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把握内容重点
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提升是思维的提升,我十分赞成这样的观点。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文的内核,因而语文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目前小语界认可度最高的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维度: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是基石,“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内核。我们要在语文课堂里创设思考性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的隐性思维过程外显化、指导学生具体的思考操作、将思维训练与知识教学整合起来,来改善学生的思维质量。而目前的语文课堂关注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情感和写法的感悟,对于思维训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我尝试在语文课中渗透思维训练的研究,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八单元训练主题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重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古人谈读书》是该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分三个章节,分别是论语中涉及到读书的三句话;朱熹谈读书的一段话;曾国藩谈读书的一段话。三则均为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但语言逻辑清晰严密,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范例。根据文本特点和教材单元要求,本课教学的训练重点放在“把握内容要点”上。课堂教学由“理解大意”到“把握要点”最后到“发现要点之间的联系”三个板块构成。三个板块的思维训练定位如下:理解大意是学习古文的起点,学生运用已知方法和课文注释来理解内容,是基本的逻辑思维;从内容中把握要点是训练重点,训练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发现要点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训练学生系统性思维。
本课以闯关的形式设计了三大教学板块:第一关“读好了吗?”要求读准音,读好停顿;第二关“读懂了吗?”要求一:运用“增、调、删”的方法解释文言文;要求二:把握内容要点;第三关“发现联系了吗?”要求发现要点之间的相同之处。
第二个教学板块“读懂了吗?”的两个要求中,第一个运用“增、调、删”的方法解释文言文考验的是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把这三种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叫做“三宝”。增指的是在文言文基础上增加话语解释通顺;调指的是调整文言文语序解释通顺;删指去掉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便于理解。这是学生在深度预习课文中就要求解决的,在课堂上只是检查、反馈和答疑。学生在课堂上举了自己运用这“三宝”,说说自己解释文言文的办法。有的孩子讲“增”的办法:“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加上‘读书的智慧’就能读懂这句话了。”;有孩子讲“调”的办法:“把‘不耻下问’的语序调一调,改为不以下问为耻就理解意思了。”;还有孩子讲到“删”的办法:“‘盖士人读书’中的‘盖’就是语气助词,解释意思时可以删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既灵活运用了方法,又为下一个环节“把握要点”做好铺垫。
第二个要求“把握要点”是课堂思维训练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归纳和概括,把握准句子和段落的要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归纳思维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首先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例,让孩子找一找高度概括这句话的两个字,一个讲学习的态度,一个讲学习的方法。孩子通过归纳和概括思维过程,找到“好”和“问”,明白了句子中的要点是关键词,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要点的理解。
后面两则文言文分别是一段话。在段落中把握要点首先找中心句。在第二则朱熹谈读书和第三则曾国藩谈读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段话要首先把握段落的要点,才能更快更准地读懂。孩子很容易找到这两段话的中心句,但教学不能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要进一步挖掘文中的关键词,训练归纳思维。于是教师在孩子读出中心句后继续追问:“你把这个段落读成了一句话,很棒。你还能读成三个词吗?”在孩子总结出句中的三个关键词“心到”、“眼到”、“口到”。教师继续追问:“还能读成一个词吗?”学生概括为“三到”。一段话的中心意思被浓缩为两个字,孩子的归纳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了这个的例子,孩子很容易就能把握住第三则的要点为“三有”,即“有志”、“有识”、“有恒”。此时,老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与单调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理解要点之间的顺序关系。老师问:“‘三有’可以调换顺序吗?”孩子们在思考后回答道:读书首先要有志向,有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广泛地读,才能有识;要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博览群书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深入理解了“有志”、“有识”、“有恒”三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个教学板块“发现联系了吗?”是对孩子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训练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在把握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进入了探究这些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学习环节里。老师在PPT中出示所有的要点关键词,引导学生:“孩子们,这三位伟大的古人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里,对读书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人类的文明是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的,那么,他们的观点之间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课堂安静下来,孩子们陷入沉思。渐渐的,有孩子发现了孔子说“默而知之”,这和朱熹将“心到最急”就是相通的,心没有到,是不能做到“默而识之”的;又有孩子发现了孔子讲“学而不厌”和曾国藩讲“读书要有识”也是异曲同工呀;还有人发现孔子说“敏而好学”和曾国藩说“读书要有恒”也有相同之处啊。孩子在这个探究中享受到更高阶层的系统思维带来的学习的愉悦感。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给孩子形成一条单一知识的线,而是启发孩子编织一张知识的网,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会很有帮助。
这一课充分利用文本语言凝练,逻辑严密的特点,渗透了对孩子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归纳概括思维的训练和系统性思维的训练。孩子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显得兴致勃勃,给老师的反馈也是惊喜连连。我们的语文课除了培养孩子语言的构建和运用的能力,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1]罗刚准浅谈语文学科素养的分解与确立[J].师道2017(11)
[2]张向阳刘鸣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论文作者:候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要点论文; 思维论文; 孩子论文; 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归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