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FDI的双向流动与我国情况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向论文,情况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FDI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双向投资或多向投资,是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中的重要特点,也体现了国际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向(区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FDI“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呈现的特点
1、国际双向投资是各国跨国公司综合实力的表现
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其国家所处的绝对和相对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进一步讲是由其所在国内的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企业内部化激励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这三个条件对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十分必要的,缺少了三个条件,对外直接投资难以发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其资本技术实力雄厚等原因,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较晚,但随着其经济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国内企业实力的发展壮大,也逐步加入到对外投资国的行列中。实际上,发达国家早期迈出对外直接投资第一步时,也与现在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条件基本相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是如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也是如此。据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有关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FDI年流出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3个(其中仅有1个发展中国家);到了90年代末,FDI年流出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达到了33个(其中有11个是发展中国家)。
2、国际双向直接投资同时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吸收外资角度看,东道国则必须具备跨国公司投资所需要的条件,如各种资源充沛廉价、良好的市场进入机会和经济政治经济环境等,这也是其本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借助外资流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的战略,就连各方面条件均占有较大优势的发达国家也需要通过引入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加强同跨国公司合作与竞争,激发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据UNCTAD统计,年均吸引FDI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7个(其中有6个发展中国家),上升至90年代末的51个(其中有23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大于或接近吸收外资,即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数或接近零,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既大量对外投资,又大量吸收外资,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伴随着大量的数量相等或接近的吸引外资与之相匹配,这也是这些国家经济向高一层次发展的表现。
3、国际双向投资呈现“大三角”投资区域范围
国际双向投资以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为主,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大三角”成员国和地区之间相互投资为主,显示出全球资本高度集中的趋势。2001年,美国对外投资1140亿美元。吸收外资1244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和最大的吸收外资国,或者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债务国。欧盟对外直接投资3652亿美元,吸收外资3230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381亿美元,吸收外资62亿美元。美国、欧盟、日本“大三角”成员国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173亿美元,吸收外资总额达4536亿美元,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吸收外资总额的83.3%和61.7%。
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东欧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都是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大三角”成员国和地区。美国主要投资在大多数拉美国家和少数亚太国家和地区,欧盟主要投资在中东欧国家和部分亚太地区,日本则主要投资在邻近的亚太地区和某些发达国家。这种以“大三角”为主导向周围地区发散为特点的投资区域范围的国际双向投资自二战后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延伸下去,这反映了美国、欧盟和日本作为全球主要投资力量的雄厚的资本积累、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竞争优势、广阔的市场规模和日渐完善的区域一体化的特点和趋势。
4、国际双向投资主要以兼并和收购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兼并与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和强大的驱动力,特别是美国和西欧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跨国兼并和收购的浪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的跨国兼并和收购事件接连不断。欧洲银行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实力与美国尚有差距,欧洲银行迫切希望联合起来,组成更大的金融集团与美国抗衡,如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后成为欧洲最大银行。
国际双向投资掀起跨国兼并和收购浪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强联合,规模更大,改变过去“大鱼吃小鱼”的强弱合并做法。在强强合并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超级公司”,更有利于其贯彻全球经营战略。第二,兼并行业集中在通讯、化工、机械、电子、零售、医疗保健、银行等行业和部门,其中,银行、高科技和通讯部门的兼并活动特别活跃。第三,跨国兼并流行组成国际战略联盟,达到国际性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和垄断,提高跨国公司双方更强大的竞争实力和优势,共同占领世界市场。跨国兼并收购的共同利益表现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原料和零部件来源、实现公司合理避税、有效进入东道国新行业、有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畅销和提高研究开发水平。
5、大型跨国公司是国际双向投资的主体
尽管参与国际双向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大型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在国际化生产中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根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所列,按照2000年境外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的境外资产高达2.55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全部跨国公司境外资产总额的1/5多;其境外分支机构销售总额为2.44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境外销售总额的14%,境外雇员713万,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雇员总数的14%。2000年,英国沃达丰公司(电信)名列100家世界最大跨国公司之首,该公司海外资产达2212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99.5%。
6、国际双向投资接受双重管辖和保护
国际双向投资是跨越国界的投资经营活动,涉及资本输出的投资国和资本输入的东道国的法律,受到投资国和东道国法律的双重管辖。根据法律的属地管辖原则,投资国法律有权对本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进行管辖。如采取税收优惠、资金补助、技术援助、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等鼓励性措施,和取消优惠待遇、控制资本外流和技术流出等限制性措施,以及建立保证境外投资法的保护性措施的法律制度。同样,根据法律的属地管辖原则,东道国法律有权对进入本国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进行管辖。如东道国对进入本国的跨国公司投资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放松外汇管制和提供便捷服务等鼓励性措施,以及限制投资领域、控制股权比例、限额外汇汇出、限制经营范围等限制性措施,以及保护外资和外国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此外,双边、区域和多边层次就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规则开展了大量的协调,缔结了许多双边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区域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定等。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下,建立了国际多边投资保障机构(The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简称MIGA)。该机构的宗旨和目标是,鼓励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尤其是鼓励向发展中国家成员融通生产性投资,并致力于促进东道国和外国投资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私人投资提供担保,以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作为乌拉圭回合成果之一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简称TRIMs协议),是世贸组织第一次就投资问题达成的协议,也是第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措施方面的协议。
二、我国FDI“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流动情况的国际比较
1、“引进来”的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几乎是从零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中国的引资奇迹”。
我国从1979年开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虽然增长很快,但一直到80年代末,总体规模都较小,年均不过15亿美元,最高年份才30多亿美元,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平均不到1%。1990年~2001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增长13.4倍,年均增长26.6%,远高于同时期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3.6倍、年均增长12.4%的水平。1990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比重为1.73%,1991年后急剧上升,1994年达到13.02%的最高峰,此后出现下降,2000年降到2.73%,2001年为6.37%。2002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迈上一个新台阶。随着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形成的投资存量已相当可观,在全球FDI流入存量中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不到1%上升为2001年的5.77%。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FDI流入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2002WorldinvestmentReport》和UNCTAD官方站点数据库
表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FDI流出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2002World investment Report》和UNCTAD官方站点数据库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绝对规模遥遥领先。1993年最高时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3.01%,此后虽出现下降趋势,但2000年仍占17.15%,2001年为22.85%,开始回升。1990年~2001年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2.6%,也就是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了同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近四分之一。我国吸收FDI形成的投资存量占发展中国家FDI流入存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2.54%上升到2001年的18.12%。
2、“走出去”的国际比较
我国虽然已经是一个对外贸易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规模比较小,发展速度也较慢。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增长很快,但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不到1%。199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FDI流出比重为1.99%,一度达到最高峰,此后出现连续下降,2000年降到0.07%,2001年才有所回升。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存量看,2001年已达276亿美元,在世界对外投资母国中居22位,也仅占世界投资存量的0.42%。虽然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已居对外直接投资母国的前列,但显然未来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表3 20世纪90年代以采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量与流入量之比
资料来源:UNCTAD官方数据库
3、“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际比较
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比较(表3),不难看出:从全球来看FDI的流出量与流入量大体相等。从1990年至2001年期间,全球流出量与流入量之比为1.24~0.84左右。但在此期间,发达国家FDI流出量明显大于流入量,其比例为1.65~1.04左右,说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FDI流出量明显小于流入量,其比例为0.65-0.28左右,表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大于对外直接投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FDI流出量与流入量之比为0.36~0.02左右,这个比例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外)的平均水平,而且1993年以后,这一比例降到了0.10以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FDI双向流动的趋势将更为明显。综合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均发展较快,但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远高于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参与生产国际化还主要依赖外国直接投资。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必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平衡的开放战略,在保持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相当规模的同时,重视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