进行的简单收集,并无分类和具体意思解释,也缺少一定的知识延展介绍,如此使得湖州民谚的文本阅读杂乱且缺乏趣味性。同时,在深入各个乡镇收集民谚采风及整理过程中,逐渐发掘出民谚本身就具有的说教性,正所谓“话糙理不糙”,民谚蕴含着先民的智慧,通过叙事教育的思维,即通过叙事的形式,将所要传达的教育意蕴与知识传递至受教者的心中,能够使得本来让学生觉得较为无趣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后期整理中,笔者尝试对故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突出民谚的趣味性和戏剧性,以加深读者阅读印象,更加引人入胜,更好地传播。例如,在“清凉悠悠diǎo毛扇”章节中,为了能够将此谚语中包含的闲适,以及湖州人独有的“百坦”意蕴传达到读者心中,笔者勾勒出一幅夏日与亲人一同使用羽毛扇乘凉的景象,通过个人的经历实现与读者的共情,将笔者的自我讲述、个人经历、个人意义转化为公共意义,真的使叙事认知作为公共文化知识及个人认知“默认的预设”相互转化的桥梁。[8]
(二)谚语分类及筛选
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结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学生、教师、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与不断努力,这里仅聚焦数学创造力发生发展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中创造力的培养.着眼于发展每位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潜能,首先阐明中小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即“是什么”),再依据创造力研究领域著名的系统理论,指明课堂中数学创造力存在于学生、教师和教学任务3者构成的系统之中(即“在哪里”),并以这3者为聚焦点,评述并提炼国内外数学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即“如何培养”),最后提出结语和若干教学启示,以期对致力于中小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有所启发.
2)观察不同层级的患者的血糖、血压、视网膜病变进展程度、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疾病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知识的知晓提高程度。
(三)同一谚语却说法不一
《民谚中的湖州》一书为提升阅读趣味性和拓宽读者的知识面,对一些谚语的来源进行深入的解释,对相关故事加以讲解,但有时会出现同一谚语说法不一的情况。例如,在湖州篇中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这一谚语,对于四象八牛以及七十二金狗的说法来源多种多样,因此书中在列举了一种相对受较多人认可的说法后,特意提及了对这一谚语的多样解释说法,旨在保证图书的科普性不受影响。此外,本书在对谚语进行知识点拓宽和补充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所谓”的民俗知识,是后人出于各种目的人为虚构出来的,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少之又少,这时就需要编者能够有敏锐的眼力和深厚的知识基础,及时检查出相关民俗错误。因为作为科普性的书籍,必须对书中提及的知识点进行严苛的审查,做到正确和精准,不能为了“让书内容看上去更充盈”“让书看上去更加高大上”等理由把来源不明的内容编辑进书。
(四)趣味性与科普性的平衡
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要考虑在市场上如何准确捕捉自己目标受众,以及推广自己等问题。《民谚中的湖州》一书自最开始便将自身的主要目标受众确定为6~20岁学生群体,因此,力求立足科普性图书定位基础上,提升语言及排版的趣味性,带给读者以亲近感和民俗气息,由此,趣味性与科普性的平衡就成为了全书编排的一大难点。笔者希望该书能够解决此前一系列方言科普书籍用语过于官方和生硬的问题,但湖州方言的发音标注及一些不被年轻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介绍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陷入进行生涩的行文之中,即使通过布鲁纳的叙事教育思维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答方法,但并非所有的文字内容都适合以这种方法进行介绍。此外,同样都是讲故事,讲一个真正引人注目的好故事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何针对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编写一个轻松却又不乏说教性的故事,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对此,笔者在制作书籍的时候考虑过根据布鲁纳提出的“映象性再现模式”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布鲁纳的所谓映象性再现模式是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从而进行概括。[9]曾试图通过漫画或简单流程图的方式来展现这一部分的内容,但奈何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实现这一部分的设想,也颇为遗憾。
四、余 论
《民谚中的湖州》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支持与肯定,并且在一些学校的湖州方言与民俗教学中得到推广和宣传。为能够让此书与学生们的生活环境有更紧密的联系与接触,我们也在更加努力地在在各大中小学中进行推广,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宣传效果与进展。
采自矿区外围的火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为,基性辉长岩稀土总量较低,中酸性火山岩稀土总量较高,酸性侵入岩最高。与这些岩浆岩相比,矿石的稀土总量最低(表1)。基性岩→酸性岩→中性岩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呈加强趋势。铅锌矿石与安山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英安岩稀土特征对比发现,铅锌矿石稀土配分曲线与安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比较相似(图10),都表现出一定的Eu负异常,轻稀土的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反映两者在物质来源上具有一定的同源关系,两者在重稀土含量上的差异,尤其是δCe负异常明显,反应矿石的成矿物质还有其他来源。
尽管如此,《民谚中的湖州》的推广程度仍与预期有所差距,其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中小学接受,教育效果仍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准,这一现状的原因除前文所述的原因之外,也有来自语言学习的环境方面的因素,毕竟“方言教育离不开环境创设,环境是隐形的教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10]一方面,尽管各大学校知晓方言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目前依然没有一套完整的方言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方言教育的环境建设,也比较薄弱,而这又引出了本书面临的客观问题,即书本与教学环境的契合度问题。单纯将方言科普书籍作为一般的课外知识补充读物是不足以达到推广方言的真正目的的。以《民谚中的湖州》为例,老师可以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安排“每日一句湖州民谚”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除了教学环境上的配合,《民谚中的湖州》也需要朝着更适合教学活动的方向进行改变和更新。
参考文献:
[1] 李莉.家乡话,你还会说吗?[EB/OL].(2014-01-15).http://zj.people.com.cn/n/2014/0115/c186327-20392792.html.
于熙.沪剧招外省市学生 上海方言流失对沪剧冲击大 [EB/OL].(2015-03-18).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2015-03/18/content_19844697.htm.
[2] 王力.汉语音韵 [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李申.音韵答问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 刘少杰,吴旭飞.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8).
[6] 百度百科.粤语日 [EB/OL].[2018-01-18].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2%A4%E8%AF%AD%E6%97%A5?from=kg_qa.
[7] 杰罗姆·布鲁纳.故事的形成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 向眉.布鲁纳叙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9] 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0] 叶琪.利用童谣开展幼儿方言教育的实践探索 [J].幼教园地,2018(12).
The Promotion of Wuzhou Huzhou Dialect in “Huzhou in the Folk Songs ”
ZHANG Yan, SHI Xiaoyu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rtact :The book Huzhou in the Folk Songs aims to promote the Wuyu Huzhou dialect in students. In the way of popular science books, it has been published after a series of processes such as field collection, content combing, and production with many people's effo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u languag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zhou dialect and folk songs,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how to use the cold medium of books to achieve better Wu language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itorial origin, media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principles,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related discussions.
Key words :Huzhou dialect; folk songs; book editing; propaganda
*收稿日期: 2019-08-20
作者简介: 张艳,讲师,硕士,从事书刊设计与出版美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73;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34(2019)09-0088-05
[责任编辑 铁晓娜]
标签:湖州方言论文; 民谚论文; 书籍编辑论文; 宣传论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