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的普遍性_资本论论文

资本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的普遍性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的逻辑及其方法论原理的普适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资本论论文,逻辑论文,原理论文,普适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0)09—37—05

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中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注:列宁全集[M].第38卷,357.)所谓“大写字母”的逻辑,意即一般方法论的逻辑,列宁说它是“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统一,又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并“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资本论》的逻辑,可见《资本论》的逻辑乃是一般方法论的特殊形式,是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已经制定好了,然后又将它应用于《资本论》的研究和叙述的。因此我们考察《资本论》的逻辑,是要考察马克思所制定的一般方法论的逻辑,马克思怎样将它应用于《资本论》,这种逻辑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

一、《资本论》的方法论模型及其普遍适用性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时说,马克思首先得解决“应该用什么方法对待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2卷,120~124、103~104、82、109.)的问题并指出一方面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但“黑格尔的方法在它现有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的”。因为“它是从纯粹思维出发的,而这里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因此拯救黑格尔辩证法就是一项艰苦工程。当然,黑格尔方法是对形而上学方法的一个否定,马克思的任务就是把黑格尔发现和被神秘化的方法从其唯心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并把它在“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20~124、103~104、82、109.)。 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方法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认识的全部经验,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思维模型,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思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20~124、103~104、82、109.)按照马克思的意思是要将它们结合起来,即对表象具体的认识有待于上升为思维抽象,以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反过来,思维抽象也有待于上升为思维具体,才能达到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真理性认识,否则对客观真理性的认识就是抽象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如果说前一条道路是从实际出发,即“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方法的话,那末后一条道路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过程,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方法。因此,这两个方法经过马克思的批判改造,就成了马克思初步加工整理材料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资本论》等科学理论进行逻辑论证的叙述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引证俄国评论家考夫曼的话说,这位先生把我的研究方法说成是严格“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却不幸是“德国辩证法的”,那末他所说的不正是我的辩证方法吗?这里马克思一再承认自己方法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其表现形式却是“辩证法的”,并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因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说明先有研究分析后有理论叙述的思想发展次序。而且“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必须指出,马克思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说明这个逻辑结构的真实来源并不是先天自然界的绝对观念,而是从经验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规定。因此,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是和它截然相反”。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方法的批判改造中得出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反过来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原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描述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又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20~124 、103~104、82、109.)显然,马克思是从哲学基本问题上,即从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上,来制定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反过来,人的思维认识和实践活动又对客观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别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实践标准引入认识论,更加突出了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对客观存在的反决定作用。因而辩证法的实质就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能动性,这就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为建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论模型奠定了基础。

按照实践观点,人的认识来源于感性实践活动,由于实践活动的重复才在人脑中升起了认识过程的突变。这就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过程,其逻辑进程是由个别特殊上升为抽象一般的规定,即达到所谓理性的认识,进而又产生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即“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其逻辑进程是在一般原理指导下去认识个别特殊。从思维方法论来看,前者是从总体了解部分的系统分析过程,后者是从部分了解总体的系统综合过程。所谓系统分析是从整体表象出发,经过系统地分析分解和展开发散,在整体协调中变化地抓住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对他的“蒸发”思维详细描述道:“如果从人口着手,那末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地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2卷,120~124、103~104、82、109.)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范畴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注:列宁全集[M].第38卷,194.),因而是抽象概括的纲领化思维过程。纲领化方法也就是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或创造发现的逻辑,它是马克思在搜集和初步加工整理材料,形成《资本论》的写作提纲时采用的方法,马克思形成《资本论》提纲时的思路是这样:人口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雇佣劳动和资本等组成的,而这些因素又是以交换、分工、价值、货币等为前提的,最后追溯到商品范畴。再把这个范畴发展的思想序列倒转过来,即如马克思说的“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就形成由商品而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的范畴系列,得出提纲的逻辑方法乃是探索性的演绎和或然归纳法,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类型,权称为创造发现的逻辑。充分说明思维是在无穷无尽的偶然性中探寻必然规律的,其程序是系统地分析分解和展开发散,同时就进行抽象的摄取和整体的综合协调,它内在地包含系统发散、抽象概括和整体协调三环节,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统发、统摄和统协的三环节,合称为统摄思维。它以发散思维为主,形成一个离散态的树枝结构模型,它可以抽象概括或提纲挈领地把握问题总体,形成理论建筑物的“骨架”或“脚手架”。但纲领化的树枝结构模型,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且适用于一切创造性构思或初步加工整理材料的思维过程。第二条道路是思维行程从商品抽象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回到“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20~124、103~104、82、109.)。 当然这不是对前一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对经验材料或简单范畴加以冶炼陶铸,并展开为它们的丰富多样规定性,然后加以联结、组合、综合为多样性统一的思想整体,使逻辑的僵硬枯骨恢复为有血有肉的概念有机体,达到对具体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说它是一个思想的增殖过程,即由简单的概念范畴发展到复杂的概念范畴群,再到概念范畴系列直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马克思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逻辑上再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规律,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注:列宁全集[M].第38卷,409.),足见它适用于一切科学理论的叙述和逻辑论证过程。

二、《资本论》方法的系统论原理及其普遍适用性

上述表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乃是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决定存在的相互作用原理,体现唯物的决定论和辩证的反决定论的相互关系。依此类推,整体的自觉或统摄思维既从系统整体出发,经过分析分解而摄取其中的抽象规定或简单关系,那末它遵循系统论的整体决定部分功能性质或作用地位的原理,原理表明: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或各范畴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或功能性质,首先是由该系统整体的结构决定的。例如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概念在《资本论》中的主范畴地位,完全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总体决定的,而地租、利息等范畴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它们只能放在资本等主范畴之后来考察。因此,马克思称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个存在总体,有如“一种普照的光”或“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20~124、103~104、82、 109.),即是说当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总体出发,对它进行自上而下地照射、透视或解剖时,就可以从总体上掂量出各要素的比重。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抽象规定沉降积聚在下,它们作为基础的东西应该首先加以考察,然后是次一级的本质规定依次排列。毛泽东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从总体了解部分的目的是要“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以便分清矛盾的主次轻重并找到依次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人们看问题要有整体观念或全局观念,以便从全体中找出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而如果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因此,对于一切认识和解决大系统问题的思维来说,都要学会从全体问题中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抓住了它,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足见整体决定部分这个原理的普遍意义。反过来,逻辑的聚敛思维即是从简单规定开始,正如恩格斯说的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的道路,它遵循系统论的部分反影响全体的原理,这些简单部分或问题的纲领线索,何以能够纲举目张而对问题全体具有巨大的反决定作用呢?这诚如马克思所说的,譬如交换价值等抽象概念或简单范畴,它们“有一种洪水期前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120~124、103~104、82、109.)只要思想的闸门启开,它们就会汹涌奔腾,势不可挡地流向思想整体并以此反映事物的流动性,足见部分也对全体产生决定性影响,将上述的两方面结合起来,整体决定部分而部分也反影响全体,被系统论者称之为整体性悖论。它的意思是说,整体的功能性质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简单迭加,而为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整体的功能性质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之和,完全取决于整体的结构形式或组合方式,实际上就是整体结构决定整体功能的原理。

马克思的方法所揭示的系统原理,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主观指导原理,人们运用它来认识和处理复杂大系统问题已经卓见成效。特别是毛泽东所制定的军事上的战略战术,首先就是运用系统论原理来解决战争问题的,并因此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例如他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方针,又根据部分反影响全体的原理制定了“突破一点震撼全局”的策略方针。虽则两种策略方针根据于正相反对的哲学原理,但它们构成整体性悖论的两侧面,因而又是相辅相成或对立面统一的辩证关系。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总方针也依此原理,要求集中全力抓好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并要做好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以便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系统论原理在经济建设或工程项目中的普及和应用由来已久,但是它的真正发祥地却是在马克思所制定的方法论模型中,随后又在《资本论》中揭明了许多人协作的力量大干分散的各个人力量之总和的原理。时至今日,系统论原理及其相应的战略战术思想已很普及,但困难的是怎样将它应用于思维活动中,以解决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效率问题。因为哲学方法论原理乃是外部存在和活动的无数局部性的简化,它在一个简缩的思维形式上的运用无疑是最困难的,这使我们再次回想起马克思的方法论模型。他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这是要求人们的思维从系统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分解,并集中发散思维的巨大优势对问题总体作全方位的展开,同时就作点线式穿透以便透过现象理解本质。相反的第二条道路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要求人们的思维由部分而总体、由分析而综合,以便突破一点波及问题全体。所谓“集中优势”是指集中发散思维的巨大优势,要求发散思维以爆发的速度瞬间扫过问题的宽大平面,并突向其深远纵深即穿透本质和作抽象概括(含综合协调)。这样的发散思维就可以集中数个方案、多种解法和全部视角,考虑问题的全部方面、关系和层次等,采取迂回包围的方式逐步逼近少数问题的特有解法,整个多样性就象张开的大口,不断变换思维发射角和寻找突破口,随时在伺机合笼以吞并问题少数。待到它终于从多样的偶然性中找到某种必然性,一种接近方案或问题突破口,就作向心突击以吞噬问题少数。这种由发散到集中作向心突击的战术,就是以整摄分、以众击寡或以多胜少的战术;反之那种点线式穿透或突破一点整个问题便豁然开朗的战术,则是以一摄多、以寡击众或以少胜多的战术。两种思维术的辩证关系是:它以发散时间之紧张换取空间之扩张,又以收敛空间之紧凑换取时间之富余;以全体发散之高速度换取局部收敛之准确度,又以点线式突破影响整体解的完善度;以全体质量之粗略换取局部质量之精良,而局部质量之精湛又反过来影响整体质量之严整。这是整体性悖论在解题思维的形式上的运用,它为解决思维的能力和效率问题提供了思路,而实践活动不过是思维活动的外部延长,它们遵循同样的作用原理,此处就不必赘述。

三、《资本论》方法的矛盾论原理及其普遍适用性

以上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了《资本论》的方法论模型及其遵循的原理,已经表明整体和部分,结构与功能,多数与少数等相互关系的辩证法,依此类推就会发现:诸如多样与统一、差异与同一、肯定与否定等范畴间,也必定存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于是我们的考察就由系统辩证法进展到矛盾辩证法,即要求对《资本论》的逻辑方法进展到矛盾论考察。但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分析与综合也就是分析和综合事务的矛盾,而且“蒸发”思维即分析分解和抽象概括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自相矛盾和自造困难的过程。即如黑格尔所说,“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隔开来考察”。(注:列宁全集[M].第38卷,283.)“分隔考察”就是把联系为统一整体的东西割裂开来进行孤立的考察,这就不能恰如原状地反映事物的整体联系和统一,从而造成了认识具体真理的困难。同时又对问题的方面关系作抽象规定,就使运动的东西点截化、静止和僵化,从而造成了认识和理解运动的困难。“分隔考察”的结果或者象芝诺那样得出“运动不可能”的结论,或者象康德那样得出认识中的“二律背反”,从而陷入“逻辑矛盾”或“不可解决的困难”,解决矛盾困难的唯一办法是采取激化或激活矛盾的方法,使僵死的逻辑范畴流动起来并恢复材料内容的整体联系,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以达到对具体真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列宁援引黑格尔的话所说的,“思维的理性(智慧)使有差别的东西的已经钝化的差别尖锐化,使表象的简单多样性尖锐化,达到本质的差别,达到对立”,并“上升到矛盾顶峰”,以“获得那作为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部搏动的否定性”。(注:列宁全集[M].第38卷,149.)这里所说的“尖锐化”是使思想的锋芒尖锐化,从现象的简单差别中看到本质的差别和对立,以便揭示事物自己运动和自己否定的矛盾运动的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以极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商品间的本质差别和对立,看到了物物交换的极大困难,进而发现物物交换的矛盾是由建立新关系来解决的,是在商品交换中插入它们的等价物即货币来解决的,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人与人关系的确立,通过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以及相反的转化,在逻辑上表现为对立面统一的思想结构,即思维运动的圆圈。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以及相反的转化,又形成新的思维运动的圆圈,表现为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结构。若干个圆圈组成一串螺旋式的曲线,表现为层次递进的思维运动结构,在横断面上则是多样性对立统一或网状交织的思想结构。概言之,《资本论》的逻辑,就是一面掌握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概念(范畴)关系之网。

思维通过激化矛盾和消解矛盾来编制这面概念关系之网,就使自己“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注:列宁全集[M].第38卷,208.)思维产生矛盾是指它把运动反映为静止,把具体整体的东西反映为抽象片面的东西,因而是一种思维的分解运动;思维解决矛盾是它使静止的东西流动起来,使矛盾的诸侧面彼此关联,因而是思维的综合运动。这是指思维产生和消解主客体结构间的矛盾,它还要激化和消解自身活动结构的矛盾,并把分析与综合、逻辑与直觉、速度与准确度等矛盾推向锋锐的尖端。处于矛盾运动中的思维,其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形成一种合力运动,并把思维的能力水平提高到最高限度。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也采取了激化矛盾和消解矛盾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攻守、进退、集散内外线等矛盾互相交错的战争格局,并推动矛盾双方各自向着对方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再看乒乓球运动员,何以打出高低球、长短球、擦边球等风险球,其目的是在造成矛盾困难并消解自身矛盾困难,从而打出乒乓球运动的高水平。所谓造成或激化矛盾就是打破矛盾的平衡和均势;所谓消解矛盾就是恢复相对平衡和暂时均势,并以此产生它们的合力效应。但是激化矛盾和打破平衡均势不能超过一定的极限,否则就会导致统一体解体而发生不利的转化,因而须在两极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作出自动调整,因此善于激化和驾驭矛盾并利用矛盾作动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成为人类理性的最高智慧,成为人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自身力量的主观指导原理。我们把它叫做支配人们活动的合力原理亦或极限共轭原理,它表明激化矛盾和消解矛盾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人们活动极性力的合力效应。恩格斯甚至把历史的发展也看成是多个人意志力的合力,它们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方向形成合力运动,足见此原理适用于人们活动的一切领域。

极限共轭原理的内涵甚丰,它内含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两极共轭,多对矛盾对立统一的多极共轭,以及多阶段多层次对立统一的多级共轭。所谓多极共轭要求思维把握事物的多样性规定,同时就把握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统一,它是事物量变质变律在思维形式上的反映。多级共轭要求思维把握事物多阶段多层次的对立统一关系,乃是事物的否定之否定律在思维形式上的反映,它沿着螺旋线方向形成思维上升运动,又称为层次递进原理。极限共轭原理涵盖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并以思维动力学形式构成合力效应的总公式2mn, 它是思维或实践活动的绝对效率公式。公式表明:设思维分步完成m个问题(方案);n个阶段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经历时间为2mn单位则同步完成时间为一单位, 其共时效率就是历时效率的2mn倍。反之,若分析中没有综合或综合中没有分析, 彼此南辕北辙或混沌不清,因此而导致无解或得错误之解,那就是零效应或负效应。这是指思维建构自身结构作用于客体结构的过程。过程节约的原则叫做短途程原则,即以最少时间经历最短途径走完最长思维路程。完成最多程序步骤的原则、短途程原则对象化在题解结构中,就是解题结果或结论的节约,又称为逻辑简单性。逻辑简单性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思维原则,它是以最少要素媒介问题的最多方面、关系、层次的原则,逻辑简单性的实质,是思维通过建构自身结构作用于客体结构,找到并建立问题结构中的共同项,通过它们去媒介对立面或多样性要素以达到题解结构节约的目的,在逻辑学上又称为极项共轭原理,说明思维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建构最佳结构并实现最佳功能以产生最大的合力效应。这个原理涵盖人们活动的真善美要求,它和系统论原理殊途同归地指向人们活动的合力效应。再次表明,列宁要求充分地利用《资本论》逻辑的真实用意,乃在于运用《资本论》的方法论原理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挥人类智慧潜力并为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完全占有扫清道路。

收稿日期:2000—05—16

标签:;  ;  ;  ;  ;  ;  ;  ;  ;  ;  

资本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的普遍性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