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负债型经济增长的成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美国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0]08-100316-0173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债务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很多人注意到美国债务近年来大量增加的事实,也有很多文献讨论了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债务与“次贷危机”的关系。然而,在浩如烟海的研究美国债务问题的文献中,却很少有提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债务增加与经济增长同时并存这一事实,更不用说对两者并存原因作出解释的研究。针对现有研究中的这一不足,本文在揭示“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负债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后,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解释,以期能够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近年来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已达17年之久。此外,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是遥遥领先的。在1992~2001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为3.7%,而同时期德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日本则仅为1.0%。尽管2001年“网络泡沫”的破灭使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至2008年,其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6%、2.5%、3.6%、2.9%、2.8%、2%,但仍然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在相应年份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2.0%、2.9%、2.3%、2.7%、2.2%)。2007年,其GDP总额达到13.75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25.2%。
二、负债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1.对外负债显著增加
近几年,美国对外负债大幅增加,与GDP之比的数值也越来越高。2003~2008年间,对外负债从6946289百万美元增长到13641807百万美元,5年间负债总额增长了96.4%。对外负债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仅为63.4%,到2007年却上升到了97.2%。尽管负债总额大幅度上升,但是各部门在对外债务中所占的比重却相当稳定。政府在2004~2008年新增债务额分别为1407190、1122924、1727705、2222995和214704百万美元,2003年年底,其对外债务额为6946289百万美元,据此计算,2003~2008年政府债务额占当年债务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1.6%、23.1%、21.8%、19.7%、18.3%和22.7%;银行在这5年中的对外债务额分别为1363646、1610751、1850402、2193327、2633204、2929975百万美元,占当年债务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6%、19.3%、19.5%、19.6%、19.6%、19.6%和21.5%;货币当局的负债所占比重很小,5年期间的平均值为3.4%,但是考虑到美国对外负债的总量,其对外负债的绝对数额也是不可低估的。除了政府、银行和货币当局外经济中的其他部门在对外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高,5年中的平均值为47.8%。
从债务期限来看,由货币市场工具、短期贷款、短期贸易信贷以及其他未偿债务组成的短期债务额和由付息债券及票据、长期借款、长期贸易信贷组成的长期债务额在各年份相差不大,但各部门长期债务金融工具和短期债务金融工具的依赖性却不相同。政府部门主要以长期借款为主,2003~2008年,政府部门对外的短期债务额分别是259316、317517、259597、250912、299708、757887百万美元,长期债务额分别是1240867、1610679、1809304、1956769、2151147、2342066百万美元。而银行出于审慎经营的原则以短期负债为主,其短期负债额与长期负债额的比率为6.3、4.4、4.5、5.1、5.1和4.8。国外持有的美元钞票都算作是货币当局的负债,因此货币当局的负债都是短期负债。
2.居民的债务负担越来越沉重
居民所需偿付的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自1993年开始逐年增加,1993年为10.9,到2007年上升为14.2。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债务的绝对数额也越来越大,2003年到2007年,居民的负债总额分别为132079、147326、164264、182848、197917亿美元,五年间债务的绝对数额上升了49.8%,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6%、11.1%、11%、10.2%和6.2%。
表2是居民债务的组成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抵押贷款在居民负债总额中所占比重在2003年到2007年分别为54.6%、56%、56.9%、60%和56.2%,是居民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房屋抵押贷款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比其他贷款的增长速度快,在这5年中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2%、13.6%、13.2%、11.2%和6.8%,而在负债总额中所占比重仅居其次的消费者信贷年均增长速度在相应年份则仅为5.2%、5.5%、4.3%、4.5%和5.5%。其原因在于,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兴起,居民能够以作为家庭主要财富的房屋作为抵押不断地从金融机构借新款还旧账,而近几年,随着美国房屋价格的上升,居民以房屋作为抵押能够借到的款项会更多。
在居民负债总额中所占比重居第二位的消费品信贷是指由使用信用卡所形成的贷款。一般而言,信用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大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发给顾客的,顾客可凭卡在公司所属商店赊账购买商品;另一类是由金融机构印发的信用卡,在全世界都可使用。美国是信用卡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使用信用卡最为普遍的国家之一。据《美国统计摘要2007》预测[2],2009年美国持有信用卡的人数将为1.83亿人,发行信用卡的数额为2.93亿张,利用信用卡进行交易的数额为18860亿美元。
3.政府的负债也不断增长
“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从而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其中包括降低边际税率,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增强国防建设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使财政上维持了几年的收大于支的状况出现逆转,财政由盈余转为赤字。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在2004年达到最大,为4127亿美元,尽管之后几年有所下降,但赤字的财政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在2005年转亏为盈。入不敷出的状况使政府的负债额开始增加。2002~2007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增加了1824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至2007年年底,联邦政府的负债总额达到51223亿美元,约为当年财政收入的2倍。同期,州与地方政府的负债增加了86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1%。
三、美国负债型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
1.美元的国际地位是负债型增长模式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美国却凭借《租借法案》为盟国提供军火而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一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通常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这意味着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新秩序建设中的建议拥有相当的分量,从而不可避免地新国际金融秩序必然有利于巩固美国的经济实力。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会议建立了以“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为名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双挂钩制度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国际间的清算、国际商品和金融产品交易的计价以及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都用美元来进行。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内在的制度矛盾,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恶化,黄金大量外流,经历几次痛苦的挣扎后,美国于1971年被迫关闭“黄金窗口”,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从而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美元不再是法定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但是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由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由于创设条件的限制和先天的缺陷,不可能取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储备资产。尽管随着欧盟和日本实力的增强,欧元和日元也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但是它们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仍远远落后于美元所占的比重。第二,尽管理论上允许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但事实上真正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是少数发达国家,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采取“钉住”汇率制。虽然直接钉住美元的货币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在被钉住的货币篮子中,美元仍占据重要的地位。第三,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经济交易的主要结算手段、支付手段。此外,在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如原油和铜的报价、交易通常是以美元计价。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获得的国际地位并未随着该体系的终结而丧失,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还解除了对美元发行量的硬约束,因为美元不再需要维持对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
美元的国际地位使美国境外产生了对美元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简单地认为美国实际上是地球国家的中央银行,负责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美元货币发行、流通和使用。正如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其负债一样,非美国居民持有美元也算做是美国的负债。因此,正是美元的这种国际地位使得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债务国。而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增多,对美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美国的负债额也越来越多。
2.国际产业调整是负债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保证
(1)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元流入境外的重要渠道
当我们把美元在国际社会的流通、使用和储藏看作是美元货币的境外发行时,那就意味着美元需要有一个在境外发行的通道(陈炳才,2007)。[4]经常项目逆差便不可避免地成为继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行、财政透支和通货膨胀之后的第四个货币发行渠道,它是美元流入境外的一个重要渠道。
美国经常账户余额自1992年以来,一直都保持着逆差。且不管是用绝对数值还是用其占GDP的比重来衡量,逆差的规模在逐渐增大。到2006年经常账户逆差绝对数额为8114.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6.15%。从国际收支账户来看,经常账户由服务和商品贸易余额、投资净收入和净单方面转移组成。在本文所考察的这十几年间,尽管单方面转移也是美国经常账户余额逆差增加的一个原因,但是与服务和商品贸易的影响相比,其重要性却是微不足道。净单方面转移的逆差对经常账户逆差的贡献率从1992年的70%下降到了2006年的11%,而服务和商品贸易的余额在经常项目余额中所占的比重在1992年为78.3%,到2000年即上升到91%,且该比重一直呈上升态势,到2006年增加为93.5%。可见经常账户的逆差主要是由服务和商品的贸易逆差造成的。
(2)美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经常账户逆差提供了可能
之所以有净进口是因为国内的生产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贸易逆差与国内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下面我们通过分析贸易结构和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说明美国为何能够通过经常账户赤字向境外发行货币。
通过更深入地考察美国贸易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服务贸易呈现顺差而商品贸易呈现逆差的特征。如图1所示,1992年以来美国服务贸易一直为顺差,且顺差的绝对额相对于商品贸易而言呈基本稳定的态势,其贸易范围广泛分布于私人服务(如旅游)、金融服务、版权和营业执照收入方面。而与此相反,美国商品贸易却一直是逆差,且逆差的绝对数值不断增加,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额达到7585.2亿美元。
图1 美国贸易余额结构
数据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9》[5]。
再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却急剧下降。统计数据显示,服务生产行业的增加值占当年国民生产增加值的比重在1990~1999年平均为62.1%,2000年到2008年平均为65.7%,同期商品生产行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4.5%和21.6%。由此可见,当前的国内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基本吻合。回顾一下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我们发现美国的产业结构在这5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当时,美国服务行业的增加值与商品生产行业的增加值处在差不多的水平,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6.8%和40.8%。这一变化是以产业的国际转移为基础的。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历了三次产业的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其将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而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第二次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两次石油危机和期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严重打击了美国的重化工业,迫使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和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先后将“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汽车、家庭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正是由于这种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使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为美元在国际社会的流通提供了渠道保证。
3.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是负债型增长模式的关键
(1)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既然有货币的发行,必然有货币的回笼。一般而言,货币回笼的方式有商品回笼和债券或票据回笼。既然美国没有提供大量的商品来回笼美元,则必然通过票据、债券或资金来回笼,这要求美元资产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根据官方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2001~2007年间,国外官方和私人持有美元证券总额大约为5.3万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资本市场上增加的资本约为2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国外新持美国的证券额相当于美国资本市场资本增加额的25%。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产生的巨大需求,极大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美国金融市场的这种变化可以通过金融部门工作的复杂性得以体现。根据职业头衔字典上的规定,每种职业是以下5种不同活动的集合:手工活动、传统的认知活动(即标准的需要耐心的活动)、分析性思维活动、交流和决策活动(如指导、控制和计划)、非传统的手工性活动(即需要手—眼—脚协调的活动)。工作中每种活动所占的比重(学术的名称为密集度)决定了其复杂程度。例如,生产线上的工人从事的工作可能手工活动密集度比较高,所以其复杂程度最低;而经济学家的工作则属于分析性思维活动密集型的,其复杂程度较高。根据Thomas Philippon和Ariell Reshef(2009)[6]的计算,美国金融部门的工作中,不同活动密集程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部门的工作中分析性的思维活动和交流决策活动所占比重自1950年以后逐渐增加,而手工和传统的认知活动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2)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深化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便利
美国消费者的收入差距较大。2006年美国的家庭数为78500000,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中位数家庭的收入为58407美元,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数为7700000,占整个家庭数的9.8%。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为36500000,占整个人口数的12.3%。在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多种借贷的渠道,从而使潜在需求变为实际需求。美国居民可以通过短期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三类方式进行借款消费。短期消费信贷又称为非分期付款消费信贷,这是一种不规定贷款金额、偿还期限和偿还月数的分期付款,主要是用于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购买。汽车分期付款和活动房分期付款占主要比重,偿还的时间可以是三、四年,也可以长达十年。抵押贷款对消费者来说主要是房屋抵押贷款,还款的时间平均为三十年。为居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除了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外,还有产业银行、消费者财务公司、储蓄放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政府掌管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联邦住宅与退伍军人管理局、政府全国抵押贷款协会等。
图2 金融部门工作的相对复杂性
资料来源:Thomas Philippon&Ariell Reshef,"Wages and human capital in the US financial industry",NBER Working Paper,2009.
(3)巨大的消费需求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对GDP各组成部分逐一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国内的私人消费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992~2001年间,消费对GDP年平均的贡献率为72%,2002~2007年则上升为79%。2007年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为97102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约70.3%。在个人消费支出中,耐用品消费支出为10 828亿美元,占整个消费支出的11.2%,非耐用品消费支出为28 330亿美元,占整个消费支出的29.2%,服务消费支出为57944亿美元,占整个消费支出的59.7%。耐用品消费支出包括机动车及其零部件、家具和家庭设备,分别占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4.5%和4.3%;非耐用品消费包括食品、衣服和鞋子、天然气和汽油、燃油和煤,分别占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13.7%、3.9%、3.5%和0.3%。在服务消费支出中,住房占整个居民消费支出的15%、家用(如电、油、电话服务等)占5.4%、交通占3.7%、医疗保健的份额为17.3%。
四、结论
美元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而丧失。美元的国际地位使美国相当于地球国家的中央银行,负责在美国本土以外美元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使用。作为货币流出境外的一种渠道,美国的经常账户必须保持赤字。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当前经常账户巨额赤字从而保证美元在国际社会中的流通和使用做了必要的准备。作为货币回笼的一种手段,国外对美国的资产和证券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这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为居民的借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促进了国内的消费。国内消费的扩大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负债进一步增加。这是美国负债增长模式形成的内在逻辑。
标签:经常账户论文; 美国国债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