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垚[1]2004年在《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江豚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判别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共包括叁个部分: 1.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技术的优点、微卫星的突变、微卫星分析的一般流程、微卫星的应用及存在的缺陷等。 2.通过4个微卫星座位对中国水域的3个江豚种群进行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检测。共分析了82头江豚的组织样品,其中南海种群42头,黄海种群21头,长江种群19头。结果表明,黄海种群(H_E=0.65)和长江种群(H_E=0.57)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南海种群相对较低(H_E=0.36)。中国水域的江豚总体上具有较明显的种群分化和遗传结构(F_(ST)=0.1187,R_(ST)=0.2303),但不同种群之间的分化和结构水平不同。南海-长江(F_(ST)=0.1366,R_(ST)=0.3168)以及南海-黄海(F_(ST)=0.1088,R_(ST)=0.2155)之间的种群遗传结构水平较高,而黄海-长江之间的遗传结构水平较低(F_(ST)=0.0349,R_(ST)=0.0808),基因流水平较高(N_m=6.9)。除EV94Mn外,黄海种群和长江种群在其余3个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没有显着差异。结合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的分析,我们认为黄海和长江种群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迁移和基因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证长江种群与黄海种群之间迁移和基因流的畅通。当然,进一步的研究仍是非常必要的。 3.通过9个微卫星座位,对安徽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内的半自然水域江豚饲养群体中的2头幼豚进行亲子鉴定,共分析了21头江豚样品。成功地确定了其中1头幼豚的亲子关系,从而为建立最佳的饲养群体繁育谱系和有效的遗传管理方案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遗传学手段。
顾舒荣[2]2007年在《鲸类actin基因内元和鲚属线粒体DNA序列变异分析》文中提出引用Baker等已发表的核肌动蛋白(actin)基因的内元(intron)引物,使用PCR技术扩增了江豚叁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它部分鲸类核actin基因内元序列。江豚核actin基因内元序列变异的分析显示,江豚种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极低;叁个不同种群之间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豚的长江种群和黄海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和南海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推测在长江和黄海之间发生过种群的迁移行为。结合GenBank检索得到的相关序列,共得到鲸类6科17种22个个体的actin基因intron序列,分析表明同科物种一般聚为单系,支持淡水豚的非单系发生的观点。分析还提示喙鲸与须鲸类的弓头鲸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利用脊椎动物通用引物扩增了鲚属部分个体的线粒体DNA的12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6(Cyt b)基因序列,结合下载的部分鲚属个体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鲚属各种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分析支持太湖湖鲚和刀鲚还没有达到区分亚种的程度;分析还支持短颌鲚和刀鲚为同一物种的观点。鲚属中七丝鲚与其余种的遗传差异最大,风鲚和太湖湖鲚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稍高。
参考文献:
[1]. 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江豚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判别的研究[D]. 蔡垚.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鲸类actin基因内元和鲚属线粒体DNA序列变异分析[D]. 顾舒荣. 南京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