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观的创新_政治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观的创新_政治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主体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注和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位移”,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发展主体、实践主体、创造主体和权益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

一、确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

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关系。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确立。与此同时,主体错位的情形依然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和“主体”的地位,习惯于把学生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客体,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式的教育方式;二是在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关系上,关注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则相对重视不够、研究不足,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性上缺乏深层次的契合;三是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上,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多、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多,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则相对关注不够、重视不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必须确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有利学生成长、一切服务学生发展。首先,要以关爱学生为根本。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大写的“人”,应当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要坚持面向所有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切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完善、价值实现等社会需要;不仅要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要致力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提升学生当下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方略,都应以此为指向、为旨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都应以此为判断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应以此为衡量依据。

二、确立“以生为主”的理念,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主体

“以生为主”的理念是对“学生第一”理念的延伸和深化,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活学生全面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的内在逻辑。这是因为,任何成功的教育,最终都要通过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做到“有力”和“有效”,必须实现由“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的根本转变。实现这种转变,一是要防止“以师代生”,学校和教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主角”,漠视或者忽略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存在;二是要防止“以师压生”,学校和教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权威”,习惯于单向度的耳提面命式的灌输,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能够接受。

从“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实现由他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变。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学会自我教育。第二,实现由强制向自觉的转变。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不仅以“教育者”的身份,更要以“引导者”、“促进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的理性自觉,提高学生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人。第三,实现由外化向内化的转变。深入研究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提升两个规律之间的同构度,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实际行动。

三、确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学生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诸育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任何一育都不可或缺,任何一育都不可替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要解决认识上的三个误区: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狭隘化,习惯于就思想政治教育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看到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和人的综合素质是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缺少有机的融合与贯通。二是过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在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同时,往往容易把生动的教育变成刻板的说教,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方法、重体系轻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难以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三是满足于解决当下的问题,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心学生当前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实际,更要放眼未来、立足长远,为学生漫长的人生道路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导向、激励和保证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命运和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互动。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和支撑,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寻求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结合点,在提升整体素质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推动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一个基础、一个驿站、一个阶段,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变为广大学生的基本信念和自觉行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的理念尚未得到牢固确立,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一是过多地强调理论教育和知识灌输的重要性,存在着重说教轻实践、“知”与“行”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二是满足于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上的完成,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知行转化规律研究不够,对学生知行转化的促进工作做得不够,学生难以真正将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道德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三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环节缺乏机制上的保障,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实践性亟待加强和改进,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际效果也亟待总结提高、探索创新。

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必须告别“书斋式”、“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实践的”和“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突显实践理念,创设实践环境,增强实践能力,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精心设计将教育的基本要求具体落实的中间环节和具体步骤,引导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第二,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时代同行,以实践作证,用事实说话,关注并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指路引航;在教学方式上,以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引导学生感应时代脉搏的跳动,跟踪社会前进的脚步,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第三,创设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并通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以保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

五、确立“创新创造”的理念,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主体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存在、价值追求、情感世界和意志品质等的关切、塑造与提升,较之学科专业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思维定势直接相关,人们过多地将这种教育看作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要求”、整齐划一的“规范”和对学生个性与特色的“约束”;另一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未能充分体现自身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不无关系。这种认识带来的结果,一是容易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的弱化。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滋育甚至强化了学生循规蹈矩、外在依赖、消极适应的心理倾向,不利于保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容易导致信仰塑造功能的弱化。把已有的理论视为绝对真理,对既有的规范只讲自然服从,无疑将禁锢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很难有对理想信念强烈恒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既定规范的创造性内化和能动性践履。三是容易导致创新能力的弱化。形式上的遵守和被动性的服从,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深层次的关注,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丧失了基础。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首先,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列,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确立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国际化、信息化潮流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确立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和人才观,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第二,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方向保证。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爱国情感、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社会和人民,把个人的拼搏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塑造上的独特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追求,尊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构建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继承与创新、信仰与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情感、坚强意志和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敢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能力。

六、确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益主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服务学生”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被认识和接受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尚不完整。长期以来,主要是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是“三育人”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尚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之间的工作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相脱节、相割裂的状况,实际工作中习惯于思想问题由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解决,实际问题由管理和服务部门解决。三是服务学生的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对切实增强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合法权益,从维护“受教育权”和维护“公民权”的双重层面上,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认识和实践尚不到位;对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尚不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确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使学生成为学校教育的权益主体。首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实现从“教育为主”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辩证互动的转变,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其次,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提高对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其在教职员工中形成广泛共识,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把维权和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成才、健康、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腔热情、真心诚意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标签:;  ;  ;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观的创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