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丽人妇产医院妇产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红细胞悬液量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红细胞悬液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子宫腔积血等并发症状。结论:运用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现象,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前置胎盘;改良式宫颈环扎术;出血;子宫下段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169-02
前置胎盘指孕妇在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到子宫下段或覆盖于宫颈内口的一种现象,是导致妊娠晚期出血的一个主要因素,会使孕妇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是妊娠期的一种并发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前置胎盘患者占全部孕妇的0.24%~1.57%,威胁母婴的健康[1]。前置胎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多次人工或药物流产、过度刮宫等等。并且其手术难度极大,尤其是宫颈管内、子宫下段出血,后果严重,是导致子宫切除甚至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使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改良式宫颈环扎术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常见,并且获得理想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了改良式宫颈环扎术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出血患者,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宫颈环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选取人员符合以下条件:经宫缩剂和按摩子宫方式治疗后,子宫收缩情况良好,但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仍持续性出血;再对出血灶局部进行缝扎,依然出现子宫下段出血症状。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悉本研究。观察组年龄22~43岁,平均29.6岁(s=1.2);平均妊娠时间255.4d(s=13.5)。对照组年龄21~42岁,平均30.2岁(s=1.3);平均妊娠时间256.2d(s=14.1)。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下腹纵切口,选择子宫切口时远离血管迂曲怒张范围,若有患者难以远离则选择子宫体部纵切口;若胎盘存在于前壁,及时实施胎盘打洞术将胎儿分娩出,给产妇静脉注射缩宫素20U,并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250μg和缩宫素10U后,再按摩子宫并清理胎盘,注意患者子宫下段和宫颈处的出血情况,对出血灶实施缝扎止血,未达到理想效果时,按照各自方法进行处理。
1.2.1观察组予以改良式宫颈环扎术:(1)产妇子宫动脉上行支实施有效结扎,会有效降低宫腔出血量,以便子宫下段及宫颈管充分显露。对膀胱腹膜予以合理下推,使之反折,在子宫切口的下缘2cm处将子宫动静脉进行完全显露,以1号薇乔线完成8字型缝扎,必须穿过肌层2cm,同时将子宫动静脉进行结扎。(2)采用经腹宫颈环扎术治疗时,将子宫体合理上提,对膀胱予以下推,确保子宫切口充分显现,应用卵圆钳对宫颈管进行探测;合理扩张宫颈内口,用手指进行合理引导,在子宫下段切口下缘3cm左右,且与宫颈管内口保持水平的位置作为中心点,将3、6、9、12点作为4个方向,采用1号薇乔线往上进行大8字缝合。总计缝合4针,使宫颈整圈得到有效结扎,出血区域形成环状止血带,注意每一针在进、出时,间距应大于2cm,缝合结束后确认子宫口能够容纳1指松的距离,大约为2cm,子宫内部不存在活动性出血现象,应用常规方法对子宫各层切口进行正确缝合,逐层关闭腹腔。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宫腔纱条填塞(将高压灭菌纱布,在碘伏中消毒拧干后,通过子宫切口安置在宫腔中,然后对子宫切口进行吸收线缝合);子宫动脉、髂内动脉结扎;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全子宫切除术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且应用称质量法及容积法进行计算。观察两组患者输红细胞悬液量、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量。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止血成功率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6.0%(48/50),对照组止血成功率为94.0%(47/5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例止血未成功,改为多重子宫压迫缝线法;对照组3例止血未成功,改为全子宫切除术。
2.2 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红细胞悬液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术后24~48h内复查血红蛋白较术前均下降(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对比表
2.3 术后情况及随访
两组断脐后,抗真菌药物均选用头孢1代,且依照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确定手术后是否应用对应的抗生素,产妇在术后24~48h停止抗生素,均未发生产褥感染事件(P>0.05),宫颈外观形态也无异常情况,B超显示子宫形态恢复良好,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子宫缺血坏死或者宫腔积血症状。
3.讨论
子宫下段是前置胎盘多发部位,由于子宫下段的肌肉组织较薄,收缩功能明显降低,一旦血窦放开,无法快速关闭,即使并未产生胎盘粘连等导致大出血出现的危险因素,也有可能引起大出血现象的发生,有时甚至需将子宫切除,引起人们高度重视[2]。
本研究针对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效果好、操作简单的有效方式,对改良式宫颈管扎术治疗前置胎盘下段出血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入红细胞悬液量均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的产后随访均无异常现象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对子宫动静脉上行支进行结扎后,出血情况得到缓解,有效防止了宫颈和子宫下段位置的血窦供血,起到了很好的止血作用,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宫颈和子宫下段肌薄弱的缺点。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因子宫暴露于切口外,缝合时要上提宫体,以免损伤输尿管及肠道;术中应尽力下推膀胱,缝合时要注意不能深缝,会损伤到输尿管以及直肠;打结时不要用力过大,以恰好止血为准;若术中出现大量出血现象,医生应采用熟悉的技术,不可盲目尝试新方法,医院也应做好全面的评估,确保医患安全[3]。
本研究证实了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有效减少出血量,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晓娟,严园,周晓.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7): 2374-2375.
[2]田艳红,黄小俊.探讨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8,11(01):34-37.
[3] 段小燕.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02):104-105.
论文作者:王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子宫论文; 宫颈论文; 胎盘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两组论文; 红细胞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