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因素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F 70.66177.59
R[2] 0.94640.978
注:①表内括号中的数值为对应参数的t检验值,下同。
②限于篇幅,其余行业的结果略。
(2)“七五”期间及“八五”期间生产函数的估计:
因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1986—1990年资料估计“七五”期间生产函数,以及用1990—1995年资料估计“八五”期间生产函数,样本数偏少。为扩大样本数,将各行业这两个时间段的资料作为横断面资料分别参加“七五”及“八五”期间生产函数的估计,则可有效地扩大样本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七五”及“八五”时期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表
l[,n]b γα β
"七五"期间
-0.4937 5.498% 0.59240.4076
(1986—1990) (-4.27)
(1.788) (8.393)
"八五"期间
-0.7416 9.555% 0.50120.4988
(1990—1995) -(3.36)(3.291) (4.437)
Dn F R[2]
"七五"期间
0.0394 75
28.040.5423
(1986—1990) (0.147)
"八五"期间
0.4732 90
17.140.3742
(1990—1995) (2.588)
从表1和表2中结果可以看出,生产函数估计的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单个参数的显著性检验都是较优的。
三、我省工业经济增长因素贡献份额的测算结果
根据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测算方法及第二部分的数据资料和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可计算得到“七五”期间、“八五”期间及1986—1990年我省工业经济增长中五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如下表3。
表3 经济增长因素贡献份额测算结果表
经济增长 规模科技
资本劳动
因素 经济进步
"七五"期间
49.73% 9.23% 3.33%
37.71%
(1986—1990)
"八五"期间
46.70% 4.74% 5.16%
43.41%
(1990—1995)
1986—199648.29% 5.32% 4.16%
42.22%
经济增长
因素
"七五"期间其 中
(1986—1990) 知识进步
资源配置的改善
"八五"期间27.77% 9.94%
31.40% 12.01%
(1990—1995)
1986—199630.63% 11.59%
四、对测算结果的分析
(一)总的评价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近十一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增长中, 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为53.61%,规模经济的贡献份额为4.16%, 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为42.22%, 表明我省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科技进步的贡献居第二位,说明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这种粗放的程度“八五”时期比“七五”时期已有较大的改善。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已从“七五”时期的58.95%下降到“八五”时期的51.43%而同期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已从37.71%上升到43.41%。这也表明,只要我们继续深化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对工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九五”时期实现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二)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1、资本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根据调整计算后的数据资料,我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净值由1985年的61.69亿元(1985 年价格, 下同)增加到1996 年的361.91亿元,年均递增17.45%,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23%,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在下降。从估计结果也可看出,资本的产出弹性也从“七五”时期的0.5924降至“八五”时期的0.5012,表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单纯靠增加投资来增加产出的潜力在下降。从表3 可以看出, 资本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已从“七五”时期的49.73%下降到“八五”时期的46.70%,下降了3.03个百分点。
2、劳动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投入生产的职工人数从1985年的112.73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160.11万人,增长了42%,年均递增3.24%,大大低于同期固定资产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因此劳动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七五”时期的9.23%降至“八五”时期的4.74%。由于劳动者人数增长较慢, 使劳均资本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大提高。1985年至1996年,劳均拥有生产用固定资产净值增长了3.13倍,劳动生产率(劳均工业增加值)提高了3.05倍。这表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增加劳动力投入是较有效率的。劳动产出弹性由“七五”时期的0.4076,提高到“八五”时期的0.4988也说明了这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集体企业重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优化劳动组合、减少冗员、提高劳动效率,而在“三资”企业、私营工业一开始就实行较有弹性的灵活用工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当然,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升,并不意味着企业单纯靠增加劳动投入就能增加产出。由于随着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只有增加相应资本投入的劳动投入才会是有效率的。
(三)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 我省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已从“七五”时期的37.71%提高到“八五”时期的43.41%,其中知识进步的贡献份额由27.77%提高到31.40%,资源配置改善的贡献份额由 9.94%提高到12.01%,表明“八五”期间我省工业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知识进步方面,“八五”时期我省企业技术进步行为总体上已经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推进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全面展开。主要表现在: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八五”时期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0.02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了1.87倍。②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开发项目1428项,比1990年增加879 项,增长1.6倍;工业企业专利获准数为154项,比1990年增长3.05倍。③企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95年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比重为 5.51%,比199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由于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上升,主要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有较大的改善,有的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对“八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资源配置方面“八五”时期和“七五”时期相比,新兴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传统产业的比重相应下降。如1995年和1985年相比,电子、缝纫、皮革、文教艺术用品等行业的不变价产值比重分别提高了7.51、4.52和6.12个百分点;而化工、食品、造纸行业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 4.54、9.8和2.31个百分点。可见生产资源已逐步向科技进步率高的行业转移,表明我省“八五”时期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已有较大的进展。
(四)规模经济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从计算结果可知,1986—1996年我省工业经济增长中规模经济的贡献份额为4.16%,在五个因素中是最小的,这和我省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是相符的。我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少,大型企业只占全国大型企业总数的0.98%,居全国第25位,中型企业占1.5%,居全国第22位, 所以我省是全国工业规模最小的省份之一。当然,和“七五”时期相比,我省“八五”时期的工业企业规模已有所扩大。据统计,199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292个,比1985年增加158个,增长了1.18倍,从而使规模经济的贡献份额从“七五”时期的3.33%提高到“八五”时期的5.16%。由于规模经济体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优势,因此“九五”期间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我省大中型企业战略调整和改组,树立“大视野、大战略、大气魄”的观念,培养“创名牌、争第一”的意识,使企业做到“上规模、上效益”,才能使我省工业企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发挥出更大的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