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正增长的内涵值得关注_物价水平论文

价格正增长的内涵值得关注_物价水平论文

物价趋于正增长的内涵值得重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内涵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正在发生变化

200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采取有效措施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从1998年以来,在抑制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降息、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供财政技术改造贴息、提高出口退税率、给公职人员加薪、恢复征收利息税、发展消费信贷和适度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动用了财税、利息、收入等经济杠杆。但在这个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消费政策等组成的政策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项,这就是价格政策。无需讳言,前期价格杠杆的运用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陆续采取过的价格措施,诸如具有政府背景的行业“自律价”、彩电业的彩管“停产保价”、航空业由政府干预的垄断价等,可以说,都未取得预期效果。

当前人们的一个共识是,扭转价格形势已经成为扭转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预期物价总水平正增长1%,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将转向更多运用价格杠杆,调控的直接目标将体现为稳步提高价格水平。

我国前期经济运行中物价连续走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压抑的结果。但从1999年下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看,国际市场上重要物质产品的价格已经开始出现了止跌回升,甚至大幅上扬的局面。其中原油价格已从1999年初的每桶10美元上升到25美元以上。石化产品中的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等均出现价格反弹趋势。网络和通信业的大幅兴起开始带动电子产品市场的复苏。与此同时,矿产品、有色金属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出现明显回升。因此,加大价格政策作用力度的外部环境已经初步具备。

从目前看,运用价格杠杆和主动推高价格的政策措施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继续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农业要实施“一退三还”、“坡地休耕”和压缩钢铁工业产量等措施已于2000年年初出台。这些措施已经明确无误地向市场传达出了消除供给剩余的政策信号。二是调整价格结构。其中主要是调整实物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比价关系。实际上,前期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领域的价格一直呈现为不断上涨、信息服务业仍在维持过高的垄断价格。这些领域的价格已经形成为影响人们支出预期的主要因素之一。理顺这些领域的价格将有效地促进消费需求扩张,从而带动价格总水平回升。三是调整住宅业的租、售价格关系,加快公房提租的步伐,推动购房需求增长。四是加快税费改革的步伐,把附加在价格中的不合理收费剥离出去,消除造成市场价格失真的因素,并为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影响价格创造条件。

二、国民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将初步扭转

从1996年在反通货膨胀过程中实现“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中增长速度下滑、物价下降和实际失业率上升一直处于并行状态。据初步统计,1999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7.1%,与上年的7.8%相比,仍处于下滑状态。

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但从1999年下半年的情况看,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供求失衡的状态已经出现了缓解迹象。其中,出口形势明显趋好,从1999年下半年起出口额止跌回升,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7-11月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7.3%、17.7%、20.2%、23.8%和28.8%;市场销售出现加速增长态势,1999年6-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4.4%、5.6%、6.0%、6.6%、8.2%,全年增长率可达6.8%,考虑价格下降的因素,实际增长可达10%;企业效益状况初步改善,1999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67亿元,增长77.7%;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99年前三季度国内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1.0%,全年增收1501亿元,全国税收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货币流动性有增强趋势,1999年10月和11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续两月出现少有的下降,分别减少94亿元和85亿元;1-11月企业活期存款增加额占企业存款的比重达7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1999年年底时外汇储备已达154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97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2000年能够实现物价正增长1%的预期,那么就可以判断,我国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已经得到扭转,2000年的国民经济将自1993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的局面。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止跌回升并非只具有短期意义。2000年能否挽住增速下滑局面关系到我们能否避免国民经济走向衰退和在新的战略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繁荣与高涨局面。

三、社会经济预期将出现变化

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探讨中,人们的一个共识是,社会经济预期是阻滞消费以及投资需求扩张的主要因素。但从1999年末的情况看,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加薪、征收利息税、遗产税等措施的酝酿或出台,在影响人们经济预期的诸因素中,收入预期、公平预期和安全预期的因素在减弱,价格预期的因素在增强。“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因素可能正成为需求扩张的新“瓶颈”。

1999年第四季度出现的“假日经济”现象已经向我们提示了价格预期的普遍存在。“假日经济”现象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人们的手持机动财力已经积累到了一个临界水平,收入约束并非是消费不畅的第一位原因;二是人们普遍在等待一个有利的价格时机,降价预期是这种等待的根本原因。价格总水平的回升显然将调整人们的价格预期,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行为。从目前看,物价总水平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时点很可能会成为开启社会机动财力泄出“闸门”的关节点,并由此形成一个消费需求扩张的高潮。

四、实际利率趋于大幅下降

据初步统计,1999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的下降幅度为1.3%。同年6月10日银行再次降息后的1年期居民储蓄利率为2.25%。以此推算,1999年末的实际利率水平为3.55%。很多人对我国前期连续降息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迷惑不解。其实,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不是名义利率,而是实际利率。从当前各产业投资回报率的实际情况看,3.55%这样一个实际利率水平显然仍嫌过高。这是前期降息政策未能充分刺激起投资以及消费需求的根本原因。

政策要作用于实际利率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事实上,从1999年后半年起,实际利率已经出现了趋于降低的态势。1999年7-10月,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4%、1.3%、0.8%和0.6%,降幅依次比上月缩小了0.1、0.7、0.1、0.5和0.2个百分点。物价降幅缩小就意味着实际利率的降低。如果在2000年中现行利率不变,那么物价总水平正增长1%就意味着实际利率将降低到1.25%。特别应当注意到的是,实际利率的这个变化幅度是相当大的。与3.55%相比,这个实际的“降息”幅度将达67.6%!

实际利率如果出现上述深幅下降,这显然将极大地起到刺激投资及消费的作用。从短期过程观察,可以说,物价总水平正增长的最大良性作用正在于此。

另一方面,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是,在物价趋于正增长的过程中,名义利率上升的条件实际上也在孕育。由此可能在股市、债市等领域中触发的风险需要认真对待。

五、社会经济关系将趋于协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平衡点。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过程实际上是利益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分配比例的不断调整过程。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价格这一利益杠杆来调整供求之间平衡关系的。但价格对经济关系的这种调整只能在一定区间内发挥作用。在连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往往会失去这种调节作用。这是因为在大量产品的价格被压低到成本之下,生产者出现普遍性的亏损时,资本已很难以找到更有利的领域可供转移,惟有通过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的方式把其他供给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由此就会出现越降价供给越增加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称为“价格失效”。

“价格失效”是价格机制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意味着市场经济下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关系已经趋于激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供给减不下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产业结构转换和国企改革中缺乏顺畅的资本退出机制,大量资本被束缚于实物资产状态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重新配置。需求增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及时到位,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市场化进程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和收入预期的恶化和储蓄倾向的不断增强。就是说,供给方拒绝在严重过剩下承担资本缩水的代价,需求方拒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既有福利削减的代价。价格已经无法协调这种趋于激化的经济利益矛盾。

2000年,如果价格总水平能够实现为正增长1%,这意味着价格将走出“失效”的低谷和回到正常发挥作用的区间。在供给方走出普遍“亏本”的困境时,供求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才有余地通过价格的正常波动趋于协调,而不必通过激化、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供求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普遍、最重要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显然将有利于其他社会利益矛盾的缓解。

标签:;  ;  ;  ;  ;  

价格正增长的内涵值得关注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