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寅翼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215000)
【摘要】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治疗中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优势。方法:选取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42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观察组43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结果:观察组结石直径≥10mm及结石直径<10mm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结石直径<10mm患者结石清除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直径≥10mm患者中,观察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下段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上段结石清除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治疗结石直径<10mm及上段结石中效果显著,而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直径≥10mm及中下段结石中具有更大优势,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依照患者结石直径及结石部位选取更具优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
【中图分类号】R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75-02
为进一步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优势,选取我院85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8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排除输尿管狭窄患者、肾功能异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5.4±3.8)岁,结石直径4~14mm,平均(9.5±1.5)mm,其中上段结石30例,中下段结石12例;观察组43例,男27例,女16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5.8±4.1)岁,结石直径5~15mm,平均(9.5±2.0)mm,其中上段结石29例,中下段结石14例。以上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苏州产锡鑫cs-2012a液电式体外冲击波型碎石机,经B超定位跟踪,冲击次数控制为2000~3000次,平均2000次,电压为7.5~9.5kV。
观察组患者采用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治疗,取患者截石位,于连续硬膜外麻醉后置硬性输尿管肾镜,首先插入输尿管导管,后沿导管插入输尿管肾镜,操作通道插入激光传统光纤,必要情况下采用封堵导管固定结石,以此避免手术过程中结石移位。于碎石后留置输尿管双J管支架,术前行腹部平片及泌尿系B超检查,术后1个月行腹部平片及泌尿系B超复查。
1.3 观察指标[1]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直径及不同部位1个月结石排净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则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结石直径≥10mm及结石直径<10mm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43例患者中,术后高热1例、输尿管穿孔1例(经留置双J管后治愈),结石滑落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照组42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高热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直径及不同部位1个月结石排净率对比
2.2.1 两组患者不同直径1个月结石排净率对比
对照组42例患者中,结石直径≥10mm者22例,结石直径<10mm者20例,1个月结石排净率分别为68.18%、85.00%;观察组43例患者中,结石直径≥10mm者23例,结石直径<10mm者20例,1个月结石排净率分别为91.30%、80.00%。两组结石直径<10mm患者1个月结石清除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结石直径≥10mm患者中,观察组患者1个月结石清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2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1个月结石排净率对比
在对照组42例患者中,上段结石30例,中下段结石12例,1个月结石排净率分别为86.67%、33.33%;观察组43例患者中,上段结石29例,中下段结石14例,1个月结石排净率分别为72.41%、92.86%。观察组患者中下段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上段结石清除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以往常用开放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但是在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取得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输尿管镜为输尿管结石的安全、微创治疗提供保障,已经成为临床中对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最早于1980年Chaussy首次将其成功应用于临床中,是当前临床治疗尿路结石的主要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痛苦小且费用低等优点。但是临床研究表明,经由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仍存在部分结石不能自行排出的情况,除患者病情较长、结石停留时间较长外,也同冲击波能量指数不足有着较大联系[2]。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有效率较高,具有粉碎结石迅速、碎石中术野清晰、减少输尿管且安全性较高等优点,但是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及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钬激光碎石)治疗直径≥10mm的输尿管结石效果优于对照组(体外冲击波碎石),且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直径<10mm的输尿管结石效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钬激光碎石治疗直径≥10mm的中下段结石患者的优势高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而在直径<10mm及上段结石患者中,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优势则更为明显,临床可依照患者具体情况选取不同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国防等.三种不同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探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10,4(5):397-400.
[2] 刘东亮,石否,周开华等.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结石87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20(12):733-734,736.
论文作者:周寅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结石论文; 患者论文; 碎石论文; 输尿管论文; 直径论文; 冲击波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