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趋势_文学论文

论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趋势_文学论文

论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文体论文,报纸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15年,中国第一张近代化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六甲问世。近两百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经过几番淘汰、几番变革,逐渐从幼稚到成熟,从简单到丰富,形成了今天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基本格局和体式。回顾中国报纸新闻文体走过的路程,我们看到:社会的大变动、读者需求的变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左右报纸新闻文体变革的主要力量。今后,这些因素还将继续影响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向新世纪,我们认为,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势,那就是回归的趋势,深入的趋势,未来化的趋势。

一、回归的趋势

这里,回归指的是新闻文体与其初期形式、特点的接近、相似。回归的趋势首先表现为文体类型的回归。初期的新闻文体类型模糊,新闻作品有着“四不像”的特点,因为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初期,报纸新闻文体类型模糊是一种必然。而在中国,还有特殊的原因。中国的第一批现代化报纸都是由来华的外国人创办的,其办报的目的是宣传宗教、宣传帝国主义的国威,为达到宣传的目的,就一定要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与阅读习惯,这样,在中国人从未接触过消息、特写等在西方已比较成熟的新闻文体的情况下,就只能在新闻中夹杂人物故事、历史典故,运用的形式也只能是新闻与文学、历史、论文的杂交。

后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新闻的独立体裁逐渐从这种“四不像”的样式中分离出来。可是人们很快发现,独立的新闻文体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枯燥、不生动、不形象、缺乏深度等等。于是,新闻文体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融合,新闻与其他文体的杂交品种再次出现在报纸上,比如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报告文学,新闻、历史、政论的杂交——调查报告,新闻和文学的杂交——新闻特写,新闻和评论的杂交——新闻述评等等。我国报纸上的新闻杂交品种在五四时代就出现了,但直到今天它们在报纸上的地位并不高,所占的比重也不大。文体类型的回归指的是杂交品种在未来报纸上的繁荣和勃兴。

报纸新闻文体从混沌到清晰,又从清晰走向自觉的混沌,并且在将来愈受到新闻传播者的重视,受到读者的喜爱,这是报业发展的一种自觉过程,同时又是报业发展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30年代,中国新闻杂交品种成为当时所有报纸的常规品种,一方面是适应思想先进的人们的战斗需要,另一方面是有些报纸为条件所限,在消息灵通上无法与别的报纸竞争,不得不另辟蹊径,在表现形式上取悦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后报纸所面临的处境,与30年代为条件所限的报纸是一样的,在越来越激烈的报纸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报纸别无选择的一条路就是在表现形式上找回读者。

回归的趋势还表现为写作方法的回归。中国报纸新闻文体是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母腹中脱胎而来的,初期的新闻文体必然带着文学的印迹,在写作上大量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于外国传教士来说,这是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对于中国的办报者来说,则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使然。当时许多有名大报的主编主笔都是中国的旧文人,如《申报》的主编钱昕伯是落第秀才,《新闻报》的主笔蔡尔康是廪生,他们没有受过西方新闻文体的训练,却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用文学手法来写新闻在他们是很自然的事。但新闻作品毕竟要受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简洁明了、质朴客观地把新闻事实告诉读者是报界和读者的共同要求,因而新闻作品就要去掉自己身上的文学印迹,脱胎换骨之后新闻与文学离得越来越远。但今天,美国新新闻主义的兴起、中国对文学性新闻的呼唤,都能证明未来新闻文体的写作将会更普遍地运用文学的手法。

新闻文体始于文学、又摆脱文学、最终仍向文学回归,可以说是一次历史的整合。这种文学化的趋向,是新闻自身规律的体现,新闻传播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最大多数的人了解、接受新闻事实,对报纸来说,没有读者的新闻毫无价值,读者的需要是左右新闻走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那么将来的读者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呢?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院的教授琼·弗兰克林认为读者的兴趣存在着“钟摆效应”,80年代,以《今日美国》为代表的一派报纸曾试图以“强刺激、大信息量、数字统计”特色吸引读者重新捧起报纸,然而,随着90年代的到来,读者对“描写手法”的兴趣再度高涨。美国读者需要的是运用描写手法的新闻作品。据我国最近一次全国报纸读者调查,读者对一张理想报纸应具备的主要特点的表述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①(喻国明:《中国报业:面对结构性转换——全国报纸读者调查总体分析报告》,载《中国报刊月报》1995年第9 期)中国读者首先考虑的是报纸的可读性,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运用文学手法应该是一条捷径。

媒介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是报纸新闻文体大量运用文学手法的又一重要原因。美国《俄勒冈人报》的高级编辑杰克·哈特说:“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极难对付的高手。电视、好莱坞电影,如今又多了交互式的电脑游戏。它有主角、挑战者、行动、故事,甚至还有大结局,无怪乎人们玩得无法自拔。”②(楼坚编译:《新新闻主义的复活》,载《新闻大学》1995年冬卷)美国报纸联合会的报告透露,成人阅读日报的比例已从70年代的78%下降到了90年代的62%。中国报纸面临的状况也是一样的,在报告新闻的迅速、广博上无法与电子媒介竞争,在引起兴趣方面又并无所长的情况下,那就只有发挥文字、文学的优势了,所以文学表现手法(如运用描写、采用对话、设置场景、细致入微地刻划生活细节等)的大量运用,在今后的报纸新闻文体写作上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深入的趋势

中国报纸的新闻文体现在大体上有三类,一是新闻类,二是杂交类,三是评论类。其中新闻类主要包括消息、通讯。消息简洁、质朴地报道新闻,通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记叙则详细一些。源于西方的深度报道,我认为也应属于新闻报道这一大类,它不同于消息和通讯,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③(转引自杨清《电视深度报道的勃兴对报纸的冲击与对策》,载《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因此,在深度报道中往往要求提供大量的系统的背景材料,它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来考察,着重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深入的趋势,我认为就是深度报道这种形式在中国报纸上越来越多的运用,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越来越有中国特色,越来越完善以至于足以与电子媒介相抗衡。

深度报道这种形式最初能被中国报界采用,被广大读者接受,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报界的需要,电子媒介产生后,对报业形成了冲击,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深度报道正是报纸同广电竞争的一个极好的方法;二是读者的需要,现今社会,读者已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关系如何,深度报道这一形式正适合了这种要求。90年代以至于21世纪的中国,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新事物将层出不穷,新旧观念也将不断撞击。现在的下岗、再就业、住房商品化等等以及以后的种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议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了解全面的深入的情况、事实,所以,深度报道必然受到更多的欢迎。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下,深度报道也将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度报道。比如说,深度报道中的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是一种揭丑报道,比如美国的水门事件,就是由两位记者用这种形式报道的。而在中国,它有了自己新的特点,不是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后作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报道,强调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深度报道在报纸上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媒介间的竞争,具体说就是电子媒介与报纸的竞争。报人认为在深度报道方面,广播电视无法与报纸竞争,而今天,广播电视上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新闻栏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这些报道不满足于一般动态性报道,而是把报道触角伸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报道。电视深度报道的勃兴又一次使报纸面临严峻的冲击。这样,报界必须再一次进行思考:深度报道如何发展完善才能在与电子媒介深度报道的较量中占优势。今后中国报纸上的深度报道必将逐步完善,比如扬长避短,在精深和广博上下功夫,比如创建具有个人风格的报道栏目等等,以便在媒介竞争中保持独有的魅力。

三、未来化的趋势

回归的趋势,指的是新闻文体与过去状态的某种相似;未来化的趋势则是指在未来新的社会条件下,新闻文体将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面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未来社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及加速前进的科学技术将产生新的报纸新闻文体,也会带来新闻文体的新的表现手法。

报纸文体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按内容分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狭义的新闻即消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民族新闻等。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物新现象的大量涌现将大大丰富报纸文体分类类型。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变化是显著的,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将让世人刮目相看,这必然会带来新闻文体的创新,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使经济生活日益繁荣,反映新的经济领域的新新闻文体将不断出现在今后的报纸上。同时经济生活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报道经济新闻的同时必然会跨越到其他领域,因而也会出现一些经济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军事、体育、法律、民族、宗教相融合的边缘新闻文体。

生活方式的变化常常影响新闻文体的发展。工业化时代,人们工作时间长、生活节奏快,所以,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受到极大的欢迎。今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生活方式将给报纸新闻文体带来新的变化。

新闻文体的产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关系。比如,电报的发明完善了消息的写作,为了节省在当时确属昂贵的电报费,只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写新闻,而且要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最前面,这样,消息写作最常用的形式——倒金字塔式就诞生了。电报在中国的运用还相应地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新闻体裁——通讯的刍形。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发达的电讯网、发达的电脑互联网络,让更多的人有了参与新闻报道的机会,我们可以设想,新闻文体的样式将不断翻新。比如说网上新闻,守在电脑前的电脑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可以把自己亲眼目睹的新闻事实用最快的速度发送到网上,也可以接收别的网站的新闻事实,如果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事实,那么,可以与报社联系。报纸上出现独具风格的网上新闻应该并不奇怪。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讯事业的发展还将会带来新闻文体表现手法的革新,比如用图象更清晰、色彩更逼真的图片来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用电脑网络的网址让读者自己去了解更多的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从而节省有限的报纸版面等等。

信息的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报纸作为历史最长的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其新闻文体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发展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如何在新的时代更好地发挥其传播新闻的功能,从而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共同发展,这已引起了新闻传播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所述,只是初步的探讨,愿以此求教于方家。

标签:;  ;  

论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趋势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